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解释:临:遇到;危:危险。遇到危难的时候,一点也不怕。
成语出处:《三国志 魏志 陈留王传》:“和、琇、抚皆抗不挠,拒会凶言,临危不顾。”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帮助陷入困境的人解除危难。
成语出处: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第34回:“这两个女子,便都有些盗贼意思,不比前边这几个报仇雪耻,救难解危,方是修仙正路。”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溺:落水。扶助危难者,救起落水者。比喻尽力救助别人的危难。
成语出处:唐·崔佑甫《唐故常州刺史独孤公神道碑铭》:“常州之义笃于友,用之有常,行之可久,扶危拯溺,尔身我手。”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涉:经历;履:踩踏。身涉危难,经历险阻。形容闯过重重困难。
成语出处:南朝·齐·虞玩之《上表告退》:“经昏践乱,涉艰履危,仰圣德以求全,凭贤辅以申节。”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涉:经历;履:踩踏。身涉危难,经历险阻。形容闯过重重困难。
成语出处: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度尚传》:“磐身婴甲胄,涉危履险,讨击凶患,斩駗渠帅,余尽鸟窜冒遁,还奔荆州。”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临:到;难:灾难;惧:恐惧。遇到危难,一点也不惧怕。
成语出处:《韩非子 说疑》:“夫见利不喜,上虽厚赏无以劝之,临难不恐,上虽严刑无以威之,此之谓不令之民也。”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国步:国家的命运。国家处于危难的境地。
成语出处:清·顾炎武《赠路舍人泽溥》诗:“国步方艰危,简在卿昆季。”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救济扶助陷于困境危难中的人。
成语出处:元 刘君锡《来生债》第四折:“救困扶危,疏财仗义,都做了注福消愆。”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临:面对;苟:苟且,草率。指遇到危难不苟且偷生
成语出处:老舍《四世同堂》:“我手无缚鸡之力,不能去杀敌雪耻,我只能临危不苟。”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在危难之际接受任命。
成语出处:三国 蜀 诸葛亮《前出师表》:“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临:遇到;难:危难;顾:顾惜。遇到危难的时候,并不顾惜自己。形容没有私心,十分英勇。
成语出处:晋·陈寿《三国志·魏志·齐王房传》:“扬六军之大势,安城守之惧心,临难而不顾,毕志传命。”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苟:苟且。指遇到危难不苟且偷生
成语出处:西汉·戴圣《礼记·曲礼上》:“临难毋苟免。”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扶:帮助,支持;济:拯救。扶持、救济有危难和困苦的人。
成语出处:柳洲《风雨桃花洲》:“李大树在二虎子心目中,已成为自己所不及的、不畏强暴、扶困济危、本领高强的英雄。”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扶:帮助;持:握,把握;颠:倒,倾倒。指挽回处于危难中的国家或人。
成语出处:唐 杜光庭《虬髯客传》:“素骄贵,末年愈甚,无复知所负荷,扶危持颠。”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扶助危难,平定祸乱。
成语出处:清·褚人获《隋唐演义》第83回:“能识人,能爱人才,能为国留得那英雄豪杰,为朝廷扶危定乱。”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扶:帮助;支持;济:拯救。扶持、救济生活困苦、处境危急的人。比喻尽力救助别人的危难。
成语出处:明 施耐庵《水浒传》:“素知将军仗义行仁,扶危济困,不想果然如此义气!”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居:处在。处于安全的环境;要想到可能出现的危难。
成语出处:先秦 左丘明《左传 襄公十一年》:“《书》曰:‘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临:碰到,面临;惮:畏惧。遇到危难,一点也不害怕。
成语出处:唐·司空图《华帅许国公德政碑》:“临危不惮,赴救远征。”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效:献出。面对危难,勇于献出自己生命。
成语出处:宋·欧阳修《谢复龙图阁直学士表》:“徒因学古之勤,粗识事君之节,苟临危效命,尚当不顾以奋身,况为善无伤,何惮竭忠而报国。”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在遇到危难时肯豁出性命。
成语出处:先秦 孔子《论语 子张》:“士见危致命,见得思义。”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拯:救。溺:落水者。危:危难。救助落水者,扶持危难中的人或国家。亦作“拯危扶溺”、“拯危济困”。
成语出处:《陈书·虞寄传》:“然夷凶剪乱,拯溺扶危,四海乐推,三灵眷命,揖让而居南面者,陈氏也。”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趁:利用;乘机;劫:抢劫。趁人家失火的时候去抢人家的东西。比喻趁别人处在危难时刻从中捞一把或趁机害人。也作“乘火打劫”。
成语出处:清 颐瑣《黄绣球》第三回:“这一天见来的很是不少,黄通理更代为踌躇,怕的是越来越多,容不下去,而且难免有趁火打劫,顺手牵羊的事。”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乘:趁;厄:苦难。趁人家危难的时候加以要挟或陷害。
成语出处:清·蒲松龄《聊斋志异·神女》:“子诚敝人也,不念畴昔之义,而欲乘人之厄,予过矣!”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临:碰到;面临;惧:害怕;畏惧。面对危难;丝毫也不畏惧。
成语出处:《邓析子 无厚》:“死生有命,贫富有时。怨夭折者,不知命也;怨贫贱者,不知时也。故临难不惧。”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临:面对;难:灾难;慑:害怕,恐惧。遇到危难,一点也不惧怕。
成语出处:明·屠隆《彩毫记·预识汾阳》:“看这绑缚汉子,伟干长躯,丰神轩举,临难不慑,必是人豪。”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易:变易,转变。平安与危难互为因果,相互转换。
成语出处:先秦 庄周《庄子 则阳》:“安危相易,祸福相生,缓急相摩,聚散以成。”
详细解释
ān wēi xiāng yì,huò fú xiāng shēng 成语解释:易:变易,转变。平安与危难互相转化,灾祸与幸福互为因果。
成语出处:战国 宋 庄周《庄子 则阳》:“安危相易,祸福相生,缓急相摩,聚散以成。”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平定乱世,救济危难。亦作“拨乱济时”。
成语出处:晋·龚壮《上李寿封事》:“管、蔡既兴,谗谀滋蔓,大义灭亲,拨乱济危。”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倾:危。扶助危倾,使其安定。指挽救国家于危难之时。
成语出处:汉·恒宽《盐铁论·备胡》:“古者明王讨暴卫弱,定倾扶危,使小国之君悦;讨暴定倾,则无罪之人附。”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济:救助;弱:弱小。指救助弱小危难的人。
成语出处:明·西湖渔隐主人《欢喜冤家》第17回:“如此富贵之时,又昔修桥砌路,济弱扶危。”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面临危难时紧急应变。
成语出处:晋·陈寿《三国志·魏志·明帝纪》:“司马懿临危制变,擒渊可计日待也。”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悔:懊悔。遇到危难时自己懊悔。形容意志不坚定。
成语出处:元·郑光祖《钟离春智勇定齐》第三折:“您今日遭陷擒缚,方才是临危自悔。”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省:醒悟。临到危难时能够自己觉醒。
成语出处:明·无名氏《云台山》第二折:“我与你指迷途,临危自省,我教你得平安,福禄如增。”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济:拯救。扶持、救济有危难和困苦的人。
成语出处: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临:到;难:灾难;恐:恐惧。遇到危难,一点也不惧怕。
成语出处:《韩非子 说疑》:“夫见利不喜,上虽厚赏无以劝之,临难不恐,上虽严刑无以威之,此之谓不令之民也。”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谓为人调解纠纷或排除危难。
成语出处:明·唐顺之《都督沈紫江山墓碑记》:“御土酋解纷排难不专以恩,洞其阴事。”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遇到危难时苟且偷生。
成语出处:西汉 戴圣《礼记 曲礼上》:“临难毋苟免。”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慑:恐惧。面对危难,却无所恐惧。
成语出处:唐·张说《齐黄门侍郎卢公神道碑》:“公处屯安贞,赋诗颓饮,视得失蔑如也,临难无慑。”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排:消除;难:危难;纷:纠纷。排除危难;调解纠纷。现多指调停双方争执;解决纷乱。
成语出处:西汉 刘向《战国策 赵策三》:“所贵于天下士者,为人排患释难解纷乱而无所取也。”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国步:国家的命运。国家处于危难的境地。
成语出处:《旧五代史 萧顷传》:“时国步艰难,连师倔强,率多奏请,欲立家庙于本镇,顷上章论奏。乃止。”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毁:毁坏;纾:缓和;解除。指捐献家产以帮助国家减轻危难。
成语出处:先秦 左丘明《左传 庄公三十年》:“斗穀於菟为令尹,自毁其家,以纾楚国之难。”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捐躯:牺牲生命;济:救助。牺牲生命,以解救国家的危难。
成语出处:晋·陈寿《三国志·魏志·陈思王植传》:“夫忧国忘家,捐躯济难,忠臣之志也。”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避:回避。到了危难之时并不躲避。形容勇敢胆大。
成语出处: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44回:“夫料事能中,智也;尽心谋国,忠也;临难不避,勇也;杀身救国,仁也。”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临:面临;屈:屈服。临到危难,仍不屈服。
成语出处:《旧唐书·刘弘基传》:“高祖嘉其临难不屈,赐其家粟帛甚厚。”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归:返回。形容面对危难而不畏生死。
成语出处:《魏书·节义传序》:“至于轻生蹈节,临难如归,杀身成仁,死而无悔。”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临到危难时,方才铸造兵器。比喻平时不作准备,临时才想办法。
成语出处:春秋 齐 晏婴《晏子春秋 杂上二十》:“溺者不问队,迷者不问路。溺而后问队,迷而后问路,譬之犹临难而遽铸兵,临噎而遽掘井,虽速,亦无及已。”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矢石:箭和礧石,古代作战的武器。难:不幸的遭遇。指战争中的危难。
成语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晋世家》:“矢石之难,许马之劳,此复受次赏。”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辞:推辞。道义上不容许躲开危难。
成语出处:东汉·班固《汉书·武帝纪》:“仁不异远,义不辞难。”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国步:国家的命运。国家处于危难的境地。
成语出处:唐·郑谷《读前集》:“风骚如线不胜悲,国步多艰即此时。”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国步:国家的命运。国家处于危难的境地。
成语出处:南朝·宋·谢庄《孝武帝哀策文》:“王室多故,国步方蹇。”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解:解救;倒悬:人被倒挂,比喻处境困难。比喻把人从危难中解救出来。
成语出处:《孟子·公孙丑上》:“当今之时,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犹解倒悬也。”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比喻在危难或困惑中,忽然遇人援救或指点引导。
成语出处:清 夏敬渠《野叟曝言》第十回:“天幸遇著相公,如暗室逢灯,绝渡逢舟,从此读书作文,俱可望有门径矣!”
详细解释
bá zhū shuǐ huǒ,dēng yú rèn xí 成语解释:拔:拉出;诸:同“之于”;登:加上;衽席:床席。把人从水火中拉出来放到床上。比喻解救危难中的人们。
成语出处:明·宋濂《阅江楼记》:“此朕拔诸水火而登于衽席者也。”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楚囚:指被俘到晋国的楚人钟仪;后比喻处于危难窘迫境地的人;对泣:相对哭泣。现泛指处于危难窘迫之境的人相对而泣。
成语出处:宋 杨万里《新亭送客》:“柏壁置人添一笑,楚囚对泣后千年。”
详细解释
chū yú shuǐ huǒ,dēng zhī rèn xí 成语解释:登:加上;衽席:床席。把人从水火中拉出来放到床上。比喻解救危难中的人们。
成语出处:章炳麟《致南京参议会论建都书》:“国维四固,安于泰山,出于水火而登之衽席,则其幸耳。”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当:面对、正在。强大的敌人就在前面。表示面对危难;处于严重的关头。常用以形容局势严重;不容忽视。
成语出处: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吴汉传》:“大敌在前,而公伤卧、众心惧矣。”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站在对岸观看失火。比喻对别人的危难见而不救。也比喻没有切身利害关系而不去过问。
成语出处:唐 乾康《投谒齐己》:“隔岸红尘忙似火,当斩青嶂冷如冰。”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将要枯死的禾苗得到地场好雨。比喻在危难中得到援助。
成语出处:明 施耐庵《水浒传》第50回:“天幸今得贤弟来此间镇守,正如锦上添花,旱苗得雨。”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犹言吴越同舟。谓关系疏远者,同处危难则相互救助。语本宋苏轼《大臣论下》:“故曰同舟而遇风,则胡越可使相救如左右手。”
成语出处:语出宋·苏轼《大臣论下》:“故曰同舟而遇风,则胡越可使相救如左右手。”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力量不能支撑。表示事到危难时候;想要挽救、解决;但力量不够。
成语出处:隋 王通《文中子 事君》:“大厦将倾,非一木所支也。”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比喻趁人有危难时加以陷害。
成语出处:沙汀《炮手》:“从未做过落井投石的事。”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比喻乘人有危难时加以陷害。同“落井下石”。
成语出处:唐 韩愈《柳子厚墓志铭》:“一旦临小利害,仅如毛发比,反眼若不相识;落陷阱,不一引手救,反挤之,又下石焉者,皆是也。”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恐:恐惧。遇到危难,毫不畏惧。
成语出处:西汉·刘秀《新序·义勇》:“吾闻知命之士,见利不动,临死不恐。”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谓脸色不改变。形容遇到危难时,镇定自若。
成语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23回:“吉平面不改容,略无惧怯。”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簪:簪子。比喻拥有一种微末技能可以排除危难的人。
成语出处:汉·王充《论衡·逢遇》:“亦有以遇者,窃簪之臣,鸡鸣之客是也。”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比喻把人从危难中解救出来。
成语出处:先秦 孟轲《孟子 公孙丑上》:“当今之时,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犹解倒悬也。”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缩:减缩;贞:坚定。指在妇女危难时不加侵犯。
成语出处:《北齐书·废帝》:“颜子缩屋称贞,柳下妪而不乱,未若此翁白首不娶者也。”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看见人要掉进陷井里,不伸手救他,反而推他下去,又扔下石头。比喻乘人有危难时加以陷害。
成语出处:唐 韩愈《柳子厚墓志铭》:“一旦临小利害,落陷阱不一引手救,反挤之又下石焉者,皆是也。”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形容遇到危难时;勇敢地站出来;担当其任。挺:挺起身来;勇敢刚毅的样子。
成语出处:《旧五代史 周 唐景思传》:“后数日城陷,景思挺身而出,使人告于邻郡,得援军数百,逐其草冠,复有其城,毫民赖是以济。”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握炽炭,蹈沸汤。喻不畏危难,敢于用命。
成语出处:《文选·陆倕<石阙铭>》:“流汤之党,握炭之徒,守似藩篱,战国枯朽。”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坐着等死。比喻遭遇危难而不采取积极的坐着等死措施。
成语出处:语出三国 蜀 诸葛亮《后出师表》:“然不伐贼,王业亦亡,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坐着等死。比喻遭遇危难而不采取积极的措施。
成语出处:语出三国 蜀 诸葛亮《后出师表》:“然不伐贼,王业亦亡,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溺:落水者;焚:被困在火中的人。比喻救人于危难之中。
成语出处:汉·王充《论衡·自纪》:“救火拯溺,义不得好;辩论是非,言不得巧。”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旁观别人的危难而不加救助。
成语出处:宋 洪迈《夷坚志补 褚大震死》:“凶愎不孝,乡里恶之。母尝堕水中,坐视不救,有他人援之,后加詬骂而殴之。”
详细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