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解释:原指君主、臣僚(文武官员)、僚佐(辅助别人的人)、使者(奉命办事的人)四种人;他们在一国之内;分别起着不同的作用。后来也用以比喻中医处方中各味药的不同性质和作用。
成语出处:《神农本草经》:“上药一百二十种为君,主养命;中药一百二十种为臣,主养性;下药一百二十种为佐使,主治病;用药须合君臣佐使。”
详细解释
zhōng chén bù shì èr jūn,liè nǚ bù gēng èr fū 成语解释:事:侍奉,服侍。忠义之臣,不奉事两个朝代的君主;贞节的妇女,不再嫁第二个丈夫。指忠诚不二。
成语出处:清·褚人获《隋唐演义》第49回:“忠臣不事二君,烈女不更二夫。我为隋臣,不能匡救君恶,致被逆贼所弑,不能报仇,而事别主,何面目立于世乎?”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得君:臣子获得君主的信任;行:实行。有才学的人能得到贤明君主信任推行他的政治主张。
成语出处:朱自清《论不满现状》:“真能得君行道,当然要多多少少改变那自己不满别人也不满的现状。”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①谓以正直的言论谏诤。古时多用于臣下对君主。②直言极谏科的省称。
成语出处:汉·晁错《举贤良对策》:“救主之失,补主之过,扬主之美,明主之功,使主内无邪辟之行,外无骞污之名。事君若此,可谓直言极谏之士矣。”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功:功劳,功勋;震:震动、威震;主:君主。功劳太大,使君主受到震动而心有疑虑。
成语出处:《史记·淮阴侯列传》:“臣闻勇略震主者身危,而功盖天下者不赏。”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功:功劳,功勋;震:震动、威震;主:君主。指臣下功劳太大,使君主受到震动而心有疑虑。
成语出处:宋·李觏《袁州州学记》:“功烈震主者,闻命而释兵。”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王:帝王;君王;霸:霸主;古代诸侯联盟的首领。自称为君主、霸主。比喻凭借势力;飞扬跋扈;独断专行。
成语出处:宋 汪元量《读史》诗:“刘项称王称霸,关张无命无功。”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指君主的命令不可更改。形容君命有绝对的权威性。
成语出处:《左传·僖公二十四年》:“君命无二,古之制也。”
详细解释
jiàng zài wài,jūn mìng yǒu suǒ bù shòu 成语解释:将:将领;受:接受。将领远征在外可以相机作战,不必事先请战或等待君主的命令再战。
成语出处:春秋·齐·孙武《孙子兵法·变篇》:“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争,君命有所不受。”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103回:“岂不闻:‘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指清除君主身旁的亲信、坏人。
成语出处:《公羊传 定公十三年》:“此逐君侧之恶人。”唐 李商隐《有感》诗:“古有清君侧,今非乏老成。”《新唐书 仇士良传》:“如奸臣难制,誓以死清君侧。”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欺骗蒙蔽君主。
成语出处:元 杨朝英《叨叨令 叹世》曲:“他待学欺君罔上曹丞相,不如俺葛巾漉酒陶元亮。”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忧:忧患。君主有了忧患,臣下就要为他效力。
成语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臣闻主忧臣劳,主辱臣死。昔者君王辱于会稽,所以不死,为此事也。”
详细解释
jiàng zài jūn,jūn mìng yǒu suǒ bù shòu 成语解释:将:将领;受:接受。将领远征在外可以相机作战,不必事先请战或等待君主的命令再战。
成语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孙子吴起列传》:“臣既已受命为将,将在军,君命有所不受。”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圣明的君主与贤良的辅佐大臣。有君臣相契意。相,辅弼之臣,后专指宰相。
成语出处:《荀子 富国》:“若夫兼而覆之,兼而爱之,兼而制之,岁虽凶败水旱,使百姓无冻馁之患,则是圣君贤相之事也。”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毛:指地面所生之谷物;贱:踩。原意是吃的食物和居住的土地都是国君所有。封建官吏用以表示感戴君主的恩德。
成语出处:先秦 左丘明《左传 昭公七年》:“封略之内,何非君土;食土之毛,谁非君臣?”
详细解释
zhōng chén bù shì èr jūn,zhēn nǚ bù gēng èr fū 成语解释:事:侍奉,服侍。忠义之臣,不奉事两个朝代的君主;贞节的妇女,不再嫁第二个丈夫。指忠诚不二。
成语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田单列传》:“忠臣不事二君,贞女不更二夫。齐王不听吾谏,故退而耕子野。”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对君主忠贞,对国家挚爱。
成语出处: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44回:“此人虽则商贾之流,倒也有些忠君爱国之心、排患解纷之略。”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荒淫:淫乱无度,贪恋酒色。无道:不讲或不行道义。多指君主生活糜烂,重用奸佞,残害忠良,奴役百姓。
成语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一百九回:“今主上荒淫无道,亵近娼优,听信谗言,闭塞贤路:其罪甚于汉之昌邑,不能主天下。吾谨按伊尹、霍光之法,别立新君,以保社稷,以安天下,如何?”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罔:蒙骗。欺骗蒙蔽君主。
成语出处:南朝·齐·沈冲《奏劾江谧》:“谓贩鬻威权,奸自不露,欺主罔上,好议可掩。”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主:君主。君主蒙受耻辱,臣子只有以死报之。
成语出处:宋·张孝祥《代诸父祭伯父文》:“忠愤激发,肝胆轮囷,主辱臣死,臣敢爱身。”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陈:述说;善:善法美政;闭:堵塞。臣下对君主陈述善法美政,借以堵塞君主的邪心妄念。
成语出处:《孟子·离娄上》:“责难于君谓之恭,陈善闭邪谓之敬,吾君不能谓之贼。”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唱:歌唱,吟咏;和:应和。形容臣子紧紧遵循君主的旨意办事。
成语出处:《晏子外编》:“君唱臣和,教之隆也。”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人民比君主更重要。这是民本思想。
成语出处:战国·邹·孟轲《孟子·尽心下》:“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欺骗君主,祸害国家。
成语出处:明 陆采《明珠记 奸谋》:“刘震这厮索强,前日弹我欺君误国,要将枭首示众。”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欺骗君主的罪行。
成语出处:明·许仲琳《封神演义》第二回:“且煌煌天语,谁敢有违,以自取欺君之罪。”
详细解释
shuǐ zé zài zhōu,shuǐ zé fù zhōu 成语解释:水能载舟,也能覆舟。比喻民可拥护君主,也能推翻君主。
成语出处:《孙卿子》:“孔子对鲁哀公曰:‘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君以此,思危,则不危焉。’”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指把孝顺父母之心转为效忠君主。
成语出处:语出《孝经 广扬名》:“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违:违背。忠直的人不会违背他的君主。
成语出处:晋·陈寿《三国志·魏志·臧洪传》:“义不背亲,忠不违君。”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君主圣明,臣下忠良。比喻上行下效。亦作“主明臣直”、“主圣臣直”、“主贤臣良”。
成语出处:《北史·仲方传》:“况主圣臣良,兵强国富,陈既主昏于上,人讟于下,险无百二之固,众非九国之师,独此岛夷,而稽天讨!”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比喻臣子各忠于自己的君主。
成语出处:西汉 刘向《战国策 齐策六》:“跖之狗吠尧,非贵跖而践尧也,狗固吠非其主也。”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主:君主。君主圣明,臣下也就正直。
成语出处:明·张居正《帝鉴图说》上篇:“妾闻主明臣直,今魏征直,由陛下之明也。”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主:君主。君主圣明,臣下也就正直。
成语出处:东汉·班固《汉书·薛广德传》:“张猛进曰:‘臣闻主圣臣直。’”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主:君主。君主圣明,臣下也就正直。
成语出处:唐·白居易《敢谏鼓斌》:“声闻于外、以彰我主贤臣良。”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古代君主面南而北,臣子拜见君主则面北,指臣服于人。
成语出处:西汉 司马迁《史记 郦生陆贾列传》:“君王宜郊迎,北面称臣。”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篡:夺取,特指臣子夺取君位。夺取君主的位置及其权柄。
成语出处:元·尚仲贤《三夺槊》第四折:“那凶玩很劣,奸滑侥幸,则待篡位夺权。”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犯颜:冒犯君主或尊长的颜面;谏:以直言规劝。指敢于冒犯君主或尊长的威严而极力规劝
成语出处:唐·刘蕡《对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策》:“臣诚不佞,有匡国致君之术,无位而不得行;有犯颜敢谏之心,无路而不得达。”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寡人:古代君主的自称;疾:病,毛病。古代君王的通病——好色。
成语出处:《孟子·梁惠王下》:“王曰:‘寡人有疾,寡人好色。’”
详细解释
jìn sī jìn zhōng,tuì sī bǔ guò 成语解释:在朝廷做官,就忠心耿耿报效君主;辞官隐退时,就反省自己,以弥补过失。
成语出处:《左传·宣公十二年》:“林父之事君也,进思尽忠,退思补过,社稷之卫也,若之何杀之?”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旧时指不忠君主;不守臣道;作风反叛的大臣。后指破坏国家统一;损害人民利益的恶人。也作“逆子贼臣”。
成语出处:先秦 孟轲《孟子 滕文公下》:“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旧时称君主对人民表示关切。
成语出处:西汉 刘向《说苑 君道》:“禹出见罪人,下车问而泣之。”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忠:效忠,忠君;孝:孝敬。忠于君主与孝敬父母都做到了。
成语出处:老舍《赵子曰》:“老人撅着胡子告诉他:‘忠孝双全,才是好汉!’”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挟持君主,发布命令。参见“挟天子以令诸侯”。
成语出处:《南齐书·刘善明传》:“魏挟主行令,实逾二纪。晋废立持权,遂历四世。”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君主年幼初立,人心疑惧不安。
成语出处:《史记·孙子吴起列传》:“主少国疑,大臣未附,百姓不信,方是之时,属之于子乎?属之于我乎?”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君主有忧患是作臣子的耻辱。
成语出处:宋·魏了翁《辞免督视军马乞以参赞军事从丞相行奏札》:“臣窃念主忧臣辱,义不得辞,跼蹐受命,退而差辟官吏、条列事目、调遣将士,凡所以为速发之计者,靡微不周。”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尊崇君主,泽惠生民。
成语出处:宋·苏轼《与李公择书》之十一:“虽怀坎壈于时,遇事有可尊主泽民者,便忘躯为之,祸福得丧,付与造物。”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朝:朝见;凤:凤凰,古代传说中的鸟王。旧时喻指君主圣明而天下依附,后也比喻德高望重者众望所归。
成语出处:宋·李昉等《太平御览》九百一十五卷引《唐书》:“海州言凤见于城上,群鸟数百随之,东北飞向苍梧山。”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浮云遮住太阳。原比喻奸佞之徒蒙蔽君主。后泛指小人当道,社会一片黑暗。
成语出处:《文子 上德》:“日月欲明,浮云盖之。”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浮云:漂浮在空中的云;翳:遮蔽。浮云遮住太阳。比喻奸佞之徒蒙蔽君主的光明,但时间不会太长。
成语出处:汉·孔融诗:“谗邪害公正,浮云翳白日。”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蓼:一种苦味水草。不顾辛苦,慰问疾病。旧时比喻君主安抚军民,跟百姓同甘共苦。
成语出处:晋 陈寿《三国志 蜀志 先主传》:“吾何忍弃去。”裴松之注引晋 习凿齿曰:“观其所以结物情者,岂徒投醪抚寒,含蓼问疾而已哉?”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破:毁坏。美女用美貌迷惑君主,使谏臣的话不被君主听信。
成语出处:西汉·刘向《战国策·秦策》:“夫晋献公欲伐郭,而惮舟之侨存。荀息曰:‘《周书》有言:美女破舌。’乃遗之女乐,以乱其政。舟之侨谏而不听,遂去。”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犬马:古时臣子对君主常自比为替主子奔走的犬马;以表示忠诚。比喻心甘情愿受人驱使;为人效劳。
成语出处:《晋书 段灼传》:“愿陛下思子方之仁,念犬马之劳,思帷盖之报,发仁惠之诏,广开养老之制。”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羿氏:夏代有穷国的君主,善于射箭;舛:差错。羿射箭出来差错。指有才华的人也会有失误。
成语出处:晋·皇甫谧《帝王世纪》:“帝羿有穷氏从吴贺北游。驾使羿射雀左目,误中右目。羿俯首而愧,终身不忘。”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谏:直言规劝君主、尊长或朋友;使之改正错误。接受善意的规劝像水从高处往下流一样顺畅自然。旧指帝王乐意听取下属的批评意见。
成语出处:汉 班彪《王命论》:“见善如不及,用人如由己,从谏如顺流,趣时如响起。”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阿谀:曲意逢迎;顺旨:顺从君主意图。曲意逢迎,顺从君主的意图。
成语出处: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严光传》:“怀仁辅义天下悦,阿谀顺旨要领艳。”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阿意:迎合他人心意;顺旨:顺从君主意图。曲意逢迎,顺从君主的意图。
成语出处:宋 王楙《野客丛书 汉人规戒》:“汉人于交友故旧,动存规戒,其不肯阿意顺旨,以限于非义,此风凛然可喜。”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躬:自身;匪躬:指为君主尽忠而不顾自身。指不顾自家性命而尽忠王室的节操。
成语出处:《晋书·刘隗传》:“臣亡祖先臣隗,昔荷殊宠,匪躬之操,犹存旧史,有志无时,怀恨黄泉。”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躬:自身;匪躬:指为君主尽忠而不顾自身;节:节操。指不顾自家性命而尽忠王室的节操。
成语出处:《晋书·李胤传》:“诏以胤忠允高亮,有匪躬之节,使领司隶校尉。”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偃:卧倒,倒伏。风一吹草就倒下。比喻庶民被德教感化而顺从君主。也比喻有声望的人言行影响世态俗情。
成语出处:晋·葛洪《抱朴子·审举》:“引用驽庸,以为党援,而望风向草偃,庶事之康,何异悬瓦砾而责夜光,弦不调而索清音哉!”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犯颜:冒犯君主或尊长的颜面;谏:以直言规劝。指敢于冒犯君主或尊长的威严而极力规劝
成语出处:《旧唐书·魏征传》:“征状貌不逾中人,而素有胆智,每犯颜进谏,虽逢王赫斯怒,神色不移。”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犯颜:冒犯君主或尊长的颜面、威严;极谏:以直言规劝(常用下对上)。敢于冒犯君主或尊长的威严而极力规劝其改正错误。
成语出处:《韩非子·外储说左下》:“犯颜极谏,臣不如东郭牙,请立以为谏臣。”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指敢于冒犯君主或尊长的威严当面直言规劝
成语出处: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46回:“今日公瑾怒责公覆,我等皆是他部下,不敢犯颜苦谏;先生是客,何故袖手旁观,不发一语?”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君主时代指大臣中地位最高的人。
成语出处:《三国志 吴书 孙林传》:“因缘肺腑,位极人臣。北魏 杨衒之《洛阳伽蓝记 高阳王寺》:“贵极人臣,富兼山海,居止第宅,匹于帝宫。”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重新申明号令。说明贤明君主应当取信于民。
成语出处:《韩非子·外储说左上》:“居数月,有警,击鼓而民不赴。乃更令明号而民信之。”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史记·秦始皇本纪》:“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上至以衡石量书,日夜有呈,不中呈不得休息。”古时文书用竹简木札,以衡石来计算文书的重量,因用以形容君主勤于国政。亦作“衡石程书”。
成语出处:《史记·秦始皇本纪》:“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於上,上至以衡石量书,日夜有呈,不中呈不得休息。”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晋:晋升;爵:爵位;君主国家所封的贵族等级。加封官阶;晋升爵位。
成语出处:明 周楫《西湖二集》:“征聘吴与弼进京,加官进爵,将隆以伊傅之礼。”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谓向君主进献良策以废弃弊政。
成语出处:《三国志·魏志·卢毓传》:“官人秩才,圣帝所难,必须良佐,进可替否。”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兼并弱国,讨伐昏聩糊涂的君主。
成语出处:《尚书 仲虺之诰》:“兼弱攻昧,取乱侮亡,推亡固存,邦乃其昌。”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开创基业,通常比喻旧时开国君主建立新的朝代或国家。
成语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五十四回:“自我高皇帝断蛇起义,开基立业,传至于今,不幸奸雄并起,各据一方。”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礼:以礼相待;对待有礼貌;贤:指贤士;有美德、有才能的人;下:谦居于别人之下;以示对人尊敬;士:旧指有知识学问的人。对贤者以礼相待;对学者非常尊敬。旧时形容封建君主或官员尊敬和 重视人才。
成语出处:《新唐书 李勉传》:“其在朝廷,鲠亮谦介,为宗臣表,礼贤下士有终始,尝引李巡、张参在幕府。”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面缚:反绑着手面向胜利者,表示放弃抵抗;舆榇:把棺材装在车上。表示不再抵抗,自请受刑。这是古代君主战败投降的仪式。
成语出处:先秦 左丘明《左传 僖公六年》:“许男面缚衔璧,大夫衰经,士舆榇。”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尧舜:传说中的上古贤明君主。妇女中的贤明人物。古代多称颂执政的女王。
成语出处:《宋史·英宗宣仁圣烈高皇后传》:“临政九年,朝廷清明,华夏绥定……人以为女中尧舜。”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批:触;逆鳞:传说龙喉下的鳞是逆向的,触摸容易触怒。比喻臣下敢于直谏触犯君主或弱国触犯强国。
成语出处:西汉·刘向《战国策·燕策》:“秦地遍天下,威胁韩魏赵氏,则易水以北,未有所定也,奈何以见陵之怨,欲批逆鳞哉!”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春秋时期秦晋两国君主之间世代联姻,关系亲密。
成语出处:元·乔吉《金钱记》第三折:“我与你合秦晋之缘何如?”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盟:盟誓。春秋时期秦晋两国君主世代联姻。指婚约。
成语出处:《剪灯余话·凤尾草记》:“兼之秦约晋盟,遽然断绝。”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本指上古道德智能卓越的君主。后泛称历代英明的帝王。
成语出处:汉刘歆《移书让太常博士》:“汉兴,去圣帝明王遐远,仲尼之道又绝,法度无所因袭。”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尸鸠:布谷鸟;仁:仁爱。布谷鸟哺育群雏能平均如一。比喻君主能公平对待臣民的仁爱。
成语出处:晋·陈寿《三国志·魏志·任城威王彰传》:“七子均养者,尸鸠之仁也。”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君主时代指大臣中地位最高的人。
成语出处:晋 陈寿《三国志 吴志 孙綝传》:“臣伏自省,才非干国,因缘肺腑,位极人臣。”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朝廷:君主接受朝见和处理政事的地方,也指以君主为首的中央统治机构或君主的代称。指处于偏安局面、狭小范围的中央政权。
成语出处:宋·胡铨《戊午上高宗封事》:“臣有赴东海而死耳。宁能处小朝廷求活耶?”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原指哥哥死了,弟弟即位做君主。后也指弟弟接替哥哥的职位和事业。
成语出处:《公羊传·昭公二十二年》:“不与当,父死子继,兄死弟及之辞也。”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孝顺父母,敬爱兄长,忠于君主,取信于朋友。此指封建社会所提倡的道德标准。
成语出处:明·周楫《西湖二集·祖统制显灵救驾》:“凡遇人,只劝人以‘孝悌忠信’四字。”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犯:触犯。臣下对君主应采取直言进谏的态度。虽然有所冒犯,也不应该隐讳不言
成语出处:唐·严郢《驳议吕堙》:“公有犯无隐,引经正辞。上是其言,刑为之省。”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指把孝顺父母之心转为效忠君主。同“移孝为忠”。
成语出处:谢觉哉《不惑集 爱父母》:“不错,封建社会曾把养父母这件事涂上一些神秘色彩。它是利用人类热爱父母——‘孝亲’的自然伦理,要人民‘移孝作忠’。”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对君主尽忠对父母尽孝的人。
成语出处:战国·赵·荀况《荀子·礼论》:“使生死终始若一,一足以为人愿,是先王之道,忠臣孝子之极也。”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原指贤明的君主恩泽施及尤民。后多比喻得近天子。
成语出处:《史记·五帝本纪》:“就之如日,望之如云。”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常在左右的人。指为君主亲信之臣。
成语出处:宋·苏辙《为兄轼下狱上书》:“况立朝最孤,左右亲近,必无为言者。”
详细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