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解释:古代天子的庙饰。山节,刻成山形的斗拱;藻棁,画有藻文的梁上短柱。后用以形容居处豪华奢侈,越等僭礼。
成语出处:西汉·戴圣《礼记·明堂位》:“山节藻棁……天子之庙饰也。”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拔:拔起来。扛:两手举起。鼎:古代用以烹煮的器皿;多为青铜铸造而成;是非常重的器物。拔起大山;举起鼎。形容力大无比。
成语出处:汉 司马迁《史记 项羽本纪》:“籍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又:“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拔起大树,摇动高山。形容声势极大。
成语出处:明·无名氏《哪吒三变》第四折:“唤雨的注雨如倾,呼风的狂风乱吼,天摧地塌,拔树撼山。”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扛:双手举起。拔起大山,举起重鼎。形容力气很大。
成语出处:《史记 项羽本纪》:“力能扛鼎,才气过人。又:“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像锦绣一样美丽无比的祖国河山。形容美好的国土。
成语出处:唐 杜甫《清明二首》:“秦城数阁烟花里,汉主山河锦绣中。”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渡过大海,攀登高山。形容旅程的艰苦,也形容行程连绵不断。亦作“涉水登山”。
成语出处:唐·张说《贺示历书表》:“奉宣圣旨,内出新撰历书二十五卷,以示臣等,窃窥深奥,仰观英华,涉海登山,罔知攸际。”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远山:形容女子的眉毛像远山一样青翠。芙蓉:比喻女子的脸色像芙蓉花一样美丽。比喻女子貌美。
成语出处:清·蒲松龄《聊斋志异·云翠仙》:“异史氏曰:‘得远山芙蓉,与共四壁,与以南面王岂易哉?’”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聚积成堆,如同小山。形容极多。
成语出处:宋 孟元老《东京梦华录 外诸司》:“每遇冬月诸乡纳粟秆草,牛车填塞道路,车尾相衔,数千万量不绝,场内堆积如山。”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忧愁如山,苦闷似海。形容愁闷象山一样大,象海一样深,无法排遣。
成语出处:元 施惠《幽闺记 三十二缨闺拜月》:“听说罢姓名家乡,这情苦意切,闷海愁山将我心上撇,不由人不泪珠流血。”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屐:木头鞋。穿着木头鞋登山。形容历尽艰辛。
成语出处:《宋书·谢灵运传》:“寻山陟岭,必造幽峻,岩嶂千重,莫不备尽。登蹑常着木屐,上山则去前齿,下山去其后齿。”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忧愁如山,苦闷似海。形容愁闷象山一样大,象海一样深,无法排遣。
成语出处:元 无名氏《争报恩》第二折:“俺又不曾弄月嘲风,怎揽这场愁山闷海。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翻转大海,移动大山。形容力量巨大。
成语出处:《敦煌变文集·维摩诘经讲经文》:“阿修罗众圣偏殊,覆海移山功力大,上住须弥福德强,平扶日月感神煞。”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跋涉:翻山越岭、趟水过河。指远距离的翻山渡水。形容路途遥远,行路辛苦。
成语出处:清 钱采《说岳全传》第66回:“妾身身犯国法,理所当然,怎敢劳贤姐长途跋涉?决难从命。”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束马:把马蹄包起,防止马滑倒;悬车:把车子钩牢,以防脱落。把马脚裹起来,把车吊上山去。形容走山路的艰险情况。
成语出处:先秦 管仲《管子 封禅》:“束马悬车,上卑耳之山。”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跋涉:登山涉水。指远距离的翻山渡水。形容走长路的艰辛。
成语出处:清·李宝嘉《文明小史》第12回:“救我等于虎口之中,又不惮跋涉长途,送我们至万国通商文明之地。”
详细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