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解释:即使凶恶的老虎也不吃自己生下的小老虎。比喻不伤害亲近者。
成语出处:宋·释普济《五灯会元·杭州龙华寺灵照真觉禅师》:“山僧失口曰:‘恶习虎不食子。’”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像凶猛的老虎出山一样。形容动作勇猛又快速。亦作“猛虎下山”、“猛虎离山”。
成语出处:刘流《烈火金刚》第12回:“毁公路老百姓暴风卷土,歼敌人八路军猛虎出山。”
详细解释
lǎo hǔ tóu shàng pū cāng yíng 成语解释:比喻自己找死。
成语出处: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六回:“老虎头上扑苍蝇,怎的?落得做好好先生。”
详细解释
lǎo hǔ tóu shàng sāo yǎng 成语解释:比喻不自量力。
成语出处:蔡东藩《明史演义》第63回:“今严嵩父子,威焰薰天,一百个仇鸾,尚敌不过他,老虎头上搔痒,无补国家,转取祸戾,何苦何苦!”
详细解释
shān shàng wú lǎo hǔ,hóu zǐ chēng dà wáng 成语解释:俗语,比喻没有能人,普通人物亦充当主要角色。
成语出处:《晚清文学丛钞 冷眼观》第十四回:“靠著老子做过上海道,在城里面山上无老虎,猴子称大王弄惯了的脾气,陪著朋友来吃台把酒,就像是连四块下脚钱都是冤枉花的。”
详细解释
lǎo hǔ tóu shàng dǎ cāng yíng 成语解释:比喻胆大妄为,自己找死。
成语出处:清·刘鹗《老残游记》第20回:“问他有脑袋没有?谁敢在老虎头上打苍蝇。”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扳:拉。从老虎嘴边拔胡须。比喻冒极大的风险。
成语出处:清·陈瑞生《再生缘》第55回:“郦老师纵是丽君,我也不敢往虎口扳须,龙头锯角。”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平川:地势平坦的地方。老虎离开自己称王称霸的深山老林,落到了平地上。比喻有权有势或有实力者失去了自己的权势或优势。
成语出处:清 钱采《说岳全传》第四回:“虎落平川被犬欺。”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苛政:残暴地统治。指残酷压迫剥削人民的政策比老虎还要凶恶暴虐。
成语出处:续范亭《老妇行》:“军阀盗贼真可恶!苛政猛虎向谁诉?”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老虎扑向食物。比喻动作猛烈而迅速
成语出处:老舍《赵子曰》:“赵子曰放下酒杯,猛虎扑食似的扑出去。”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不进老虎洞,就不能捉到小老虎。比喻不担风险就不可能取得成果。
成语出处: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班超传》:“超曰:‘不入虎穴,不得虎子。当今之计,独有因夜以火攻虏,使彼不知我多少,必大震怖,可殄尽也。’”
详细解释
bù tàn hǔ xué,bù dé hǔ zǐ 成语解释:探:探测。不进老虎窝,不能捉到小老虎。比喻不冒险进入险境就不能取得成果。
成语出处:《东观汉记·班超传》:“超悉会其吏士三十六人,酒酣激怒曰:‘不探虎穴,不得虎子。’”
详细解释
bù tàn hǔ xué,ān dé hǔ zǐ 成语解释:探:探测;安:怎么。不进老虎窝,怎能捉到小老虎。比喻不冒险进入险境就不能取得成果。
成语出处:晋·陈寿《三国志·吕蒙传》:“贫贱难可居,脱误有功,富贵可致,且不探虎穴,安得虎子?”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替老虎加上翅膀。比喻帮助坏人;增加恶人的势力。
成语出处: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刘备枭雄,久留蜀而不遣,是纵虎入室矣。今更助之以军马钱粮,何异与为虎添翼乎?”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羊已被老虎吃到嘴里。比喻落入险境,很难幸免。亦作“羊入虎口”。
成语出处:元·朱凯《昊天塔》第一折:“俺家姓杨,被番兵陷在虎口交牙峪里。这个叫做羊落虎口,正犯了兵家所忌。”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比喻抨击已失威势的人。
成语出处:鲁迅《坟 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我以为‘打死老虎’者,装怯作勇,颇含滑稽,虽然不免有卑怯之嫌,却怯得令人可爱。”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瞵:注视。像老虎和老鹰扑食那样贪婪、凶残地盯着
成语出处:清·洪楝园《后南柯·伐檀》:“虎视鹰瞵萃列强,竞称兵要犯封疆。”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扬:高举,飞起。像老虎那样雄视,像老鹰那样飞翔天空。形容人很有威仪。
成语出处:清·施润章《重刻<何大复诗集>序》:“明正德间,李空同虎视鹰扬,望之森森武库,学者风靡,固其雄也。”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只有老鼠之流的雕虫小技敢冒老虎的威名。指当权者作威作福欺压百姓。
成语出处:《雪涛小说》:“夫至于挟鼠技,冒虎名,立民上者皆鼠辈。”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比喻外表善良,心地凶狠的人。
成语出处:李良杰《人生》:“现在,我算领教到他这微笑的厉害了——简直是笑面老虎。”
详细解释
bù rù hǔ xué,yān dé hǔ zǐ 成语解释:焉:怎么。不进老虎窝,怎能捉到小老虎。比喻不亲历险境就不能获得成功。
成语出处: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班超传》:“超曰:‘不入虎穴,不得虎子。当今之计,独有因夜以火攻虏,使彼不知我多少,必大震怖,可殄尽也。’”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饥饿的老虎扑向食物;比喻迅速地猛烈地向前冲去。
成语出处:明 吴承恩《西游记》:“双手使降妖杖丢一个丹凤朝阳饿虎扑食。”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象饥饿的老虎扑向食物一样。比喻动作猛烈而迅速。
成语出处:明·洪楩《清平山堂话本·五戒禅师么红莲记》:“一个初侵女色,由(犹)如饿虎吞羊。”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像饿急了的老虎捉羊一样。形容动作迅猛。亦作“饿虎吞羊”、“饿虎扑羊”。
成语出处:清·钱彩《说岳全传》第七回:“兄听得索郎郎的叉盘声响,使个‘饿虎擒羊’势,叫道:‘你敢来么?’”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归:返回。把老虎放回山林。比喻把敌人放走;留下后患。也作“纵虎归山”。
成语出处:晋 司马彪《零陵先贤传》:“璋遣法正迎刘备,巴谏曰:‘备,雄人也,入必为害,不可内也。’既入,巴复谏曰:‘若使备讨张鲁,是放虎于山林也。’璋不听。”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老虎冲进羊群中。比喻以强凌弱,为所欲为。同“虎入羊群”。
成语出处:清 石玉昆《三侠五义》第九十二回:“那知小侠指东打西,窜南跃北,犹如虎荡羊群,不大的工夫,打了个落花流水。”
详细解释
huà hǔ bù chéng fǎn lèi gǒu 成语解释:画老虎不成;却象狗。比喻模仿的效果不好;弄得不伦不类。
成语出处: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马援转》:“效季良不得,陷为天下轻薄子,所谓画虎不成反类狗者也。”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类:象。画老虎不成,却象狗。比喻模仿不到家,反而不伦不类。
成语出处: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马援传》:“效季良不得,陷为天下轻薄子,所谓画虎不成反类狗也。”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虎体:像老虎勇猛的身体;鹓:古时像凤凰一样的鸟;斑:杂色花纹或斑点。比喻朝廷大官。
成语出处:元·王实甫《丽春堂》第一折:“花根本艳公卿子,虎体鹓斑将相孙。”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虎体:像老虎勇猛的身体;斑:杂色花纹或斑点。比喻朝廷大官。
成语出处: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二折楔子:“花根本艳公卿子,虎体元斑将相孙。”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虎体:像老虎勇猛的身体;斑:杂色花纹或斑点。比喻朝廷大官。
成语出处:元·无名氏《雁门关》第二折:“花根本艳,虎体原斑。”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像鲸鱼和老虎一样吞食。多比喻吞并土地财物。
成语出处:宋·范仲淹《上执政书》:“前代乱离,鲸吞虎噬,无卜世卜年之意,故斯道久缺,反为不急之务。”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两只老虎相互争斗。比喻力量强大的双方相搏斗。
成语出处:《战国策 秦策二》:“今两虎诤人而斗,小者必死,大者必伤。”《史记 春申君列传》:“天下莫强于秦楚,今闻大王欲伐楚,此犹两虎相与斗。”〖示例〗我相公官至下大夫,不知为何,近日只要与上大夫赵正卿争朝,我想两虎相争,必有一伤。 ★明 徐元《八义记 张维评话》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拿:抓,握。像龙抓东西、老虎跳跃一样强劲有力。比喻笔势遒劲奔放。
成语出处: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缘起首回:“龙骧军,虎贲军,用着他龙拿虎跳。”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驱:赶。驱赶羊群去进攻老虎。形容以弱敌强,力量悬殊,必遭覆灭。
成语出处:《史记·张仪列传》:“且夫为从者,无以异于驱群羊而攻猛虎,虎之与羊不格明矣。今王不与猛虎而与群羊,臣窃以为大王之计过也。”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好象老虎生出翅膀。比喻因增加新助力,强者愈强,恶者愈恶。
成语出处:宋·孙光宪《北梦琐言》第17卷:“得习吉之才笔,如虎之傅翼也。”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翼:翅膀。替老虎加上翅膀。比喻帮助坏人,增加恶人的势力。
成语出处:《逸周书·寤敬篇》:“毋为虎傅翼,将飞入邑,择人而食之。”《淮南子·兵略训》:“今乘万民之力而反为残贼,是为虎傅翼,曷为弗除。”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遗;留下;患:祸患。养着老虎;留下祸患。比喻纵容坏人;给自己留下后患。也作“养虎留患。”
成语出处:西汉 司马迁《史记 项羽本纪》:“楚兵罢食尽,此天亡楚之时也,不如因其机而遂取之。今释弗击,此所谓‘养虎自遗患’也。”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啮:咬。养老虎,咬伤自己。比喻纵容敌人而自受其害。
成语出处:《洛阳伽蓝记 建中寺》:“养虎自啮,长虺成蛇。”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踩着老虎尾巴,走在春天将解冻的冰上。比喻处境非常危险。
成语出处:《尚书·君牙》:“心之忧危,若蹈虎尾,涉于春冰。”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攒:赶。饥饿的老虎追赶一只羊羔。比喻迅猛贪婪。
成语出处:清 酌元亭主人《照世杯 百和坊将无作有》:“可怜欧滁山被那大汉捉住,又有许多汉子来帮打,像饿虎攒羊一般,直打得个落花流水。”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饥饿的老虎见到一只羊羔。比喻迅猛贪婪。
成语出处:明 冯梦龙《醒世恒言》第20卷:“一见了,犹如饿虎见羊,不勾大嚼,顷刻吃个干净。”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饥饿的老虎活吞一只羊羔。比喻迅猛贪婪。
成语出处:《清平山堂话本 五戒禅师私红莲记》:“一个初侵女色,由如饿虎吞羊。”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谓放掉老虎,必留后患。
成语出处:唐·陈子昂《上西蕃边州安危事》之一:“夫蕃戎之性,人面兽心,亲之则顺,疑之则乱……今阻其善,逆其欢心,古人所谓放虎遗患,不可不察。”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老虎凶猛残忍,但并不吃自己的孩子。比喻人皆有爱子之心,都有骨肉之情。
成语出处:明·杨珽《龙膏记·藏春》:“你爹爹既往洛阳,一时未归,待异日我自慢慢劝他,虎毒不食儿,孩儿切莫短见。”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画老虎不成,却成了狗。比喻模仿不到家,反而不伦不类。
成语出处:《后汉书·马援传》:“效季良不得,陷为天下轻薄子,所谓画虎不成反类狗也。”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狐狸与老虎相互勾结而表现出来的威势。比喻权贵当道者与其爪牙串通一气而发出的淫威。
成语出处:鲁迅《且介亭杂文·忆韦素园君》:“因为段祺瑞总理和他的帮闲们的迫压,我已经逃到厦门,但北京的狐虎之威还正是无穷无尽。”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假:假借;凭借。狐狸借着老虎的威风去吓唬其他野兽。比喻凭借别人的威势来欺压人。
成语出处:西汉 刘向《战国策 楚策一》:“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从老虎嘴边拔胡须。比喻冒极大的风险。
成语出处:霍达《穆斯林的葬礼》第一章:“于是就有一些专门拉纤的掮客,壮着胆子来找侦缉队长,想从虎口拔毛。”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在老虎嘴里拔牙。比喻冒着极大危险去做某一事情。
成语出处:元 弦济《一山国师语录》:“苍龙头上拶折角,猛虎口中拔得牙。”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老虎嘴里幸存下来的生命。比喻经历极大的危险,侥幸得生
成语出处:清·名教中人《好逑传》第六回:“烦你们拜上小姐,说我铁中玉虎口残生,多蒙垂救,高谊已足千古。”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从老虎嘴里逃脱出来。比喻从险境中逃出来。也作“虎口余生”。
成语出处:元 无名氏《朱砂担滴水浮沤记》第一折:“我如今在虎口逃生,急腾腾再不消停。”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老虎离开深山;落在平地里。比喻有权有势者或有实力者失去了自己的权势或优势。平阳:地势平坦、明亮的地方。
成语出处:清 钱彩《说岳全传》第四回:“虎落平川被犬欺。”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老虎进入羊群。形容强者在肆意欺凌弱者。
成语出处: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11回:“孔融望见太史慈与关、张赶杀贼众,如虎入羊群,纵横莫当,便驱兵出城。”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象老虎那样凶狠地盯着。
成语出处:《易 颐》:“虎视耽耽,其欲逐逐。”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踩着老虎尾巴,走在春天将解冻的冰上。比喻处境非常危险。
成语出处:《尚书 君牙》:“心之忧危,若蹈虎尾,涉于春冰。”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龙潜居的深水坑,老虎藏身的巢穴。比喻极险恶的地方。
成语出处:明 许仲琳《封神演义》第70回:“抵住孔宣的刀。二将又战在虎穴龙潭之中。”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苛政:指反动统治阶级对人民进行残酷压迫剥削的政治;包括政令、赋税等。反动统治的苛刻的政治比吃人的老虎还要凶恶暴虐。
成语出处:西汉 戴圣《礼记 檀弓下》:“夫子曰:‘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夫子曰:‘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雌性虎。借指泼妇或刁妇。
成语出处:老舍《柳屯的》:“我曾经作过一个噩梦,梦见一个母老虎,脸上擦着铅粉。”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蛟:传说中能发洪水的龙。擒住老虎捉拿蛟龙。比喻降伏强敌,本领高强。
成语出处:元·无名氏《暗度陈仓》第二折:“准备擒虎拿蛟计,银山铁壁撞将来。”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缚;绳绑。擒住老虎捉拿蛟龙。比喻降伏强敌,本领高强。
成语出处:明·沈璟《义侠记·秘计》:“定下擒龙缚虎万全计,看他遭罗网怎生逃避?”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色:脸色;神色。原指被老虎咬过的人一谈起老虎;吓得脸色都变了。后比喻一提起可怕的事;就情绪紧张。
成语出处:宋 《二程遗书》第二卷上:“真知与常知异。常见一田夫,曾被虎伤,有人说虎伤人,众莫不惊,独田夫色动异于众。”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傅:通“附”;翼:翅膀。替老虎加上翅膀。比喻帮助坏人,增加恶人的势力。
成语出处:《逸周书 寤敬》:“无为虎傅翼,将飞入邑,择人而食。”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被老虎咬死的人变成鬼;又去引诱别人来让老虎吃;这种鬼叫作“伥”。比喻充当恶人的帮凶。
成语出处:孙中山《革命原起》:“有保皇党发生,为虎作伥,其反对革命,反对共和。”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把老虎放回深山。比喻放走敌人;留下后患。纵:放;释放。
成语出处:晋 陈寿《三国志 刘巴传》裴松之注引《零陵先贤传》:“若使备讨张鲁,是放虎于山林也。”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坐在山上看老虎相斗。比喻为双方的斗争采取旁观的态度;等到两败俱伤的时候;再从中取利。
成语出处:西汉 司马迁《史记 张仪列传》:“两虎方且食牛,食甘必争,争则必斗,斗则大者伤、小者死;从伤而刺之,一举必有双虎之名。”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乳虎:尚在吃奶的小虎。走出树林的小老虎。比喻勇猛的小将。
成语出处:清·钱彩《说岳全传》:“兀术哪里敌得住这三个出林乳虎,直杀得两肩酸麻,浑身流汗。”
详细解释
chū shēng niú dú bú pà hǔ 成语解释:牛犊:小牛;刚生下来的小牛不怕老虎。比喻年轻人勇敢胆大;无所畏惧;敢作敢为。也作“初生牛犊不惧虎”、“初生牛犊不畏虎”。
成语出处: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74回:“俗云:‘初生牛犊不惧虎。’”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眈眈:注视的样子。像老虎那样凶狠地盯着
成语出处:《旧唐书·张仲武传》:“渔阳突骑,燕歌壮气。赳赳元戎,眈眈虎视。”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设计让老虎离开原来的山头。比喻用计谋引诱对方离开原来有利的地势。
成语出处:明 吴承恩《西游记》第53回:“我是个调虎离山计,哄你出来争战。”
详细解释
dú zuò qióng shān,fàng hǔ zì wèi 成语解释:独自坐在没有出路的山里放出老虎来保卫自己。比喻不但不能保护自己,反而招来祸患。
成语出处:晋·常璩《华阳国志·公孙述刘二牧志》:“此所谓独坐穷山,放虎自卫者也。”
详细解释
dú zuò qióng shān,yǐn hǔ zì wèi 成语解释:独自坐在没有出路的山里放出老虎来保卫自己。比喻不但不能保护自己,反而招来祸患。
成语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63回:“此所谓独坐穷山,引虎自卫者也。”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逢:碰到,遇到。饥饿的老虎遇到一只羊羔。比喻迅猛贪婪。
成语出处:明 冯梦龙《喻世明言》第23卷:“他两个正是旷夫怨女,相见如饥虎逢羊,苍蝇见血。”
详细解释
èr hǔ xiāng dòu,bì yǒu yī shāng 成语解释:两只凶恶的老虎争斗起来,其中必有一只受伤。比喻敌对双方实力都很强,激烈斗争的结果,必有一方吃亏。
成语出处:明·烟霞散人《斩鬼传》第四回:“这叫做二虎相斗,必有一伤,待他伤了一个,便容易了。”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放出老虎来保卫自己。比喻利用坏人而自招灾祸。
成语出处:晋 常璩《华阳国志 公孙述刘二牧志》:“此所谓独坐穷山,放虎自卫者也。”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饲:喂。割下身上的肉喂老虎。比喻既舍弃生命也无法满足对方的贪欲。
成语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魏公子列传》:“今有难,无他端而欲赴秦军,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老虎再歹毒也不会吃掉自己的孩子。
成语出处:明·许仲琳《封神演义》第33回:“自古虎毒不食儿,如今朝廷失政,大变伦常,各处荒乱,刀兵四起,天将不祥,祸乱已现。”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画老虎画不好(画得像只狗)。比喻好高骛远;一无所成;反贻笑柄。
成语出处:东汉 班固《东观汉记》:“所谓刻鹄不成尚类鹜者;效杜季良而不成,陷为天下轻薄子,所谓画虎不成反类狗也。”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从老虎嘴里逃出的生命。比喻经历极大的危险;侥幸保全了性命。
成语出处:唐 刘长卿《按复后归睦州赠苗侍御》诗:“羊肠留覆辙,虎口脱余生。”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眈眈:注视的样子。像老虎一样凶狠地注视着。形容心怀不良;伺机攫取。
成语出处:《周易 颐》:“虎视耽耽,其欲逐逐。”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拿:取。像老虎那样跳跃,像龙那样伸爪抓取。形容人身手敏捷或激烈搏斗。
成语出处: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18回:“就是他帐下那班奔走的健儿,也是一个个有……虎跳龙拿之技。”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头大像老虎一样;尾巴像蛇一样细。比喻做事有始无终;起初声势很大;后来劲头很小。
成语出处:元 康进之《李逵负棘》第二折:“则为你两头白面搬兴废,转背言词说是非,这厮狗行狼心,虎头蛇尾。”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假:假借,凭借。狐狸假借老虎的威风去吓唬其他野兽。比喻依仗别人的势力去欺压别人。
成语出处:北周·庾信《哀江南诗》:“或以集翼鷃披,虎威狐假。”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鲸吞:像鲸一样吞食;据:盘踞。像鲸鱼和老虎一样穷凶极恶地吞食与占据猎物。比喻吞并土地和财物。
成语出处:《旧唐书·萧铣等传论》:“自隋朝维绝,宇县瓜分,小则鼠窃狗偷,大则鲸吞虎据。”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象狼一样贪婪,象老虎一样睁大眼睛盯着。比喻野心很大。
成语出处:清·洪昇《长生殿·陷关》:“狼贪虎视威风大,镇渔阳兵雄将多。待长驱直把淆函破,奏凯日齐声唱歌。”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行走的姿态像龙那样威武;像老虎那样矫健。多形容人的举止行动威仪庄重;如龙虎不凡。旧时指帝王的仪态。
成语出处:《宋书 武帝纪》:“刘裕龙行虎步,视瞻不凡,恐不为人下,宜蚤为其所。”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象龙马昂首,如老虎迈步。形容气慨威武雄壮。
成语出处:三国 魏 嵇康《卜疑》:“将如毛公蔺生之龙骧虎步,慕为壮士乎?”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象龙马高昂着头,象老虎注视着猎物。形容人的气慨威武。也比喻雄才大略。
成语出处:汉 潘勖《册魏公九锡文》:“君龙骧虎视,旁眺八维,掩讨逆节,折冲四海。”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猱:猴。猱替老虎搔痒。形容表面曲意奉承,暗箭伤人。
成语出处:《贤弈编》:“虎首痒,则使猱爬搔之。不休,成穴,虎殊快不觉也。”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擒住老虎捉拿蛟龙。比喻降伏强敌,本领高强。
成语出处:明·施耐庵《水浒传》第27回:“直教打翻拽象拖牛汉,攧倒擒龙捉虎人。”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如同老虎长了翅膀。比喻强大的更加强大了。
成语出处:清 西周生《醒世姻缘传》第63回:“那尤氏亦因没了薛教授的禁持,信口的把个女儿教道,教得个女儿如虎添翼一般,那里听薛夫人的解劝。”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谓把身子置于老虎嘴边。比喻处境极其危险。
成语出处:晋·桓彝《荐谯无彦表》:“凶命屡招,奸威乃逼,身寄虎吻,危同朝露。”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三个人谎报城市里有老虎,听者就信以为真。比喻谣言重复多次,就能使人信以为真
成语出处:西汉·刘安《淮南子·说山训》:“众议成林,无翼而飞,三人成市虎,一星能挠椎。”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饲养老虎,自伤其身。比喻纵敌留患。
成语出处:明·沈采《千金记·入关》:“大王,你只宜乘早击之,若迟便有养虎伤身之害矣。”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引:招引。引来老虎,保卫自己。比喻企图依仗恶人,结果反受其害。
成语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六十三回:“严颜在巴郡,闻刘璋法正请玄德入川,拊心而叹曰:‘此所谓独坐穷山,引虎自卫者也!’”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蛟:蛟龙。能上山捉老虎,下海擒蛟龙。比喻本领大。
成语出处:明·无名氏《大劫牢》第三折:“捉虎擒蛟真壮士,好汉声名播四方。”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形容十分棘手的事情或危险的处境。
成语出处:毛泽东《在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不许人讲话,老虎屁股摸不得,凡是采取这种态度的人,十个就有十个要失败。”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比喻自以为是了不起,听不得批评意见,一触即跳。
成语出处:毛泽东《在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不许人讲话,老虎屁股摸不得,凡是采取这种态度的人,十个就有十个要失败。”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指表面强大而无实际本事的东西。
成语出处:清·无垢道人《八仙全传》第94回:“犹之世俗所称纸老虎,望之若真,未尝不可欺人于一时,决不能持于久远。”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陪伴君王像陪伴老虎一样,随时有杀身之祸。指大人物喜怒无常。
成语出处:清·无名氏《说呼全传》第四回:“古人云:‘伴君如伴虎,刻刻要当心。”
详细解释
hǔ bān xiá qǐ,lín lài quán yùn 成语解释:绮:美丽;籁:自然界的声响;韵:和谐悦耳的声音。老虎身上的花纹和美丽的彩霞;山林中的呼啸和泉水叮咚的声音。泛指大自然的风景和声音。
成语出处:鲁迅《汉文学史纲要》:“‘形立则章成矣,声发则文生矣’,故凡虎斑霞绮,林籁泉韵,俱为文章。”
详细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