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解释:与国家利益有关的重大事情。
成语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75回:“于禁等被水所淹,非战之故;于国家大计,本无所损。”
详细解释
guó jiā jiāng wáng,bì yǒu yāo niè 成语解释:妖孽:妖魔鬼怪。国家将要灭亡必定有某种征兆。
成语出处:西汉·戴圣《礼记·中庸》:“国家将兴,必有祯祥;国家将亡,必有妖孽。”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大事:重大事情。与国家利益有关的重大事情。
成语出处:南朝·宋·范晔《后汉书·贾复传》:“是时列侯唯高密、固始、胶东三侯与公卿参议国家大事,恩遇甚厚。”
详细解释
guó jiā jiāng xīng,bì yǒu zhēn xiáng 成语解释:祯祥:吉兆。国家兴盛必定有某种征兆。
成语出处:西汉·戴圣《礼记·中庸》:“国家将兴,必有祯祥;国家将亡,必有妖孽。”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故:事故,变故。国家连续出现重大事故。形容国家局势不安定。
成语出处:晋·陈寿《三国志·魏志·钟会传》:“方国家多故,未遑修九伐之征也。”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栋梁:支撑房架的大梁。这里比喻责任或作用大。肩负国家重任的人。
成语出处:元·无名氏《冻苏秦》第三折:“真乃国家栋梁。”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难:灾难。国家多次遭到灾难。形容国家政局不稳。
成语出处:西汉·戴圣《礼记·檀弓上》:“虽然,吾君老矣,子少,国家多难。”
详细解释
guó jiā xīng wáng,pǐ fū yǒu zé 成语解释:匹夫:平民男子。指国家兴亡大事,每个平民都有责任。
成语出处:周作人《杨柳》:“大抵是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这一类的大题目,文章又照例是空泛的。”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败:衰败,沦亡;丧:丧失。使国家沦亡,家庭败落。
成语出处:《晋书 列女传 刘聪妻刘氏》:“自古败国丧家,未始不由妇人者也。”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指国家覆灭、家人离散。
成语出处:战国·邹·孟轲《孟子·离娄上》:“安其危而利其葘,乐其所以亡者。不仁而可与言,则何亡国败家之有?”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国家覆灭、家庭毁灭。
成语出处:汉 桓宽《盐铁论 相刺》:“屈原行吟泽畔,曰:‘安得皋陶而察之!’夫人君莫不欲求贤以自辅,任能以治国,然牵于流说,惑于道谀,是以贤圣蔽掩,而谗佞用事,以此亡国破家,而贤士饥于岩穴也。”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使国家沦亡,家庭败落。
成语出处:参见“败国丧家”。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国家覆灭、家庭毁灭。
成语出处:晋 刘琨《答卢谌书》:“国破家亡,亲友雕残。”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国家覆灭、家庭毁灭。
成语出处:唐 汪遵《咏酒二首》诗:“后人不识前贤意,破国亡家事甚多。”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整治家庭和治理国家。
成语出处:西汉 戴圣《礼记 大学》:“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国家被侵略之仇,家园被破坏之恨。
成语出处:陈荫荣《兴唐传·闹花灯》第九回:“孩子,想当初你姑爹……也是为了报国仇家恨呀!”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国家被分割;家室被毁灭。
成语出处:晋 刘琨《答卢谌书》:“国破家亡,亲友雕残。”
详细解释
guó zhī jiāng wáng,bì yǒu yāo niè 成语解释:妖孽:妖魔鬼怪。国家将要灭亡必定有某种征兆。
成语出处:西汉·戴圣《礼记·中庸》:“国家将兴,必有祯祥;国家将亡,必有妖孽。”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尔:助词。为了国家而不顾家庭。
成语出处:东汉 班固《汉书 贾谊传》:“则为人臣者主耳忘身,国耳忘家,公耳忘私,利不苟就,害不苟去,唯义所在。”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恨:怨恨。国家被侵略和家园被破坏之仇恨。
成语出处:《二度梅》第四场:“我良玉幸而留下残生……诛灭卢贼,以雪国恨家仇。”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毁:毁坏;纾:缓和;解除。指捐献家产以帮助国家减轻危难。
成语出处:先秦 左丘明《左传 庄公三十年》:“斗穀於菟为令尹,自毁其家,以纾楚国之难。”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损毁家庭危害国家。
成语出处:三国·魏·钟会《母夫人张氏传》:“嫡庶相害,破家危国,古今以为鉴诚。”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国步:国家的命运。国家处于危难的境地。
成语出处:《旧五代史 萧顷传》:“时国步艰难,连师倔强,率多奏请,欲立家庙于本镇,顷上章论奏。乃止。”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为了国家大业,不惜毁坏自己的家庭。比喻无私奉献。
成语出处:汉·侯霸《李通辞位议》:“扶助神灵,辅成圣德,破家为国,忘身奉主。”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殃:造祸为害。使国家家庭受到祸害。
成语出处:南朝·梁·萧衍《净业赋》:“前轮折轴,后车覆轨,殃国祸家,亡身绝祀。”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福:护佑。为国家和人民造福谋利。
成语出处:范文澜《中国近代史》第一章:“林则徐给其妻郑夫人家书里说:‘盖以身许国,但求福国利民,与民无害。”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指治理国家。
成语出处: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方正》:“大丈夫将终,不问安国宁家之术,乃作儿女子相问。”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荣:荣华富贵。指出卖国家利益谋取个人荣华富贵。
成语出处:宋 洪迈《容斋续笔 朱温之事》:“苏循及其子楷,自谓有功于梁,当不擢用。全忠薄其为人,以其为唐鸱枭,卖国求利,勒循致仕,斥楷归田里。”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上医:高明的医生,比喻高贤;医国:指为国家除患祛弊。高贤能治理好国家。
成语出处:《国语·晋语八》:“文子曰:‘医及国家乎?’对曰:‘上医医国,其次疾人,固医官也。’”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为国家为人民。
成语出处:元·孔文卿《东窗事犯》第二折:“知你结勾他邦,可甚于家为国。”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振:拯救;患:灾难,祸患。拯救国家的祸息。
成语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陈丞相世家》:“常出奇计,救纷纠之雄,振国家之患。”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殉国:为国家的利益而牺牲生命。为了国家而献出生命。
成语出处:北魏·杨衒兺《洛阳伽蓝记·追光寺》:“既见义忘家,捐生殉国,永言忠烈何日忘之!”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谓事物随时光流逝而日渐增长。语本《国语·齐语》:“昔吾先君襄公筑台以为高位,田、狩、罼、弋,不听国政,卑圣侮士,而唯女是崇……是以国家不日引,不月长。”韦昭注:“引,申也;长,益也。”
成语出处:语出《国语·齐语》:“昔吾先君襄公筑台以为高位,田、狩、罼、弋,不听国政,卑圣侮士,而唯女是崇……是以国家不日引,不月长。”韦昭注:“引,申也;长,益也。”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保卫国家,使人民安居乐业。
成语出处:明 施耐庵《水浒传》第62回:“若以礼币请他,拜为上将,可以扫清水寨,殄灭狂徒,保国安民。”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指来自敌对国家的侵略骚扰。
成语出处:《孟子·告子下》:“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当家:主持家务。本指主管家政,有权对家事做出决定。比喻在单位或国家中居主人翁地位。
成语出处:周立波《山乡巨变》上卷:“要当支书,就得认真地当家做主。”
详细解释
guó bì zì fá,ér hòu rén fá zhī 成语解释:伐:讨伐。一个国家必定先有自取讨伐的原因,然后别人才来攻伐。比喻事情变化要从内部找原因。
成语出处:战国·邹·孟轲《孟子·离娄上》:“夫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家必自毁,而后人毁之;国必自伐,而后人伐之。”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国家连续出现重大事故。形容国家局势不安定。
成语出处:清·钱彩《说岳全传》第47回:“迩者获罪于天,国事多艰,以致胡马长驱,干戈鼎沸。”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捍卫国家,保护人民。
成语出处:《孤本元明杂剧 双林坐化》第二折:“扫荡妖魔神鬼怕,护国佑民万万纪。”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捐生:舍弃生命;殉国:为国家而牺牲生命。为了国家而牺牲自己的生命。
成语出处:北魏·杨衒之《洛阳伽蓝记·追光寺》:“既见义忘家,捐生殉国,永言忠烈,何日忘之!”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国家毁灭,宗族消亡。
成语出处:宋·苏轼《东坡志林》第五卷:“用商鞅桑宏羊之术,破国亡宗者皆是也。”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摅:抒发。抒发忠诚,报效国家。
成语出处:《杨家将演义》第39回:“汝等赴任之后,各宜摅忠报国,施展奇抱。”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作了家庭的主人。比喻对于分内的事务挑重担;尽心负责。也比喻人民有权力;有义务参加治理国家大事。
成语出处:沙汀《风浪》:“申大嫂可以说是全家真正当家作主的人,申大哥也事事听她安排。”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康乐:安乐。国家富庶强大,人民康宁安乐。
成语出处:罗广斌《红岩》第22章:“人家有无穷的力量,足以解放全国人民,给全国人民以富强康乐的希望。”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繁荣:原指草木枝叶;花朵茂盛;引申为事物蓬勃发展;昌盛:兴旺;兴盛。形容国家或事业兴旺发达、欣欣向荣的景象。
成语出处:毛泽东《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为什么不能在胜利以后建设一个繁荣昌盛的国家呢?”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一个国家不能有两个皇帝。
成语出处:《礼记·丧服四制》:“天无二日,土无二王,国无二君,家无二尊。”
详细解释
guó zhī cún wáng,pǐ fū yǒu zé 成语解释:匹夫:平民男子。指国家兴亡大事,每个平民都有责任。
成语出处: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捐躯:牺牲生命;济:救助。牺牲生命,以解救国家的危难。
成语出处:晋·陈寿《三国志·魏志·陈思王植传》:“夫忧国忘家,捐躯济难,忠臣之志也。”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有国家却不能回去。
成语出处:元·无名氏《马陵道》第二折:“我这里叫尽屈有谁来分剖,送的我眼睁睁有国难投。”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原指将君位传给儿子,把国家当作一家所私有,后泛指处处可以成家,不固定居住在一个地方。
成语出处:《礼记·礼运》:“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邦:古代诸侯的封国;后泛指国家。定:使安定。使国家安定、巩固。
成语出处:元 无名氏《衣袄车》第一折:“老将军无阵云收,若题着安邦定国,受赏封侯。”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使国家受害,人民遭受苦难。明·桑绍良《独乐园》楔子:“只因误用了王安石,创立新法,招呼党类,病国殃民,天下骚然。”亦作“祸国殃民”。郭沫若《不读书好求甚解》:“你们的动机不怕就出于利国福民,然而你们的结果必弄到病国殃民。”
成语出处:《醒世恒言·李汧公穷邸遇侠客》:“只为李林甫、杨国忠相继为相,妒贤妒能,病国殃民,屈在下僚,不能施展其才。”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赤:火红色,比喻真纯;赤心:忠心;报国:为国家效劳。旧指为帝王尽忠效劳。现亦形容赤胆忠心,为国效力。
成语出处:《资治通鉴·陈纪文帝天嘉元年》:“堷大言曰:‘诸王反逆,欲杀忠良邪!尊天子,削诸侯,赤心报国,何罪之有!’”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国家富足;人民强健。
成语出处:汉 赵晔《吴越春秋》:“民富国强,众安道泰。”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宁:安宁。国家没有太平的时候。
成语出处: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十一回:“宋大国也,起倾国兵,盛气而来……吾国无宁日矣。”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指一个国家内不受中央政权统辖的政权或地方。
成语出处:陶菊隐《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史话》第六章:“上海市民也因租界形成‘国中之国’,中国人民不能在自己的领土上举行爱国运动,无不恨恨不已。”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殷:殷实,富足;阜:丰富。国家人民殷实富裕。
成语出处:《三国志 蜀志 诸葛亮传》:“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指任意挥霍家产的不成器的子弟或任意浪费国家财物的人。
成语出处:老舍《诗人》:“这些行动都是有失正统的,故每每呼诗人为怪人、为狂士、为败家子。”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危害国家和人民。同“蠹国害民”。
成语出处:清 纪昀《阅微草堂笔记 如是我闻一》:“彼募化亦谋食之一道,必以其不耕不织为蠹国耗民,彼不耕不织而蠹国耗民者,独僧尼耶?”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使国家富足;民力强盛。
成语出处:先秦 商鞅《商君书 壹言》:“故治国者,其抟力也,以富国强兵也。”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自己出生的国家。指祖国。
成语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大鲁,坟墓所处,父母之国,国危如此,二三了何为莫出?”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国步:国家的命运。国家处于危难的境地。
成语出处:南朝·宋·谢庄《孝武帝哀策文》:“王室多故,国步方蹇。”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国步:国家的命运。国家处于危难的境地。
成语出处:清·顾炎武《赠路舍人泽溥》诗:“国步方艰危,简在卿昆季。”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国家富有,民众富裕。
成语出处:三国·魏·曹植《七启》:“散乐移风,国富民康。”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国家将无法维持下去了。指国家的局势很坏,有亡国的危险。
成语出处:清 曾朴《孽海花》第32回:“国将不国,这才是糊涂到底呢!”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困:贫困。指国家贫困,人们穷苦。
成语出处:冯玉祥《我的生活》第33章:“我想到我国的上层社会,虽然国困民穷,却非外国货不买的情形,不禁使我面红耳赤。”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宁:安宁。国家没有太平的日子。
成语出处:蔡东藩《民国通俗演义》第45回:“国无宁岁,民无安时。”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祸、殃:带来灾难;使受损害。危害国家;残害人民。
成语出处:章炳麟《正学报缘起 例言》:“如去岁兖州之变,西报指斥疆臣,谓其祸国殃民,肉不足以啖狗彘。”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经国:治理国家;大业:伟大的事业。极言文章有重要作用。
成语出处:三国魏·曹丕《典论·论文》:“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恢复灭亡的国家,延续断绝了的贵族世家。
成语出处:《论语·尧曰》:“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天下之民归心焉。”《公羊传·僖公十七年》:“桓公尝有继绝存亡之功,故君子为之讳也。”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捐躯:舍弃生命。牺牲自己的生命;来报效国家。
成语出处:《元史 王戢传》:“臣以布衣受恩,誓捐躯报国,今既偾军,得死为幸!”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使兵力强大,国家富足。
成语出处:清·王韬《上当路论时务书》;“西国之所以讲强兵富国者,率以尚器为先。”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荣:荣华富贵。出卖国家的权益,谋求个人的名利权势。
成语出处:清·钱彩《说岳全传》第26回:“康王用的俱是奸臣,求荣卖国之辈,如何保守得江山?”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丧:丧失;辱:屈辱;耻辱。丧失主权;使国家蒙受耻辱。
成语出处:郭沫若《中国史稿》第五编第一章第一节:“一字不易地接受了璞鼎查提出的条款,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江宁条约》。”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不惜牺牲生命以报答国家。
成语出处: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44回:“夫料事能中,智也;尽心谋国,忠也;临难不避,勇也;杀身救国,仁也。”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亦作“石室金鐀”。古代国家收藏重要文献的地方。
成语出处:《史记·太史公自序》:“紬史记石室金匮之书。”司马贞索隐:“石室、金匮皆国家藏书之处。”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南朝梁时陶弘景,隐居茅山,屡聘不出,梁武帝常向他请教国家大事,人们称他为“山中宰相”。比喻隐居的高贤。
成语出处:《南史·陶弘景传》:“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咨询。月中常有数信,时人谓为山中宰相。”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比喻为国家礼贤下士,殷切求才。
成语出处:《韩诗外传》卷三:“成王封伯禽于鲁,周公诫之曰:‘往矣!子其无以鲁国骄士。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也,又相天下,吾于天下亦不轻矣,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史记·鲁周公世家》亦记此事。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指有文有武,有治理国家的才能。
成语出处:《晋书 文六王传赞》:“彼美齐献,卓尔不群,自家刑国,纬武经文。”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谓国家的安危、国都的迁徙、国君的拥立,都要征求人民的意见。语本《周礼·秋官·小司寇》:“小司寇之职,掌外朝之政,以致万民而询焉。一曰询国危;二曰询国迁;三曰询立君。”
成语出处:语出《周礼·秋官·小司寇》:“小司寇之职,掌外朝之政,以致万民而询焉。一曰询国危;二曰询国迁;三曰询立君。”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忧心国家,爱护百姓。
成语出处:《战国策·齐策》:“寡人忧国爱民,固愿得士以治之。”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国家大治的时候不要忘记可能发生动乱。
成语出处:《易经·系辞下》:“是故,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指点:批评;江山:指国家。指批评国家大事。
成语出处:毛泽东《沁园春·长沙》:“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柱石:比喻担负国家重任的人。担负国家重任的大臣。
成语出处:东汉·班固《汉书·元后传》:“位历将相,国家柱石臣也。”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使国家安定太平。
成语出处:明 无名氏《伐晋兴齐》:“荐贤举善是吾心,安邦治国访知音。”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邦:国家。治理和保卫国家,使国家安定稳固。
成语出处:元·无名氏《连环计》第三折:“枉了你扬威耀武,尽忠歆节,定国安邦,偏容他鸱鸮弄舌,乌鸦展翅,强配鸾凤。”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危害国家和人民。同“蠹国害民”。
成语出处:元 刘祁《归潜志》卷十三:“因思一时富贵权势之人,生长纨绮中……非惟不知稼穑之艰难,流于奢淫以蠹国病民,抑又不知世间温饱安逸之正味为不少。”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危害国家和人民。同“蠹国害民”。
成语出处:宋 苏轼《张诚一责授左武卫将军制》:“乃者奸言诐行,蠹国残民之状,论者纷然,方议其罪,而悖德隐恶,达于朕听,考实其状,至不忍言。”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蠹:损害。危害国家,残害人民。
成语出处:《京本通俗小说 拗相公》:“阴司以儿父久居高位,不思行善,专一任性执拗,行青苗等新法,蠹国害民,怨气腾天。”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危害国家和人民。同“蠹国害民”。
成语出处:《明史 方从哲传》:“代营榷税,蠹国殃民。”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危害国家和人民。同“蠹国害民”。
成语出处: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一百二十回:“时皓[孙皓]居武昌,扬州百姓溯流供给,甚苦之;又奢侈无度,公私匮乏。陆凯上疏谏曰:‘……又左右皆非其人,群党相挟,害忠隐贤,此皆蠹政病民者也。’”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使国家富足,兵力强大。
成语出处:先秦 商鞅《商君书 壹言》:“故治国者,其抟力也,以富国强兵也。”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安:安定;泰:平安。国家太平,人民安乐。
成语出处:明·施耐庵《水浒传》第90回:“再拈信香一炷,愿今国安民泰,岁稔年和,三教兴隆,四方宁静。”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国步:国家的命运。国家处于危难的境地。
成语出处:唐·郑谷《读前集》:“风骚如线不胜悲,国步多艰即此时。”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干城:盾牌和城墙,比喻捍卫者。指保卫国家的大将。
成语出处:《诗经·周南·兔罝》:“纠纠武夫,公侯干城。”《孔丛子·居卫》:“今君处战国之世,选爪牙之士,而以二卵焉弃干城之将,此不可使闻于邻国者也。”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国家富裕,军队强盛。
成语出处:西汉 刘向《战国策 齐策四》:“齐放其大臣孟尝君于诸侯,诸侯先迎之者,富而兵强。”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脉:命脉。国家和人民的命脉。比喻国家和人民赖以生存的根基。
成语出处:毛泽东《向国民党的十点要求》:“当此国难深重之秋,若犹不思变计,则日汪肆扰于外,奸徒破坏于内,国脉民命,岌岌可危矣。”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蜩螗:蝉鸣扰人。形容国家处于纷乱不堪的状态
成语出处:蔡东藩《民国通俗演义》第115回:“但是现在国事蜩螗,人心震动,外交失败,内政不修,正是岌岌可危的时候。”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用全部忠诚报效国家。
成语出处:《北史 文苑传 颜之仪》:“公等备受朝恩,当尽忠报国。”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元勋:有特大功绩的人。指为建立新的国家或朝代立大功的人。
成语出处:明·周楫《西湖二集·吴山顶上神仙》:“那时第一个开国元勋青田刘伯温先生与冷启敬相好,时常以道术互相参证。”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开创基业,通常比喻旧时开国君主建立新的朝代或国家。
成语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五十四回:“自我高皇帝断蛇起义,开基立业,传至于今,不幸奸雄并起,各据一方。”
详细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