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饿死的成语

共 14 个成语

饿事小,失节事大

è sǐ shì xiǎo,shī jié shì dà

成语解释:失节:原为封建礼教指女子失去贞操,后泛指失去节操。贫困饿死是小事,失节事情就大了。

成语出处:《二程全书·遗书二十二》:“又问:‘或有孤孀贫穷无托者,可再嫁否?’曰:‘只是后世怕寒饿死,故有是说。然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

详细解释

饿事大

è sǐ shì dà

成语解释:饿死人是件大事。

成语出处:清 田北湖《与某生论韩文书》:“况贫能病人,饿死事大,不惟利禄之见,尽人难免。”

详细解释

饿莩载道

è piǎo zǎi dào

成语解释:莩:饿死的人。载道:满路。满路都是因饥饿而死的人的尸体。形容饥荒灾祸严重,人民大量死于饥寒的惨状。亦作“饿殍载道”、“饿殍满道”。

成语出处:清·钱泳《履园丛话·旧闻·席氏多贤》:“迨父殁未几,适当明季,蝗旱不登,饿莩载道。”

详细解释

饿殍满道

è piǎo mǎn dào

成语解释:殍:饿死的人。满路都是因饥饿而死的人的尸体。形容饥荒灾祸严重,人民大量死于饥寒的惨状。

成语出处:汉·仲长统《昌言·损益篇》:“坐视战士之蔬菜,立望饿殍之满道,如之何为君行此政也。”

详细解释

饿殍载道

è piǎo zài dào

成语解释:饿殍:饿死的人;载道:满路都是。形容到处都是饿死的人。

成语出处:蔡东藩《民国通俗演义》第85回:“道德沦丧,法度凌夷,匪党纵横,饿殍载道。”

详细解释

野有饿

yě yǒu è piǎo

成语解释:饿殍:饿死的人。郊外有饿死的人。形容战乱或灾后的景象。

成语出处:唐·陆贽《祭大禹庙文》:“邦无宿储,野有饿殍。”

详细解释

饿莩遍野

è piǎo biàn yě

成语解释:莩:饿死的人。到处是饿死的人。形容人民因饥饿而大量死亡的悲惨景象。

成语出处:《孟子·梁惠王上》:“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

详细解释

饿殍枕藉

è piǎo zhěn jí

成语解释:枕藉:交叠而卧。饿死的人纵横交叠,形容饥荒之年的悲惨景象。

成语出处:清·西周生《醒世姻缘传》第32回:“那个庄上不饿殍枕藉。”

详细解释

野有饿

yě yǒu è piǎo

成语解释:饿莩:饿死的人。郊外有饿死的人。形容战乱或灾后的景象。

成语出处:战国·邹·孟轲《孟子·梁惠王》:“民有饥色,野有饿莩。”

详细解释

饿殍遍野

è piǎo biàn yě

成语解释:殍:人饿死后的尸体。饿死的人到处都是。形容老百姓因灾祸饥馑大批饿死的悲惨景象。

成语出处:先秦 孟轲《孟子 梁惠王上》:“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

详细解释

纵理入口

zòng lǐ rù kǒu

成语解释:纵理:嘴两角的横纹。迷信说法,认为嘴两角的横纹进入口里,是饿死的相貌。

成语出处:汉·司马迁《史记·绛侯周勃世家》:“许负指其口曰:‘有纵理入口,此饿死法也。’”

详细解释

馁殍相望

něi piǎo xiāng wàng

成语解释:馁殍:饿死的人;相望:相互连接。形容饿死的人非常多。

成语出处:唐·陆贽《请减京东……粮事宜状》:“烟火殆绝,都市之内,馁殍相望。”

详细解释

去食存信

qù shí cún xìn

成语解释:比喻宁可失去粮食而饿死,也要坚持信义。

成语出处:春秋·鲁·孔丘《论语·颜渊》:“曰:‘去食。自古下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详细解释

道殣相望

dào jìn xiāng wàng

成语解释:殣:饿死。道路上饿死的人到处都是。

成语出处:《左传·昭公二年》:“宫室兹侈,道殣相望。” 汉·刘向《新序·善谋下》:“相攻击十年,兵凋民劳,百姓空虚,道殣想望,槥车相属,寇盗满山,天下摇动。”

详细解释

成语首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