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和尚的成语

共 32 个成语

对着骂贼秃

duì zhe hé shàng mà zéi tū

成语解释:表面骂第三者,实际是指桑骂槐骂对方。

成语出处:鲁迅《彷徨·肥皂》:“你简直是在‘对着和尚骂贼秃’了。我就没有给钱,我那时恰恰身边没有带着。”

详细解释

跑了跑不了庙

pǎo le hé shàng pǎo bù liǎo miào

成语解释:指无法逃脱或逃避责任。

成语出处:高玉宝《高玉宝》第十章:“往哪里跑?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在东北这块地方,跑哪里也是小鬼子和汉奸的天下。”

详细解释

当一天撞一天钟

dāng yī tiān hé shàng zhuàng yī tiān zhōng

成语解释:比喻做事情敷衍消极,混一天算一天,没有积极主动的精神。

成语出处:李国文《冬天里的春天》第二章:“我这就去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有什么不好的呢?”

详细解释

跑了跑不了寺

pǎo le hé shàng pǎo bù liǎo sì

成语解释:指无法逃脱或逃避责任。

成语出处:柯岗《逐鹿中原》第九章:“跑了和尚,跑不了寺!王汉元,谅他也上不了外国!”

详细解释

远来好看经

yuǎn lái hé shàng hǎo kàn jīng

成语解释:比喻外地来的人比本地人更受重视。

成语出处:明·吴承恩《西游记》第72回:“常言道:‘远来和尚好看经。’妹妹们,不可怠慢,快办斋来。”

详细解释

走了走不了庙

zǒu le hé shàng zǒu bù liǎo miào

成语解释:人虽然走了,家却无法搬走。比喻难以逃脱。

成语出处:丁玲《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溜了你就别回来!走了和尚走不了庙,看你有本事守得住那点地。”

详细解释

做一日撞一日钟

zuò yī rì hé shàng zhuàng yī rì zhōng

成语解释:比喻遇事敷衍,得过且过地混日子。

成语出处:明·吴承恩《西游记》第16回:“行者方丢了钟杵,笑道:‘你那里晓得!我这是做一日和尚撞一日钟’的。”

详细解释

躲得躲不得寺

duǒ dé hé shàng duǒ bù dé sì

成语解释:寺:寺庙。指躲避一时,但终究不能根本逃避。

成语出处: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54回:“你不愿慌,‘躲得和尚躲不得寺’。我自然有个料理。”

详细解释

歪嘴

wāi zuǐ hé shàng

成语解释:比喻那些为自私的目的而乱搬教条的人。

成语出处:陆天明《省委书记》:“说上头的经是好经,就是让一些歪嘴和尚念走了样!”

详细解释

丈二

zhàng èr hé shàng

成语解释:指十分迷惑。

成语出处:冯志《敌后武工队》第二章:“敌人又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了。”

详细解释

做一天撞一天钟

zuò yī tiān hé shàng zhuàng yī tiān zhōng

成语解释:比喻遇事敷衍,得过且过地混日子。

成语出处:明 兰陵笑笑生《金瓶梅词话》第26回:“常言道,做了一天和尚撞了一天钟,往后贞节轮不到你身上了。”

详细解释

指着骂贼秃

zhǐ zhe hé shàng mà zéi tū

成语解释:表面骂第三者,实际是指桑骂槐骂对方。

成语出处:

详细解释

半路出家

bàn lù chū jiā

成语解释:半路:路途走到一半;指成年以后;出家:离家去当和尚、尼姑。不是从小而是年岁大点才去当和尚、尼姑或道士的。泛指半路上才学着干某一行不是本行出身。

成语出处:《京本通俗小说 错斩崔宁》:“先前读书,后来看看不济,却去改业做生意。便是半路上出家的一般。”

详细解释

半路修行

bàn lù xiū xíng

成语解释:原指成年后才出家做和尚或尼姑。比喻中途改行,从事另一工作。

成语出处:参见“半路出家”。

详细解释

不僧不俗

bù sēng bù sú

成语解释:僧:指和尚。指不三不四,不伦不类。

成语出处:明 冯梦龙《醒世恒言 张廷秀逃生救父》:“倘一时没眼色,配着个不僧不俗如醉如痴蠢物,岂不误了终身?”

详细解释

吃四方饭

chī sì fāng fàn

成语解释:和尚道士到处化缘为生,也指一般人走到任何地方都能生活。

成语出处:沈从文《一个戴水獭皮帽子的朋友》:“常德、河洑、周溪、桃源,沿河近百里路以内‘吃四方饭’的标致娘儿们,他无一不特别熟习。”

详细解释

当头棒喝

dāng tóu bàng hè

成语解释:当头:迎头;喝:大声喊叫。原是佛教用语。禅宗和尚接待初学的人用棒迎头一击;或大喝一声;以考验对方的领悟程度。现在泛指使人震动和醒悟的猛烈手段。

成语出处:宋 释普济《五灯会元 黄檗运禅师法嗣 临济义玄禅师》:“上堂,僧问:‘如何是佛法大意?’师竖起拂子,僧便喝,师便打。”

详细解释

开山祖师

kāi shān zǔ shī

成语解释:原为佛教用语;指最初创建寺院的和尚。

成语出处:宋 刘克庄《诗话前集》:“欧公诗如昌黎,不当以诗论,本朝诗惟宛陵为开山祖师。”

详细解释

口头禅

kǒu tóu chán

成语解释:原指和尚常说的禅语或佛号。现指经常挂在口头上而无实际意义的词句。

成语出处:宋 王楙《临终诗》:“平生不学口头禅,脚踏实地性虚天。”

详细解释

老僧入定

lǎo sēng rù dìng

成语解释:和尚静坐,使心定于一处,不起杂念,叫入定。形容人静静地端坐着。

成语出处:曾朴《孽海花》第20回:“却是个黑瘦老者,危然端坐,仿佛老僧入定一样。”

详细解释

面壁功深

miàn bì gōng shēn

成语解释:面壁:佛家语,指面对墙壁默坐静修。和尚面壁静修,道行很深。比喻某人在某一方面造诣很深。

成语出处:宋·释普济《五灯会元》卷一:“寓止于嵩山少林寺,面壁而坐,终日默然,人莫之测,谓之壁观婆罗门。”

详细解释

念念有词

niàn niàn yǒu cí

成语解释:念念:嘴里连续不断地叨念着;有词:有像歌诀似的词语。旧指有法术的人掐诀念咒;或指和尚念经以及说祈祷的话等。现指低声自语;或含糊不清地说个不停。

成语出处:明 吴承恩《西游记》:“手里捻珠,口内念念有词,往那巽地上吹了一口气,忽的吹降去,便是一狂风。”

详细解释

蜀鄙二僧

shǔ bǐ èr sēng

成语解释:蜀:四川;鄙:边境;僧:和尚。比喻穷与富不是事业成功的关键条件。

成语出处:《白鹤堂时文集》:“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详细解释

僧多粥少

sēng duō zhōu shǎo

成语解释:和尚多,而供和尚喝的粥少。比喻物少人多,不够分配。

成语出处:王朔《浮出海面》:“国家有困难,僧多粥少,为国分忧嘛。”

详细解释

生公说法,顽石点头

shēng gōng shuō fǎ,wán shí diǎn tóu

成语解释:传说晋朝和尚道生法师对着石头讲经,石头都点头了。比喻精通者亲自来讲解,必能透彻说理而使人感化。

成语出处:晋·无名氏《莲社高贤传·道生法师》:“竺道生入虎丘山,聚石为徒,讲《涅槃经》……群石皆为点头。”

详细解释

僧来看佛面

sēng lái kàn fó miàn

成语解释:僧:和尚。和尚来了要看在佛的面子招待他。比喻看有关人士的面子对待来者。

成语出处: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二回:“这个人是你王公公荐来的,僧来看佛面,不可轻慢于他。”

详细解释

歪嘴瞎念经

wāi zuǐ hé shàng xiā niàn jīng

成语解释:比喻为谋私利而乱搬教条。

成语出处:

详细解释

一钵一瓶

yī bō yī píng

成语解释:钵、瓶:和尚的饮食器具。指和尚云游时的简单食具。形容家境贫寒。

成语出处:宋·辛弃疾《水调歌头·题永丰杨少游提点一枝堂》:“一葛一裘经岁,一钵一瓶终日,老子旧家风。”

详细解释

远来的会念经

yuǎn lái dé hé shàng huì niàn jīng

成语解释:

成语出处:

详细解释

沿门托钵

yán mén tuō bō

成语解释:钵:和尚吃东西用的器具。原指僧徒化缘。比喻挨家乞讨。

成语出处:清 文康《儿女英雄传》第12回:“你若借了这事向亲友各家不问交谊一概的沿门托钵摇尾乞怜起来就大不是我的意思了。”

详细解释

一瓶一钵

yī píng yī bō

成语解释:瓶、钵:和尚的饮食器具。指和尚云游时的简单食具。形容家境贫寒。

成语出处:宋·李清照《投翰林学士綦崇礼启》:“再见江山,依旧一瓶一钵。”

详细解释

在家出家

zài jiā chū jiā

成语解释:指不出家当和尚,清心寡欲,在家修行。

成语出处:《法苑珠林》卷一0七:“在家出家,平等而受。”

详细解释

成语首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