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解释:律:规章,法则;科:旧指法律条文。原形容法令条文的尽善尽美。现比喻必须遵守、不能变更的信条。
成语出处:汉 扬雄《剧秦美新》:“懿律嘉量,金科玉条。”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金、玉:比喻贵重。科、律:法律条文。原指法律条文尽善尽美。后指不能更改、必须遵守的信条。
成语出处:前蜀 杜光庭《胡常侍修黄箓斋词》:“金科玉律,云篆瑶章,先万法以垂文。”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弄、舞:耍弄,玩弄;法:法律;文:法令条文。指玩弄文字,曲解法律条文,以达到徇私舞弊的目的。
成语出处:《史记 货殖列传》:“吏士舞文弄法,刻章伪书,不避刀锯之诛者,没于赂遗也。”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舞、弄:耍弄,玩弄;文:法令条文;法:法律。歪曲法律条文,舞弊徇私。
成语出处:西汉 司马迁《史记 货殖列传》:“吏士舞文弄法,刻章伪书,不避刀锯之诛者。”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古代法律用语。援引律令,类比定罪。
成语出处:《明律·名例·刑律》:“凡律令该载不尽事理,若断罪而无正条者,引律比附。”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指曲解法律条文,妄生不实端绪,以加重人罪。
成语出处:《汉书 宣帝纪》:“用法或持巧心,析律贰端,深浅不平,增辞释非,以成其罪。”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作奸:干坏事;科:科条;法律条文。为非作歹;触犯律条。
成语出处:三国 蜀 诸葛亮《前出师表》:“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化:开化;民:民众。文明地区以外的民众,即没有开化的民众。旧时统治阶级的偏见,指中国教化达不到、法律管不着的少数民族。
成语出处:《唐律疏义·名例》:“诸化外之人同类自相犯者,各依本俗法。”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亦作“舞文弄墨”。①玩弄法律条文,曲解其意。②玩弄文辞;耍笔杆子。
成语出处:《隋书·王世充传》:“善敷奏,明习法律,而舞弄文墨,高下其心。”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旧指做官要遵守法律法规。
成语出处:《史记·商君列传》:“常人安于故俗,学者溺于所闻,以此两者居官守法可也,非所与论于法之外也。”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本是汉代公文用语,后来道士或巫师亦用于符咒的末尾。如同法律命令,必须立即遵照执行。
成语出处:唐 白居易《祭龙文》:“若三日之内,一雨滂沱,是龙之灵,亦人之幸。礼无不报,神其听之!急急如律令。”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科、条:法律条文。原指完美的法律条文。后指不能更改、必须遵守的信条。
成语出处:汉·扬雄《剧秦美新》:“懿律嘉量,金科玉条。”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指故意玩弄文字,曲解法律条文。
成语出处:宋苏舜钦《论五事 景佑四年五月七日阁门下》:“臣窃见州县之吏,多是狡恶之人……清白者必多方以误之,贪婪者则啖利以制之,然后析律舞文,鬻狱市令,上下其手,轻重厥刑。”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知道法律;却违反法律。
成语出处:清 吴敬梓《儒林外史》第四回:“好僧官老爷!知法犯法!”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法:法律。阿:偏袒;讨好。指法律不偏袒有权势富贵的人。意思是秉公执法;不畏权贵。
成语出处:韩非《韩非子 有度》:“法不阿贵,强不挠曲。法之所加智者弗能辞,勇者弗敢争,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不把法律放在眼里。形容胡作非为,无法无天。
成语出处:巴金《家》:“今天要检查日货,明天又捉商人游街,简直目无法纪。”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绳:准绳;引申为制裁;之:代词代犯法的人;以:用;拿;法:法律;法令。用法律作准绳;给予制裁。
成语出处:汉 冯衍《上疏自陈》:“以文帝之明而魏尚之忠,绳之以法则为罪,施之以德则为功。”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不把国家法律放在眼里。形容胡作非为,无法无天。
成语出处:清 吴敬梓《儒林外史》第43回:“关系朝廷体统,他如何敢拿了去,要起赎身的价银来,目无王法已极。”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谓法律统一,前后一致,不能随意变通。
成语出处:《艺文类聚》卷五四引晋杜预《奏事》:“法出一门,然后人知恒禁,吏无淫巧,政明于上,民安于下。”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市:买。指玩忽法律而随意宽恕罪犯以求得好处。
成语出处:元 白仁甫《梧桐雨》楔子:“某也惜你骁勇,但国有定法,某不敢卖法市恩。送你上京,取圣断,如何?”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言:话;这里指法令或命令;法:法律;随:跟随。话一说出口。法律就跟在后面。指法令一经公布就严格执行;如有违犯就依法处理。
成语出处:清 林则徐《奉旨前往广东查办海口事件传牌稿》:“言出法随,各宜懔遵毋违。”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身:亲身;指生命;试:尝试;法:法律;刑法。拿性命去尝试法律。
成语出处:东汉 班固《汉书 王尊传》:“明慎所职,毋以身试法。”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阿:迎合。执行法律公正无私,不屈从权势。
成语出处: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指执行法律的人违背法律。
成语出处: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法:法律;徇:偏私;情:人情,私情。法律不徇私情。指执法公正,不讲私人感情。
成语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七十二回:“居家为父子,受事为君臣,法不徇情,尔直深戒。”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在法律面前不能容许人情宽容。
成语出处:熊召政《张居正》第四卷第十回:“金学曾实不忍伤害这位慈眉善目的老和尚,但法不容情。”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谓按法律不可宽恕。
成语出处:《清史稿·刑法志一》;“强盗分别法无可贷、情有可原,歼渠魁、赦胁从之义也。”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施:施行,给予。超越法律而给予恩惠。指宽大处理,免施刑罚。
成语出处:清·梁章钜《归田琐记·鳌拜》:“仍照皇祖所降谕旨,给予一等男爵,世袭罔替,已足以示国家法外施恩,旧勋之意矣。”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不把法制放在眼里。形容违法乱纪,胡作非为。三尺,指法律。古代把法律写在三尺长的竹简上,故称。古代把法律写在三尺长的竹简上,故称。
成语出处:清·王士祯《居易录续谈》:“光天化日之下,岂容奸孽余党,胆大泼天,目无三尺。”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贪赃:官吏接受贿赂;枉法:歪曲和违背法律。指贪污受贿;违法乱纪。
成语出处:元 无名氏《陈州粜米》:“谁想那两个到的陈州,贪赃坏法,饮酒非为。”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王法:国家法律。国家的法律是不讲情面的。
成语出处:元·郑廷玉《后庭花》第四折:“这两个都不待秋后取决,才见的官府内王法无情。”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枉:歪曲,违反。指曲解破坏法律以谋私利。
成语出处: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35回:“诚为枉法营私,原王章所不宥。”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违犯法律条文。
成语出处:元·关汉卿《鲁斋郎》第四折:“他做了违条犯法的事,昨已斩了。”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指曲从私情;歪曲和破坏法律;胡乱断案。徇:曲从;枉:使歪曲。
成语出处:元 王謦《中书右丞相史公神道碑》:“使官吏一心奉公,而不敢为徇情枉法之私。”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不受拘束。指犯法的人没有受到法律制裁 ;仍然自由自在。
成语出处:南朝 梁 萧统《梁昭明集 林钟六月》:“敬想足下,藏形月府,遁迹冰床,披庄子之七篇,逍遥物外;玩老聃之两卷,恍惚怀中。”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度:标准。严正法律,统一标准。
成语出处:春秋·齐·管仲《管子·版法》:“正法直度,罪杀不赦。杀僇必信,民畏而惧。”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对抗或违反法律的人,歹徒或逃犯,流窜或犯有暴力行为罪行的亡命之徒。
成语出处:清·无名氏《刘公案》第11回:“而今我国大清,焉有这样不法之徒?”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责:责罚;众:多数人。指某种行为即使应受到法律的惩罚,但很多人都那样干,也就不好惩罚了。
成语出处:清·石玉昆《小五义》第38回:“大家一议论,法不责众,全走了。”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欺骗公众,无视法律。
成语出处:明 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第十卷:“那太守就大怒道:‘这一班光棍奴才,敢如此欺公罔法。’”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指苛刻地或歪曲地引用法律条文;把无罪的人定成有罪。也把不根据事实而牵强附会给人硬加罪名。
成语出处:西汉 司马迁《史记 酷吏列传》:“与赵禹共定诸律令,务在深文。”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①谓犯法者没有受到法律制裁。亦泛指做坏事或与坏事有牵连的人不受追查。②谓置身事外,毫不关心。
成语出处:清·包世臣《致广东按察姚中丞书》:“首祸正凶,逍遥事外。”鲁迅《花边文学·女人未必多说谎》:“关于杨妃,禄山之乱以后的文人就都撒着大谎,玄宗逍遥事外,倒说是许多坏事情都由她。”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约:商议确定;法:法律。订立法律三条。原指订立法律;相约遵守。后泛指订立简单的条款;大家监督遵守。
成语出处:汉 司马迁《史记 高祖本纪》:“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以:用;教:教育。引用法律条文充当教育的内容。
成语出处:《韩非子 五蠹》:“故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用严峻的法律禁止人犯法。
成语出处:先秦 商鞅《商君书 画策》:“以杀去杀,虽杀可也。以刑去刑,虽重刑可也。”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拒绝公正,在实施法律中的不公正。
成语出处: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原指上古没有文字,用结绳记事的方法治理天下。后也指社会清平,不用法律治国的空想。
成语出处:《周易·系辞下》:“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天宪:指朝廷法令。比喻说话就是法律,可以决定人的生死。
成语出处: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宦者传论》:“手握王爵,口含天宪,非复掖廷永巷之职。”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深文:制定或援用法律条文苛细严峻;劾:揭发罪状。以巧妙手段,罗织罪名,陷人于罪。
成语出处:《周书·苏绰传》:“今之从政者不然。深文巧劾,宁致善人于法,不免有罪于刑。”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歪曲或苛刻地援引法律条文,陷人以罪。
成语出处:清·钱谦益《兵部尚书李公神道碑》:“小大之狱,必以情本伦常依法比,不为深文周内。”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用严峻的法律禁止人犯法。
成语出处:《商君书 画策》:“故以战去战,虽战可也。以杀去杀,虽杀可也。”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非刑:法律外的残酷肉刑。指使用残酷的肉刑进行审讯逼供。
成语出处:明·东鲁古狂生《醉醒石·假虎威古玩流殃》:“他非刑逼拷,打死平民,纳贿诈财。”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非刑:法律外的残酷肉刑。指使用残酷的肉刑进行审讯逼供。
成语出处:明·冯梦龙《警世通言》第15卷:“我实不曾为盗,你们非刑吊拷,务要我招认。”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非刑:法律外的残酷肉刑。指使用残酷的肉刑进行审讯逼供。
成语出处:罗广斌《红岩》第15章:“在渣滓洞对江姐进行非刑拷打,很显然,这是敌人疯狂的报复!”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指法律过于宽容。
成语出处:汉荀悦《汉纪 哀帝纪上》:“及汉兴,禁网疏阔,未之匡正。”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法律或禁令简单明了,人民就容易理解和遵守。
成语出处:《晋书 杜预传》:“例直易见,禁简允犯。”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明:表明;正:治罪;典刑:法律。依照法律处以极刑。旧时多用于处决犯人的公文或布告中。
成语出处:宋 吕颐浩《辞免赴召乞纳节致仕札子》:“如是托疾,自当明正典刑;如委实抱病,伏望天慈,放臣闲退。”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偷钩的要处死,篡夺政权的人反倒成为诸侯。旧时用以讽刺法律的虚伪和不合理。
成语出处:《庄子·胠箧》:“彼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诸侯之门而仁义存焉。”
详细解释
qiè gōu zhě zhū,qiè guó zhě hóu 成语解释:偷钩的要处死,篡夺政权的人反倒成为诸侯。旧时用以讽刺法律的虚伪和不合理。
成语出处:先秦 庄周《庄子 胠箧》:“彼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诸侯之门,而仁义存焉。”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牵强而苛细地援引法律条文陷人以罪。
成语出处:《明史·仁宗纪》:“吏或深文傅会,以致冤滥。”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深文:制定或援用法律条文苛细严峻;罗织:虚构种种罪名,对无辜者加以诬陷。指苛刻地或歪曲地引用法律条文,把无罪的人定成有罪。
成语出处:清·汪琬《<东都事略>跋序》:“此皆当国者深文罗织,不足为据。”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歪曲地援引法律条文,不露痕迹地陷人于罪。
成语出处:《宦海》第六回:“他却要卖弄自己的精明,张大自家的势焰,深文曲折的送了这个人的脑袋,方才觉得心中舒服。”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网:渔网,比喻法网;吞舟:吞舟的大鱼,比喻大奸。网里漏掉吞舟大鱼。比喻法律太宽,使重大的罪犯也能漏网。
成语出处:西汉 司马迁《史记 酷吏列传序》:“网漏于吞舟之鱼,而吏治烝烝,不至于奸,黎民艾安。”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刑罚在于教育人恪守法律,从而达到不用开的目的。
成语出处:语出《书 大禹谟》:“刑期于无刑。”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因为犯罪,在法律上应承担的责任是难以逃却的。
成语出处:明·王守仁《批右江道移置凤化县南丹卫事宜呈》:“若其因循玩愒,隳绩废事,非独自败坏,抑且罪责难逃。”
详细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