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解释:妄:胡乱,虚妄;妄想:荒唐的想法。指一门心思想着无法实现的事情。
成语出处:洪深《飞将军》:“我不免痴思妄想——假如有一天我能当面碰见,亲眼看见这些立功的勇敢的空军战士,那该是多么大的满足和兴奋呢!”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匪;即“非”;不是;夷:通“彝”;法度、常规;引申为寻常的;一般的。不是根据常理所想象出来的。形容人的思想、言谈、技艺、事情等离奇;超出寻常。
成语出处:《周易 涣》:“涣有丘,匪夷所思。”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思:思考;算:计划,筹谋。思想前面,盘算将来。
成语出处:宋·朱熹《答吕子约》:“如此下手,更莫思前算后,计较商量。”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劳:烦。在梦中也思念,思想上不得平静。
成语出处:明·高濂《玉簪记·依亲》:“我媳妇孤身在那方?痛杀我梦劳魂想。”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心:古人以为心是思维器官,所以把思想的器官、感情等都说做心,现指脑筋;官:官能,作用。脑筋的官能就是思维。
成语出处:《孟子·告子上》:“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为自己所在的小单位打算而不顾整体利益的思想作风。
成语出处:毛泽东《关于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六)本位主义,一切只知道为四军打算,不知道武装地方群众是红军的重要任务之一。”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在梦中也思念,思想上不得平静。
成语出处:明·高濂《玉簪记·擢第》:“满目新红惊树杪,莺啼处梦断魂消。”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原指战士穿着轻装作战,现在比喻放下思想包袱投入工作。
成语出处:《文汇报》1983.1.6:“这样一来,年轻人减轻了思想负担,轻装上阵,充分发挥创作才华。”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亦作“意在笔先”。①谓写字构思在落笔以前。②作诗文先作思想上的酝酿,然后着笔。
成语出处:晋·王羲之《题卫夫人笔阵图后》:“夫欲书者,先干研墨,凝神静思,预想字形大小,偃仰平直振动,令筋脉相连,意在笔前,然后作字。”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重视男子,看轻女性。指轻视妇女的封建思想。
成语出处:曲波《林海雪原》:“说的白茹含羞带乐的一撅嘴,‘什么黄毛丫头,重男轻女的思想。’”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指某种错误的思想言行没有约束,到处扩散。
成语出处:邓小平《党的组织战线和思想战线上的迫切任务》:“但是如果我们不及时注意和采取坚定的措施加以制止,而任其自由泛滥,就会影响更多的人走上邪路,后果就不能非常严重。”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焦思:焦急地思索。形容用尽心思,想方设法。
成语出处:范文澜《中国近代史》上册第三章:“又说他苦心焦思六七年,竟不能把太平天国消灭。”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心思:计谋。挖空心思,想尽办法。形容千方百计地谋算。
成语出处:曾朴《孽海花》第11回:“后儒牵强附会,费尽心思,不知都是古今学不分明的缘故。”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回忆在旧社会被压迫、被剥削的痛苦;想新社会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从而提高思想觉悟。
成语出处:邓小平《在全军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忆苦思甜当然要搞,但只搞忆苦思甜就不够了,要研究如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提高战士的政治觉悟。”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说得话前后连接不上。多形容思想混乱,不能自圆其说。
成语出处:清·曹雪芹《红楼梦》第54回:“你们白想想,那些人都是管什么的,可是前言不答后语?”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集:集中;思:思想;广:扩大;益:好处。集中群众的意见和智慧;取得更好的效果。也指集中众人的思想和智慧;广泛吸收好的意见。
成语出处:三国 蜀 诸葛亮《教与军师长史参军掾属》:“夫参署者,集众思,广忠益也。”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思想活动极频繁。
成语出处:王宗仁《夜明星》:“我睡不着,走出帐篷,站在一个土坡上,望着漫山遍野的夜明星,思潮起伏。”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恍惚:神志不清。精神不定;思想集中不起来。
成语出处:唐 无名氏《郑德磷》:“德磷大骇,神思恍惚,悲婉久之,不能排仰。”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周公、孔子的思想感情。封建社会奉之为思想情操的楷模、典范。
成语出处:唐·李汉《韩昌黎集序》:“日光玉洁,周情孔思。”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谓长期、一贯的思想、想法。
成语出处:宋·苏辙《进策五道·臣事下》第三道:“社稷之臣可使死宗庙,郡县之臣可使死封疆,文吏可使死其职,武吏可使死其兵,天下之人,其存心积虑,皆以为当然,是以寇至而不惧,难生而无变。”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睡梦中也在思想着,弄得神魂不宁。亦作“梦断魂消”。
成语出处:元·王元和《小桃红·题情》:“又不敢对着人明明道,只落的梦断魂劳。”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谓双方思想感情很融洽。
成语出处:明·刘璋《飞花艳想》第一回:“三人谈笑饮酒,正说得情投意洽,忽见抱琴进来道:‘外面刘相公来访。’三人听见,各不欢喜。”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指思想方法狭窄。比喻费力研究不值得研究或无法解决的问题。
成语出处:老舍《赵子曰》:“有人要是非钻牛犄角死想不可,他一定是傻蛋。”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至人:指思想道德等方面达到最高境界的人。品德高尚的人,不会做想入非非的梦。
成语出处:清·钱彩《说岳全传》第五十九回:“自古至人无梦,梦境忽来,未必无兆。”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指使各种不同的思想归于一致。
成语出处:语出《易 系辞下》:“天下何思何虑,天下同归而殊涂,一致而百虑。”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百:泛指多;各个方面;聊赖:凭借;指生活或感情上的寄托。指生活中思想感情没有依托;精神空虚;感觉什么都没意思。指精神无所寄托。
成语出处:傅専《阁夜》诗:“百无聊赖作词人,尽许闲愁集一身。”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纲常:三纲五常;名教:封建礼教。指维护封建制度而设置的一整套思想道德规范。
成语出处:清·名教中人《好逑传》第17回:“因思臣一身,一女之事小,而纲常名教之事大,故正色拒之。”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形容用尽心思,想方设法。
成语出处:欧阳山《三家巷》:“经过三番五次的苦心焦虑,仍然找不到完全满意的解决途径。”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心思不在这里;指思想不集中。焉:古汉语助词;相当于“于此”。
成语出处:西汉 戴圣《礼记 大学》:“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整个心思都奔向那里。形容思想集中在追求和向往的事情或地方上。心:心思;驰:奔向。
成语出处:《隋书·史祥传》:“身在边隅,情驰魏阙。”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彼此的心意不用说出;就可以互相了解。形容彼此思想感情完全一致。心:心思;思想感情;印:合;契合。
成语出处:唐 裴休《唐故圭峰定慧禅师碑》:“但心心相印,印印相契,使自证知光明受用而已。”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亦作“言不逮意”。说的话不能准确地表达思想内容。
成语出处:《明史·广西土司传二·思明》:“以译者言不达意,复为书晓之。”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意思含糊晦涩;转弯抹角。常指说话或写文章用隐隐约约、转弯抹角的方式来表达思想。隐晦:不明显;曲折:转弯抹角。
成语出处: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我们可以大声疾呼,而不要隐晦曲折,使人民大众不易看懂。”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安:安定;乐:喜爱;愉快;业:职业。安定地住在一地;愉快地从事自己的职业;形容社会治理得好;生活、生产、思想状况安于正常。
成语出处:东汉 班固《汉书 货殖传序》:“各安其居而乐其业,甘其食而美其服。”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①守着残缺的东西不放。形容思想保守,不接受新事物。②谓笃守古学古道。③喻在条件很差的情况下坚持着做。
成语出处:清 江藩《汉学师承记 顾炎武》:“二君以瑰异之质,负经世之才……岂若抱残守阙之俗儒,寻章摘句之世士也哉?”阙,一本作“缺”。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残:残缺,不完整;缺:残破。舍不得扔下残缺陈旧的东西。形容思想保守。
成语出处:汉·荀悦《汉纪·哀帝纪》:“至于国家大事,则幽冥莫知其原,然犹补残守缺,挟恐见破之私意,而忘服义从善之公心。”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不臣:不守臣子的本分,封建社会中不忠君。意指不忠君的思想。后也指犯上作乱的野心。
成语出处: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第37卷:“只说是他自己做的,中怀不臣之心,妄言污蔑妃后,要坐他族灭之罪。”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博:广博;精深:又专又深。形容思想和学识广博而高深。
成语出处:明 姜世昌《逸周书》:“迄今读之,若揭日月而行千载,其博大精深之旨,非晚世学者所及。”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百家:原指先秦时代各种思想流派;后指各种政治、学术思想;鸣:指发表意见。我国春秋战国时代;社会处于大变革时期;产生了各种思想流派;如儒、道、法、墨、阴阳、名、纵横、杂、农等名家称为诸子百家。他们各自著书立说;在政治上、学术上展开争论呈现出繁荣景象;后世称为百家争鸣。今指科学上不同的学派可以自由争论。
成语出处:东汉 班固《汉书 艺文志》:“凡诸子百家,……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崇其所善,以此驰说,联合诸侯。”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百家:指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流派;诸子:指孔子、老子、庄子、荀子等。后来对先秦学术思想派别的总称。
成语出处:晋·常璩《华阳国志·梓橦人士》:“自五经四部、百家诸子、伎艺算计、卜数医术。”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表:外表;里:内心。外表和内心一个样。外表与内部一致。形容人的言论、行动和思想完全一致。
成语出处:先秦 孔子《论语 颜渊》:“行之以忠者,是事实要着实。”宋 朱熹集注:“以忠,则表里如一。”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露:显露;声:说话的声音或语气;色:脸上的表情。指不让自己的思想感情从声音、语气和表情上流露出来。形容镇静、沉着。
成语出处:清 王韬《淞隐漫录 蓟素秋》:“女知为所绐,特不知何人设此坑阱。女固黠,不露声色,静以待之。”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里外一致,指思想与言行完全一致。
成语出处:明 王守仁《教条示龙场诸生》:“忠信乐易,表里一致者,使其人资禀虽甚鲁钝。”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守旧、不想改进的思想和行为。
成语出处:毛泽东《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正确地规定战略方向,进攻时反对冒险主义,防御时反对保守主义,转移时反对逃跑主义。”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改变思想;改变打算。
成语出处:《荀子 儒效》:“四海之内,莫不变心易虑以化顺之。”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辞:文辞;志:作品的思想内容。不因为只顾文辞而损害了对内容的理解。指写文章不要只追求修辞而忽略文章的立意。
成语出处:战国 邹 孟轲《孟子 万章上》:“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拨开云彩看见太阳。形容受到启发,思想豁然开朗,或比喻见到光明,大有希望。亦作“拨云见日”、“拨开云雾见青天”、“披云雾,睹青天”。
成语出处:语出《晋书·乐广传》:“[卫瓘]见广而奇之……命诸子造焉,曰:‘此人之水镜,见之莹然,若披云雾而睹青云者也。’”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别有:另有;肺肠:指思想。比喻人动机不良,故意提出一些与众不同的的奇特的主张。
成语出处:《诗经 大雅 桑柔》:“自有肺肠,俾民卒狂。”郑玄笺:“自有肺肠,行其心中之所欲。”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古代儒家民本思想的一种反映,认为万民百姓是国家的根本。治国应以安民、得民作为根本。
成语出处:《尚书 五子之歌》:“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嘲:嘲笑;弄:玩赏;风、月:泛指各种自然景物。指描写风云月露等景象而思想内容贫乏的写作。
成语出处:唐·白居易《将归渭村先寄舍弟》诗:“咏月嘲风先要减,登山临水亦宜稀。”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指描写风云月露等景象而思想内容贫乏的写作。
成语出处:唐 白居易《与元九书》:“至于梁陈间,率不过嘲风雪弄花草而已。”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腐臭的肉招来苍蝇。比喻自己的思想作风有问题,就会招致坏人的引诱。
成语出处:宋·释普济《五灯会元》卷十一:“僧问慧然:‘如何是祖师西来意?’曰:‘臭肉来蝇。’”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谓思想志向不同的人不会在一起共事。语本《论语·卫灵公》:“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
成语出处:语出《论语·卫灵公》:“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指思想品德和学识学问。
成语出处:宋·辛弃疾《渔家傲·为余伯熙察院寿》:“道德文章传几世,到君合上三台位。”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登上高处,看得更远。也比喻思想境界高,目光远大。
成语出处:《荀子 劝学》:“我尝跂高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吕氏春秋 顺说》:“顺风而呼,声不加疾也,际高而望,目不加明也,所因便也。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化:变;庄生:庄周,战国时思想家。庄周在梦中变成蝴蝶。比喻人生或事物变幻无常。
成语出处:战国·宋·庄周《庄子·齐物论》:“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化:变;庄周:战国时思想家。庄周在梦中变成蝴蝶。比喻人生或事物变幻无常。
成语出处:战国·宋·庄周《庄子·齐物论》:“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指打掉思想上的迷惘。
成语出处: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21回:“既然打破迷关,若不及早回头,定然皇天不佑。”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刀杀不进枪刺不死。比喻一个人的思想僵化,批评、鼓励都不起作用。
成语出处:李英儒《野火春风斗古城》第三章:“我同孙猴子一样,早练得刀枪不入啦!”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动人:感动人;心弦:指受感动而引起共鸣的思想感情。形容非常动人。
成语出处:徐迟《长江大桥的美是社会主义的美》:“许多动人心弦的建筑物呢?还只在蓝图上。”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一种能使人心神安定的中成药。比喻能安定思想情绪的话语或做法。
成语出处:冯志《敌后武工队》第21章:“于是像吃了副定心丸,立刻由惊恐转为坦然。”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指思想、作风特别迂腐的读书人。
成语出处:明 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二:“仲友喜的是俊爽名流,恼的是道学先生。”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尊:指具有最高权威的人。旧指思想、学术、道德等以一个最有权威的人做唯一的标准。
成语出处:《史记·秦始皇本纪》:“语皆道古以害今,饰虚言以乱实,人善其所私学,以非上之所建立。今皇帝并有天下,别黑白而定一尊。”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泛指四时景色。原指封建文学里描写自然景物四种对象。后比喻堆砌词藻;内容贫乏;思想感情 不健康的诗文。也比喻风流场中男女间恋爱的风流事或花天酒地的荒淫生活。
成语出处:宋 邵雍《伊川击壤集序》:“虽死生荣辱,转战于前,曾未入于胸中,则何异四时风花雪月一过乎眼也。”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泛滥:江河湖泊的水四处溢出。指江河湖泊的水漫溢横流;造成灾害。也比喻有害的思想言行到处传播;成为祸患。
成语出处:先秦 孟轲《孟子 滕文公上》:“洪水横流,泛滥于天下。”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悔悟:悔恨而醒悟。很快而彻底地转变。形容彻底觉悟过来;思想大转变。
成语出处:宋 朱熹《答袁机仲书》:“若能于此翻然悔悟,先取旧图分明改正。”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思想转变很快,彻底悔悟
成语出处:清·黄世仲《洪秀全演义》第八回:“话说谭绍洸听得冯云山这番议论,已幡然悔悟。”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放:安放,搁置。丢开思想包袱,消除精神上的负担。
成语出处:毛泽东《学习和时局》:“为了争取新的胜利,要在党的干部中间提倡放下包袱和开动机器。”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福气一来;心也变得灵巧起来。多用来奉承人得意时思想灵活;言行适宜;含有诙谐之意。
成语出处:宋 司马光《资治通鉴 五代后汉高祖天福十二年》:“鄙语有之:福至归灵,祸来神昧。”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乎:等同于介词“于”;异端:有别于正统思想的教义或主张。指钻研儒家以外的主张或指对异端的指摘。
成语出处:春秋·鲁·孔丘《论语·为政》:“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已。’”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清除旧思想,改变旧面貌。比喻彻底改过,重新做人。
成语出处:《周易 革》:“君子豹变,小人革面。”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苟且:得过且过。指得过且过、只顾眼前思想。亦指想做不正当事情的念头。一般多指男女关系。
成语出处:清·西周生《醒世姻缘传》第79回:“若论狄希陈的心里,见了小珍珠这个风流俊俏的模样……却实在安着一点苟且之心。”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成规:现成的规矩、制度。指思想固执保守,守着老规矩不放,不思改革进取。
成语出处:邓小平《社会主义必须摆脱贫穷》:“我们过去固守成规,关起门来搞建设,搞了好多年,导致的结果不好。”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行:做;是:对的;其是:他自己认为是对的。各人按照自己认为对的去做。形容思想、行动不一致。
成语出处:明 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第九卷:“两者俱贤,各行其是。”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从思想上瓦解敌人的斗志为上策。
成语出处:晋 习凿齿《襄阳记》:“夫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谓改正错误思想,改变错误行为。
成语出处:汉·贾谊《新书·先醒》:“于是革心易行,衣苴布,食疄(田改丰)馂,昼学道而夕讲之。”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瑰:美石,比喻珍贵;琦:美玉,比喻珍奇,美好。指高明的思想和不平常的行为。
成语出处:战国 楚 宋玉《对楚王问》:“夫圣人瑰意琦行,超然独处。”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把枕头垫得高高的;无忧无虑地睡大觉。原形容平安无事;不必担忧。后也指思想麻痹;放松警惕。
成语出处:《旧五代史 世袭传二 高季兴》:“且游猎旬日不回,中外之情,其何以堪,吾高枕无忧矣。”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爱好和憎恶各不相同。形容人的志趣、志向和思想感情各异。
成语出处:东汉·班固《汉书·元帝纪》:“公卿大夫,好恶不同。”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原为道教用语。指修道者得道以后,就转凡胎为圣胎,换凡骨为仙骨。现比喻通过教育,思想得到彻底改造。
成语出处:金 侯善渊《杨柳枝 丱岁飘蓬住远山》词:“换骨脱胎归旧路,返童颜。”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火虽烧完,柴却留传下来。比喻思想、学术、技艺等世代相传。
成语出处:明·寓山居士《鱼儿佛》第四出:“仗猛力精心,斩断牵缠,若不是粉碎虚空,终似那痴拳太软,总火尽薪传也。”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大火炉里放进一点雪,立即融化。比喻领悟、接受迅速,思想改变快。
成语出处:《高子遗书·会语》:“颜子克己,若红炉点雪,不必言难,天下归仁。”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认识模糊;不明事理。也形容思想处于模糊不清的状态。
成语出处:曾朴《孽海花》第三回:“难道龚定庵就这么糊里糊涂的给他们药死了吗?”
详细解释
hǎi nèi cún zhī jǐ,tiān yá ruò bǐ lín 成语解释:四海之内都会有知心朋友;尽管远在天涯海角也像近邻一样。形容思想感情相通;再远也亲近。海内;四海之内;古时候认为中国四周都是海;把国内称为海内;现泛指世界。天涯:天边;比邻:紧靠的边邻。
成语出处:唐·王勃《杜少府之任蜀州》:“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借眼前的事物激发思想感情。
成语出处:魏巍《东方》第四部第二章:“郭祥抱着卡宾枪,食指不离扳机,不断地借景生情地喊着鼓动口号。”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绝、弃:放弃。指放弃世俗倡导的仁义,回复到人的本性。这是老子无为而治的思想。
成语出处:《老子》第十九章:“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德。”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就:按照。指按照事情本身来评论是非得失。也指只评事情的现象;不涉及事情的本质和做事的指导思想。
成语出处:宋 杨时《杨龟山集 荆州所闻》:“孟子与人君言,皆所以扩其善心,而革其非,不止就事论事。”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圣、智:智慧,聪明。弃绝聪明才智,返归天真纯朴。这是古代老、庄的无为而治的思想。
成语出处:先秦 孔子《老子》:“绝圣弃智,民利百倍。”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长期捆着的潮湿柴草。喻思想保守,不易接受新事物。
成语出处:梁启超《饮冰室合集》自叙:“而彼久束湿薪之大多数人,犹或曰:‘吾秦人而子语我以越之肥瘠也。’”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不对具体事物进行调查研究,只是生搬硬套现成原则、概念来处理问题的思想作风。
成语出处:毛泽东《矛盾论》:“我们的教条主义者在这个问题上的错误,就是,一方面,不懂得必须研究矛盾的特殊性,认识各别事物的特殊的本质。”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经过长时间形成的思想作风或习惯,很难改变。同“积重难返”。
成语出处:清 纪昀《阅微草堂笔记 滦阳消夏录三》:“故余谓偏伐阳者,韩非刑名之学;偏补阳者,商鞅富强之术。初用皆有功,积重不返,其损伤根本则一也。”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经过长时间形成的思想作风或习惯,很难改变。同“积重难返”。
成语出处:清 戴名世《〈三山存业〉序》:“当明之初,以科目网罗天下之士,已而诸科皆罢,独以时文相尚,而进士一途遂成积重不反之势。”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积:长时间积累下来的;重:程度深;返:返回。指经过长时间形成的不良思想、作风或习惯;不容易革除、改变。
成语出处:清 赵翼《廿二史札记》第20卷:“掌禁兵,筦枢要,遂致积重难返,以至此极也哉。”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经过长时间形成的思想作风或习惯,很难改变。同“积重难返”。
成语出处:明 张居正《陈六事疏》:“近来风俗人情,积习生弊,有颓靡不振之渐,有积重难反之几。若不稍加改易,恐无以新天下之耳目,一天下之心志。”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古老的或过时的东西,也指思想陈腐或生活习惯陈旧的人。
成语出处:清·无垢道人《八仙全传》第84回:“要是老古董儿问起来呢,你就说我已回寺。”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离:背离;叛:背叛;经:儒家经典著作;道:思想道德规范。背离、违反儒家经典和道德、教条。泛指背离占主流地位的思想、言论或学说的行为。
成语出处:元 费唐臣《贬黄州》第一折:“且本官志大言浮,离经畔道,见新法之行,往往行诸吟咏。”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①谓思想、言行背离儒家经典和规范。②指背离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和行为规范。
成语出处:元·费唐臣《贬黄州》第一折:“且本官志大言浮,离经畔道,见新法之行,往往行诸吟咏。”清·李百川《绿野仙踪》第七回:“子真不待教而诛之人也!吾房中师弟授受,绍闻知之统,继精一之传,岂可以容离经畔道之人哉!”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道:政治主张和思想。指修养自身,奉行道义。
成语出处:南朝·梁·萧统《与晋安王纲令》:“明公儒学稽古,淳厚笃诚,立身行道,始终如一。”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天:天命;天的意志;命:命运。以听任命运的安排为快乐;并安于自己的处境。这是古代宿命论的思想。
成语出处:《周易 系辞上》:“乐天知命,故不忧。”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心:思想;德:信念。思想不统一;信念不一致。形容人心各异;各行其是。
成语出处:《尚书 泰誓中》:“受有亿兆夷人,离心离德;予有乱臣十人,同心同德。”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愉快地从事自己的职业,过着安定的生活。形容生活、生产、思想状况安定正常。
成语出处:元·无名氏《延安府》第一折:“见如今四海无虞,八方黎庶皆丰富,乐业安居。”
详细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