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解释:治气:修养气度。指修养精神,保养身体。
成语出处:战国·赵·荀况《荀子·修身》:“扁善之度,以治气养生,则身后彭祖;以修身自强,则名配尧、禹。”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保存赤子之心,修养善良之性。旧时儒家宣扬的修养方法。
成语出处:《孟子·尽心上》:“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修养品性,保持洁白的德行。
成语出处:《史记·魏公子列传》:“臣修身洁行数十年,终不以监门困故而受公子财。”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指修养身心,以期保健延年的方法。
成语出处:《庄子 养生主》:“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唐 成玄英疏:“遂悟养生之道也。”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修己:修身。提高自身修养,使人民安乐。
成语出处:春秋·鲁·孔丘《论语·宪问》:“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修养身心,使纯洁清白。
成语出处:西汉 戴圣《礼记 儒行》:“儒有澡身而浴德。”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修业:推广、扩大功业。提高道德修养;扩大功业建树。
成语出处:《周易 乾》:“君子进德修业。”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提高自身修养,理好家政,治理好所在的地区,最后使全国安宁
成语出处:西汉·戴圣《礼记·大学》:“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束身:约束自身。约束自身,修养德行。
成语出处:三国·魏·阮籍《大人先生传》:“往者群气争夺,万物死虑,支体不从,身为泥土,根拔枝殊,咸失其所,汝又焉得束身修行,磬折抱鼓。”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提高自己品德修养,树立高尚节操。
成语出处:唐·韩愈《与汝州卢郎中论荐侯喜状》:“士之修身立节,而竟不遇知己。”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提高自身修养,理好家政。
成语出处:元·无名氏《九世同居》第一折:“父亲,有甚么修身齐家的事,训教你儿者。”
详细解释
xiū shēn qí jiā zhì guó píng tiān xià 成语解释:提高自身修养,理好家政,治理好所在的地区,最后使全国安宁
成语出处:西汉·戴圣《礼记·大学》:“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提高自身修养,小心谨慎行事。
成语出处:东汉·王符《潜夫论·实贡》:“夫修身慎行,敦方正直,清廉洁白,恬淡无为。”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附庸:依傍;追随;风雅:原始《诗经》中的“国风”和“大雅”、“小雅”;引申为吟诗缀文之类的事和文士学者的风度。指一些缺乏文化修养的人;偏去结交文人学者;参与文化活动;借以装点门面;扮出有教养;有风度;斯文儒雅的样子。
成语出处:清 吴趼人《情变》:“那班盐商明明是咸腌货色,却偏要附庸风雅,在扬州盖造了不少的花园。”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与:帮助;休息:修养生息。帮助人民休养生息。
成语出处:东汉·班固《汉书·昭帝纪》:“海内虚耗,户口减半,光知时务之要,轻徭薄赋,与民休息。”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自利:以利己为主的修养;利他:以利他人为目的的行为。佛教自称修身的最终目的,是完成自他二利,人人成佛。借指对己对人都有好处。
成语出处:《佛遗教经·众生得度》:“自利利他,法皆具足。”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①指四壁窗户轩敞,室内通彻明亮。②比喻通达明澈的修养境界。
成语出处:唐 卢纶《赋得彭祖楼送杨德宗归徐州幕》诗:“四户八窗明,玲珑逼上清。”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凡:凡人;普通人。超越凡俗;进入圣贤境界。后来多指学术、技艺、修养达到登峰造极的境界。
成语出处:宋 朱熹《朱子全书》第八卷:“就此理会得透,自可超凡入圣。”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华:古同“花”。春天盛开的花;秋天结的果。比喻文采和德行。有时也比喻学问和品德修养之间的关系。
成语出处:晋 陈寿《三国志 魏志 邢颙传》:“(君侯)采庶子之春华,忘家丞之秋实。”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三昧:佛教用语,梵文音译词,意思是“正定”,即屏绝杂念,使心神平静,是佛门修养之法。比喻这里面的奥妙之处。
成语出处:唐·李肇《国史补·中》:“长沙僧怀素好草书,自言得草圣三昧。”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自谦道德修养不足,才能薄弱。
成语出处: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一个人具有深厚的道德修养,人们只需一接触便能感受得到。
成语出处:庄周《庄子 田子方》:“子路曰:‘吾子欲见温伯雪子久矣,见之而不言,何邪?’仲尼曰:‘若夫人者,目击而道存矣,亦不可以容声矣。’”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谓闭门修养。
成语出处:宋·苏轼《答王幼安宣德启》:“杜门面壁,观六十年之非。”又《答廖明略》之二:“衰陋之甚,惟有归田,杜门面壁,更无余事。”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善:弄好。原指加强其自身的品德修养。现指只要自己好而不关心别人的个人主义处世哲学。
成语出处:先秦 孟轲《孟子 尽心上》:“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指一个人的修养好;对人谦和可亲。和蔼:和气;谦逊。
成语出处:清 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29回:“原来这唐六轩唐观察为人极其和蔼可亲,见了人总是笑嘻嘻的。”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比喻德才修养锻炼十分到家。
成语出处: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精金成炼,在割能断。功则治人,职思靖乱。”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比喻修养、学习、工作等有了成绩,取得效果。
成语出处:宋·释惟白《续传灯录·万寿普信禅师》:“无影树栽人不见,开华结果自馨香。”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道:政治主张和思想。指修养自身,奉行道义。
成语出处:南朝·梁·萧统《与晋安王纲令》:“明公儒学稽古,淳厚笃诚,立身行道,始终如一。”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凡:指凡人,普通人。超越平常人而达到圣贤的境界。形容学识修养达到了高峰。
成语出处:唐 吕岩《七言之二》:“举世若能知所寓,超凡入胜弗为难。”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风雅:风流儒雅。指有文化修养和生活风度。
成语出处:清·黄世仲《洪秀全演义》第一回:“钱江听罢,暗忖这人气宇非凡,谈吐风雅,倒把人民两字记在心中,料不是等闲的。”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袒:裸露。敞开上衣,露出胳膊,指没有修养和礼貌。
成语出处:清·褚人获《隋唐演义》第37回:“远远望见一个长大汉子,草帽短衣,肩上背了行囊,袒胸露臂,忙忙的走来。”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有学问和处事修养的孤高的人。
成语出处: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修养锻炼。
成语出处:宋·苏轼《上韩太尉书》:“士大夫皆自洗濯磨淬,戮力于王事,而不敢为非常可怪之行。”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平常的见识。表示不要跟知识低、修养差的人争论,说“不要跟他一般见识。”
成语出处:元 武汉臣《老生儿》第三折:“十三把钥匙都在我手里,我也不和你一般见识。”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荀子·非十二子》:“禹行而舜趋,是子张氏之贱儒也。”杨倞注:“但宗圣人之威仪而已矣。”原谓仅模仿圣贤之外表而不注意内在的品德修养。后亦用以形容举止循规蹈距。
成语出处:《荀子·非十二子》:“禹行而舜趋,是子张氏之贱儒也。”杨倞注:“但宗圣人之威仪而已矣。”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至人:指道德修养极高的人。道德高尚的人能忘掉自己,适应客观
成语出处:战国·宋·庄周《庄子·逍遥游》:“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至人:思想道德修养很高的人。道德高尚的人能舍弃财物。
成语出处:汉·贾谊《鹏鸟赋》:“至人遗物,独与道俱,众人惑惑,好恶积意。”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指有文化修养。
成语出处:明·冯惟敏《朝天子·自遣》曲:“海翁,命穷,百不会,千无用。知书识字总成空。”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儒家提倡的一种修养方法,泛指心术端正,意念真诚。
成语出处:西汉 戴圣《礼记 大学》:“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羞:羞愧。廉:廉耻。指人知道羞愧、廉耻。形容有修养。
成语出处:明·汤显祖《紫钗记·玉工伤感》:“小妮子非抛闪,知羞识廉。”
详细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