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解释:洞:洞察;幽:深远;烛:照亮;微:微末,精细处。形容目光锐利,能洞察事物幽深细微之处。
成语出处:明 吴承恩《赠郡伯愚邵公报政序》:“有洞幽烛远之明,有含茹翕张不疾不徐之度。”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敬:谨慎小心;小、微:指细小、不起眼的东西。对细微的事物也采取小心谨慎的态度。形容待人处事非常谨慎。
成语出处:汉 刘安《淮南子 人间训》:“圣人敬小慎微,动不失时,百射重戒,祸乃不滋。”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末节:小事情,小节。无关紧要的小事情,小问题。
成语出处:古立高《初恋》:“为这些细微末节的事,张志诚感到伤脑筋。”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微:细微;至:到。形容关怀、照顾得非常细心周到。
成语出处:宋 魏了翁《辞免督视军马乞以参赞军事从丞相行奏札》:“臣窃念主忧臣辱,义不得辞,跼蹐受命,退而差辟官吏、条列事目、调遣将士,凡所以为速发之计者,靡微不周。”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微:细微。既能看出事物的隐微征兆,也能看清其显著现象。
成语出处:三国·魏·刘劭《人物志·九徵》:“圣人淳耀,能兼二美,知微知章。”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微:细微。既能看出事物的隐微征兆,也能看清其显著现象。
成语出处:晋·潘岳《杨仲武诔》:“笃生吾子,诞茂淑姿。克岐克嶷,知章知微。”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明:明晰;察:看;观察;秋毫:秋天鸟兽身上新长出的细毛;比喻极细微的事物、现象。目光犀利;能敏锐地看清极细小微末的东西。形容人能洞察事理;不受欺蒙。
成语出处:战国 邹 孟轲《孟子 梁惠王上》:“明足以察秋毫之末。”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微:细微;著:显著。微不足道的事物,经过长期积累,就会变得显著。
成语出处:《荀子·大略》:“夫尽小者大,积微成著,德至者色泽洽,行尽而声问远。”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微:细微。萌:发生。看到事物微小的迹象,就知道其发展的程度。
成语出处:《韩非子·说林上》:“圣人见微以知萌,见端以知末,故见象箸而怖,知天下不足也。”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积:集聚;微:细微;著:显著。微不足道的事物,经过长期积累,就会变得显著。
成语出处:晋·葛洪《抱朴子·疾廖》:“积微致著,累浅成深,鸿羽所以沉龙舟,群轻所以折劲轴。”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毫芒:指极细微。形容细微到极点。
成语出处:明·谢肇淛《五杂俎·人部》:“唐初虽有山水,然尚精工。如李思训、王摩诘之笔,皆细入毫芒。”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杜:杜绝,断绝;慎:谨慎。杜绝细微,谨慎防备萌芽。即消灭祸患难与共于萌芽状态之中。
成语出处:《明史·胡松传》:“松言边兵外也而内之,武库仗内也而外之,非所以重肘腋,杜微慎防也,执弗许。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剖辨玄奥,分析细微。
成语出处: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直取其清谈雅论,剖玄析微,宾主往复,娱心悦耳,非济世成俗之要也。”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看到细微迹象,就能知道它的发展趋势。
成语出处:三国 蜀 诸葛亮《便宜十六策 思虑》:“君子视微知著,见始知终,祸无从起,此思虑之政也。”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微:隐微。注意细微的情节,解决疑难的问题。形容思想缜密,善于通过听察解决疑难。
成语出处:《鹖冠子·天则》:“圣王者有听微决疑之道,能屏谗权实。”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通晓、洞察幽深而细微的道理。
成语出处:宋·释普济《五灯会元·佛光满禅师法嗣》:“并钩深索隐,通幽洞微。”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显示细微之事,说明隐幽之理,使之显见著明。
成语出处:《周易 系辞下》:“夫《易》彰往而察来,而微显阐幽。”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晏子春秋·外篇下十四》:“公曰:‘天下有极细乎?’晏子对曰:‘有。东海有虫,巢于睫,再乳再飞,而不为惊。臣婴不知其名,而东海渔者命曰焦冥。’”后以“鹪巢蚊睫”极言细微。鹪,通“焦”。指焦螟。
成语出处:《晏子春秋·外篇下十四》:“公曰:‘天下有极细乎?’晏子对曰:‘有。东海有虫,巢于睫,再乳再飞,而不为惊。臣婴不知其名,而东海渔者命曰焦冥。’”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斤斤:明察细微;引申为琐细。计较细小的事物。现比喻过分计较无关紧要的或琐细的小事。
成语出处:《诗经 周颂 执竞》:“自彼成康,奄有四方,斤斤其明。”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微:小数名,长度为0.000001寸或圆度的六十分之一秒。福佑生于细微的小事件中。
成语出处:汉·刘向《说苑·谈丛》:“福生于微,祸生于忽。日夜恐惧,唯恐不卒。”
详细解释
mò xiàn hū yǐn,mò xiǎn hū wēi 成语解释:见:通“现”;显:明显。看来是隐蔽的、最细微的,实际上是最明显、最具体的。
成语出处:西汉·戴圣《礼记·中庸》:“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蜗角:蜗牛的角,比喻细微。微小而没有作用的名声。
成语出处:宋 苏轼《满庭芳 或注警悟》词:“蜗角虚名,蝇头微利,算来着甚干忙。”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指十分细微的名与利。
成语出处:明·施耐庵《水浒传》第16回:“怎知客人为些微名薄利,又无枷锁拘缚,三伏内,只得在那途路中行。”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毫、厘:都是细小的单位名称;析:剖析。分析一毫一厘。形容分析细微。
成语出处: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定势》:“世之作者,或好烦文博採,深沉其旨者;或好离言辨白,分毫析厘者。”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丝、发:指极其细微;解:分剖。比喻细密而有条理地分析剖解。
成语出处:明·宋濂《汪先生墓志铭》:“参以伊洛大儒传注之说,丝析发解,日攻月较,不故求为异,而亦不苟为同。”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纤:细小;悉:全部。细微详尽均要载明。
成语出处:明·归有光《上宋明府书》:“律于发冢之条,如知情买卖器物砖石、薰狸平园之类,纤悉必具。”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纤:细微;悉:详尽。形容极其细致周密。
成语出处:汉·贾谊《论积贮疏》:“古之治天下,至纤至悉也,故其畜积足恃。”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褒:赞扬;采:采用;一介:微小。有细微的长处也可以予以褒奖。
成语出处:南朝·齐·谢朓《辞随王子隆饯》:“褒采一介,抽扬小善。”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洞:洞察;幽:深远;烛:照亮。形容目光锐利,能洞察事物幽深细微之处。
成语出处:明 吴承恩《赠郡伯愚邵公报政序》:“有洞幽烛远之明,有含茹翕张不疾不徐之度。”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忽:古代长度单位,1尺=10寸,1寸=10分,1分=10000忽。指灾祸产生于极细微的因素。
成语出处:汉·刘向《说苑·谈丛》:“福生于微,祸生于忽。日夜恐惧,唯恐不卒。”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研:研究,审查;几:细微。指探讨研究事物的深奥隐微之处。
成语出处:《周易 系辞上》:“夫《易》,圣人之所以极深而研几也。”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积习:长期的习惯;靡:通“摩”,接触。指好的或坏的习惯都是从细微处开始,逐渐形成的。
成语出处:西汉·董仲舒《春秋繁露·天道施》:“积习渐靡,物之微者也,其入人不知,习忘乃为常。”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比喻极微小的东西或极细微的地方。同“秋毫之末”。
成语出处:《庄子 齐物论》:“天下莫大于秋豪之末,而太山为小。”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指细微的,不值得一提的。
成语出处:清 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44回:“彼此顾交情,留个脸,小小不言的事情,我也不追究了。”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还有一点儿生存的希望(一线:极其细微;微少;生机:生存的机能;指生存)。
成语出处:宋 罗大经《鹤林玉露》:“若借温太真之事,为小人开一线生路,借范尧夫之言,为君子忧后来之祸,则失之矣。”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看见一片落叶就知道秋天已经来临。比喻由细微的迹象可以预料出事物的发展趋向。
成语出处:西汉 刘安《淮南子 说山川》:“以小明大,见一叶落而知岁之将暮,睹瓶中之冰,而知天下之寒。”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古代常以农业为本,手工、商贾为末。指背离主要部分,追求细微末节。
成语出处:东汉 班固《汉书 食货志上》:“时民近战国,皆背本趋末。”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毫、发:都是古代的长度名,十毫为发,十发为厘,形容细微。形容一点儿也不差。
成语出处:唐 张说《进浑仪表》:“令仪半在地上,半在地下,晦朔弦望,不差毫发。”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点滴:比喻细微的东西。指公家的东西都要交给公家。
成语出处:郭沫若《洪波曲》第八章:“那要算是数目最大而且最容易舞弊的一件,却是点滴归公。”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毫:细毛;发:头发;毫发:比喻细微;遗:遗漏。形容没有一丝一毫的遗漏。
成语出处:唐·韩愈《进顺宗皇帝实录表状》:“致有差误,圣明所监,毫发无遗,恕臣不逮。”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毫末:指细微。极小的利益。
成语出处:宋·欧阳修《原弊》:“有司屡变其法,以争毫末之利。”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像鸡啄虫、人缚鸡那样的得失问题。比喻细微的事情;无关紧要的得失。
成语出处:唐 杜甫《缚鸡行》诗:“小奴缚鸡向市卖,鸡被缚急相喧争。家中厌鸡食虫蚁,不知鸡卖还遭烹。虫鸡于人何厚薄,吾叱奴人解其缚。鸡虫得失无了时,注目寒江倚山阁。”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原指绘画时小心地画出了细微而无关紧要之处,却忽略了整体面貌。后用以比喻注意了小处而忽略了大处。
成语出处:《淮南子·说林训》:“画者谨毛而失貌。”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时:时势,时世;幾:细微的迹象,先兆。看到时运的推移而预知事情变化的先兆。
成语出处:宋·司马光《资治通鉴·汉献帝建安四年》:“监军之计在于持牢,而非见时知幾之变也。”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比喻细微弱小的东西。
成语出处:明 许仲琳《封神演义》第53回:“料尔等米粒之珠,吐光不大;蝇翅飞舞,去而不远。”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指面部的细微表情。
成语出处: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第14卷:“若说是无情,如何两次三番许我会面,又留酒,又肯相陪?若说是有情,如何眉梢眼角,不见些光景?”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秋毫:鸟兽秋天新换的绒毛,比喻极细微的东西;犯:侵犯。指军纪严明,丝毫不侵犯人民的利益。
成语出处:《史记 项羽本纪》:“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后汉书 岑彭传》:“持军整齐,秋毫无犯。”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秋毫:鸟兽在秋天新长出的细毛。末:末梢;尖端。比喻十分细微的东西。
成语出处:先秦 孟轲《孟子 梁惠王上》:“吾力足以举而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咽:阻塞。呼吸困难,声音细微。形容极度虚弱。
成语出处:元·无名氏《抱妆盒》第三折:“打的你气咽声丝。”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舍:放弃,舍弃;逐:追求。抛弃根本,追求枝节。比喻做事不注意根本,而只抓细微末节
成语出处: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39卷:“自己亲族贫乏,尚不肯周济分文,到得此辈募缘,偏肯整几两价布施,岂不是舍本从末的痴汉!”
详细解释
shī zhī háo lí,chà yǐ qiān lǐ 成语解释:指细微的失误,可导致巨大的差错。
成语出处:《陈书 虞荔传》:“夫安危之兆,祸福之机,匪独天时,亦由人事。失之毫厘,差以千里。是以明智之士,据重位而不倾,执大节而不失,岂惑于浮辞哉?”
详细解释
shī zhī háo lí,chà zhī qiān lǐ 成语解释:指细微的失误,可导致巨大的差错。
成语出处:《大戴礼记 保傅》:“《易》曰:‘正其本,万物理。失之毫厘,差之千里。’故君子慎重始也。”
详细解释
shī zhī qiān lǐ,chà ruò háo lí 成语解释:指细微的失误,可导致巨大的差错。
成语出处:《隋书 天文志上》:“失之千里,差若毫厘,大象一乖,馀何可验!”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损失箭和箭头。比喻军事上的细微损失。
成语出处:汉·贾谊《过秦论》:“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纤毫:非常细微;爽:差。一点儿也不差。形容非常精确。
成语出处:南朝·梁·沈约《宋书·律历志》:“凡此四蚀,皆与臣法符同,纤毫不爽。”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亦作“析毫剖厘”。分割剖析毫毛芒刺。形容剖析细微透彻。
成语出处:《文子 道原》:“夫道者陶冶万物,终始无形,寂然不动。大通混冥。深闳广大,不可为外,析毫剖芒,不可为内。无环堵之宇,而生有无之总名也”。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纤毫:非常细微;犯:侵犯。指军纪严明,丝毫不侵犯老百姓的利益。
成语出处:《北齐书·元景安传》:“显祖闻之,遗使推检,同行诸人赃污狼籍,唯景安纤毫无犯。”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纤毫:非常细微;爽:差。一点儿也不差。形容非常精确。
成语出处:《魏书·律历志》:“至于夕伏晨见,纤毫无爽。”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纤芥:细微;失:过失。形容极小的过错。
成语出处:汉·董仲舒《春秋繁露·王道》:“春秋纪纤芥之失。”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细微的廉洁谨慎。指注意小节而不识大体。
成语出处:宋 朱熹《答或人》:“乡原是一种小廉曲谨,阿世徇俗之人。”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纤悉:细微详尽;苟:随便。丝毫不马虎。形容对事情十分认真
成语出处:唐·李宗闵《马公家庙碑》:“公至则布以诚信,示之法式,纤悉而不苟,宽柔而有威。”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纤悉:细微详尽;遗:遗漏。一点都没有遗漏。
成语出处:唐 李珏《唐丞相太子少师牛僧孺神道碑铭序》:“自婴疾至于捐馆,谈笑语言,宴居自若,口占理命,纤悉无遗。”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指面部的细微表情。
成语出处:毛泽东《贺新郎·别友》:“眼角眉梢都似恨,热泪欲零还住。”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看到树叶落,便知秋天到来。比喻从细微的变化可以推测事物的发展趋向。
成语出处:宋 释普济《五灯会元 天童华禅师法嗣》:“动弦别曲,叶落知秋,举一明三。”
详细解释
yī yè luò zhī tiān xià qiū 成语解释:从一片树叶的凋落,知道秋天的到来。比喻通过个别的细微的迹象,可以看到整个形势的发展趋向与结果。
成语出处:《淮南子 说山训》:“见一叶落而知岁之将暮。”宋 唐庚《文录》引唐人诗:“山僧不解数甲子,一叶落知天下秋。”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谓细微地分析。
成语出处:宋·朱熹《朱子语类》卷八:“学问须严密理会,铢分毫析。”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幾:幾微,细微。指人能够预知事情萌发的细微迹象,就能与神道相合。
成语出处:《周易·系辞下》:“子曰:‘知幾其神乎。’”
详细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