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解释:同仇:共同对敌;敌:对抗,抵拒;忾:愤怒。指全体一致痛恨敌人。
成语出处:《诗经 秦风 无衣》:“与子同仇。”先秦 左丘明《左传 文公四年》:“诸侯敌王所忾。”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乘:趁;隙:裂缝。利用敌人的空子。
成语出处:毛泽东《论持久战》:“自古无不犯错误的将军,敌人之有岔子可寻,正如我们自己也难免出岔子,乘敌之隙的可能性是存在的。”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摧:摧毁;坚:军事工事;陷:攻陷。击败敌人的精锐,摧毁敌军的阵地。
成语出处:《宋史·张令铎传》:“我从军三十年,大小四十余战,多摧坚陷敌,未尝妄杀一人。”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同舟共济的人成了敌人。
成语出处:《史记·孙子吴起列传》:“若君不修德,舟中之人尽为敌国也。”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指前后都受到敌人的攻击。
成语出处:《新五代史 南唐世家 李昪》:“吾无水战之具,而使淮兵断正阳浮桥,则我背腹受敌。”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内外受到敌人的攻击。
成语出处:晋 陈寿《三国志 魏志 诸葛诞传》:“城固而众多,攻之必力屈,若有外寇,表里受敌,此危道也。”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摧:摧毁;坚:坚固的事物,指敌人的精锐;殪:致死,歼灭。摧毁和消灭敌人。
成语出处:宋·曾巩《曲珍四厢都指挥使绛州防御使制》:“尔能躬降士徒,摧坚殪敌,斩捕甚众,鼓行无前。”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全体一致痛恨敌人。
成语出处:《诗经 秦风 无衣》:“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左丘明《左传 文公四年》:“诸侯敌王所忾,而献其功。”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谓把天子所痛恨的人作为自己的敌人而加以讨伐。
成语出处:《左传·文公四年》:“诸侯敌王所忾,而献其功。”杨伯峻注:“王之所恨怒者,诸侯亦以之为仇敌而伐之。”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首尾:前后。前后受到敌人的夹攻。
成语出处:《周书·文帝纪》:“今逼以上命,悉令赴关,悦蹑其后,欢邀其前,首尾受敌,其势危矣。”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同怀强烈的愤恨以对付敌人。
成语出处:清·魏源《圣武记》第八卷:“勉以同心敌忾,为长庚雪雠愤。”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因:依,靠;资:财物,资用。从敌人方面取得资用、给养。
成语出处:《北史 燕凤传》:“轻行速捷,因敌取资。”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害怕敌人如同怕虎一般。
成语出处:明·徐光启《谨申一得以保万全疏》:“自然人贾勇,何至如今畏敌如虎,视营伍如蹈阱乎?”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同船的人都成的敌人。比喻大家反对,十分孤立。
成语出处:西汉 司马迁《史记 孙子吴起列传》:“若君不修德,舟中之人尽为敌国也。”
详细解释
bīng lái jiàng dí,shuǐ lái tǔ yàn 成语解释:敌:对抗;堰:拦河坝。敌人来了派将军抵挡,大水来了用土去掩盖。比喻针锋相对,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灵活的对付办法。
成语出处:元 无名氏《云台门》第一折:“兵来将敌,水来土堰,兄弟也,你领兵就随着我来,不可延迟也。”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摧坚:击溃敌精锐部队。丑:众,指敌人。挫败敌方精锐的军队,俘获敌寇。形容作战十分英勇。
成语出处:宋·曾巩《折克行彭保传官制》:“开通道途,收复贼聚,摧坚获丑,尔功居多。”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谓不可宽容敌人。
成语出处:《史记·春申君列传》:“臣闻之,敌不可假,时不可失。臣恐韩魏卑辞除患而实欲欺大国也。”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对敌人不能放纵。
成语出处:《左传·僖公三十三年》:“奉不可失,敌不可纵。”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当:面对、正在。强大的敌人就在前面。表示面对危难;处于严重的关头。常用以形容局势严重;不容忽视。
成语出处: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吴汉传》:“大敌在前,而公伤卧、众心惧矣。”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同船的人都成了敌人。比喻众叛亲离。
成语出处:清·黄遵宪《由轮舟抵天津作》诗:“敌国通舟今日事,太仓稊米自家身。”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腹背:比喻前后两面。前后受到敌人的夹攻。
成语出处:蔡东藩《民国通俗演义》第41回:“进兵潍县西境,抄入青岛背后,以便腹背夹攻。”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腹:肚子;指前面;背:背脊;指后面;受:遭到;受到。前后都受到敌人的攻击;处于被动不利的局面。
成语出处:北齐 魏收《魏书 崔浩传》:“裕西入函谷,则进退路穷,腹背受敌。”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怀:来,使亲近。对敌人采取怀柔政策,使远方之人来归附。
成语出处:汉·贾谊《论积贮疏》:“怀敌附远,何招而不至。”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溃:散,乱。溃败的敌人像河水冲决堤坝一样。
成语出处:唐·许敬宗《唐并州都督鄂国公尉迟恭碑》:“尊彼前茅,追奔若顺海,乘兹破竹,溃敌如决河。”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临:面对着。好像面对着强大的敌人。形容把本来不是很紧迫的形势看得十分严重。
成语出处:《旧唐书 郑畋传》:“畋还镇,搜乘补卒,缮修戎仗,浚饰城垒,尽出家财以散士卒。昼夜如临大敌。”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陷坚:攻破敌阵;挫锐:挫败敌人锐气。攻陷敌阵,挫敌锐气。
成语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灌孟年老,颍阴侯强请之,郁郁不得意,故常陷坚,遂死吴军中。”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诱:引诱。引诱敌人深深地进入我方利于围歼的地区。
成语出处:毛泽东《论持久战》:“我们历来主张‘诱敌深入’,就是因为这是战略防御中弱军对强军作战的最有效的军事政策。”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指敌:与敌人作战。与敌人作战,要舍生忘死,勇于牺牲。
成语出处:战国·尉缭《尉缭子·兵教下》:“兵有五致:为将忘家,逾垠忘亲,指敌忘身,必死则生,急胜为下。”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仇:敌人;亲:自己人。使亲人悲痛;却使敌人高兴。
成语出处:汉 朱浮《为幽州牧与彭宠书》:“凡举事无为亲厚者所痛,而为见仇者所快。”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把坏人当作父亲;常指卖身投靠坏人或敌人。
成语出处:清 华伟生《开国奇冤 追悼》:“但是偶一念及那一班贪官污吏,人面兽心,处处为虎作伥,人人认贼作父,……”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赍:资助;藉:同“借”;寇:贼寇。借给敌寇兵器,送给盗贼粮食。比喻做有利于敌人、坏人的事。
成语出处:《荀子·大略》:“非其人而教之,赍盗粮,借贼兵也。”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将八公山的草木视为敌人。形容心情极为紧张和恐惧。
成语出处:《晋书·苻坚载记下》:“(苻)坚与苻融登城而望王师,见部阵齐整,将士精锐,又北望八公山上草木皆类人形,顾谓融曰:‘此亦劲敌也,何谓少乎?’怃然有惧色。”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陷阵:攻破;深入敌阵。冲向敌人的防线;攻破敌人的阵地。形容作战英勇。
成语出处:《北齐书 崔暹传》:“冲锋陷阵,大有其人。”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奇:奇兵;计;制胜:夺取胜利。①原指作战时运用奇兵或奇计;出敌人不意;制服敌人。②泛指用新奇的、出人意外的办法获胜。
成语出处:唐 陆贽《论替换李楚琳》:“楚琳卒伍凡材,厮养贱品,因时扰攘,得肆猖狂,非有陷坚殪敌之雄,出奇制胜之略。”
详细解释
jiè kòu bīng,jī dào liáng 成语解释:兵:兵器,武器;赍:以物送人。送给盗贼粮食,借给盗贼武器。比喻帮助敌人或坏人。
成语出处:秦·李斯《谏逐客书》:“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借寇兵而赍盗粮者也。”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克:战胜;制胜:取得胜利。战胜敌人;取得胜利。
成语出处:孙武《孙子 虚实》:“人皆知我所以胜之形,而莫知吾所以制胜之形。”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形容亲自抵挡敌人进攻。
成语出处:《晋书·王鉴传》:“昔汉高、光武二帝,征无远近,敌无大小,必手振金鼓,身当矢石,栉风沐雨,壶浆不赡,驰骛四方。”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虚:空虚。力量虚弱而故意表现虚弱,使敌人反误以为强大。
成语出处:《草庐经略·虚实》:“虚而虚之,使敌人转疑以我为实。”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用半数兵力击破一倍于己的敌人。形容取胜之易。
成语出处:《管子·制分》:“人事荒乱,以十破百;器备不行,以半击倍。”尹知章注:“敌国器备,不可施行;故此虽半,可以击彼之倍。”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御:抵挡;国门:京都城门,边界线。将敌人阻挡在境外。
成语出处:战国·邹·孟轲《孟子·万章》:“今有御人国门之外者。”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冲:冲击;陷:攻陷;陷阵:攻破,深入敌阵。向敌人冲锋,深入敌人阵地。形容作战勇猛。
成语出处:《梁书·曹景宗传》:“景宗为偏将,每冲坚陷阵,辄有所获,以勋除游击将军。”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乘:趁;虚:空虚;惊:惊吓。趁敌人空虚可以恐吓他。
成语出处:《投笔肤谈·达权》:“乘分可图,乘虚可惊,乘敌可取。”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间:离间。原意为利用敌人的间谍把假情况告知敌人使之失误的计策。后来指离间敌人内部,使之不团结的计策。
成语出处:《孙子·用间》:“反间者,因其敌间而用之。”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聚:会集,包围;歼:消灭。把敌人包围起来消灭。
成语出处:毛泽东《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第五章:“也不敢大胆放手诱敌深入,聚而歼之。”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攫:捉取。戾:暴戾。执:抓住。猛:凶猛。能够捕获擒拿暴戾、凶猛的敌人。形容勇猛无敌。
成语出处:汉·张衡《南都赋》:“谋臣武将,皆能攫戾执猛,破坚摧刚。”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恶浪:凶猛的浪头。比喻形势或处境非常险恶、危急。也比喻敌人险恶的破坏活动。
成语出处:姜树茂《渔岛怒潮》第一章:“对敌斗争,好比在海上遇到狂风恶浪,你怕它,不行。”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犁平敌人的大本营,扫荡他的巢穴。比喻彻底摧毁敌方。
成语出处:东汉 班固《汉书 匈奴传下》:“固已犁其庭,扫其闾,郡县而置之。”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谓佯败而逃,把敌人引入埋伏圈。
成语出处:郭希仁《从戎纪略》:“伯英进兵甚猛,谨防中敌曳兵之计。”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用充分养息的军队攻击疲劳的敌人。
成语出处:《汉书·赵充国传》:“今罕羌欲为敦煌、酒泉寇,饬兵马,练战士,以须其至,坐得致敌之术,以逸击劳,取胜之道也。”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冲:古代战车;折冲:摧毁敌方的战车,指抵御敌人。指军事上进行外交谈判。
成语出处:战国·卫·吕不韦《吕氏春秋·召类》:“夫修之于庙堂之上,而折冲乎千里之外者,其司城子罕之谓乎?”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语出汉刘向《新序·杂事一》。谓不以武力而在宴席交谈中制胜敌人。后泛指外交谈判活动。折冲,使敌人战车后撤,谓击退敌军。
成语出处:语出汉·刘向《新序·杂事一》
详细解释
héng méi lěng duì qiān fū zhǐ,fǔ shǒu gān wéi rú zǐ niú 成语解释:横眉:怒目而视;千夫指:众人都指责;孺子牛:甘为为人服务的人。指对待敌人决不屈服,对人民大众甘愿服务。
成语出处:鲁迅《自嘲》诗:“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挟:挟制。在战斗中能够制服敌人,活捉其将领。
成语出处:元·李文蔚《蒋神灵应》楔子:“挟人捉将干般勇。武艺精熟敢战争。”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张:设网捕捉;机:机关;阱:陷阱。军事上设立机关,布里陷阱,捕捉敌人。指设置暗障,陷害别人。
成语出处:明·揭喧《兵经百篇·发字》:“制人于危难,扼人于深绝,诱人厅伏内,张机设阱,必度其不可脱而后发。”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挟:挟制。在战斗中能够制服敌人,活捉其将领。
成语出处:元·孔文卿《东窗事犯》第四折:“枉了他父子每舍死忘生,苦征恶战,扯鼓夺旗,捉将挟人。”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宋金交战,岳飞曾说要直捣黄龙府,与人痛饮。后遂以“黄龙痛饮”指彻底击败敌人,欢庆胜利。
成语出处:宋金交战,岳飞曾说要直捣黄龙府,与人痛饮。龚振黄《青岛潮》第十五章:“是以都门学界,纠合学界同志,连络全国人民,黄龙痛饮,岳武穆之是法;马革裹尸,汉伏波之未死。”
详细解释
jī dào liáng,jiè zéi bīng 成语解释:赍:以物送人;兵:兵器,武器。送给盗贼粮食,借给盗贼武器。比喻帮助敌人或坏人。
成语出处:战国·赵·荀况《荀子·大略》:“非其人而教之,赍盗粮,借贼兵。”
详细解释
yǐ zǐ zhī máo,gōng zǐ zhī dùn 成语解释:子:对别人的称呼;矛:进攻敌人的刺击武器;盾:保护自己挡住敌人刀箭的牌。比喻拿对方的观点、方法或言论来反驳对方。
成语出处:先秦 韩非《韩非子 难一》:“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张:显露;张开;张牙:张开嘴露着牙;舞:挥舞;挥动。原形容野兽凶猛的样子。现多比喻敌人或坏人猖狂凶恶的样子。
成语出处:《敦煌变文集 孔子项托相问书》:“鱼生三日游于江湖,龙生三日张牙舞爪。”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指用兵贵在先以自己的声势镇慑敌人。
成语出处:西汉 司马迁《史记 淮阴侯列传》:“兵固有先声而后实者,此之谓也。”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蠢蠢:爬虫蠕动的样子。比喻敌人策划进攻或坏人准备捣乱破坏。
成语出处:沙汀《困兽记》:“而这个念头,近来正又蠢蠢思动的激荡着他,叫他得不到安静。”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蠢蠢:爬虫蠕动的样子。形容像虫子一样开始动弹。比喻敌人策划准备进攻;或坏人准备捣乱破坏。
成语出处:南朝 宋 刘敬叔《异苑 句容水脉》:“掘得一黑物,无有首尾,形如数百斛舡,长数十丈,蠢蠢而动。”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指被打倒的阶级敌人或反动势力纠集起来向革命人民进行反扑报复。
成语出处:丁玲《在严寒的日子里》第四章:“哪里只是当干部的才受压迫,才怕地主反攻倒算,才要躲出去。”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归:返回。把老虎放回山林。比喻把敌人放走;留下后患。也作“纵虎归山”。
成语出处:晋 司马彪《零陵先贤传》:“璋遣法正迎刘备,巴谏曰:‘备,雄人也,入必为害,不可内也。’既入,巴复谏曰:‘若使备讨张鲁,是放虎于山林也。’璋不听。”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固壁,谓加固壁垒,使敌不易攻击;清野,谓转移人口、物资,使敌无所获取。这是对付优势入侵敌人的一种策略。
成语出处:《北齐书·李浑传》:“社客(崔社客)宿将多谋,诸葛亮城各自保,固壁清野。”
详细解释
guī shī wù yǎn,qóng kòu mò zhuī 成语解释:归师:撤退的军队;掩:乘人不备进行袭击;穷寇:走投无路的敌人。不能袭击撤退的军队,也不能追杀走投无路的敌人。
成语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95回:“‘归师勿掩,穷寇莫追。’汝可从小路抄箕谷退兵。吾自引兵当斜谷之兵。”
详细解释
guī shī wù yǎn,qióng kòu wù zhuī 成语解释:掩:乘人不备进行袭击。不能袭击撤退的军队,也不能追杀走投无路的敌人。指特定情况下要防止敌人拼死反击,以免不测的牺牲。
成语出处:《孙子·军事》:“归师勿遏,师必阙,穷寇勿追。”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齿:牙齿。穿:咬破。龈:牙龈。紧咬牙齿,竟咬破了牙龈。形容对敌人恨之入骨。
成语出处:宋·文天祥《满江红·代王夫人作》:“想男儿慷慨,嚼穿龈血。”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比喻战争中互相配合、夹击敌人的态势,或分出兵力牵制敌人。
成语出处: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32回:“公子元列营于左殿,公子商人列营于朝门,相约为犄角之势。”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兵:兵器,武器;赍:以物送人。送给盗贼粮食,借给盗贼武器。比喻帮助敌人或坏人。
成语出处:清·林则徐《答奕将军防御粤省六条》:“其中近年所买夷炮,约居三分之一,尽以借寇赍盗,深湛愤恨。”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在敌人没有预料到的情况下进行攻击。
成语出处:《孙子·虚实》:“行千里而不劳者,行于无人之地也。”三国·魏·曹操注:“出空击虚,避其所守,击其不意。”
详细解释
jiè zéi bīng,jī dào liáng 成语解释:兵:兵器,武器;赍:以物送人。送给盗贼粮食,借给盗贼武器。比喻帮助敌人或坏人。
成语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范雎蔡泽列传》:“故齐所以大破者,以期伐楚而肥韩,魏也;此所谓借贼兵,赍盗粮者也。”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豕:猪。像狼那样奔跑;像猪那样冲撞。比喻成群的坏人到处乱闯;任意搔扰;或敌人仓皇逃跑。
成语出处:清 归庄《击筑余音 重调》:“有几个狼奔豕突的燕和赵,有几个狗屠驴贩的奴和盗。”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指花残凋落;随流水漂去。原形容残败的暮春景色。常比喻好时光的流逝。后用来比喻残乱而零落的样子。或比喻敌人被打得惨败。也作“流水落花”。
成语出处:唐 李群玉《奉和张舍人送秦炼师归岑公山》诗:“兰浦苍苍春欲暮,落花流水思离襟。”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从网眼里漏出去的鱼。比喻侥幸逃脱的罪犯或敌人。
成语出处:西汉 司马迁《史记 酷吏列传》:“网漏于吞舟之鱼。”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被关在笼中的鸟。比喻受困而不自由的人;也比喻易于擒拿的敌人。
成语出处:明·许自昌《水浒传·义什》:“那人呵,好似笼中穷鸟,釜底枯鱼,顷刻成擒。”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此:代词;指敌人;朝食:吃早饭。意思是消灭了这伙敌人再吃早饭。表示消灭敌人的急切心情或对敌人的仇恨蔑视。
成语出处:先秦 左丘明《左传 成公二年》:“齐侯曰:‘余姑翦灭此而朝食!’”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穷寇:走投无路的敌人。不追无路可走的敌人,以免敌人情急反扑,造成自己的损失。也比喻不可逼人太甚。
成语出处:《孙子 军争》:“穷寇勿迫,此用兵之法也。”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不追无路可走的敌人,以免敌人情急反扑,造成自己的损失。也比喻不可逼人太甚。
成语出处:先秦 孙武《孙子 军争》:“归师勿遏,围师必阙,穷寇勿迫,此用兵之法也。”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发誓不跟敌人并存。形容双方仇恨极深。
成语出处: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44回:“瑜曰:'吾与老贼誓不两立!'孔明曰:'事须三思,免致后悔。'”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擒:捉拿。一上手就把敌人捉了来。形容办事情一举成功。
成语出处:明 吴承恩《西游记》第62回:“八戒忍不住高声叫道:‘那里用甚么人马!又那里管甚么时辰!趁如今酒醉饭饱,我共师兄去,手到擒来!’”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小说中搏斗时突然用锏投杀敌人的绝招,比喻在危急时拿出看家本领。
成语出处:清·石玉昆《续小五义》第100回:“众人一看,全都哈哈大笑,说:‘倒有一宗撒手锏,没听见说会有撒手棍。’”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神州:指中国;陆沉:陆地无水而沉。中国大陆沉沦。比喻领土被敌人侵占。
成语出处: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轻诋》:“桓公入洛,过淮泗,践北境,与诸僚属登平乘楼,眺瞩中原,慨然曰:‘遂使神州陆沉,百年丘虚,王夷甫诸人不得不任其责!’”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黄龙:即黄龙府,辖地在今吉林一带,为金人的腹了。原指攻克敌京,置酒高会以祝捷。后泛指为打垮敌人而开怀暢饮。
成语出处:《宋史 岳飞传》:“金将军韩常欲以五万众内附。飞大喜,语其下曰:‘直抵黄龙府,与诸君痛饮尔!’”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古代神怪小说里海龙王手下的兵将。比喻敌人的爪牙或不中用的大小喽罗。
成语出处:明 吴承恩《西游记》:“东海龙王敖广急忙起身,与龙子龙孙、虾兵蟹将出宫。”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一次击鼓发动进攻就把敌人打跨了。指趁有利形势一举打垮敌人。
成语出处:明·沈采《千金记·定谋》:“昨日令人明修栈道,暗度陈仓,迳截赵魏,掩其不备,一鼓而下。”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引:招引;把狼引到室内。比喻自己把坏人或敌人招引进来。
成语出处:元 张国宝《罗李郎》:“我不是引的狼来屋里窝,寻得蛐蜒钻耳朵。”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度:通“渡”:越过;陈仓:古县名,在今陕西宝鸡市东,为通向汉中的交通要道。指正面迷惑敌人,而从侧翼进行突然袭击。比喻暗中进行活动。
成语出处:元 尚仲贤《气英布》第一折:“孤家用韩信之计,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攻完三秦,劫取五国。”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渡;越过;陈仓;古县名;在今宝鸡市东;为关中通向汉中的交通要道。①指正面迷惑敌人;而从侧翼进行突然袭击战略;亦比喻军事或其它方面的秘密活动。②也比喻男女私通。
成语出处:《群音类选 <桃园记 独行千里>》:“就是韩信暗渡陈仓道,有贼兵来犯着,杀得他怎生逃。”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诈:蒙骗。用兵作战可以经常使用伪装;以迷惑对方。在兵法中被称作诈。比喻在作战时战胜敌人;要靠谋略。
成语出处:先秦 韩非《韩非子 难一》:“战阵之间,不厌诈伪。”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背城:背向自己的城堡;借一:凭借最后一战。背靠自己的城堡与敌人决一死战。意谓作最后的奋斗。
成语出处:先秦 左丘明《左传 成公二年》:“请收合余烬,背城借一。”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背:背向。在自己城下和敌人决一死战。多指决定存亡的最后一战。
成语出处:晋 习凿齿《汉晋春秋》:“若理穷力屈,祸败必及,便当父子君臣背城一战,同死社稷,以见先帝可也。”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军事用语。在运动战中避开敌人的精锐部队而专拣疲弱的打。
成语出处:见“避强击惰”。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军事用语。在运动战中避开敌人的精锐部队而专拣疲弱的打。
成语出处:唐 元稹《批刘悟谢上表》:“卿宜密运谟猷,明宣号令,避强击惰,取暴抚羸。”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指避开敌人的精锐部队而打其疲弱的。
成语出处:宋 司马光《资治通鉴 后周世宗显德二年》:“奔走之间,可以知其虚实强弱,然后避实击虚,避强击弱。”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其:他的;锐气:勇猛的气势。避开敌人的旺盛气势,等敌人疲惫松懈时再狠狠打击。
成语出处:春秋·齐·孙武《孙子·军争》:“故善用兵者,避其锐气,击其惰归,此治气者也。”
详细解释
bì qí ruì qì,jī qí duò guī 成语解释:其:他的;锐气:勇猛的气势;惰:松懈善于用兵之人,总是避开敌人初来时的气势,等敌人疲惫时再狠狠打击。
成语出处:先秦 孙武《孙子 军争》:“故善用兵者,避其锐气,击其惰归,此治气者也。”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虚:空虚。避开敌人的主力所在,攻击其防御薄弱之处。
成语出处:先秦 孙武《孙子 虚实》:“水之行,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实:实力;就:接近;趋向;虚:空虚;虚弱。原指避开敌人的主力;攻击敌人的薄弱环节。现也指办事先找容易突破的地方着手。或谈论问题回避要害。原作“避实击虚”。
成语出处:西汉 刘安《淮南子 要略》:“击危乘势以为资,清静以为常,避实就虚,若驱群羊,此所以言兵也。”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把沙当做米,计量时高呼数字。比喻以假象安定军心,迷惑敌人。
成语出处:《南史 檀道济传》:“道济夜唱筹量沙,以所余少米散其上。及旦,魏军谓资粮有余,故不复追。”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冲破敌人坚固的营垒,摧毁敌人精锐的部队。形容军队锐不可当。也形容攻克难关。
成语出处:《孙膑兵法 威王问》:“锥行者,所以冲坚毁锐也。
详细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