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解释:指在文化上能承先启后的读书人。
成语出处:宋 罗大经《鹤林玉露》第11卷:“周益公云:汉二献皆好书,而其传国皆最远。士大夫家,其可使读书种子衰息乎?”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白面:形容白净;书生:念书人。①形容年纪轻、知识浅薄、阅历不深的读书人。②也泛指相貌姣好、白净的年轻读书人。
成语出处:《宋书 沈庆之传》:“陛下今欲伐国,而与白面书生辈谋之,事何有济?”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犹白面书生。指只知读书,阅历少,见识浅的读书人。有时含贬义。亦泛指读书人。
成语出处:唐 白居易《重过秘书旧房因题长句》:“昔为白面书郎去,今作苍颜赞善来。”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书香:指上辈有读书人的家庭。指世代都是读书人的家庭。
成语出处:清 文康《儿女英雄传》第40回:“如今眼看书香门第是接下去了,衣饭生涯是靠得住了,他那个儿子只按部就班的也就作到公卿。”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文弱:文雅而体弱。举目文雅,身体柔弱的读书人。
成语出处:南朝 宋 刘义庆《世说新语 赏誉下》:“士龙为人,文弱可爱。”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一介:一个。旧时读书人的自称或对普通读书人的雅称。
成语出处:唐·王勃《秋日登洪州滕王阁饯别序》:“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坑:挖坑活埋;儒:儒生;读书人。指秦始皇焚烧《诗经》、《书经》等古代典籍;坑杀一批儒生。后泛指对文化和知识分子的摧残。
成语出处:汉 孔安国《〈尚书〉序》:“及秦始皇灭先代典籍,焚书坑儒,天下学士逃难解散。”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科举时代,读书人要取得功名,终年埋头在书本里。形容十年时间闭门苦读。
成语出处:元·刘祁《归潜志》第七卷:“古人谓十年窗下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原是古代贫民的服装,后指没有做官的读书人。
成语出处:东汉 班固《汉书 贾山传》:“布衣韦带之士,修身于内,成名于外,而使后世不绝息。”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招:招收;贤:有德有才的人;纳:接受;士:指读书人。招收贤士,接纳书生。指网罗人才。
成语出处:《战国策 燕策一》:“燕昭王即位,卑身厚币以招贤者。”元 马致远《陈抟高卧》第二折:“早则是泽及黎民,又待要招贤纳士礼殷勤,币帛降玄纁。”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招:招收;贤:有德有才的人;纳:接受;士:指读书人。招收贤士,接纳书生。指网罗人才。
成语出处:《战国策·燕策一》:“燕昭王即位,卑身厚币以招贤者。”元·马致远《陈抟高卧》第二折:“早则是泽及黎民,又待要招贤纳士礼殷勤,币帛降玄纁。”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世代读书以传统封建礼教为行为准则的人家。
成语出处: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第七回:“他是诗礼人家,又有庄田地土,颇过得日子。”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儒:指读书人。学问渊博,通达事理的学者。
成语出处:《后汉书·杜林传》:“博洽多闻,时称通儒。”《南史·顾越传》:“弱冠游学都下,通儒硕学,必造门质疑,讨论无倦。”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指老成博学的读书人。
成语出处:宋 胡仔《苕溪隐丛话前集 西昆体》:“老杜诗既为世所重,宿学旧儒犹不肯深与之。”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舌战:激烈辩论。儒:儒生,旧指读书人。原指与众多的儒生谋士争辩,驳倒对方的议论。后泛指与许多人激烈争辩并驳倒对方。
成语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43回:“诸葛亮舌战群儒。”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八百:形容多;孤寒:指贫困的读书人。许多生活贫困的读书人。
成语出处:五代 王定保《唐摭言》:“八百孤寒齐下泪,一时南望李崖州。”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指思想、作风特别迂腐的读书人。
成语出处:明 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二:“仲友喜的是俊爽名流,恼的是道学先生。”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儒:旧指读书人。元代统治者把人分为十等,读书人列为九等,居于末等的乞丐之上。后指知识分子受到歧视和苛待。
成语出处:宋·郑恩肖《心史》:“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医、六工、七猎、八民、九儒、十丐。”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指玉既经雕琢,就失去了天然的形态。旧时比喻读书人做了官,丧失了原来的志向。
成语出处:《战国策·齐策四》:“夫玉生于山,制则破焉。非弗富贵矣,然大璞不完。”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犹白面书生。指只知读书,阅历少,见识浅的读书人。有时含贬义。亦泛指读书人。
成语出处:清 龚自珍《己亥杂诗》之八四:“白面儒冠已问津,生涯只羡五侯宾。萧萧黄叶空村畔,可有摊书闭户人?”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犹白面书生。指只知读书,阅历少,见识浅的读书人。有时含贬义。亦泛指读书人。
成语出处:《资治通鉴 晋孝武帝太元十二年》:“温详之徒,皆白面儒生,乌合为群,徒恃长河以自固;若大军济河,必望旗震坏,不待战也。”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指读书人放弃文化工作参军入伍。投:扔掉。
成语出处: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班超传》:“家贫,常为官佣书以供养。久劳苦,尝辍业投笔叹曰:‘大丈夫……安能久事笔研间乎?’后立功西域,封定远侯。”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市:买。穷苦读书人买瓜只挑个大的。比喻以言谈和外貌取人。
成语出处:《北齐书·杨愔传》:“然取士多以言貌,时致谤言,以为愔之用人,似贫士市瓜,取其大者。”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招:招收;贤:有才德的人;士:指读书人。招收贤士,接纳书生。指广泛网罗人才。
成语出处:宋·陈亮《酌古论·曹公》:“……光辅汉帝,招贤礼士,修明庶政,以宰天下。”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招:招收;贤:有才德的人;士:指读书人。招收贤士,接纳书生。指广泛网罗人才。
成语出处: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89回:“于是宣王招贤下士,疏远嬖佞……齐国大治。”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一箪食物,一瓢饮料。形容读书人安于贫穷的清高生活。
成语出处:《论语·雍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逢衣:袖子宽大的衣服,古代读书人的衣服;浅带:宽博的衣带。宽袖大带是古代儒者的服饰,借指儒者。
成语出处:战国·赵·荀况《荀子·儒效》:“逢衣浅带。”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巨:大;鸿:通“洪”,大;生:读书人。比喻学识渊博的人。
成语出处:汉·扬雄《羽猎赋》:“于兹乎鸿生巨儒,俄轩冕,杂衣裳,修唐典,匡《雅》《颂》,揖让于前。”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措大:醋大,指读书人。穷困的读书人。
成语出处:清·许奉恩《里乘》第三卷:“而鳃鳃然羡于穷措大,能勿愧乎!”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轻:轻视;慢:傲慢。轻视有才能的,不尊敬读书人。形容轻狂傲慢,狂妄无知。
成语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53回:“韩玄残暴不仁,轻贤慢士。”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冠:古代的帽子。圆形帽方领袍衫。古代儒生的冠服。指读书人。
成语出处:唐·王勃《益州夫子庙碑》:“圆冠方领,再行邹鲁之风。”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晃:摇动。脑袋摇来摇去;形容旧时读书人吟诵的姿态或自得其乐、自以为是的样子。也作“摇头摆脑”。有时也形容轻狂之态。
成语出处:宋 释普济《五灯会元 至乾禅师》第四十八卷:“教渠拽耙牵犁,直是摇头摆脑。”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诗:指《诗经》;礼:指《周祀》、《仪礼》、《礼记》。旧指世代读书讲究礼教的人家。
成语出处:明·郎英《七修类稿》卷十六:“因仍苟且,多为惜财之小而忘大义,奈何诗礼之家亦如此是耶!”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庄子·骈拇》载,臧、谷二人牧羊,臧挟策读书,谷博塞以游,皆亡其羊。后因以为典,喻事不同而实则一。
成语出处:宋 苏轼《和刘道原〈咏史〉》:“仲尼忧世接舆狂,藏谷虽殊竟两亡。”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庄子·骈拇》载,臧、穀二人牧羊,臧挟策读书,穀博塞以游,皆亡其羊。后因以为典,喻事不同而实则一。
成语出处:宋 苏轼《和刘道原〈咏史〉》:“仲尼忧世接舆狂,藏穀虽殊竟两亡。”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指大量的古旧书籍、资料。含贬义。比喻人埋首研读古书,不知人情世故。
成语出处:《五灯会元 古灵神赞禅师》:“百年钻故纸,何日出头时?在这些故纸堆中,有发掘不尽的知识宝藏。”
详细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