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ǐ jiàn shù mù,bù jiàn sēn lín 成语解释:比喻只看到局部,看不到整体或全部。
成语出处:毛泽东《矛盾论 矛盾的特殊性》:“或者叫做只看见局部,不看见全体,只看见树木,不看见森林。”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只看到事物,看不见人。指片面强调物质条件,看不到人的主观能动作用。
成语出处:
详细解释
míng chá qiū háo,bù jiàn yú xīn 成语解释:目光敏锐,可以看清鸟兽的毫毛,而看不到一车柴草。比喻为人精明,只看到小节,看不到大处。
成语出处:先秦 孟轲《孟子 梁惠王上》:“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熟视:细看;睹:看见。看惯了就像没看见一样。也指看到某种现象,但不关心,只当没有看见
成语出处:晋·刘伶《酒德颂》:“静听不闻雷霆之声,熟视不睹泰山之形。”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熟视:细看;睹:看见。看惯了就像没看见一样。也指看到某种现象;但不关心;只当没有看见。
成语出处:晋 刘伶《酒德颂》:“静听不闻雷霆之声,熟视不睹泰山之形。”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触:触动,感动。看到某一景物内心感到悲伤。
成语出处:清·曹雪芹《红楼梦》第67回:“惟有黛玉看见他家乡之物,反自触物伤情。”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能看到别人看不到的东西,形容眼光敏锐,见解高超,能作出精细判断。
成语出处:丰子恺《谈自己的画》:“只有孩子们保住天真,独具慧眼,其言行多足供我欣赏者。”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从管中看豹)只看到豹的一个斑点。比喻所见狭小;看不到全面。也比喻从一点推测全貌。
成语出处:《晋书 王献之传》:“曰:‘南风不竞。’门生曰:‘此郎亦管中窥豹,时见一斑!’”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闻:听。听到一百次;也不如亲眼见到一次。指多听不如亲眼看到更可靠或印象更深刻。
成语出处:东汉 班固《汉书 赵充国传》:“百闻不如一见,兵难逾度,臣愿驰至金城,图上方略。”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听到、看到的跟以前不同;感到新鲜。形容事物的面貌有了显著的变化。
成语出处:北齐 魏收《魏书 河南王传》:“齐人爱咏,咸日耳目更新。”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濡:沾湿。耳朵经常听到,眼睛经常看到,不知不觉地受到影响。
成语出处:明 李东阳《刘公神道碑铭》:“古者重世臣将家,盖其韬略技艺,耳濡目击,有不习而能者。”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濡:沾湿。耳朵经常听到,眼睛经常看到,不知不觉地受到影响。
成语出处:明 吴承恩《开府介川毛公德政颂》:“凡此诸条,耳濡目及,默化阴孚,匪言可悉。”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濡:音如;沾湿;染:沾染。耳朵经常听到;眼睛经常看到;不知不觉地受到影响。
成语出处:唐 韩愈《清河郡公房公墓碣铭》:“目濡耳染,不学以能。”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染:沾染;濡:沾湿。耳朵经常听到,眼睛经常看到,不知不觉地受到影响。
成语出处:清 西周生《醒世姻缘传》第27回:“一来也是秉赋了浇漓的薄气,二来又离了忠厚的祖宗,耳染目濡,习就了那轻薄的态度。”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染:沾染。耳朵经常听到,眼睛经常看到,不知不觉地受到影响。
成语出处:丛维熙《北国草》第一章:“由于他小时候在巴黎耳闻目染的结果,爱情比同龄的年轻人要早醒得多。”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染:沾染。耳朵经常听到,眼睛经常看到,不知不觉地受到影响。
成语出处:老舍《四世同堂》:“老人自幼生长在北平,耳习目染的和旗籍人学了许多规矩礼路。”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履:踩,踏。踩着霜,就想到结冰的日子就要到来。比喻看到事物的苗头,就对它的发展有所警戒。
成语出处:《周易 坤》:“初六,履霜坚冰至。像曰:履霜坚冰,阴始凝也;驯致其道,至坚冰也。”
详细解释
shā rén xū jiàn xiě,jiù rén xū jiù chè 成语解释:杀人必须要看到流血,救人必须彻底。比喻做事要认真彻底。
成语出处:明·施耐庵《水浒传》第九回:“鲁智深道:‘杀人须见血,救人须救彻。洒家放你不下,直送兄弟到沧州。’”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触目:眼睛看到;骇:震惊。看见某种严重情况而内心震惊。形容事态严重,引起震动。
成语出处:清·黄宗羲《陈葵献偶刻诗文序》:“触目骇心,动成篇什,素所蓄积,于此焉发之。”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看到东西就因想起它的主人而伤感动情。形容深切的怀念。睹:看见。
成语出处:明 冯梦龙《醒世恒言》卷一:“今虽年久,尚然记忆。睹物伤情,不觉哀泣。”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睹:看见。看到离去的人或死者留下的东西;就联想或怀念起这个人。常用于对死者的追思。
成语出处:唐 斐铏《传奇 颜濬》:“贵妃赠避尘犀簪一枚,曰:‘异日睹物思人。’”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彻底地看到幽深微妙处。
成语出处: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闻;听见;睹:看见。亲耳听见亲眼看到。
成语出处:鲁迅《呐喊 一件小事》:“其间耳闻目睹的所谓国家大事,算起来也很不少。”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瞰:窥看;亡:外出。看到对方不在家时前去拜访。形容本来不想拜见,却又要走一趟拜访的过场。
成语出处:战国·邹·孟轲《孟子·滕文公下》:“孔子亦瞰其亡也,而往拜之。”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景:景物。看到眼前景物而引起某种联想或感慨,也指随机应变。
成语出处:明·无名氏《活拿萧天佑》第三折:“我见他气昂昂威风自逞,雄赳赳施逞些气性,使不着你叫丫丫寻棕见影,你看我两阵前生情见景。”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睹:看见。以能尽量早看到为快乐。形容急切盼望看到。
成语出处:唐 韩愈《与少室李拾遗书》:“朝廷之士,引颈东望,若景星凤凰之始见也,争先睹之为快。”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哲学用语,指事物作为矛盾的统一体,都包含着相互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通常指全面看待人或事物,看到积极方面,也看到消极方面。
成语出处:宋·邵雍《皇极经世绪言》第七卷:“是故一分为二,二分为四。”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一看就全都看到了。
成语出处: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江左地促,不如中国,若使阡陌条畅,则一览而尽,故纡余委曲,若不可测。”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在望:在望中;可看见。远远地可以看到。
成语出处:先秦 左丘明《左传 昭公二十五年》:“鸲鹆之巢,远哉遥遥。”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僾:仿佛,隐约;忾:叹息。仿佛看到身影,听到叹息。形容对去世亲人的思念。
成语出处:西汉 戴圣《礼记 祭义》:“僾然必有见乎其位,出户而听,忾然必有闻乎其叹息之声。”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只有推开密布的云雾才能看到湛湛蓝天。比喻冲破黑暗,见到光明。
成语出处: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六十五回:“今遇明主,如拨云雾而见青天!”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触目:眼睛看到;惊:震惊。眼睛看到;内心感到吃惊。形容事态严重;令人震惊。也作“怵目惊心”、“惊心怵目”。
成语出处:清 林则徐《颁发禁烟治罪新例告示》:“尔等更当触目惊心,如再观望迁延,以身试法,则是孽由自作,死有余辜,毋谓言之不早也。”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睹:看到。看到景物触发起伤感之情。
成语出处:明·汤显祖《还魂记·惊梦》:“今日杜丽娘有些饶幸也。偶到后花园中,百花开遍,睹景伤情,没兴而归。”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昭彰:十分明显,人所共见。众人已听到和看到,十分明显。形容被众人了解得清清楚楚,无法藏匿。
成语出处:清·名教中人《好逑传》第十七回:“却说刑部审问过,见耳目昭彰,料难隐瞒,十分为过学士不安,只得会同礼臣复奏一本。”
详细解释
ěr tīng shì xū,yǎn jiàn shì shí 成语解释:虚:虚假。听到的不足信,亲眼看到的才真实可靠。
成语出处:京剧《串龙珠》第十场:“有道是耳听是虚,眼见是实。千岁莫要屈赖好人。”
详细解释
ěr tīng shì xū,yǎn jiàn wéi shí 成语解释:虚:虚假。听到的不足信,亲眼看到的才真实可靠。
成语出处:《星火燎原 跨上新的高度》:“那时我还缺乏理解,但是也晓得大部分同志习惯于‘耳听是虚,眼见为实’,‘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耳朵听到的不如眼睛看到的。比喻亲身感受比传闻可靠。
成语出处:汉 刘向《说苑 政理》:“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听到的不如看到的真实可靠。比喻亲身感受比传闻可靠。
成语出处:《旧唐书 辛替否传》:“臣尝以为古之用度不时,爵赏不当,破家亡国者,口说不如身逢,耳闻不如眼见。”
详细解释
ěr wén shì xū,yǎn guān wéi shí 成语解释:亲自听到的还不足为信,只有亲眼看到的才是真实可靠的。
成语出处:清·名教中人《好逑传》第九回:“‘耳闻是虚,眼观为实’,叔叔此时,且不要过于取笑侄女,请再去一访,……那时再来取笑侄女,却也未迟。”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形容神情逼真,使人感到好象亲眼看到一般。
成语出处:郁达夫《皋亭山》:“凡此种种,以及香灰疗病,娘娘托梦等最近的奇迹,他们都说得活灵活现。”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看到弹丸,就想得到鸟的炙肉。比喻过早估计实效。
成语出处:庄周《庄子 齐物论》:“且女亦大早计,见卵而求时夜,见弹而求鸮炙。”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鸮:鸟名,猫头鹰。看到弹丸,就想得到鸟的炙肉。比喻过早估计实效。
成语出处:战国·宋·庄周《庄子·齐物论》:“且女亦大早计,见卵而求时夜,见弹而求鸮炙。”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识:知道。看到的多;知道的广。形容资格较老;经验丰富;知识广博。
成语出处:明 冯梦龙《古今小说 蒋兴哥重会珍珠衫》:“还是大家宝眷,见多识广,比男子汉眼力,到胜十倍。”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谓看到后内心感到震惊。
成语出处:《宋书·孔琳之传》:“降死之生,诚为轻法,然人情慎显而轻昧,忽远而惊近,是以盘盂有铭,韦弦作佩,况在小人,尤其所或目所不睹,则忽而不戎,日陈于前,则惊心骇瞩。”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略:大致;斑:斑纹。大致可以看到(豹子身上的)一块斑纹。比喻从见到的一点可以推知事物的全部。
成语出处:南朝 宋 刘义庆《世说新语 方正》:“门生辈轻其小儿,乃曰:‘此郎亦管中窥豹,略见一斑。’”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走在霜上知道结冰的时候快要到来。比喻看到眼前的迹象而对未来提高警惕。
成语出处:清 何琇《樵香小记》:“乱臣既得兵权,遂肇弑逆,圣人用示履霜之戒。”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一看到落到地上的黄叶;就知道秋天来临了。比喻通过某一迹象;便可预测形势的发展变化。
成语出处:宋 唐庚《文录》:“仙僧不解数甲子,一叶落知天下秋。”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亲眼看到,亲耳听到。
成语出处:《资治通鉴·唐纪睿宗景云二年》:“口说不如身逢,耳闻不如目睹。”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看到的和听到的。
成语出处:宋·王安石《慈溪县学记》:“则士朝夕所见所闻,无非所以治天下国家之道。”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老鼠的眼睛只能看到一寸远的地方。形容目光短浅;没有远见。
成语出处:清 蒋士铨《临川梦》:“寻章摘句,别类分门,凑成各样新书,刻板出卖。吓得那一班鼠目寸光的时文朋友,拜到辕门,盲称吓赞。”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看到困难或危险就往后退缩。形容遇到强敌或困难时就退缩不前。却步:向后退却。
成语出处:明 徐光启《复周无逸学宪》:“且以裕蛊所为,思之痛心,望之却步。”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听到风声或看到踪迹,马上逃遁
成语出处:清·吴璿《飞龙全传》第54回:“今又不能尽力拒敌,反是望风而走。”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拿听到的代替亲眼看到的。指不亲自去调查了解,光听信别人说的。
成语出处:臧克家《以耳代目之类》:“这种以耳代目的情况是令人吃惊的,但这种情况却并不是罕见的。”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看到树叶落,便知秋天到来。比喻从细微的变化可以推测事物的发展趋向。
成语出处:宋 释普济《五灯会元 天童华禅师法嗣》:“动弦别曲,叶落知秋,举一明三。”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仿佛还听到他的声音,还看到他的容貌神情。形容对死者的想念。
成语出处:唐 李翱《祭吏部韩侍郎文》:“遣使祭斝,百酸搅肠,音然宛在,曷日而忘?”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表示为人们所听到看到,都已熟知。
成语出处:明·张岱《奇字问·序》:”近取《左(传)》、《国(语)》、《史记》……诸书在人耳目前者,聊摘其一二奇字解释之。”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看到牛的异常想起天气变化,赞扬官员关心百姓疾苦。
成语出处:明·程登吉《幼学琼林》第四卷:“楚王轼怒蛙,以昆虫之敢死;丙吉问牛,恐阴阳之失时。”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看到想看而又难以看到的东西,并看个充分。
成语出处:陆文夫《江南厨王》:“但是每人都有这种可能,来读完这本《新潮食谱》,可以一饱口福,也可以一饱眼福。”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触:接触。看到眼前的景物而产生某种感情。
成语出处:明·杨慎《洞天玄记》第三折:“与人为主气中和,触景生怀变态多。”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看到眼前景象而引起伤感之情。
成语出处:明 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第25卷:“司户自此赴任襄阳,一路上鸟啼花落,触景伤情,只是想着盼奴。”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看到某种情况而心中极度悲伤。
成语出处:《南齐书·豫章文献王嶷传》:“缅寻遗烈,触目崩心。”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看到某种情况而引为儆戒。
成语出处:清·林则徐《拿获行动盗犯袁溃等审明定拟折》:“并将各犯首级在于上下游干革命枭示,俾各触目儆心。”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看到某种情况,心中引起警觉。
成语出处:清·王夫之《读四书大全说·大学·传第六章一》:“如为子而必诚于孝,触目警心,自有许多痛痒相关处。”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触目:目光所及。故:旧的,过去的,本来的。满眼看到的都是过去的老样子。
成语出处:宋·李昌令《乐善录·洪州刘生》:“未周岁,公主忽告殂,国主不胜其哀,怒曰:‘吾不敢复见刘生,其官物不一与,遣归洪州。’生恍疑梦觉,触目如故。”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看到某种情况而内心伤悲。
成语出处:清·宣鼎《夜雨秋灯录·阮封翁》:“赤贫者无力赁屋,男妇老幼皆露处。忽澍雨滂沱,立泥淖中,相向而哭。翁触目伤心,计极穷人不过百十,费无多,思有以援之。”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恸:极悲哀;大哭。看到眼前景物而引起内心悲伤。
成语出处:南朝·梁武帝《追赠张弘籍诏》:“朕少离苦辛,情地弥切,虽宅相克成,辂车靡赠,兴言永往,触目恸心。”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看到某种情况而引起感叹。
成语出处:明·李贽《焚书·杂述·杂说》:“一旦见景生情,触目兴叹。”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怵:恐惧;刿:刺伤。看到某种事物或景象使人痛心。
成语出处:宋·葛立方《韵语阳秋》:“陶潜谢脁诗皆平淡有思致,非后来诗人怵心刿目雕琢者所为也。”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登高:登上高处,指身临其境。赋:盛行于汉魏六朝时期的一种文体,此借指创造。登上高处,看到无限美好的景色,触景生情,一定能创作出好的诗赋,以言其志。后多用来表示人有担任国家要职的才能。亦作“登高能赋”。
成语出处:《韩诗外传》卷七:“孔子游于景山之上,子路、子贡、颜渊从。孔子曰:‘君子登高必赋,小子愿者何?’”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洞见:清楚地看到;症结:肚子里结块的病,比喻问题的关键。比喻事情的纠葛或问题的关键所在。形容观察锐利,看到了问题的关键。
成语出处:清 纪昀《阅微草堂笔记 如是我闻四》:“(香畹首肯曰)斯言洞见症结矣。”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开:扩展;眼界:眼睛看到的范围。开阔视野;大长见识。
成语出处:唐 李濬《松窗杂录 楚儿》:“光业马上取笔答之曰:‘大开眼界莫言冤’。”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微:细小;著:显著。看到细小的征兆便知道其性质及发展趋势。
成语出处:《三国志·吕布臧洪传》:“仆中不敏,又素不能原始见终,睹微知著,窃度主人之心。,岂谓三子宜死,罚当刑中哉。?”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重视传来的话,轻视亲眼看到的现实。比喻相信传说,不重视事实。
成语出处:汉 张衡《东京赋》:“若客所谓末学肤受、贵耳而贱目者也。”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谓希望看到良好的政治教化。
成语出处:《汉书·张敞传》:“今天子以盛年初即位,天下莫不拭目倾耳,观化听风。”颜师古注:“言改易视听,欲急闻见善政化了。”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窥:从小孔看。从竹管的小孔中看豹,只看到豹身上的一块斑纹。比喻只看到事物的一部分。
成语出处:宋·吕南公《与汪秘校论文书》:“张衡、左思等辈,于道如从管间窥豹,故所作文赋,紧持扬、马襟袖。”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顾:看;名:指人或事物的称呼;义:意义;含义。看到名称就可联想到它的含义。
成语出处:晋 陈寿《三国志 魏志 王昶传》:“故以玄默冲虚为名,欲使汝曹顾名思义,不敢违越也。”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从竹管的小孔中看豹;只看到豹身上的一块斑痕。比喻没有看到事物的全貌;只是片面了解。也比喻可以从观察到的部分推测全貌。
成语出处:南朝 宋 刘义庆《世说新语 方正》:“此郎亦管中窥豹,时见一斑。”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指看到某些事情后心里生气。
成语出处:韩起祥《刘巧团圆》:“我老汉一辈子就懂得大吃大喝,自在逍遥,无忧无虑,有些乡亲见了,虽然黑眼定心,我也不管他。”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井底下的青蛙只能看到井口那么大的一块天。比喻见识短浅的人。
成语出处:先秦 庄周《庄子 秋水》:“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比喻只看到一点迹象,就轻率地信以为真
成语出处: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25回:“他们做都老爷的,听见风就是雨,皇上原许他风闻奏事,说错了又没有不是的。”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经常看到,习以为常。
成语出处:宋·邵雍《首尾吟135首》:“见惯不惊新物盛,话长难说故人稀。”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谓经常看到,不足为奇。
成语出处:清·孔尚任《桃花扇·媚座》:“妙部新奇,见惯司空自品题。”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看到适当时机立即行动。
成语出处:三国 蜀 诸葛亮《将苑 应机》:“夫必胜之术,合变之形,在于机也。非智者孰能见机而作乎?”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看到眼前景物而引起某种联想或感慨,也指随机应变。
成语出处:元 宫天挺《七里滩》第四折:“俺那里水似蓝山如黛,不由我见景生情,睹物伤怀。”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可以数日子看到功效。谓成功极快。
成语出处:明·许仲琳《封神演义》第89回:“此乃陛下洪福齐天,得此大帅,可计日奏功,以安社稷者也。”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看到形势不好。指情况对自己不利。
成语出处:李英儒《野火春风斗古城》第13章:“梁队长见势不好,临时放弃烧仓库的计划。”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时:时势,时世;幾:细微的迹象,先兆。看到时运的推移而预知事情变化的先兆。
成语出处:宋·司马光《资治通鉴·汉献帝建安四年》:“监军之计在于持牢,而非见时知幾之变也。”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看到野兔,立即放出猎鹰追捕。比喻行动及时,适合需要。
成语出处:宋 释普济《五灯会元》:“护圣不似老胡,拖泥带水,只是见兔放鹰,遇獐发箭。”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看到了兔子,再回头叫唤猎狗去追捕。比喻动作虽稍迟,但赶紧想办法,还来得及。
成语出处:西汉 刘向《战国策 楚策四》:“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微:细微。萌:发生。看到事物微小的迹象,就知道其发展的程度。
成语出处:《韩非子·说林上》:“圣人见微以知萌,见端以知末,故见象箸而怖,知天下不足也。”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微:微小;著:明显。看到一点苗头;就知道它的实质和发展趋势。
成语出处:韩非《韩非子 说林上》:“圣人见微以知萌,见端以知末,故见象箸而怖,知天下不足也。”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谓看到正义的事情就去做。
成语出处:春秋·鲁·孔丘《论语·为政》:“见义不为,无勇也。”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异:另外的;别的;迁:改变;变动。看到不同的事物就改变主意。指意志不坚定;喜爱不专一。
成语出处:先秦 管仲《管子 小匡》:“少而习焉,其心安焉,不见异物而迁焉。”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比喻为局部的或暂时的现象所迷惑,不能认清全局或看到根本。
成语出处:《鹖冠子·天则》:“夫耳之主听,目之主明。一叶蔽目,不见太山;两豆塞耳,不闻雷霆。”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比喻为局部的或暂时的现象所迷惑,不能认清全局或看到根本。
成语出处: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比喻大致看到一些情况,但不够全面。同“略见一斑”。
成语出处:明 张居正《答南列卿陈我度》:“孤虽不肖,其于人之贤否,略窥一斑,内不敢任爱憎之私,外不轻信誉之说。”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比喻眼前看到的都是灾祸的景象。
成语出处:《辛亥革命 关于南北议和的清方档案》:“惟自武汉事起,各省响应,兵连祸结,满目疮痍。”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游刃:刀刃游行于空隙之间。看到牛后游刃有余。比喻技艺精湛。
成语出处:《东阳夜怪录》:“诸公清才绮靡,皆是目牛游刃。”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眩:眼花;摇:摆动。眼花缭乱,心神不定。形容看到某种景象令人吃惊的样子。
成语出处:明·顾大典《青衫记·郊游访兴》:“顾盼之间,目眩魂摇。”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眩:眼花。眼花缭乱,心神不定。形容看到某种景象令人吃惊的样子。
成语出处:清·蒲松龄《聊斋志异·瞳人语》:“见车幔洞开,内坐二八女郎,红妆艳丽,尤生平所未睹,目眩神夺,瞻恋弗舍。”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眩:眼花。眼花缭乱,心神不定。形容看到某种景象令人吃惊的样子。
成语出处:曾朴《孽海花》第十回:“场上陈列着有锦绣的,有金银的,五光十色,目眩神迷,顿时吓得出神。”
详细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