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解释:抚膺:拍着胸膛;顿足:以脚跺地。形容悲痛或悔恨的样子。
成语出处:明·冯梦龙《警世通言》第四卷:“荆公展转寻思,抚膺顿足,懊悔不迭。”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同“顿足搥胸”。
成语出处:刘立凯《五四——六三爱国运动大事日录·广州众捣毁日货》:“社会人心异常兴奋,甚至妇人、孺子、车夫、苦力,风元不口谈抵制,戟批痛骂,握拳怒目,顿足椎胸。”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形容人悲痛、悔恨等时的情状。
成语出处:梁启超《中国积弱溯源论》第二节:“无以少异于平时,乃椎胸顿足,痛恨于我国民之心既已死尽也。”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捶胸跺脚。形容哀痛之极。
成语出处:明·沈鲸《双珠记·母子分珠》:“叹骨肉拊膺顿足,曷胜哀痛。”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同“椎胸顿足”。
成语出处:闻一多《女神之时代精神》:“难怪个个中国青年读《女神》,没有不椎膺顿足,同《湘累》里的屈原同声叫道——哦,好悲切的歌词!”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犹言椎胸顿足。形容人悲痛、悔恨等时的情状。
成语出处:明·贾仲名《金安寿》第三折:“蚩蚩蚩碎俺姻缘簿,忽刺八掘断俺前程路,空没乱椎胸跌足,揉腮瞪目。”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用脚跺地,以拳捶胸。形容极度悲痛或恼怒,到了极点。
成语出处:明·吴元泰《东游记》第七回:“只见杨子哀号哽咽,顿足捶胸,抚棺长恨,欲拔剑自刎。”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同“椎胸顿足”。
成语出处:梁启超《中国积弱溯源论》第四节:“每一循省未尝不椎心顿足,仰天长恸也。”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形容焦急不安的样子。
成语出处:清 文康《儿女英雄传》第14回:“‘你要把老爷的大事误了那可怎么好!’说着急得搓手顿足。”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捶:敲打;顿:跺。两拳捶打胸部;两脚跺着地。形容焦急、痛楚、悔恨的神态。
成语出处:明 李开先《闲居集 昆仑张诗人传》:“有告之者,殊不之信也;已而知其实然,捶胸顿足,若不欲生。”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捶胸顿足。表示极度悲痛或悔恨。
成语出处:清·金人瑞《青溪行》:“蓦逢老妪犹相识,槌胸蹋地说青溪。”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着急惋惜的样子。
成语出处:梁启超《变法通义·论科举》:“不怀顾犬补牢之义,徒效渊鱼丛爵之愚,犹复顿足搓手。”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形容束手无策的困态。
成语出处:宋·王銍《默记》卷上:“晋公候于阁门,见其甚久。则顿足捩耳云:‘无及矣。’”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用手抓耳,以脚顿地。形容束手无策。
成语出处:宋·王铚《默记》上卷:“张立于屏风后见之,撧耳顿足。”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摇着头,跺着脚。非常懊恼或惋惜的神态
成语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45回:“摇首顿足曰:‘此人见识胜吾十倍,今不除之,必为我国之祸!”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擗:以手拍击胸膛。踊:以足顿地。拊:敲击。指捶胸顿足,敲击心口,极尽悲哀。
成语出处:汉·扬雄《元后诔》:“四海伤怀,擗踊拊心,若丧考妣。”
详细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