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解释:狰狞:面目凶恶。形容面目凶狠可怕。亦作“面貌狰狞”、“狰狞面目”。
成语出处:清·吴趼人《九命奇冤》第13回:“另外还有两人……都是身材骄健,面目狰狞。”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庐山:在今江西九江市南。指庐山的真实面目。用以比喻事物的真相;或人的本来面目。
成语出处:宋 苏轼《题西林壁》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面目:面貌;可憎:令人厌恶。相貌丑陋;令人厌恶。
成语出处:唐 韩愈《送穷文》:“凡所以使吾面目可憎,语言无味者,皆子之志也。”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本来:原来的;面目:面貌。原是佛教用语;指人的本性;后比喻人或事物原来的样子。
成语出处:宋 苏轼《老人行》诗:“一任秋霜换鬓毛,本来面目常如故。”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庐山:山名,在江西省九江市南。比喻事物的真相或本来面目。
成语出处:清 段雪亭《<聊斋志异>遗稿例言》:“苟非自作聪明,即欲省其铅槧,致令庐山面目,渐失其真。”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面目:样子;非:不是。样子跟从前完全不同。形容变化大得很。
成语出处: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 陆判》:“濯之,盆水尽赤。举首则面目全非,又骇极。”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别:另外;开:开辟;开创;生面:新的面目。原指画像经重新绘制;面目一新。后比喻另外开辟一种新局面或创造一种新的风格式样。
成语出处:唐 杜甫《丹青引》:“凌烟功臣少颜色,将军下笔开生面。”赵次公注:“凌烟画像颜色已暗,而曹将军重为之画,故云开生面。”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黧:黑。面貌黑黄色。形容憔悴的样子。
成语出处:战国·郑·列御寇《列子·黄帝》:“年老力弱,面目黧黑。”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面貌黑黄色。形容憔悴的样子。
成语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李斯列传》:“手足胼胝,面目黎黑。”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面貌黑黄色。形容憔悴的样子。
成语出处:西汉·刘向《战国策·秦策》:“形容枯槁,面目犁黑,状有愧色。”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一下子出现了崭新的面貌。
成语出处:鲁迅《且介亭杂文二集 内山完造作<活中国的姿态>序》:“似乎大抵受着英国的什么人做的《支那人气质》的影响,但到近来,却也有了面目一新的结论了。”
详细解释
yǔ yán wú wèi,miàn mù kě zēng 成语解释:憎:厌恶。形容说话枯燥无味,面貌使人厌恶。
成语出处:巴金《谈<秋>》:“她的确是一个‘语言无味,面目可憎’的女人。”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形容凶恶的相貌。
成语出处:《塞上行·行纪·忆西蒙》:“两个蒙古青年骑快马而来,下马入帐,以狰狞面目,厉声问我要票。”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改变人的面目。比喻在外表上、形式上作一些更改、变动;而保留原来的内容实质。
成语出处:唐 寒山《诗》第213首:“改头换面孔,不离旧时人。”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金刚:旧时寺院山门内的四大天王塑像;俗称四大金刚。形容面目威猛可怕。原作“金刚努目”。
成语出处:宋 庞元英《谈薮 薛道衡》:“金刚努目,所以降伏四魔;菩萨低眉,所以慈悲六道。”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庐山:山名,在江西省九江市南。比喻事物的真相或本来面目。
成语出处:清 杨伦《<杜诗镜铨>序》:“所谓万丈光焰化作百重云雾者,自非摧陷廓清,不见庐山真面。”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形容面目威猛可畏。
成语出处:《太平广记》卷一七四引宋·庞元英《谈薮·薛道衡》:“隋吏部侍郎薛道衡,尝游钟山开善寺,谓小僧曰:‘金刚何为努目?菩萨何为低眉?’小僧答曰:‘金刚努目,所以降伏四魔;菩萨低眉,所以慈悲六道。’道衡怃然不能对。”
详细解释
bù shí lú shān zhēn miàn mù 成语解释:庐山:山名,江西九江市南面的一座山。比喻认不清事物的真相和本质。
成语出处:宋 苏轼《题西林壁》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面目惨白。原比喻面部没有什么表情。现形容十分害怕的神情。
成语出处:先秦 庄周《庄子 盗跖》:“孔子再拜趋走,出门上车,执辔三失,目茫然无见,色若死灰。”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形骸:指人的形体。形体象土木一样。比喻人的本来面目,不加修饰。
成语出处:《晋书 嵇康传》:“身长七尺八寸,美词气,有风仪,而土木形骸,不自藻饰。”
详细解释
wú miàn mù jiàn jiāng dōng fù lǎo 成语解释:以之为羞见故乡人之典实。
成语出处:语本《史记 项羽本纪》:“於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檥船待……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凶恶的面目完全暴露了出来。毕:完全。
成语出处:柯岩《追赶太阳的人》:“吴丙治向他征收税款时,他凶相毕露地威胁:‘谁有钱给你,小心你的脑袋吧!’”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指没有脸见人。
成语出处:《后汉书·赵苞传》:“食禄而避难,非忠也,杀母而全义,非孝也,如是,有何面目立于天下。”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本来面目暴露出来。
成语出处:唐浩明《曾国藩》第一部第九章四:“高疤脸先想以一个老实胆小的小商贩的面目混过厘卡,现在见原形败露,知道哀求无用,只有狠心出一笔大钱来买通。”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佛教称庄严的佛像。比喻某种人的真面目(含贬义)。
成语出处:曾朴《孽海花》第四回:“既然现出了庄严宝相,自然分外绸缪。从此月下花前,时相往来。”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面目肮脏,头发零乱。
成语出处:明 孙仁孺《东郭记 蚤起》:“如云鬓发粗粗卷展,蛾眉低偃,也只索垢面蓬头,净洗朱铅。”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洗心:消除邪恶的思想;革面:改变旧的面目。比喻彻底悔改;重新做人。
成语出处:晋 葛洪《抱朴子》:“洗心而革面者,必若清波之涤轻尘。”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指修整面容残缺,恢复本来面目。后用以喻改过自新。
成语出处:《庄子·大宗师》:“……庸讵知夫造物者之不息我黥而补我劓,使我乘成以随先生邪。”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形容人的面目威严凶狠。
成语出处:元 无名氏《博望烧屯》第二折:“我也不信,我豹头环眼,倒拿不住一目的夏侯惇。”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指改变原来的面目。比喻只作形式上的变动,而实质内容不变。
成语出处:唐·彦惾《唐护法沙门法琳别传》下卷:“增加卷轴,添足篇章,依傍佛经,改头换尾。”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明:了解清楚;真相:本来面目。不明白事情的本来面目。
成语出处:鲁迅《且介亭杂文·关于新文字》:“不过他们可以装作懂得的样子,来胡说八道,欺骗不明真相的人。”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指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过程。它总是循着时间的先后逐渐演变而成的。观察它的现在,可以推知它的本来面目。
成语出处:
详细解释
chǐ qí huá gǔn,shì rén běn xiàng 成语解释:褫:剥夺;衮:礼服;示:展示。剥开华美的外衣,在人前显示本来面目。比喻揭穿别人的伪装。
成语出处:鲁迅《书信集·至曹聚仁》:“此种物件,都须褫其华衮,示人本相,庶青年不再乌烟瘴气,莫名其妙。”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彻:明白;贯通;悟:领会;领悟。最彻底的了解和最深刻的觉悟。佛教或道教指识破本来面目。
成语出处:元 郑德辉《立成汤伊尹耕萃》:“盖凡升天之时,先参贫道,授与仙诀,大彻大悟以后,方得升九天朝真而观元始。”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传说狐狸能变成人形迷惑人,但不能使尾巴改变。比喻坏人的本来面目或迷惑、欺骗人的罪证
成语出处:北魏 杨衒之《洛阳伽蓝记 法云寺》:“孙岩娶妻三年,不脱衣而卧。岩私怪之,伺其睡,阴解其衣,有毛长三尺似野狐尾。岩惧而出之。妻临去,将刀截岩发而走。邻人逐之,变成一狐,追之不得。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惊慌之极而面目变色。
成语出处:元 孔齐《至正直记 罗太无高节》:“司徒称名大呼,以手触扃。从官偕至者,动以百骑,惊惶失色”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黥,刺面;劓,割鼻。均为古代刑罚。救黥医劓,指医治刺面之伤,补上割掉之鼻,谓恢复本来面目。语出《庄子·大宗师》:“庸讵知夫造物者之不息我黥而补我劓,使我乘成以随先生邪?”
成语出处:语出《庄子·大宗师》:“庸讵知夫造物者之不息我黥而补我劓,使我乘成以随先生邪?”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若:好像。冷得像冰霜一样。比喻对人对事十分冷淡;没有一丝热情。有时也指面目或态度严厉;使人无法靠近。
成语出处:清 刘鄂《老残游记续集》第二回:“笑起来一双眼又秀又媚,却是不笑起来又冷若冰霜。”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不像人样,也不像鬼样。指人的面目怪异难看。
成语出处:马烽《吕梁英雄传》第28回:“你还有脸进雷家的门,跟上你,害得我人不人鬼不鬼,我好苦命呀!”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图:地图;穷:尽;匕:匕首;现:显露出来。比喻事情发展到最后露出了真相或本来面目。
成语出处: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原形:本来面目;毕露:完全暴露。本相完全暴露了。
成语出处:清 钱泳《履园丛话》:“(狐女曰)将衣求印,原冀升天,讵意被其一火,原形毕露,骨肉仅存,死期将至。”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佛家语。指各种现象的真实面目。
成语出处:《法华经·方便品》:“唯佛与佛,乃能究尽诸法实相。”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真面目完全显露出来。
成语出处:清·无垢道人《八仙全传》第94回:“经陛下醉之以酒,酒醉则真相毕露。”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真相:佛教用语;指本来面目;大白:彻底弄清楚了。真实情况完全弄清楚了。
成语出处:《花城》1981年第1期:“要是能把他的疯病治好了,就可以真相大白了。”
详细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