关于作战的成语

共 79 个成语

并肩

bìng jiān zuò zhàn

成语解释:密切配合,一起打仗。比喻团结合作,共同完成某项任务。

成语出处:柯岗《逐鹿中原》第四章:“我们第二野战军和第三野战军,要在中原地区并肩作战的意义和注意事项。”

详细解释

孤军独

gū jūn dú zhàn

成语解释:孤:单独。孤立无助的军队单独对敌作战。比喻一个人或一个组织在无援的情况下从事某项工作。

成语出处:《隋书·虞庆则传》:“由是长儒孤军独战,死者十八九。”

详细解释

一鼓

yī gǔ zuò qì

成语解释:一鼓:第一次击鼓;作:振作;气:士气。作战时第一次敲鼓可以鼓起战士的锐气。比喻趁劲足时一下子把事情完成。

成语出处:先秦 左丘明《左传 庄公十年》:“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详细解释

兵不厌诈

bīng bù yàn zhà

成语解释:诈:蒙骗。用兵作战可以经常使用伪装;以迷惑对方。在兵法中被称作诈。比喻在作战时战胜敌人;要靠谋略。

成语出处:先秦 韩非《韩非子 难一》:“战阵之间,不厌诈伪。”

详细解释

背水为阵

bèi shuǐ wéi zhèn

成语解释:背:背向。背对河布阵,拼死作战。比喻决一作战。

成语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淮阴侯列传》:“信乃使万人先行,出,背水陈。赵军望见而大笑。”

详细解释

不殆

bǎi zhàn bù dài

成语解释:殆:危险。作战百次也不失败。形容每战必胜。

成语出处:先秦 孙武《孙子 谋攻》:“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详细解释

且退

qiě zhàn qiě tuì

成语解释:一边作战,一边退却。

成语出处:明·施耐庵《水浒传》第98回:“北军奋勇,四门杀出,我军且战且退,诱北军四散离城。”

详细解释

且走

qiě zhàn qiě zǒu

成语解释:且:指两件事同时并进;走:逃跑。一边作战,一边逃跑。

成语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99回:“如来日魏兵到,锐气正盛,不可便迎,且战且走。”

详细解释

戎马生郊

róng mǎ shēng jiāo

成语解释:《老子》:“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陈鼓应注:“生于郊,指牝马生驹犊于战地的郊野。”意谓国家政治不上轨道,连怀胎的母马也用来作战。后以“戎马生郊”指战乱不断。

成语出处:《老子》:“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陈鼓应注:“生于郊,指牝马生驹犊于战地的郊野。”

详细解释

收兵回营

shōu bīng huí yíng

成语解释:营:军队驻扎的地方。召集正在作战或值勤的士兵返回军营。指停止某项工作或活动,把人员召集回来。

成语出处:清·钱彩《说岳全传》第47回:“二人大战三百余合,不分胜负,看看天色已晚,各自收兵回营。”

详细解释

赤膊上阵

chì bó shàng zhèn

成语解释:赤膊:光着上身;指不穿盔甲;阵:泛指战场。原指不穿盔甲;裸露上身;上阵作战。形容作战勇敢;全力以赴地进行战斗。后比喻没有准备或毫无掩饰的从事。也作“赤体上阵”。

成语出处: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许褚性起,飞回阵中,卸下盔甲,浑身筋突,赤体提刀,翻身上马,来与马超决战。”

详细解释

重整旗鼓

chóng zhěng qí gǔ

成语解释:重:重战;整:整顿;整治;旗鼓:古代作战时用来发号令的旌旗和战鼓;用以代表军事力量。比喻失败或受挫后;重新整顿组织力量;准备再干。也作“重振旗鼓”。

成语出处:宋 克勤《圆悟佛果禅师语录》第17卷:“法灯重整枪旗,再装甲胄。”

详细解释

孤军奋

gū jūn fèn zhàn

成语解释:在没有援军的情况下一支军队单独英勇作战。也比喻在没有外力的援助的情况下仍然坚持斗争。也作“孤军作战”“孤军独战”。

成语出处:《隋书·虞庆则传》:“由是长儒孤军奋战,死者十八九。”

详细解释

孤军

gū jūn zuò zhàn

成语解释:孤立无援的军队单独奋战。比喻单独办事,没有人支援。

成语出处:刘桢《隋书 虞庆则传》:“由是长儒孤军独战,死者十八九。”

详细解释

将在军,君命有所不受

jiàng zài jūn,jūn mìng yǒu suǒ bù shòu

成语解释:将:将领;受:接受。将领远征在外可以相机作战,不必事先请战或等待君主的命令再战。

成语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孙子吴起列传》:“臣既已受命为将,将在军,君命有所不受。”

详细解释

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

jiàng zài wài,jūn mìng yǒu suǒ bù shòu

成语解释:将:将领;受:接受。将领远征在外可以相机作战,不必事先请战或等待君主的命令再战。

成语出处:春秋·齐·孙武《孙子兵法·变篇》:“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争,君命有所不受。”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103回:“岂不闻:‘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

详细解释

明耻教

míng chǐ jiào zhàn

成语解释:教导士兵作战,使他们知道退缩就是耻辱,因而能够奋勇向前,杀敌取胜。

成语出处:先秦 左丘明《左传 僖公二十二年》:“明耻教战,求杀敌也。”

详细解释

矢石之难

shǐ shí zhī nán

成语解释:矢石:箭和礧石,古代作战的武器。难:不幸的遭遇。指战争中的危难。

成语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晋世家》:“矢石之难,许马之劳,此复受次赏。”

详细解释

一剑之任

yī jiàn zhī rèn

成语解释:①谓以一人一剑之力。指作战的士兵,犹言一人之勇。②指独力担任艰巨的任务。

成语出处:《尉缭子·武议》:“临难决疑,挥兵指刃,此将事也;一剑之任,非将事也。”《战国策·齐策六》:“齐桓公有天下,朝诸侯,曹子以一剑之任,劫桓公于坛位之上。”

详细解释

千里

zhuǎn zhàn qiān lǐ

成语解释:形容连续作战,经历了很长的历程。

成语出处:西汉 司马迁《报任少卿书》:“转斗千里,矢尽道穷。”

详细解释

置之死地而后生

zhì zhī sǐ dì ér hòu shēng

成语解释:原指作战把军队布置在无法退却、只有战死的境地,兵士就会奋勇前进,杀敌取胜。后比喻事先断绝退路,就能下决心,取得成功。

成语出处:先秦 孙武《孙子 九地》:“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

详细解释

兵不接刃

bīng bù jiē rèn

成语解释:作战时兵器没接触。指战事顺利,未经交锋或激战而取得胜利。

成语出处:《吕氏春秋 怀宠》:“兵不接刃,而民服若化。”

详细解释

必不挠北

bì bù náo běi

成语解释:挠北:败北,作战失败。必定不会失败。

成语出处:战国 吕不韦《吕氏春秋 忠廉》:“若此人也,有势则必不自私矣,处官则必不为污矣;将众则必不挠北矣。”

详细解释

兵无常势

bīng wú cháng shì

成语解释:兵:战争;常:常规、不变;势:形势。指用兵作战没有一成不变的方式。指根据敌情采取灵活对策。

成语出处:先秦 孙武《孙子 虚实》:“夫兵形象水,水之形,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

详细解释

驰骋疆场

chí chěng jiāng chǎng

成语解释:驰骋:奔驰。疆场:战场。骑着马奔驰在战场上,形容英勇作战,无可阻挡。

成语出处:

详细解释

椎牛飨士

chuí niú xiǎng shì

成语解释:椎牛:杀牛;飨士:犒劳军士。指慰劳作战的官兵。

成语出处:《后汉书·吴汉传》:“汉将轻骑迎与之战,不利,堕马伤膝,还营。……诸将谓汉曰:‘大敌在前,而公伤卧,众心惧矣。’汉乃勃然裹伤而起,椎牛飨士……于是军士激怒,人倍其气。”

详细解释

重张旗鼓

chóng zhāng qí gǔ

成语解释:重:重新;旗鼓:古时作战用的旌旗与战鼓。比喻失败或受挫折后,重新整顿与组织力量,准备再干。

成语出处:蔡东藩《民国通俗演义》第48回:“圣清室已覆,袁为总统,他自然重张旗鼓,又复上台。”

详细解释

单枪匹马

dān qiāng pǐ mǎ

成语解释:①作战时单身上阵;冒险直进。②比喻做事单独行动;没有人帮助。也作“匹马单枪”、“单兵独马”、“单人匹马”。

成语出处:唐 汪遵《乌江》诗:“兵散弓残挫虎威,单枪匹马突重围。”

详细解释

攻城野

gōng chéng yě zhàn

成语解释:城:城池。攻打城池,野外作战。

成语出处:《墨子·节用上》:“攻城野地死者,不可胜数。”

详细解释

缓兵之计

huǎn bīng zhī jì

成语解释:缓:延缓。指作战时延缓对方进兵的计策。借指使事态暂时缓和同时积极设法应付的策略。

成语出处: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99回:“孔明用缓兵之计,渐退汉中,都督何故怀疑,不早追之?”

详细解释

金鼓连天

jīn gǔ lián tiān

成语解释:金鼓:古时作战,用金钲和战鼓指挥士兵,击鼓表示前进,鸣金表示后退;连天:响彻云霄。形容军威盛大或战斗激烈。

成语出处:明 陈汝元《金莲记 焚券》:“金鼓连天,喊声震地,不是赤眉啸聚,定为碧眼横行,待我出门一看,便知端的。”

详细解释

金鼓齐鸣

jīn gǔ qí míng

成语解释:金鼓:古时军队演习、作战时用以助军威、壮声势的金钟和战鼓。金钟战鼓一齐鸣响。形容战斗激烈;士气高昂。

成语出处:左丘明《左传 僖公二十二年》:“金鼓以声气也。”

详细解释

金鼓喧天

jīn gǔ xuān tiān

成语解释:金鼓:古时作战,用金钟和战鼓指挥士兵,击鼓表示前进,鸣金表示后退。形容军威盛大或战斗激烈。

成语出处: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17回:“公子偃命军中举火,一时金鼓喧天,直前冲突。”

详细解释

解衣卸甲

jiě yī xiè jiǎ

成语解释:解:脱衣。卸:卸掉。脱下战衣,卸掉灰甲。比喻不再作战。

成语出处:明·无名氏《杏林庄》第一折:“他若是解衣卸甲顺天朝,班中封位爵。”

详细解释

临军对垒

lín jūn duì lěi

成语解释:临:面对;垒:军营,堡垒。面对敌方军队。指作战的场合。

成语出处:明·无名氏《万国来朝》第三折:“领将驱兵勇战敌,临军对垒惯相持。”

详细解释

天时地利人和

tiān shí dì lì rén hé

成语解释:指作战时的自然气候条件,地理环境和人心的向背。

成语出处:《孟子 公孙丑下》:“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孙膑兵法 月战》:“天时、地利、人和,三者不得,虽胜有殃。”

详细解释

舞刀跃马

wǔ dāo yuè mǎ

成语解释:挥舞刀枪,纵跃战马。比喻奋勇作战。

成语出处:明·无名氏《杨家将演义》第三卷:“岳胜怒曰:‘好贼奴,敢如此大言!’舞刀跃马,直取天佑。”

详细解释

以五十步笑百步

yǐ wǔ shí bù xiào bǎi bù

成语解释:作战时败逃五十步的人讥笑败逃一百步的人。比喻缺点或错误性质相同,只有情节或重或轻的区别。

成语出处:战国·邹·孟轲《孟子·梁惠王上》:“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详细解释

指敌忘身

zhǐ dí wàng shēn

成语解释:指敌:与敌人作战。与敌人作战,要舍生忘死,勇于牺牲。

成语出处:战国·尉缭《尉缭子·兵教下》:“兵有五致:为将忘家,逾垠忘亲,指敌忘身,必死则生,急胜为下。”

详细解释

争先士卒

zhēng xiān shì zú

成语解释:士卒:士兵。指作战勇敢,都争先在前。

成语出处:战国·楚·屈原《楚辞·九歌·国殇》:“旌蔽日兮,敌若云。矢交坠兮,士争先。”

详细解释

大张旗鼓

dà zhāng qí gǔ

成语解释:大规模地摇旗擂鼓(张:展开;铺排;旗鼓:古代作战时传达军令的用具)。原形容作成的规模和声势大;现泛指做事规模和声势很大。

成语出处:清 张春帆《宦海》:“李参戎带着这些人陆续出了镇南关,便大张旗鼓,排齐队伍,浩浩荡荡地向前进发。”

详细解释

磨刀擦枪

mó dāo cā qiāng

成语解释:形容作战前的准备工作正在进行。

成语出处:李晓明《平原枪声》:“红枪会的人个个赤膊卷腿,磨刀擦枪,横眉瞪眼地注视着马英。”

详细解释

马首是瞻

mǎ shǒu shì zhān

成语解释:首:头;是:指示代词;起提前受事成分的作用;瞻:往前或向上看。原指作战时士卒看主将的马头行事。后比喻服从指挥或依附某人。

成语出处:先秦 左丘明《左传 襄公十四年》:“苟偃令曰:‘鸡鸣而驾,塞井夷灶,唯余马首是瞻。’”

详细解释

剽疾轻悍

piāo jí qīng hàn

成语解释:剽:轻捷;悍:勇敢。作战勇猛,动作迅捷,而性格急躁轻敌。

成语出处:西汉·刘安《淮南子·兵略讯》:“剽疾轻悍,勇敢轻敌。”

详细解释

身先士卒

shēn xiān shì zú

成语解释:指作战时将帅亲自冲在士兵的前面;奋勇杀敌。现多用以比喻领导带头走在群众的前面。

成语出处:西汉 司马迁《史记 淮南衡山列传》:“当敌勇敢,常为士卒先。”

详细解释

稳扎稳打

wěn zhā wěn dǎ

成语解释:稳稳当当;有把握地作战。也比喻有把握、有步骤地工作。

成语出处:清 刘坤一《书牍》:“现在郑军既已到齐,仍须稳扎稳打,不可轻进求速。”

详细解释

左旋右抽

zuǒ xuán yòu chōu

成语解释:旋:回旋。左边的御者旋回车马,右边的勇士拔刀刺杀。形容作战时的气势。

成语出处:《诗经·郑风·清人》:“左旋右抽,中军作好。”

详细解释

闭壁清野

bì bì qīng yě

成语解释:犹言坚壁清野。是作战时采取的一种策略。

成语出处:《南齐书 曹虎传》;“部勒小戍,闭壁清野。”

详细解释

扯鼓夺旗

chě gǔ duó qí

成语解释:形容作战勇敢。

成语出处:元 郑光祖《伊尹耕莘》第三折:“统雄兵劈面相持,驱貔虎扯鼓夺旗。”

详细解释

出其不意

chū qí bù yì

成语解释:其:代词;对方;不意:没有意料到。原指作战时;在对方料想不到或没有准备时;进行突然袭击。现泛指出乎人的意料之外。

成语出处:孙武《孙子 计篇》:“攻其无备,出其不意。”

详细解释

出奇制胜

chū qí zhì shèng

成语解释:奇:奇兵;计;制胜:夺取胜利。①原指作战时运用奇兵或奇计;出敌人不意;制服敌人。②泛指用新奇的、出人意外的办法获胜。

成语出处:唐 陆贽《论替换李楚琳》:“楚琳卒伍凡材,厮养贱品,因时扰攘,得肆猖狂,非有陷坚殪敌之雄,出奇制胜之略。”

详细解释

丢盔撂甲

diū kuī liào jiǎ

成语解释:丢:抛;盔:作战用的金属帽;甲:作战用的金属防护衣。形容吃了败仗狼狈逃跑的情形。

成语出处:路遥《平凡的世界》第五卷第四章:“许多人丢盔撂甲,矿帽不时碰落在煤堆中,慌乱得半天摸不着……”

详细解释

丢盔弃甲

diū kuī qì jiǎ

成语解释:盔:作战时用的金属防护帽;甲:作战时穿的金属防护衣。为了逃命;把盔和甲都丢掉了。形容打败仗时逃命的狼狈情形。

成语出处:杜鹏程《在和平的日子里》第三章:“他在办公室里被各种意外情况搞得丢盔弃甲,狼狈不堪的样子。”

详细解释

横戈跃马

héng gē yuè mǎ

成语解释:横持戈矛,策马腾跃。形容将士威风凛凛,准备冲杀作战的英勇姿态。

成语出处:元·陈以仁《雁门关存孝打虎》:“见一人雄赳赳披袍擐甲,嗔忿忿横枪跃马。”

详细解释

军不厌诈

jūn bù yàn zhà

成语解释:厌:厌弃,排斥;诈:蒙骗。用兵作战时当尽量使用欺诈等计谋来迷惑敌人。

成语出处:春秋·楚·孙武《孙子兵法·计篇》:“兵者,诈道也。”李筌注:“军不厌诈。”

详细解释

击鼓鸣金

jī gǔ míng jīn

成语解释:古时两军作战时用鼓和金发号施令,击鼓则进,鸣金则退。

成语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二十三回:“张辽可使击鼓鸣金,许褚可使牧羊放马。”

详细解释

开路先锋

kāi lù xiān fēng

成语解释:原指军队中的先行分队;他们要逢山开路、遇水搭桥;为后行的大部队创造行军作战的条件。后泛指行动、事业的先行者、带头人。

成语出处:清 文康《儿女英雄传》第十卷:“你只把(弹弓)背在身上,一路虽然抵不得万马千军,大约也算得一个开路的先锋,保镖的壮士。”

详细解释

临军对阵

lín jūn duì zhèn

成语解释:临:面对。面对敌方军队。指作战的场合。

成语出处:明·无名氏《庆赏端阳》第一折:“骤马横枪武艺精,临军对阵见输赢。”

详细解释

临阵磨刀

lín zhèn mó dāo

成语解释:临:到;快要;阵:军队作战时布置的阵势;这里指上阵打仗。枪:梭镖一类的兵器。到快要上阵打仗时才磨刀磨枪。比喻事到临头才匆忙准备。

成语出处: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70回:“‘临阵磨枪’也不中用;有这会子着急,天天写写念念,有多少完不了的?”

详细解释

鸣金收军

míng jīn shōu jūn

成语解释:古时作战用敲锣等方式发出信号撤军回营。

成语出处: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65回:“恐张飞有失,急鸣金收军。”

详细解释

抛盔弃甲

pāo kuī qì jiǎ

成语解释:盔:作战用的金属帽;甲:作战用的金属防护衣。形容吃了败仗狼狈逃跑的情形。

成语出处:清·如莲居士《薛刚反唐》第58回:“孝德念动真言,借一阵飞砂走石,把周兵打的抛盔弃甲而逃。”

详细解释

亲当矢石

qīn dāng shǐ shí

成语解释:谓将帅亲临作战前线。

成语出处:《北齐书·文宣帝纪》:“每临行阵,亲当矢石。”

详细解释

棋逢对手

qí féng duì shǒu

成语解释:逢:遇到;对手:竞赛中本领不相上下的对方。比喻作战或竞技双方力量水平相当;难分高低。

成语出处:唐 尚颜《怀陆龟蒙处士》诗:“事免伤心否,棋逢敌手无。”

详细解释

旗鼓相当

qí gǔ xiāng dāng

成语解释:旗鼓:古时作战以摇旗击鼓指挥进退。比喻双方力量不相上下。

成语出处: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隐嚣传》:“如令子阳到汉中、三辅,愿因将军兵马,旗鼓相当。”

详细解释

奇正相生

qí zhèng xiāng shēng

成语解释:正面作战与奇袭相结合。

成语出处:春秋·齐·孙武《孙子兵法·势》:“奇正相生,如循环之无端。孰能穷之?”

详细解释

如入无人之地

rú rù wú rén zhī dì

成语解释:像到了没有人的地方。形容作战勇敢,无人敢阻挡。

成语出处:明·归有光《备倭事略》:“彼狃于数胜,谓我不能军,往事如入无人之地;出其不意,可以得志。”

详细解释

胜败乃兵家常事

shèng bài nǎi bīng jiā cháng shì

成语解释:胜利或失败是带兵作战的人常遇到的事情。意思是不要把偶然一次的胜利或失败看得太重。

成语出处:清 洪昇《长生殿 贿权》:“我想胜败乃兵家常事,临阵偶然失利,情有可原。”

详细解释

损军折将

sǔn jūn zhé jiàng

成语解释:犹损兵折将。兵士和将领都有损失。指作战失利。

成语出处:元 无名氏《乐毅图齐》第一折:“不争你和他相持,损军折将,则不如紧守城池。”

详细解释

首尾相应

shǒu wěi xiāng yìng

成语解释:应:接应。原指作战时各部密切配合;互相接应。

成语出处:先秦 孙武《孙子 九地》:“故善用兵者,譬如率然;率然者,常山之蛇也。击其首则尾至,击其尾则首至,击其中则首尾俱至。”

详细解释

行师动众

xíng shī dòng zhòng

成语解释:谓指挥大军作战。

成语出处:《三国志·魏书·明帝纪》“癸丑,葬高平陵”裴松之注引晋·王沈《魏书》:“即位之后,褒礼大臣,料简功能,真伪不得相贸,务绝浮华谮毁之端,行师动众,论决大事,谋臣将相,咸服帝之大略。”

详细解释

悬羊打鼓

xuán yáng dǎ gǔ

成语解释:悬:吊挂。把羊吊起来,使羊脚乱动击鼓。古代作战时使用空营诱惑敌人。

成语出处:清·钱彩《说岳全传》第57回:“又暗令兵士通知各位元帅,将各营虚设旗帐,悬羊打鼓。”

详细解释

悬羊击鼓,饿马提铃

xuán yáng jī gǔ,è mǎ tí líng

成语解释:悬:吊挂。把羊吊起来,使羊脚乱动击鼓;把铃吊在饿马的蹄子上发出声音。古代作战时使用空营诱惑敌人。

成语出处:元·无名氏《千里独行》楔子:“俺今夜倒下个空营,着悬羊击鼓,饿马提铃。”

详细解释

运筹帷幄

yùn chóu wéi wò

成语解释:运筹:筹划;策划。帷幄:军中营帐。原指在营帐中谋划制定作战的方法策略。

成语出处:西汉 司马迁《史记 高祖本纪》:“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

详细解释

摇旗呐喊

yáo qí nà hǎn

成语解释:呐喊:奋力激呼。指古代作战时;摇动旗子;大声喊杀助威。

成语出处:元 乔吉《两世姻缘》第三折:“你这般摇旗呐喊,簸土扬沙。”

详细解释

用武之地

yòng wǔ zhī dì

成语解释:形容地形险要;利于作战的地方。比喻可以施展自己才能的地方或机会。

成语出处:《晋书 姚襄载记》:“洛阳虽小,山河四塞,亦是用武之地。”

详细解释

用逸待劳

yòng yì dài láo

成语解释:以逸待劳。谓作战时采取守势,养精蓄锐,待敌军奔走疲惫之后,乘机出击以取胜。

成语出处:《晋书·庾翼传》:“御以长辔,用逸待劳,比及数年,兴复可冀。”

详细解释

斩关夺隘

zhǎn guān duó ài

成语解释:砍断门闩,攻破城门,夺取关隘。形容军队作战勇敢,势不可挡。

成语出处:刘伯承《回顾长征》:“长征中,红军斩关夺隘,抢险飞渡,杀退了千万追兵阻敌。”

详细解释

振旅而归

zhèn lǚ ér guī

成语解释:振旅:整军,休整部队;归:返回。军队作战之后,经过一段时间的休整而返回。指部队作战胜利归来。

成语出处:春秋·鲁·左丘明《左传·隐公五年》:“三年而治兵,入而振旅。”

详细解释

成语首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