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解释:指太平盛世并无一定标志。后讽刺反动统治者粉饰升平。
成语出处:《资治通鉴·唐文宗太和六年》:“会上御延英,谓宰相曰:‘天下何时当太平,卿等亦有意于此乎?’僧孺对曰:‘太平无象。今四夷不至交侵,百姓不至流散,虽非至理,亦谓小康。陛下若别求太平,非臣等所及。’”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边歌边舞,庆祝太平。指粉饰太平。
成语出处:《南齐书·陈显达传》:“须享尘一静,西迎大驾,歌舞太平,不亦佳哉!”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粉饰:粉刷装饰;太平:社会平安兴旺。把黑暗混乱的社会局面装扮成太平盛世。
成语出处:宋 蔡絛《车铁围山丛谈》:“当是时,方粉饰太平,务复古礼制。”
详细解释
nìng wéi tài píng gǒu,mò zuò lí luàn rén 成语解释:宁:宁愿;莫:不。宁愿做太平年代的狗,也不愿做战乱年代的人。形容人们遭逢乱世的痛苦心情。
成语出处:元·施君美《幽闺记·偷儿挡路》:“宁为太平狗,莫作离乱人。”
详细解释
nìng wéi tài píng quǎn,mò zuò lí luàn rén 成语解释:宁:宁愿;莫:不。宁愿做太平年代的狗,也不愿做战乱年代的人。形容人们遭逢乱世的痛苦心情。
成语出处: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三卷:“忙忙如丧家之犬,急急如漏网之鱼……正是:宁为太平犬,莫作离乱人!”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指社会安定、政治清明、经济繁荣的时代。比喻非常兴盛安定的社会。太平:社会安定。
成语出处:明 沈德符《野获编》:“余谓太平盛世,元夕张灯,不为过侈。”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边歌边舞;庆祝太平;有粉饰太平的意思。含贬义。升平:太平。
成语出处:元 陆文圭《<词源>跋》:“淳祐、景定间,王邸侯馆,歌舞升平,居生处乐,不知老之将至。”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升平:太平。天下太平。
成语出处:元·无名氏《抱妆盒》第三折:“寡人御极以来,幸喜四海升平,八方宁靖。”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泰:太平。国家太平;人民生活安定。
成语出处:宋 吴自牧《梦梁录 山川神》:“每岁海潮太溢,冲激州城,春秋醮祭,诏命学士院撰青词以祈国泰民安。”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①谓太平盛世。②比喻众目昭彰、是非分明的场合。
成语出处:太平天国《太平诏书》:“尧、舜化日光天,由为君能正;禹、稷身显后狂,由为臣能正。”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国家持久太平。
成语出处:明·酉阳野史《续三国演义》第七回:“内无吴蜀东西之忧,外无南北边防之患,天下承平,甲兵不用。”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承平:太平。太平、兴盛的时代。
成语出处:《汉书·食货志》:“王莽因汉承平之业,匈奴称藩,百蛮宾服。”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太平世界。
成语出处: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二十五卷:“你须不是史思明的贼党,清平世界,谁敢调弄良家女子。”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指时世安宁和平,也指生活清静无忧。
成语出处:明 焦竑《玉堂丛语 方正》:“惟高堂厚禄身享太平无事之日者,见月则乐也。”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治:太平。国家、社会长期太平安宁。
成语出处:东汉 班固《汉书 贾谊传》:“建久安之势,成长治之业。”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鸿:大;均:平。指太平盛世。
成语出处:汉·王褒《四子讲德论》:“夫鸿均之世,何物不乐。”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河:黄河;晏:平静。黄河水清了,大海没有浪了。比喻天下太平。
成语出处:唐 顾况《八月五日歌》:“率土普天无不乐,河清海晏穷寥廓。”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黄河水清;大海波平浪静。比喻太平盛世。河:黄河;晏:平静。
成语出处:宋 释道原《景德传灯录 潭州水西南台道遵和尚》:“一言启口,振动乾坤,山河大地,海宴河清。”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全国或世界局势稳定。形容社会安定;秩序良好。
成语出处:西汉 戴圣《礼记 仲尼燕居》:“言而覆之,礼也;行而乐之,乐也。君子力此二者,夫是天下太平也。”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平:平定;天下:指全中国。治理国家,使天下太平。
成语出处:《孟子·公孙丑下》:“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国家持久太平。
成语出处:清·褚人获《隋唐演义》第29回:“当今四海承平,万方朝贡,有什么紧急事情,这等大惊小怪?”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指万事安排妥当,天下太平。
成语出处:先秦 左丘明《左传 僖公二十四年》:“《夏书》曰‘地平天成’,称也。”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人民安乐,国家太平。
成语出处:明 冯梦龙《醒世恒言 卖油郎独占花魁》:“大宋自太祖开基,太宗嗣位,历传真、仁、英、神、哲共是七代帝王,都则偃武修文,民安国泰。”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拨:治理;诛:杀戮。平定乱世,诛杀强暴,使天下太平。
成语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秦楚之际月表》:“拨乱诛暴,平定海内,卒践帝祚,成于汉家。”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朗朗:明朗、清亮;乾坤:原是《周易》中的两个卦名,这里指天地、世界等。形容政治清明,天下太平。
成语出处:元·李文慰《燕青博鱼》第一折:“清平世界,浪荡乾坤,你怎么当街里打人。”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吠:狗叫声。狗偶尔的叫声不会引起惊慌。形容社会太平安定。
成语出处:《后汉书·岑熙传》:“(熙)迁魏郡太守,……视事二年,舆人歌之曰:‘我有枳棘,岑君伐之;有蟊贼,岑君遏之;狗吠不惊,足下生氂。’”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充满阳光的天空;化生万物的太阳。旧时比喻太平盛世;现在形容是非、好坏大家都能看得清清楚楚的场合。
成语出处:《尚书 益稷》:“帝光天之下,至于海隅苍生。”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春台:美好的旅游、观光的地方,比喻极好的生活环境。好象生活在幸福的太平世界里。
成语出处:《老子》第二十章:“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登春台。”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粟:小米;红:指腐烂变质;贯:穿线的绳子;朽:腐烂。谷子变色了,钱串子损坏了。形容太平时期富饶的情况。
成语出处:东汉 班固《汉书 贾捐之传》:“太仓之粟,红腐而不可食;都内之钱,贯朽而不可校。”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四时和顺,五谷丰收。用以称颂太平盛世。同“时和年丰”。
成语出处:宋 苏轼《论赏罚及修河事》:“太宗皇帝每见时和岁丰,雨雪应时,辄喜不自胜,举酒以属群臣。”
详细解释
bīng cáng wǔ kù,mǎ rù huà shān 成语解释:兵器藏进武库,军马放入华山。指天下太平。
成语出处:北周 庚信《贺平邺都表》:“当今鹿台已散,离宫已遗,兵藏武库,马入华山。”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垂拱:垂衣拱手,形容毫不费力;治:平安。古时比喻统治者不做什么使使天下太平。多用作称颂帝王无为而治。
成语出处:《尚书·武成》:“谆信明义,崇德报功,垂拱而天下治。”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晋书·穆帝纪》:“(升平四年)二月,凤凰将九雏见于丰城。”后以“凤引九雏”为天下太平、社会繁荣的吉兆。
成语出处:《晋书·穆帝纪》:“(升平四年)二月,凤凰将九雏见于丰城。”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吃饱肚子,和乐相处。形容太平欢乐。
成语出处:严复《主客平议》:“煕皞之民,耕三馀一,鼓腹含和,无过庶过富之通患。”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比喻太平无事。
成语出处:明·程登吉《幼学琼林》第一卷:“道不拾遗,由在上有善政;海不扬波,知中国有圣人。”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击壤:古代的一种游戏。打击土堆而唱歌。比喻太平盛世,人人丰衣足食
成语出处:清·荻岸山人《平山冷燕》第一回:“衣冠辐辏,车马喧阗,人人击壤而歌,处处笙箫而乐。”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浪荡:同“朗朗”,明朗;乾坤:天地。形容政治清明,天下太平。
成语出处:元·李文蔚《燕青博鱼》第一折:“清平世界,浪荡乾坤,你怎么当街里打人。”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休:休息。将牛马放牧,停止军用。比喻天下太平,停止战争。
成语出处:晋·葛洪《抱朴子·释滞》:“今丧乱即平,休牛放马,烽燧灭影。”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安:平安;危:危险;灾难。平安的时候不忘危险;或太平的时候不忘危机或灾难。
成语出处:《周易 系辞下》:“是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使国家安定太平。
成语出处:明 无名氏《伐晋兴齐》:“荐贤举善是吾心,安邦治国访知音。”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放好枕头睡大觉。比喻太平无事,不必担忧。
成语出处:西汉 司马迁《史记 黥英列传》:“使布出于上计,山东非汉之有也;出于中计,胜败之数未可知也;出于下计,陛下安枕而卧矣。”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指人民安居乐业则国家太平。
成语出处:《书 五子之歌》:“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孔传:“言人君当固民以安国。”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销毁兵器,放下甲盾。指太平无战事。
成语出处:前蜀 杜光庭《本命醮南斗词》:“垂回凶度厄之慈,开辍死上生之路,使一境之兵销革偃,四时之雨顺风调。”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藏弓息鼓。谓战事停息,天下太平。
成语出处:南朝·宋·范晔《后汉书·隗嚣传》:“驰使四夷,复其爵号。然后还师振旅,櫜弓卧鼓。申命百姓,各安其所。”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指整肃政治,清楚奸佞,使天下复归太平。
成语出处:南朝 宋 刘义庆《世说新语 德行》:“陈仲举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登车揽辔,有澄清天下之志。”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倒:把锋刃向里倒插着;载:陈设,放置;干戈:古代的两种兵器,泛指武器。把武器倒着放起来,比喻没有战争,天下太平。
成语出处:《礼记·乐记》:“倒载干戈,包之以虎皮……然后天下知武王之不得用兵也。”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形容富足兴盛的太平安乐景象。
成语出处:宋 魏了翁《代南叔兄上费参政》:“自丰亨豫大之名立也,而财用日耗。”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安:安定;泰:平安。国家太平,人民安乐。
成语出处:明·施耐庵《水浒传》第90回:“再拈信香一炷,愿今国安民泰,岁稔年和,三教兴隆,四方宁静。”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鼓腹:鼓起肚子,即饱食。饱食挺腹,悠闲游玩。形容太平时代人们过着安乐的生活。
成语出处:战国·宋·庄周《庄子·马蹄》:“夫赫胥氏之时,民居不知所为,行不知其之,含哺而熙,鼓腹而游。”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鼓腹:鼓起肚子,即饱食;哺:口中所含的食物。口含食物,手拍肚子。形容太平时代无忧无虑的生活。
成语出处:《庄子 马蹄》:“夫赫胥氏之时,民居不知所为,行不知所之,含哺而熙,鼓腹而游,民能以此矣。”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拱手:两手合抱在胸前;垂:垂衣裳。两手合抱在胸前端坐。形容统治者不做什么便使天下太平。
成语出处:《尚书·武成》:“惇信明义,崇德报功,垂拱而天下治。”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宁:安宁。国家没有太平的时候。
成语出处: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十一回:“宋大国也,起倾国兵,盛气而来……吾国无宁日矣。”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宁:安宁。国家没有太平的日子。
成语出处:蔡东藩《民国通俗演义》第45回:“国无宁岁,民无安时。”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哺:口中所含的食物;鼓腹:鼓起肚子,即饱食。口含食物,手拍肚子。形容太平时代无忧无虑的生活。
成语出处:庄周《庄子 马蹄》:“夫赫胥氏之时,民居不知所为,行不知所之,含哺而熙,鼓腹而游,民能以此矣。”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文选·李康〈运命论〉》:“夫黄河清而圣人生,里社鸣而圣人出。”刘良注:“里社,神祠也。”后以“河清社鸣”为太平祥瑞的象征。
成语出处:《文选·李康〈运命论〉》:“夫黄河清而圣人生,里社鸣而圣人出。”刘良注:“里社,神祠也。”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黄河水清,云呈五彩。古人以为太平祥瑞的象征。
成语出处:明·张居正《承天大志纪赞·龙飞纪》:“河清云庆,祥光烛天。”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晏:平静;河:黄河;澄:清澈。黄河水清,大海波平浪静。比喻天下太平。
成语出处:清·魏源《秦淮灯船引》:“海晏河澄二百年,那信鲸鲵吞士女。”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沧海波平,黄河水清。形容国内安定,天下太平。
成语出处:五代·欧阳熙《龙寿院光化大师碑铭》:“旋闻海宴河清,远播民舒物泰。”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原谓人民吃得饱,有余闲游戏。后用为称颂太平盛世之典。
成语出处:《庄子 马蹄》:“夫赫胥氏之时,民居不知所为,行不知所之,含哺而熙,鼓腹而游。”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传说太平之世才能风到景星和凤凰。后用以比喻美好的事物或杰出的人才。
成语出处:唐韩愈《与少室李拾遗书》:“朝廷之士,引颈东望,若景星凤皇之始见也,争先睹之为快。”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康:太平。泛指太平颂歌。
成语出处:《尚书·益稷》:“乃赓载歌曰:‘元首明哉,股肱良哉,庶事康哉。”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阜:多。社会安定,物资丰富。形容太平盛世的景象。
成语出处:明 朱有炖《灵芝庆寿》第一折:“皆因中国雨顺风调,民安物阜。”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比喻天下太平,不再用兵。现形容思想麻痹。
成语出处:《尚书 武成》:“王来自商,至于丰,乃偃武修文,归马于华山之阳,放牛于桃林之野,示天下弗服。”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书·武成》:“乃偃武修文,归马于华山之阳,放牛于桃林之野,示天下弗服。”后因以“马入华山”表示天下太平,不再打仗。
成语出处:《书·武成》:“乃偃武修文,归马于华山之阳,放牛于桃林之野,示天下弗服。”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①古代以为麟是仁兽,天下太平时乃出现;又以为凤鸟至乃圣人受命而王之兆。孔子因乱世获麟而涕泣,又因凤鸟不至而伤叹。见《公羊传·哀公十四年》、《论语·子罕》。后因以“泣麟悲凤”为哀伤国家衰败之典。②古琴操名。
成语出处:孔子因乱世获麟而涕泣,又因凤鸟不至而伤。见《公羊传·哀公十四年》、《论语·子罕》。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比喻天下太平。
成语出处:汉·王充《论衡·雷虚》:“夫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共雷。”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感化残暴的人使其不再作恶,便可废除死刑。指以德化民,太平至治。
成语出处:《梁书·武帝纪》:“思所以振民育德,去杀胜残,解网更张,置之仁寿。”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区宇:天下。国家统一,天下太平。
成语出处:《元史·伯颜传》:“始干戈之爰及,迄文轨之会同,区宇一清,普天均庆。”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人长寿;年成也好。形容太平兴旺的景象。
成语出处:南朝 梁 萧统《文选 潘岳<藉田赋>》:“宜其民和年登。”李善注引作“人和年丰。”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形容太平时期富饶的情况。同“粟红贯朽”。
成语出处:明 范受益《寻亲记 告借》:“你如今万廪千仓,粟陈贯朽,每日劳劳碌碌,使尽机谋,如今半百之秋,又无男女,还不修善,更待何时?”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感化残暴的人使其不再作恶,便可废除死刑。也指以德化民,太平至治。
成语出处:《论语·子路》:“善人为邦百年,亦可以胜残去杀矣。”《汉书·李广传》:“夫报忿除害,捐残去杀,朕之所图于将军也。”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四时和顺,五谷丰收。用以称颂太平盛世。同“时和年丰”。
成语出处:《南齐书 王敬则传》:“救民拯弊,莫过减赋。时和岁稔,尚尔虚乏,傥值水旱,宁可熟念?”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神:神灵;悦:高兴。天神和凡人都感到高兴。形容太平景象。
成语出处:明·无名氏《群仙朝圣》第三折:“第一来圣主更仁慈,第二来群仙添寿考,因此上神人共悦贺皇朝。”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形容天下太平,无为而治。
成语出处:语出《易 系辞下》:“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葛亮乾坤。”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麒麟和凤凰,古代传说是吉祥的象征,只有在太平盛世才能见到。后比喻非常难得的人才。
成语出处:《宋书 符瑞志中》:“元康四年,南郡获威风。”《宋史 乐志一》:“九年,岚州献祥麟。”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诗·大雅·卷阿》:“凤皇鸣矣,于彼高冈。梧桐生矣,于彼朝阳。”毛传:“梧桐盛也,凤凰鸣也,臣竭其力,则地极其化;天下和洽,则凤凰乐德。”后因以“梧凤之鸣”比喻政教和协、天下太平。
成语出处:《诗·大雅·卷阿》:“凤皇鸣矣,于彼高冈。梧桐生矣,于彼朝阳。”毛传:“梧桐盛也,凤凰鸣也,臣竭其力,则地极其化;天下和洽,则凤凰乐德。”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礼乐教化大行而武力征伐偃息。谓天下太平。
成语出处:唐·王起《鼋鼍为梁赋》:“我皇仁治道丰,文修武偃,要荒毕服。”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莺:黄莺。指歌声宛转如黄莺,舞姿轻盈如飞燕。形容一派太平景象。
成语出处:明·张凤翼《灌园记·齐王拒谏》:“计日周秦兼并,烽烟罢警,正好酣柳眠花,舞燕歌莺。”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文治已实行,武备已停止。形容天下太平。亦作“文修武偃”。
成语出处:明汤显祖《还魂记 榜下》:“正此引奏,前日先生看定状元试卷,蒙圣旨武偃文修,今其时矣!”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麒麟和凤凰,吉祥的禽兽,只有在太平盛世才能见到。后比喻非常难得的人才。
成语出处:明·沈受先《三元记·祝寿》:“未须期东海南山,愿早赐祥麟瑞凤。”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麒麟和凤凰,古代传说是吉祥的禽兽,只有在太平盛世才能见到。后比喻非常难得的人才。
成语出处:《宋史·符瑞志中》:“元康四年,南郡获威凤。”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谓时运吉利太平。
成语出处:明·梁辰鱼《浣纱记·宴臣》:“台殿风微,山河气转,欣逢运开时泰。”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比喻天下太平的时候。
成语出处:前蜀 毛文锡《甘州遍》词:“尧年舜日,乐圣永无忧。”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比喻太平盛世。
成语出处:南朝·梁·沈约《四时白纻歌》:“佩服瑶草驻容色,舜日尧年欢无极。”
详细解释
yǐ wēi wéi ān,yǐ luàn wéi zhì 成语解释:治:合理。把危亡当作安定,把祸乱当作太平。形容缺乏政治远见,看不到潜在的危机。
成语出处:汉·贾谊《治安策》:“夫以天子之位,乘今之时,因天之助,尚惮以危为安,以乱为治。”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治:太平。一段时期太平,一段时期动乱。指治世与乱世相间。
成语出处:战国·邹·孟轲《孟子·滕文公下》:“天下之生久矣,一治一乱。”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只知道过太平日子而忘记了危险的时候。
成语出处:晋·潘岳《秋兴赋》:“彼知安而忘危兮,故出生而入死。”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治理国家,使之太平、安定。
成语出处:元·无名氏《猿听经》第一折:“不能勾治国安邦朝帝阙,常只是披霜带月似檐中。”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指百姓乐业,天下太平。
成语出处:汉 王充《论衡 感虚》:“尧时五十之民击壤于涂,观者曰:‘大哉尧之德也!’击壤者曰:‘吾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尧何等力!’”
详细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