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解释:指面对灾难时冷静的表现。
成语出处:王朔《过把瘾就死》:“当时女主人公的厄运刚露萌芽,同看电影准备了手帕的女人们还都镇定自若,她便抢先一步哭了。”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自若:象原来的样子。举动不失常态。形容临事镇定,举动不失常态。
成语出处:《资治通鉴 唐高祖武德六年》:“孝恭将发,与诸将宴集,命取水,忽变为血,在坐皆失色,孝恭举止自若。”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神色:神情。神情显得没有受到惊动而十分镇定。
成语出处:宋 释道原《景德传灯灵》卷十:“和尚当时被节度使抛向水中,神色不动,如今何得恁么地?”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形容遇事镇定自如。也指对事不放在心上;采取无所谓的态度。
成语出处:《续资治通鉴 元顺帝至正十七年》:“而陛下乃泰然处之,若承平无事,此事安逸所以为根本之祸者也。”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指神态镇定,与平常一样。
成语出处:《魏书 卢义僖传》:“内外惶怖,义僖夷然自若。”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从容:不慌不忙;镇定自若;就义:为正义事业而牺牲。非常镇静;毫不畏惧地为正义事业而牺牲。
成语出处:宋 朱熹《近思录》:“感慨杀身者易,从容就义者难。”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易激动,遇事保持不了冷静镇定。
成语出处:老舍《正红旗下》:“作了这么多年的官儿,还是沉不住气呀!”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从容:不慌不忙;镇静;不迫:不急促。形容临事不慌不忙;镇定沉着。
成语出处:魏兰《<浙案纪略>原序》:“当其临事之时,从容不迫,颜色不变,尤非庸常之辈所能及。”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处:处理;对待;之:代词。泰:毫不在意很放心的样子。形容处理事情不慌不忙;沉着镇定。也指对事情无动于衷。也作“泰然处之”。
成语出处:先秦 孔子《论语 雍也》:“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宋 朱熹注:“颜子之贫如此,而处之泰然,不以害其乐。”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处:处理;之:代词;怡然:安适愉快。形容处理事情不慌不忙、沉着镇定或对待事情很安适愉快。
成语出处: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任诞》:“至日,乃往荆州门下书佐家,处之怡然。”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晏然:平静的样子。指遇到困难或紧急情况沉着镇定的样子。
成语出处:宋·秦观《圆通禅师行状》:“事虽交至错出,处之晏然。”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处:处理,对待;之:代词;夷然:坦然。形容处理事情不慌不忙、沉着镇定或对待事情毫不在意。
成语出处:《晋书·王承传》:“承每遇艰险,处之夷然。”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方寸:指心。心绪不乱。形容人遇到特殊紧急的情况时能够从容镇定。
成语出处:唐·吕温《凌烟阁勋臣赞·屈突蒋公通》:“……徇日,方寸不乱。”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谓脸色不改变。形容遇到危难时,镇定自若。
成语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23回:“吉平面不改容,略无惧怯。”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好像没有那回事一样。形容遇事沉着镇定或不把事放在心上。
成语出处:《晚清文学丛钞》:“雪岩若无其事,说不妨事,一面教人拿名片去县里把人放了,一面教把甥王爷请来商酌其事。”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象没有那回事一样。形容遇事沉着镇定或不把事情放在心上。
成语出处:清 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十八回:“统领听不见,庄大老爷也听不见,就作为如无其事,不去提他了。”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自若:如常。形容在异常情况下态度镇定,神情不变。
成语出处:《晋书·庾亮传》:“冰神气自若,曰:‘是必虚妄。’”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形容在异常情况下态度镇定;神情不变。
成语出处:南朝 宋 刘义庆《世说新语 雅量》:“初见谢失仪,而神色自若,坐上宾客相贬笑。”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神色:神情,态度。形容在异常情况下态度镇定,神情不变。
成语出处:李六如《六十年的变迁》第四章:“潘怡如心里一惊,可是表面上仍神色自如。”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泰然:毫不在意很放心的样子。形容处理事情不慌不忙、沉着镇定或对待事情毫不在意。
成语出处:宋·陈亮《王珪确论如何》:“太宗方奋然有运天下豪杰之心,使新进叠用事,而玄龄泰然居之,不以进退自嫌。”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行:行动。行动上好像没有事情发生似的。形容临危不惧,态度镇定。
成语出处: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47回:“‘我不怕!他要告,先拿他们办了再说……’万太尊说罢,行所无事。”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谈笑如常,十分镇定。
成语出处:《三国志·蜀志·关羽传》:“时羽适请诸将饮食相对,臂血流离,盈于盘器,而羽割灸引酒,言笑自若。”宋·欧阳修《泷冈阡表》:“其后修贬夷陵,太夫人言笑自若。”
详细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