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品行的成语

共 54 个成语

德浅

dé qiǎn xíng báo

成语解释:行:德行、品行。指品德、操行浅薄。

成语出处:明·朱权《冲模子》第二折:“道窈然难言哉,恐子德浅行薄,何以克当?”

详细解释

轻薄无

qīng báo wú xíng

成语解释:谓轻佻浮薄,品行不好。

成语出处:《晋书·华表传》:“恒为州大中正,乡人任让轻薄无行,为恒所黜。”

详细解释

比伯夷

xíng bǐ bó yí

成语解释:行:品德;伯夷:商末孤竹君长子。品行可与伯夷相比拟。形容品德高洁。

成语出处:战国·楚·屈原《九章·桔颂》:“年岁虽小,可师长兮,行比伯夷,置以为像兮。”

详细解释

高躅大年

gāo zhú dà nián

成语解释:躅:足迹,引申为行为,品行。品德高尚而年纪高迈。

成语出处:陶菊隐《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史话》第17章:“虽高躅大年,不复劳以朝请,而国有大故,当就咨询。”

详细解释

误杀好人

wù shā hǎo rén

成语解释:好人:品德好、行为端的人。过失地杀掉品行好的人。

成语出处:

详细解释

志高

zhì gāo xíng jié

成语解释:志向美好高洁,品行端正严肃。指志向高远,又能砥砺操行。

成语出处:梁启超《罗兰夫人传》:“布列梭、布科、鲁卡埃诸贤……年少气锐,志高行洁。”

详细解释

砥节励

dǐ jié lì xíng

成语解释:砥砺操守和品行。

成语出处:《孔丛子·公仪》:“鲁人有公仪休者,砥节励行,乐道好古,恬于荣利,不事诸侯。”

详细解释

高风亮节

gāo fēng liàng jié

成语解释:高尚的品德;坚贞的节操。形容人的品行高尚。

成语出处:宋 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余谓渊明高风峻节,固已无愧于四皓,然犹仰慕之,尤见其好贤尚友之情也。”

详细解释

志洁

zhì jié xíng fāng

成语解释:志向高洁,品行端正。

成语出处:《后汉书 张堪传》:“年十六,受业长安,志美行厉,诸儒号曰圣童。”

详细解释

才高

cái gāo xíng jié

成语解释:洁:清白。才能高;品行好。

成语出处:汉 王充《论衡 逢遇》:“贤不贤,才也;遇不遇,时也。才高行洁,不可保以必尊贵;能薄操浊,不可保以必卑贱。”

详细解释

言多伤

yán duō shāng xíng

成语解释:话多易出问题,以致言行不一,使品行受损害。

成语出处:元·关汉卿《金钱池》第三折:“不是我把不定,无记性,言多伤行。”

详细解释

砥砺名

dǐ lì míng xíng

成语解释:砥砺:磨砺;名行:名誉和品行。砥砺磨炼自己的名誉和品行。

成语出处:晋·陈寿《三国志·魏志·杜畿传》裴松之注引《杜氏新书》曰:“丰砥砺名行以要世誉,而恕诞节直意,与丰殊趣。”

详细解释

诡谲无

guǐ jué wú xíng

成语解释:诡谲:欺诈;无行:缺德。指欺诈成性,品行不端。

成语出处:宋·洪迈《夷坚丙志·河北道士》:“而宋诡谲无行,且懒惰,不肯竟其学。”

详细解释

经明

jīng míng xíng xiū

成语解释:旧指通晓经学,品行端正。

成语出处:东汉 班固《汉书 王吉传》:“左曹陈咸荐骏贤父子,经明行修,宜显以厉俗。”

详细解释

声华

shēng huá xíng shí

成语解释:声:声誉;华:显耀;行:品行;实:朴实。声望很高,品行朴实。

成语出处:唐·韩愈《举荐张藉状》:“声华行实,光映儒林。”

详细解释

丧伦败

sàng lún bài xíng

成语解释:丧:丧失;伦:人伦;行:品行。丧失了人伦,败坏了品行。

成语出处:清·曹雪芹《红楼梦》第69回:“此亦系理数应然;只因你前生淫奔不才,使人家丧伦败行,故有此报。”

详细解释

文人无

wén rén wú xíng

成语解释:喜欢玩弄文字的人,品行常常不端正。

成语出处:明 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文人无行,信乎?”

详细解释

出处

wén xíng chū chǔ

成语解释:文:学问;行:品行;出:作官;处:隐居。旧指文人的学问、品行和对待出仕隐退的态度。

成语出处:《周易·系辞上》:“君子之道,或出或处。”《论语·述而》:“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详细解释

同能偶

xíng tóng néng ǒu

成语解释:品行相同,才能相等。

成语出处:《汉书·食货志上》:“诸侯岁贡少学之异者于天子,学于大学,命曰造士。行同能偶,则别之以射,然后爵命焉。”

详细解释

修明

xué xíng xiū míng

成语解释:修明:昌明。学问和品行都很特出。

成语出处:《北史·崔鉴传》:“父绰,少孤,学行修明。”

详细解释

卑鄙龌龊

bēi bǐ wò chuò

成语解释:龌龊:肮脏。品行恶劣下流。

成语出处:明 唐顺之《答俞教谕》:“其于卑鄙龌龊越礼放法者,固未尝敢有雷同随俗之心,而其间尚可告语转移者。”

详细解释

方正不阿

fāng zhèng bù ē

成语解释:方正:品行正直;阿:阿谀,诌媚。指为人品行正直,不逢迎诌媚。

成语出处:《明史·王徽传》:“有方正不阿者,即以为不肖,而朝夕谗谤之,日加浸润,来免改疑。”

详细解释

篱牢犬不入

lí láo quǎn bù rù

成语解释:篱笆编得结实,狗就钻不进来。比喻自己品行端正,坏人就无法勾引。

成语出处:明·施耐庵《水浒传》第24回:“嫂嫂把得家定,我哥哥烦恼做甚么?岂不闻古人言:‘篱牢犬不入’。”

详细解释

大人君子

dà rén jūn zǐ

成语解释:大人:古代尊称;君子:指品行好的人。指才德兼备的人。

成语出处:清·王夫之《读通鉴论·唐中宗》:“庸人视之,如推车于太行之险,大人君子视之,一苇可杭之浅者也。”

详细解释

顽皮贼骨

wán pí zéi gǔ

成语解释:指品行不端,无赖狡诈的人。

成语出处:元·李行道《灰阑记》第二折:“这顽皮贼骨,不打不招。左右,与我采下去,着实打呀!”

详细解释

不肖子孙

bù xiào zǐ sūn

成语解释:不肖:不像。不像祖宗、父辈的贤良子孙。指品行不好;不能继承先辈事业和遗志的没有出息的子孙。

成语出处:宋 邵雍《盛衰吟》:“克肖子孙,振起家门;不肖子孙,破败家门。”

详细解释

德薄才疏

dé bó cái shū

成语解释:薄:浅;疏:空虚。品行和才能都很差。常作谦辞。

成语出处:明 施耐庵《水浒传》第六十八回:“小弟德疏才薄,怎敢承当此位!若得居末,尚自过分。

详细解释

规规矩矩

guī guī jǔ jǔ

成语解释:指人的品行方正,谨守礼法。

成语出处:清·曹雪芹《红楼梦》第25回:“说了不多几句话,宝玉也来了,进门见了王夫人,不过规规矩矩说了几句。”

详细解释

狗鼠不食汝余

gǒu shǔ bù shí rǔ yú

成语解释:食:吃。狗猪都不吃他剩下的东西。形容人的品行极其卑鄙龌龊。

成语出处: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贤媛》:“因不复前而叹曰:‘狗鼠不食汝余,死故应尔。’至山陵,亦竟不临。”

详细解释

狗彘不若

gǒu zhì bù ruò

成语解释:连猪狗都不如。比喻品行十分恶劣。彘:猪。

成语出处:荀况《荀子 荣辱》:“人也,下忘其身,内忘其亲,上忘其君,则是人也,而曾狗彘之不若也。”

详细解释

狗彘不食

gǒu zhì bù shí

成语解释:连狗猪都不吃他的肉。形容其人的品行极端恶劣。

成语出处:东汉 班固《汉书 元后传》:“受人孤寄,乘便利时,夺取其国,不复顾恩义。人如此者,狗猪不食其余。”

详细解释

狗猪不食其余

gǒu zhū bù shí qí yú

成语解释:食:吃。狗猪都不吃他剩下的东西。形容人的品行极其卑鄙龌龊。

成语出处:东汉 班固《汉书 元后传》:“受人孤寄,乘便利时,夺取其国,不复顾恩义。人如此者,狗猪不食其余。”

详细解释

狗彘不食汝余

gǒu zhì bù shí rǔ yú

成语解释:食:吃。狗猪都不吃他剩下的东西。形容人的品行极其卑鄙龌龊。

成语出处:《明史·李任传》:“汝为大将,不能杀贼,反为贼用,狗彘不食汝余。”

详细解释

好汉惜好汉

hǎo hàn xī hǎo hàn

成语解释:惜:爱惜。指才能品行相同的人互相敬重。

成语出处: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62回:“我与将军以勇力齐名,好汉惜好汉,何忍自相戕贼乎?”

详细解释

狐朋狗友

hú péng gǒu yǒu

成语解释:将狐狗引为朋友。比喻品行不端的朋友。

成语出处: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十回:“恼的是那狐朋狗友,搬弄是非,调三窝四。”

详细解释

君子之交淡如水

jūn zǐ zhī jiāo dàn rú shuǐ

成语解释:君子:古代指地位高、有道德的人;现在也称品行好的人为君子;交:交情。君子之间建立在道义基础上的交情高雅纯净;清淡如水。

成语出处:西汉 戴圣《礼记 表记》:“故君子之接如水,小人之接如醴;君子淡以成,小人甘以坏。”

详细解释

君子之交淡若水

jūn zǐ zhī jiāo dàn ruò shuǐ

成语解释:君子:品行端正的人。君子的交往清淡如水,而不是互相拉拢、利用。

成语出处:战国·宋·庄周《庄子·山木》:“且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

详细解释

君子之交接如水

jūn zǐ zhī jiāo jiē rú shuǐ

成语解释:君子:品行端正的人。君子的交往清淡如水,而不是互相拉拢、利用。

成语出处:西汉·戴圣《礼记·表记》:“故君子之接如水,小人之接如醴;君子淡以成,小人甘以坏。”

详细解释

流里流气

liú lǐ liú qì

成语解释:举止轻浮,品行不端。

成语出处:路遥《平凡的世界》第四卷第38章:“一些农村姑娘羞羞答答在照相摊前造作地摆好姿势,等待城里来的流里流气的摄影师按快门。”

详细解释

芒寒色正

máng hán sè zhèng

成语解释:指星光清冷色纯正。也借以称颂人的品行高洁正直。

成语出处:唐·刘禹锡《柳河东集序》:“粲焉如繁星丽天,而芒寒色正。”宋·张孝祥《代季父上陈枢密书》:“此数公者,声称德望,炳然较著,真与芒寒色正者比。”

详细解释

清清白白

qīng qīng bái bái

成语解释:品行纯洁,没有污点,特指廉洁

成语出处:清·曹雪芹《红楼梦》第74回:“古人曾也说的,‘不作狠心人,难得自了汉。’我清清白白的一个人,为什么教你们带累坏了我!”

详细解释

禽兽不如

qín shòu bù rú

成语解释:连禽兽不如。形容人格低下,品行极坏。

成语出处:《晋书·阮籍传》:“杀父,禽兽之类也。杀母,禽兽之不若。”

详细解释

禽兽不若

qín shòu bù ruò

成语解释:连禽兽不如。形容人格低下,品行极坏。

成语出处:清·褚人获《隋唐演义》第95回:“海青乃能尽忠如此,彼张均、张洎辈,真禽兽不若矣!”

详细解释

清正廉洁

qīng zhèng lián jié

成语解释:品行端正,为人正直廉洁

成语出处:陆文夫《上山的和下山的》:“因为有很多人开始时都是想当一个清正廉洁的官,天长日久之后就忘记了初衷。”

详细解释

人以群分

rén yǐ qún fēn

成语解释:人按照其品行、爱好而形成团体,因而能互相区别。指好人总跟好人结成朋友,坏人总跟坏人聚在一起。

成语出处:《易·系辞上》:“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

详细解释

市井无赖

shì jǐng wú lài

成语解释:指城市中游手好闲、品行不端的人。

成语出处:宋·胡铨《戊午上高宗封事》:“王伦本一狎邪小人,市井无赖。”

详细解释

土豪劣绅

tǔ háo liè shēn

成语解释:旧社会农村中有钱有势的地主、恶霸和品行恶劣的退职官僚。土豪:地方上的豪强;劣绅:依势欺人的恶霸地主和退职官僚。

成语出处:《茅盾选集 封建的小市民文艺》:“小市民痛恨贪官污吏,土豪劣绅。”

详细解释

顽皮赖骨

wán pí lài gǔ

成语解释:①谓品行不端、无赖狡诈。②指品行不端、无赖狡诈的人。

成语出处:《京本通俗小说·错斩崔宁》:“你这等顽皮赖骨,不打如何肯招?”

详细解释

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yǐ xiǎo rén zhī xīn,duó jūn zǐ zhī fù

成语解释:用卑劣的心意去猜测品行高尚的人。

成语出处:先秦 左丘明《左传 昭公二十八年》:“愿以小人之腹,为君子之心。”

详细解释

阳煦山立

yáng xù shān lì

成语解释:象太阳那样暖和,象山岳那样屹立。比喻人性格温和,品行端正。

成语出处:宋·胡继宗《书言故事·颜貌类》:“王君阳煦山立,宗庙器也。”

详细解释

知人之鉴

zhī rén zhī jiàn

成语解释:能看出人的品行和才能的眼力。

成语出处:《晋书·贺循传》:“雅有知人之鉴,拔同郡杨方于卑陋,卒成名于世。”

详细解释

知人之明

zhī rén zhī míng

成语解释:能看出人的品行才能的眼力。

成语出处: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吴祐传》:“吴季英有知人之明,卿且勿言。”

详细解释

知人之术

zhī rén zhī shù

成语解释:术:手段。指能识别人的才能和品行的眼光。

成语出处:汉·荀悦《汉纪·成帝纪》:“治天下者,曹贤考功则治,简贤退功则乱,诚审思知人之术,论才选士,必称其职。”

详细解释

庄庄其士

zhuāng zhuāng qí shì

成语解释:庄庄:端庄正直的样子。指品行端正的人。

成语出处:春秋·齐·管仲《管子·小问》:“至其壮也,庄庄乎何其士也。”

详细解释

成语首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