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解释:王:帝王;君王;霸:霸主;古代诸侯联盟的首领。自称为君主、霸主。比喻凭借势力;飞扬跋扈;独断专行。
成语出处:宋 汪元量《读史》诗:“刘项称王称霸,关张无命无功。”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战国时,燕昭王即位后急于招揽人才。郭隗以马为喻,说古代君王悬赏千金卖千里马,三年后得一死马,用五百金买下马骨,于是不到一年,得到三匹千里马,劝说燕昭王若能真心求贤,贤士将闻风而至。见《战国策·燕策一》。后以“燕骏千金”为招纳贤士之典。
成语出处:战国时,燕昭王即位后急于招揽人才。郭隗以马为喻,说古代君王悬赏千金卖千里马,三年后得一死马,用五百金买下马骨,于是不到一年,得到三匹千里马,劝说燕昭王若能真心求贤,贤士将闻风而至。见《战国策·燕策一》。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寡人:古代君主的自称;疾:病,毛病。古代君王的通病——好色。
成语出处:《孟子·梁惠王下》:“王曰:‘寡人有疾,寡人好色。’”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悮:耽误;欺:欺骗。欺骗君王,祸害国家。
成语出处: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第八卷:“假如有一等做官的,悮国欺君,侵剥百姓,虽然官高禄厚,难道不是大盗?”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日:太阳,比喻君王。天上没有两个太阳。旧喻一国不能同时有两个国君。比喻凡事应统于一,不能两大并存。
成语出处:西汉 戴圣《礼记 坊记》:“天无二日,土无二王,家无二主,尊无二上。”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原指君王施行仁政,与百姓休戚与共,同享欢乐。后泛指领导与群众一起游乐,共享幸福。
成语出处:《孟子·梁惠王下·庄暴见孟子》:“今王四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田猎也?’此无他,与民同乐也。”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陪伴君王像陪伴老虎一样,随时有杀身之祸。指大人物喜怒无常。
成语出处:清·无名氏《说呼全传》第四回:“古人云:‘伴君如伴虎,刻刻要当心。”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造:到,往;极:准则。指君王登上帝位,确立纲纪。
成语出处:唐·陈子昂《为资州郑使君让官表》:“伏惟陛下,革命开基。造天立极,方且弘宜帝典。”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社稷:古代帝王所祭的土神和谷神,代指国家;役:供职。臣下对君王应尽的职责。
成语出处:西汉·戴圣《礼记·少仪》:“为人臣下者,有谏而无讪,有亡而无疾,颂而无谄,谏而无骄,怠则张而相之,废则帚而更之,谓之社稷之役。”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舟:船。对船和水的比喻,即水可以载舟,也可覆舟。老百姓可以帮助君王建立朝廷,也可以起来反抗推翻朝廷。
成语出处:《三国志·魏志·王基传》:“愿陛下深察东野之弊,留意舟水之喻,息奔驷于未尽,节力役于未困。”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鼎:古代立国的重器。担负辅佐君王大任的愿望。
成语出处:西汉·韩婴《韩诗外传》第七卷:“伊尹故有莘氏僮也,负鼎操俎调五味,而立为相,其遇汤也。”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附:附和;上:君王,罔:欺骗;下:臣下。亲附君王,欺骗臣下。
成语出处:汉·刘向《说苑·臣术》:“泰誓曰:‘附下而罔上者死,附上而罔下者刑。’”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衮衣:古代君王穿的礼服;西:向西;归:回来。立下赫赫战功,官拜高位回来。
成语出处:宋·司马光《资治通鉴·晋简文帝咸安元年》:“新政俟才,宜速铨补,俟东方化洽,当衮衣西归。”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衮衣:古代君王穿的礼服;归:回来。立下赫赫战功,官拜高位回来。
成语出处:唐·刘禹锡《贺门下裴相公启》:“绣斧既定,衮衣以归。”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畏:害怕,恐惧。对君王或上司既感怀恩德又畏惧其威严。
成语出处:《北齐书·文宣帝纪》:“怀德畏威,向风清顺。”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犹言旋转乾坤。比喻改变君王的情绪或态度。
成语出处:唐·刘肃《大唐新语·刚正》:“挟山超海之力,望此犹轻;回天转地之威,方斯更烈。”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君王与百姓休戚与共,同享欢乐。泛指领导与群众一起游乐,共享幸福。
成语出处:明·许仲琳《封神演义》第二回:“故尧舜与民偕乐,以仁德化天下。”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指战国时郭隗以古代君王悬赏千金买千里马为喻,劝说燕昭王真心求贤的事。
成语出处:唐·高適《同鲜于洛阳于毕员外宅观画马歌》:“家僮愕视欲先鞭,枥马惊嘶还屡顾。始知物妙皆可怜,燕昭市骏岂徒然。”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鼎:古代炊器,三足两耳,也指传国重器。禹收集九州金属而铸成的九鼎之上所铸各种物品图像。称颂君王有德。
成语出处:春秋·鲁·左丘明《左传·宣公三年》:“昔夏之方有德也,远方图物,贡金九牧,铸鼎象物,百物而为之备,使民知神奸。”
详细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