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解释:蠹:损害。危害国家,残害人民。
成语出处:《京本通俗小说 拗相公》:“阴司以儿父久居高位,不思行善,专一任性执拗,行青苗等新法,蠹国害民,怨气腾天。”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先想设计去害别人,结果自己身受其害。
成语出处:清·郭小亭《济公全传》第137回:“常言道,害人先害己,这话诚然不错,小子也是该死的。”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要害:人体上能致命的部位,比喻军事上处于至关重要位置的地方。多比喻军事战略要地。亦作“要害之处”。
成语出处:清·褚人获《隋唐演义》第83回:“凡东北一带要害之地,皆其统辖,声势强盛。”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病:损坏,祸害。害人民、害国家。
成语出处:清 严复《救亡决论》:“从未问津,致一是云为,自亏自损,病民害国,暗不自知。”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祸、殃:带来灾难;使受损害。危害国家;残害人民。
成语出处:章炳麟《正学报缘起 例言》:“如去岁兖州之变,西报指斥疆臣,谓其祸国殃民,肉不足以啖狗彘。”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让国家受害,人民遭殃。
成语出处:清·钱彩《说岳全传》第74回:“张俊身为大将,不思报效,专权乱政,误国害民。”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菅:一种多年生的茅草;泛指野草、杂草。把人的性命看得像野草一样轻贱;随意加以摧残。指反动统治者滥施淫威;任意残害人命。也作“草菅民命。”
成语出处:明 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第11卷:“所以说为官做吏的人,千万不要草菅人命,视同儿戏!”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用谣言或诡辩来迷惑;毒害人们的心灵。蛊:相传是一种由人工培养的毒虫;用来放在食物中害人;蛊惑:迷惑;毒害。
成语出处:《元史 刑法志》:“诸阴阳家者流,辄为人燃灯祭星,蛊惑人心者,禁之。”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给别人的损害非常之大。
成语出处:清 李汝珍《镜花缘》第95回:“即如今人凡遇小儿惊风,害人不浅。”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杀害人命;抢夺财物。指匪盗行径。
成语出处:《尚书 康诰》:“杀越人于货,暋不畏死,罔弗憝。”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天:自然。自然的灾害和人为的祸患。也比喻害人精(骂人的话)。
成语出处:元 无名氏《冯玉兰》第四折:“屠世雄并无此事,敢是另有个天灾人祸,假称屠世雄的么?”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迷信的传说中危害人类的妖精和魔鬼。比喻形形色色害人的东西或人。
成语出处:元 李好古《张生煮海》第一折:“我家东人好傻也,安知他不是个妖魔鬼怪,信着他跟将去了。”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苞:通“包”,包藏;祸心:害人之心。心里暗藏着不可告人的坏主意。
成语出处:南朝·宋·范晔《后汉书·皇后纪下·献帝伏皇后》:“阴怀妒害,苞藏祸心,弗可以承天命。”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病:损坏,祸害;蛊:相传为人工培养的毒虫,引伸为毒害。害人民、害国家。
成语出处:明·天然痴叟《石点头·贪婪汉六院卖风流》:“昔刘晏桑弘羊,利尽缁铢,而未尝病国病民,后世犹说其聚敛。”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迷信的人指鬼怪;或指鬼怪害人。形容行为偷偷摸摸;不光明正大。
成语出处: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31回:“别叫我替你们害臊了!你们鬼鬼祟祟干的那些事,也瞒不过我去。”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荼毒:毒害,残害。指残害人民。
成语出处:唐·李华《吊古战场文》:“秦起长城,竟海为关,荼毒生民,万里朱殷。”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殄:灭绝。让国家受害,人民遭殃。
成语出处:宋·周密《齐东野语·洪君畴》:“贪缪之柏,误国殄民,逐之已晚。”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玩火的必定会烧了自己。比喻干冒险或害人的勾当;最后受害的还是自己。玩:玩弄;焚:烧。
成语出处:先秦 左丘明《左传 隐公四年》:“夫兵,犹火也,弗戢,将自焚也。”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用别人的刀杀人。比喻自己不出面;利用别人去害人。
成语出处:明 汪廷讷《三祝记 造陷》:“恩相明日奏仲淹为环庆路经略招讨使,以平元昊,这所谓借刀杀人。”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比喻害人的东西,人人痛恨。亦作“老鼠过街,人人喊打”。
成语出处:毛泽东《反对党八股》:“弄得这两个怪物原形毕露,‘老鼠过街,人人喊打’,这两个怪物也就容易消灭了。”
详细解释
lǎo shǔ guò jiē,rén rén hǎn dǎ 成语解释:比喻害人的东西,大家一致痛恨。
成语出处:毛泽东《反对党八股》:“弄得这两个怪物原形毕露,‘老鼠过街,人人喊打’,这两个怪物也就容易消灭了。”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杀了人不露一点痕迹。形容害人的手段非常阴险毒辣。
成语出处:明 冯梦龙《醒世恒言》:“那李林甫混名叫做李猫儿,平昔不知坏了多少大臣,乃是杀人不见血的刽子手。”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蜮:传说中能含沙喷射人影,而使人致病的动物,比喻阴险毒辣的人。指象鬼蜮一样阴险狠毒,在暗地里害人的人。
成语出处:《诗经 小雅 何人斯》:“为鬼为蜮,则不可得。”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魑魅:也作“螭魅”;古代传说中山里湖沼里的鬼怪妖精;魍魉:亦作“罔两”;古代传说中的山川精怪。指害人的鬼怪。后用来比喻各种各样的坏人。原作“魑魅罔两”。
成语出处:先秦 左丘明《左传 宣公三年》:“魑魅魍魉,莫能逢之。”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蜮:传说中一种能含沙影来害人的怪物;鬼蜮:指阴险害人的人;伎俩:卑劣的手段。比喻居心不良、暗中伤人的卑劣手段。
成语出处:清 百一居士《壶天录》下卷:“妖妇进资甚巨,而贪婪无厌,鬼蜮伎俩,愈出愈奇,真有令人发指者。”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泛指危害人畜的各种野兽。比喻凶残害人的坏人。
成语出处:曾朴《孽海花》第一回:“那里有什么虎豹豺狼,那里有什么奇花,那里有什么绝代佳人,只见太阳光线一会儿暗似一会,渐渐沉下去了。”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旧时指不忠君主;不守臣道;作风反叛的大臣。后指破坏国家统一;损害人民利益的恶人。也作“逆子贼臣”。
成语出处:先秦 孟轲《孟子 滕文公下》:“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帮助别人去作害人的事。
成语出处:鲁迅《三闲集·通信》:“对于他们,攻击的人又正多,我何必再来助人下石呢。”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趁着别人紧张时去捞取私利或害人。
成语出处:郭沫若《尚儒村》:“兵队来了,有钱的请外人的红十字会来贴张保护的封条,没有钱的便趁火抢劫。”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独夫:残暴无道、众叛亲离的暴君;民贼:祸害人民的人。残暴无道、祸害人民的反动统治头子。
成语出处:《尚书 泰誓下》:“独夫受,洪惟作威,乃汝世仇。”先秦 孟轲《孟子 告子下》:“今之所谓良臣,古之所谓民贼也。”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泛指各种害人的妖怪,比喻社会上作恶害人的恶势力和坏人。
成语出处:清·无名氏《说唐》第62回:“原来是鬼怪妖魔都来拜我生日。”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泛指危害人畜的各种野兽。比喻凶残害人的坏人。
成语出处:明·吴承恩《西游记》第三回:“手中那棒,上抵三十三天,下至十八层地狱,把些虎豹狼虫,满山群怪,七十二洞妖王,都吓得磕头礼拜。”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魅:精怪。像鬼蜮一样阴险狠毒。比喻使用阴谋诡计,暗中害人。
成语出处:《新唐书·魏征传》:“若人渐浇诡,不复返扑,今当为鬼为魅,尚安得而化哉!”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包藏:暗藏;祸心:害人之心。表示心里藏着坏主意;怀着害人的意图。
成语出处:先秦 左丘明《左传 昭公元年》:“小国无罪,恃实其罪。将恃大国之安靖已,而无乃包藏祸心以图之。”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使国家受害,人民遭受苦难。明·桑绍良《独乐园》楔子:“只因误用了王安石,创立新法,招呼党类,病国殃民,天下骚然。”亦作“祸国殃民”。郭沫若《不读书好求甚解》:“你们的动机不怕就出于利国福民,然而你们的结果必弄到病国殃民。”
成语出处:《醒世恒言·李汧公穷邸遇侠客》:“只为李林甫、杨国忠相继为相,妒贤妒能,病国殃民,屈在下僚,不能施展其才。”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趁:利用;乘机;劫:抢劫。趁人家失火的时候去抢人家的东西。比喻趁别人处在危难时刻从中捞一把或趁机害人。也作“乘火打劫”。
成语出处:清 颐瑣《黄绣球》第三回:“这一天见来的很是不少,黄通理更代为踌躇,怕的是越来越多,容不下去,而且难免有趁火打劫,顺手牵羊的事。”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精:精灵;怪:妖怪。变成精灵妖怪危害人间。
成语出处:明·冯梦龙《警世通言》第40卷:“形如枯木,心若死灰,以致病死,阴灵不散,成精作怪,故曰鬼仙。”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怪:妖怪。变成精灵妖怪危害人间。
成语出处:明·罗贯中《平妖传》第22回:“似此成妖作怪,决留他不得了,只教他离了我家便了。”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比喻恶物虽小,但能害人。
成语出处:左丘明《左传 僖公二十二年》:“君其无谓邾小,蜂虿有毒,而况国乎?”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撅:挖。掘深坑。比喻设计害人。
成语出处:元 曾瑞《斗鹌鹑 风情》:“抡的柄铜揪分外里险,撅坑撅堑。”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绿林:西汉王匡、王凤为首的“绿林军”。指聚集山林、反抗官府的武装力量指伤害人民的群盗股匪。
成语出处:唐 李涉《井栏砂宿遇夜客》诗:“暮雨潇潇江上村,绿林豪客夜知闻。”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蜜:蜂蜜。表面很友好,暗里却藏着害人之心。
成语出处:清·梁绍壬《两般秋雨庵随笔·妒律》:“尔乃蜜里藏刀,必欲花间逐蝶,狡亦甚矣,罚岂容轻!”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指残害人民众叛亲离的反动统治者。
成语出处:范文澜《中国通史》第二编第一章第一节:“这种险惨刻毒的民贼独夫思想,与孔孟正统派的仁义学说恰恰处于对立的地位。”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原指妖怪装神弄鬼或兴事害人。现多比喻无事生非;制造事端;暗中破坏捣乱。
成语出处:元 无名氏《碧桃花》:“你既然还有阳寿,阴曹地府不管,你却这等兴妖作怪。”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趁有天灾的时候害人。
成语出处:先秦 左丘明《左传 昭公二年》:“死在朝夕,无助天为虐。”
详细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