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解释:本:本来;原先;加:更加;厉:厉害;猛烈。原指比原来的情况更加发展。现也形容变得比原来更加严重。
成语出处:南朝 梁 萧统《<文选>序》:“盖踵其事而增华,变其本而加厉,物既有之,文亦宜然。”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比喻说话厉害。
成语出处:古立高《隆冬》:“口尖舌利,刀刀见血,把人们的火都拱起来了。”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比喻闯祸或敢于得罪厉害的人。
成语出处:老舍《骆驼祥子》:“小时候去用竿子捅马蜂窝就是这样,害怕,可是心中跳着要去试试。”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地头蛇:比喻称霸一方的人。比喻外来者尽管很厉害,也斗不过本地的恶势力。
成语出处:明 冯梦龙《醒世恒言》第七卷:“大官人休说满话!常言道:恶龙不斗地头蛇。”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①犹水深火热。比喻十分困苦的处境。②形容严酷;厉害。
成语出处:清·魏秀仁《花月痕》第五十回:“我算什么,明相国不动声色,却出斯民于火热水深,措天下于泰山磐石。”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比喻人心机多,很厉害。
成语出处:《北史 李义深传》:“时人语曰:‘剑戟森森李义深。’”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宁:安宁。连鸡狗都不得安宁;形容骚扰得十分厉害。
成语出处: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全身的皮肤没有一块好的。形容遍体都是伤。也比喻理由全部被驳倒,或被批评、责骂得很厉害。
成语出处:《旧五代史·唐书·李健及传》:“健及少遇祸乱,久从战阵,矢石所中,肌无完肤。”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捧腹:捂着肚子。让人捂着肚子。形容笑得很厉害。
成语出处:清 李绿园《歧路灯》第七十九回:“要丑的掉舌鼓唇,令人捧腹。”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动作或事物到来的气势很厉害。
成语出处:丁玲《风雪人间》上卷:“接着便是来势汹汹地展开了追查一封写给党中央的所谓反革命的匿名信,稍事迂回,便牵扯到我。”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形容醉得厉害。
成语出处:明 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第20卷:“从下午吃起,直吃到黄昏时候,一个个酩酊烂醉。”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磨练口舌。形容讲话很厉害,善于挑拨诬陷。
成语出处:汉·王充《论衡·自纪》:“羊胜之徒,摩口膏舌;邹阳自明,入狱复出。”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绵絮里边藏着针。比喻外表温柔;内心尖刻厉害;也比喻柔中有刚。
成语出处:清 西周生《醒世姻缘传》:“当日说知心,绵里藏针。”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谓说话厉害,不肯让人。
成语出处:元·无名氏《盆儿鬼》第四折:“也则为公心直道,从没分毫诈。也不是强唇劣嘴,要做乡村霸。”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一天比一天厉害。
成语出处:《新唐书 独孤及传》:“陛下岂迟疑于改作,逡巡于旧贯,使大议有所壅,而率土之患日甚一日?”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形容因为劳累或焦急而气喘得很厉害。
成语出处:清·无垢道人《八仙全传》第七回:“一霎时漂流数百里外,直把一个好义急公的老鼠淹得上气不接下气。”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指因极度的疼痛或悲哀;晕过去;又活过来。多形容被打得很惨;或哭得很厉害。
成语出处:《京本通俗小说 错斩崔宁》:“当下众人将那崔宁与小娘子死去活来拷打一顿。”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形容哭得很厉害;眼泪鼻涕像下雨一样。泗:鼻涕;滂沱:雨下得很大的样子。
成语出处:《诗经 陈风 泽陂》:“寤寐无为,涕泗滂沱。”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全身的皮肤没有一块好的。形容遍体都是伤。也比喻理由全部被驳倒;或被批评、责骂得很厉害。
成语出处:晋 陈寿《三国志 魏志 邓艾传》:“子忠与艾俱死”晋 裴松之注引《世语》:“师纂亦与艾俱死,纂性急少恩,死之日体无完肤。”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原指封建时代官吏一到任,就显示威风,严办下属。后泛指一开头就向对方显示一点厉害。
成语出处:《汉书·序传》:“定襄闻伯素贵,年少,自请治剧,畏其下车作威,吏民竦息。”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指官吏到任故意用严法处理下属树立威风。泛指先给对方一点厉害。
成语出处:东汉·班固《汉书·叙传》:“定襄闻伯素贵,年少,自请治郡,畏其下马作威,吏民竦息。”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兴:兴起。兴起云彩,制造下雨。比喻神魔鬼怪法术厉害。
成语出处:明·杨慎《洞天玄记》第三折:“卖弄起兴云作雨机,怎提防捉虎牢龙计。”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攻:治。用毒药治病毒。喻指用对方使用的厉害手段制服对方。
成语出处:宋 罗泌《路史 有巢氏》:“而劫痼改积,巴菽殂葛犹不得而后之以毒攻毒,有至仁焉。”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某件事过去已经有过,现在更加厉害。
成语出处:鲁迅《华盖集 论辩的魂灵》:“党同伐异之风,于今为烈。”
详细解释
yǎo rén gǒu ér bù lòu chǐ 成语解释:比喻真正厉害的人在外表是不显露出来的。
成语出处:元 张国宾《罗李郎》第三折:“那厮正是咬人狗儿不露齿。”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众人的愤怒像水火一样厉害。
成语出处:春秋·鲁·左丘明《左传·昭公十三年》:“众怒如水火焉,不可为谋。”
详细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