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解释:隐居不仕,以实现自己的志愿。
成语出处:先秦 孔子《论语 季氏》:“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终老:直到老死,一辈子。指隐居直到老死。
成语出处:《宋史·刘爚传》:“爚从熹武夷山讲道读书,怡然自适,筑云庄山房,为终老恤居之计。”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避世而深居不仕。
成语出处:汉·焦赣《易林·革之旅》:“遁世隐居,竟不逢时。”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见“遁世隐居”。
成语出处:北齐·刘昼《新论·遇不遇》:“齐之华士,栖志丘壑,而太公诛之之;魏之干木,遁世幽居,而文侯敬之。”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朝市:朝廷和集市。指真正的隐士不必隐居山林,可以隐居在闹市
成语出处:晋·王康琚《反招隐诗》:“小隐隐陵薮,大隐隐朝市。”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用为隐居不仕之典。
成语出处:明 敬虚子《小隐书 许由》载:相传许由隐居箕山之下,颖水之阳,躬耕自食,以手掬饮。人遗一瓢,挂于树,风吹历历作声,以为烦,弃之。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以梅为妻,以鹤为子。比喻清高或隐居。宋·林逋隐居西湖孤山,植梅养鹤,终生不娶,人谓“梅妻鹤子”。
成语出处:宋 沈括《梦溪笔谈 人事二》:“林逋隐居杭州孤山,常畜两鹤,纵之则飞入云霄,盘旋久之,復入笼中。逋常泛小艇,游西湖诸寺。有客至逋所居,则一童子出应门,延客坐,为开笼纵鹤。良久,逋必棹小船而归。盖尝以鹤飞为验也。”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隐藏光采。常指隐居。
成语出处:《后汉书·郑玄传》:“又南山四皓有园公、夏黄公,潜光隐耀,世嘉其高,皆悉称公。”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谓隐居以保全自己的意志,行义以贯彻自己的主张。是儒家一种理想的人生观。语本《论语·季氏》:“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
成语出处:语本《论语·季氏》:“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隐居山林的士人。即隐士。
成语出处:清·孔尚任《桃花扇·馀韵》:“听他说话,像几个山林隐逸。”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龙隐匿鳞甲,凤收敛翅膀。比喻贤者隐居待时。
成语出处:南朝·梁·任昉《宣德皇后令》:“在昔晦明,隐鳞戢翼。”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在山洞里居住,喝山谷里的水。指隐居生活。
成语出处:西汉·刘安《淮南子·人间训》:“单豹倍世离俗,岩居谷饮,不衣丝麻,不食五谷。”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箕山:古代传说唐尧时的隐士许由、巢父隐居的地方。节:名节,节操。指归隐以保全节操。旧时用以称誉不愿在乱世做官的人。亦作“箕山之志”、“箕颍余芳”。
成语出处:《吕氏春秋·求人》:“昔尧朝许由于沛泽之中,曰:‘……请属天下于夫子。’许由辞曰:‘为天下之不治与?而既已治矣。自为与?啁噍巢于林,不过一枝;偃鼠饮于河,不过满腹。归已君乎!恶用天下?’遂之箕山之下,颖水之阳,耕而食,终身无经天下之色。”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隐居逃避尘世的人,借指吸毒成瘾或吸烟成瘾的人。
成语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老子,隐君子也。”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指隐居山谷之中。亦作“岩栖谷饮”。
成语出处:宋叶适《总干黄公行状》:“士不遇,岩栖谷隐,姓名沦灭,其常也。”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指隐居深山洞穴之中。
成语出处:语出《韩非子 诡使》:“而士有二心私学,岩居穴处,托伏深虑,大者非世,细者惑下。”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指隐居深山洞穴之中。
成语出处:语出《韩非子 诡使》:“而士有二心私学,岩居穴处,托伏深虑,大者非世,细者惑下。”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指隐居于市井贩夫之中。
成语出处:《后汉书 逸民传 逢萌》:“君公(王君公)遭乱独不去,侩牛自隐。时人谓之论曰:‘避世墙东王君公。’”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犹言隐居不出。
成语出处:《东周列国志》第八九回:“功成辞赏,遁迹藏名。”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晦:隐匿。关上门,隐匿自己的踪迹。指隐居起来,不让别人知道自己的踪迹或动态。
成语出处:《周书·宇文神举传》:“显和具陈宣杜门晦迹,相时而动,孝武深纳焉。”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东晋时谢安退职后曾在会稽东山隐居(今浙江上虞县);后来又出任要职。现以此比喻隐退后再度任职或失势后又重新得势。
成语出处:唐 杜甫《暮秋……呈苏涣侍御》:“无数将军西第成,早作丞相东山起。”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举:起飞;蹈:踩上。指远离官场,隐居起来。
成语出处:宋 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 五柳先生上》:“唯其高举远蹈,不受世纷,而至于躬耕乞食,其忠义亦足见矣。”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枯槁:瘦瘠。指隐居山林的隐士。
成语出处:战国·宋·庄周《庄子·徐无鬼》:“招士之士兴朝,中民之士荣官,筋力之士矜雅,勇敢之士奋患,兵革之士乐战,枯槁之士宿名。”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隐藏身形。比喻隐居不出。
成语出处:南朝·梁·江淹《奏记诣南徐州新安王》:“方敛影逃形,匡坐编蓬之下,遂遭烟露余彩,日月末光。”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南朝梁陶弘景“家贫,求宰县不遂。永明十年,脱朝服挂神武门,上表辞禄”。见《南史 隐逸传下 陶弘景》。后以“神武挂冠”指辞官隐居。
成语出处:南朝梁陶弘景“家贫,求宰县不遂。永明十年,脱朝服挂神武门,上表辞禄”。见《南史·隐逸传下·陶弘景》。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令:召。早上被征召,晚上就隐退。形容甘于隐居避世。
成语出处:战国·宋·庄周《庄子·田子方》:“臧丈人昧然而不应,泛然而辞,朝令而夜遁,终身无闻。”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遵:遵循,按照;时:时势;晦:隐藏。原为颂扬周武王顺应时势,退守待时。后多指暂时隐居,等待时机。
成语出处:《诗经·周颂·酌》:“于铄王师,遵养时晦。”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遵:遵循,按照;时:时势;晦:隐藏。原为颂扬周武王顺应时势,退守待时。后多指暂时隐居,等待时机。
成语出处:《诗经 周讼 酌》:“于铄王师,遵养时晦。”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举:起飞。指远离官场,隐居起来。
成语出处:宋·苏舜钦《上范希文书》:“阁下居长安,统二于人,不能明白立功名,不如高举远去。”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谓超脱尘俗而避世隐居。
成语出处:清·戴名世《和陶诗》序:“其后苏文忠谪居海外,流离患难之际,深惩世网慨然有遗俗绝尘之志。”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用以指隐居不仕的人。
成语出处:《韩诗外传》卷九载,北郭先生却楚庄王之聘不仕。《后汉书 方术传 廖扶》载,廖扶感父以法丧身,惮为吏,终身不仕,时人因号为北郭先生。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避世:隐居不出仕;绝俗:与世间隔绝。脱离现实生活,不和人们往来。形容隐居山林,不与世人交往。一般指消极处世的态度。
成语出处:先秦 庄周《庄子 刻意》:“此江海之士,避世之人,闲暇者之所好也。”《晋书 华轶传》:“栖情玄远,确然绝俗。”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幽深的树林,茂盛的野草。指禽兽栖止的山林草野,旧常喻隐居之地。
成语出处:三国 魏 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赴蹈汤火,虽饰以金镳,飨以嘉肴,逾思长林而志在丰草也。”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犹言避世隐居于僧道中。
成语出处:清·顾文彬《过云楼书画记·衡山补图元贤深翠轩诗文卷》:“余如惟信、王忱、金恺、秦衡、陆叙,类皆元季遗民,或逃名字宇内,或遁迹方外,并不欲以姓字传者。”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谓隐居不出。
成语出处:《旧唐书·韦嗣立传》:“若任用无才,则有才之路塞,贤人君子所以遁迹销声,常怀叹恨者也。”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指隐居不出。
成语出处:《后汉书·党锢传·刘佑》:“(刘佑)后得赦出……诏拜中散大夫,遂杜门绝迹。”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比喻隐居不仕,生活安闲。
成语出处:《晋书·谢安传》:“卿累违朝旨,高卧东山。”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谓隐居而屏绝世俗往来。
成语出处:《楚辞·九章·悲回风》“望大河之洲渚兮,悲申徒之抗迹”汉·王逸注:“申徒狄也,遇暗君遁世离俗,自拥石赴河,故言抗迹也。”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指隐居的念头。
成语出处:《晋书·谢安传》:“安虽受朝寄,然东山之志始末不渝,每形于言色。”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意为隐居避世。
成语出处:宋·王琳《野客丛书·穆生邹阳》:“穆生高蹈远举,意盖有在,逆知异日必不能免,非知几畴克尔哉。”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蹈:踩上;引:避开。指远离官场,隐居起来。
成语出处:明·李贽《焚书·复焦弱侯》:“况乎以一时之喜怒,以一人之爱憎,而欲视天下高蹈远引之士,混俗和光之徒,皮毛臭秽之夫,如周丘其人者哉!”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盥耳:洗耳朵。比喻隐居不仕。
成语出处: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崔骃传》:“故土或掩目而渊潜,或盥耳而山栖。”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膏肓:胸鬲之间,比喻难治的病症。形容热爱山林泉水已成为很难改变的癖好,指隐居不愿做官。
成语出处:明·洪应明《菜根谭》:“无膏肓泉石之癖,而常自醉酒耽诗。”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比喻隐居不仕,生活安闲。
成语出处:《晋书·谢安传》:“卿累违朝旨,高卧东山。”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唐李白《秋夕书怀》诗“海怀结沧洲,霞想游赤城。”本托意仙游。后以“海怀霞想”谓远游隐居之思。
成语出处:唐·李白《秋夕书怀》诗“海怀结沧洲,霞想游赤城。”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谓与鹭、鸥相约结盟。比喻隐居者的生活。
成语出处:宋·高观国《青玉案》词:“一堤风月,六桥烟水,鹭约鸥盟在。”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喻隐居不仕。语本《易·系辞下》:“尺蠖之屈,以求信也;龙蛇之蛰,以存身也。”
成语出处:语出《易·系辞下》:“尺蠖之屈,以求信也;龙蛇之蛰,以存身也。”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萍:浮萍。鸥鸟戏波,浮萍浪迹。比喻隐居者安逸闲适、自由自在的生活。
成语出处:清·王士慎《池北偶谈·谈献二·王公家书》:“事在身外,身在世外,鸥波萍迹,足寄此生。”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谓离开俗世而隐居。
成语出处:明·王世贞《纲鉴会纂·后汉纪》:“汝欲取蜀,吾当披发入山,不失信天下也。”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在京城东门外种瓜。指隐居不当官。
成语出处:元·张可久《寨儿令·次韵》:“你见么?我愁他,青门几年不种瓜。”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潜:深藏;首:头。隐居不出头露面。
成语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92回:“汝既为谄谀之臣,只可潜身缩首,苟图衣食。”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簪:绾头发的首饰。抽掉簪子,散开头发。指弃官隐居,过逍遥自在的生活。
成语出处:三国·魏·钟会《遗荣赋》:“散发抽簪,永纵一壑。”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旧时指隐居生活。
成语出处:南朝 宋 刘义庆《世说新语 排调》:“王曰:‘流可枕,石可漱乎?’孙曰:‘所以枕流,欲洗其耳;所以漱石,欲砺其齿。’”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南朝梁时陶弘景,隐居茅山,屡聘不出,梁武帝常向他请教国家大事,人们称他为“山中宰相”。比喻隐居的高贤。
成语出处:《南史·陶弘景传》:“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咨询。月中常有数信,时人谓为山中宰相。”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遥望山峦巍峨而尘念随之平息。多指遁世隐居。亦喻知难而止息。
成语出处:南朝·梁·吴均《与朱元思书》:“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停止交游活动。指隐居。
成语出处:语出晋·陶潜《归去来辞》:“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遗,复驾言兮焉求?”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向平:东汉人向长,字子平,隐居不仕。愿:心愿。了:完成。比喻子女婚嫁事都已完毕。
成语出处:《后汉书》 向长传:「 建武中, 男女娶嫁既毕, 敕断家事勿相关, 当如我死也。 于是遂肆意与同好北海禽庆俱游五岳名山, 竟不知所终。」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入海打鱼,上山砍柴。借指隐居生活。
成语出处:清·方文《留别马倩若兼订毗陵之游》诗:“渔海樵山过此生,向平儿女未忘情。”又《送旻昭御史征兵广西》诗:“愿君早奏升平略,鱼海樵山任所之。”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与社会上的人们隔离;断绝来往。常形容隐居或人迹不到的极偏僻地方。
成语出处:明·冯梦龙《喻世明言》第14卷:“山野废人,与世隔绝,不习跪拜,望陛下优容之。”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依树架屋。喻指隐居乡野。
成语出处:南朝·宋·范晔《后汉书·申屠蟠传》:“乃绝迹于梁饧之间,因树为屋,自同佣人。”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原意是与其位列卿相,受爵禄、刑罚的管束,不如隐居而安于贫贱。后也比喻在污浊的环境里苟且偷生。
成语出处:先秦 庄周《庄子 秋水》:“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比喻贤才隐居修德。语出《诗·小雅·鹤鸣》:“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
成语出处:语出《诗·小雅·鹤鸣》:“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旧时指隐居生活。
成语出处:南朝 宋 刘义庆《世说新语 排调》:“王曰:‘流可枕石可漱乎?’孙曰:‘所以枕流,欲洗其耳;所以漱石,欲砺其齿。’”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旧时指隐居生活。
成语出处:三国 魏 曹操《秋胡行》:“遨游八极,枕石漱流饮泉。”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筑岩:商朝大臣傅说在傅岩从事版筑;钓渭:吕尚在渭水边垂钓。指贤士隐居待时。
成语出处:宋·葛立方《韵语阳秋》第18卷:“史臣至比之为筑岩钓渭,亦过矣哉!”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濯足:洗脚。抖掉衣服上的灰尘,洗去脚上的污垢。形容放弃世俗生活的荣华富贵,立志在山中隐居。
成语出处:晋·左思《咏史》诗之五:“振衣千仞冈,濯足万里流。”
详细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