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解释:不近人情,不讲道理。
成语出处:《古今小说 史弘肇龙虎君臣会》:“王保正,您好不近道理!偌大一只狗子,怎地只把三百钱出来?须亏我。”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敬:戒慎,敬肃;穷理:穷究事物的道理。自处要谨慎严肃,办事学习要穷究事物的道理。
成语出处:春秋·鲁·孔丘《论语·雍也》:“居敬而行简。以临其民,不亦可乎?”《周易·说卦》:“和顺于道德而理于义,穷理尽性以至于命。”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原为禅宗语;原指道无所不在。后多形容说话、做事条理清楚;道理充分;面面俱到。
成语出处:《续传灯录 慧力洞源禅师》:“方知头头皆是道,法法本圆成。”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论道:谈论道理、学说、主张。坐着谈论各种事理。形容脱离实际;空谈理论。
成语出处:《周礼 考工记序》:“坐而论道,谓之王公;作而行之,谓之士大夫。”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形容合乎情况和道理。入:合乎。
成语出处:明 张岱《陶庵梦忆 柳敬亭说书》:“款款言之,其疾徐轻重,吞吐抑扬,入情入理,入筋入骨。”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谓有学问懂道理。
成语出处:明·伏雌教主《醋葫芦》第二回:“周员外,依你这许多通文达理,我道为些什么,不过要我替丈夫娶妾么!”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说的话有道理。
成语出处:明 无心子《金雀记 守贞》:“还是左兄言之有理,极是曲体人情。”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横行:行动蛮横;仗势做坏事;霸道:蛮横不讲道理。形容蛮不讲理;胡作非为。
成语出处: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九回:“一任薛蟠横行霸道,他不但不去管约,反助纣为虐讨好儿。”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理:道理;事理;喻:开导;使明白。不能够用道理来开导、说服他。形容态度蛮横不讲理。
成语出处:明 沈德符《万历野获编 褐盖》:“要之,此辈不可理喻,亦不足深诘也。”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蛮:野蛮;粗暴。态度蛮横;不讲道理。
成语出处: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在我们社会里,也有少数不顾公共利益,蛮不讲理,行凶犯法的人。”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之:代词;指所说的事。讲话讲得合乎道理。也作“言之有理”。
成语出处:先秦 荀况《荀子 非十二子》:“然而其持之有故,其言之成理,足以欺惑愚众。”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①比喻对蠢人谈论高深的道理;白费口舌(主要讥笑听话的人听不出所以)。②比喻说话时不看对象(主要讥讽说话的人);对不懂道理的人讲道理;对外行人说内行话。常含有徒劳无功或讽刺对方愚蠢之意。
成语出处:汉 牟融《理惑论》:“公明仪为牛弹清角之操,伏食如故,非牛不闻,不合其耳矣。”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谓名义正当,合乎道理。
成语出处:唐·颜真卿《请复七圣谥号状》:“高祖谥太武,用汉制;太宗谥曰文,行周道也。名正理顺,垂之无穷。”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知:知道;大体:重要的道理。不懂得大道理或从全局出发。
成语出处:《旧唐书·田弘正传》:“时度支使崔倰不知大体,固阻其情,凡四上表不报。”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据:依据;按照。依据正确的道理;尽力争取。
成语出处:北齐 魏收《魏书 阳固传》:“崇虽贵盛,固据理不挠,谈者欣焉。”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经:道;原则;义:正理。绝对正确;不能改变的道理。比喻理所当然;不可置疑。
成语出处:先秦 左丘明《左传 昭公二十五年》:“夫礼,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专断横行;蛮不讲理(跋扈:霸道;不讲道理)。
成语出处: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梁冀传》:“帝少而聪慧,知冀骄横,尝朝群臣,目冀曰:‘此跋扈将军也。’”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易:容易。懂得事情的道理难,而实行却比较容易。
成语出处:孙中山《民族主义》第五讲:“诸君要知道知难行易的道理,可以参考我的学说。”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理:道理;理由;屈:短;尽;穷:穷尽。理由站不住脚;无话可说。
成语出处:先秦 孔子《论语 先进》:“是故恶夫佞者”宋 朱熹集注:“子路之言,非其本意,但理屈词穷,而取辩于口以御人耳。”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名正:名义或名分正当;言顺:道理讲得通。指名分或名义正当说起话来便顺理;逆理也讲得通。亦泛指做事有充分正当的理由。
成语出处:春秋 孔子《论语 子路》:“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岂:哪里。哪里有这样的道理。指极为荒谬;决无道理。
成语出处:《南齐书 虞悰传》:“郁林废,悰窃叹曰:‘王徐遂缚绔废天子,天下岂有此理邪?’”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坚持某种道理或理由。
成语出处:王朔《一点正经没有》:“不准备变,岿然不动认死理儿不管山下旌旗是否在望。”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自以为做的事情合乎道理;心很坦然。安:安静;安然;理:情理;得:适合。
成语出处:清 吴趼人《瞎骗奇闻》:“你别瞧我摆了店面,天天卖钱,那是自己本事换来的,我用着心安理得。”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义:道理;辞:言辞。理由正当充足;言辞严正有力。
成语出处:宋 张孝祥《明守赵敷文》:“欧公书岂惟翰墨之妙,而辞严义正,千载之下,见者兴起,某何足以辱公此赐也哉!”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断:绝对,一定。绝对没有这样的道理。
成语出处: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41回:“一个少年妇女,独自在外,又无同伴,靠卖诗文过日子,恐怕世上断无此理。”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态度粗暴,不讲道理。
成语出处:罗广斌《红岩》第13章:“余新江望着眼前这个横蛮无理、惯于装腔作势的敌人,气愤地握紧了拳头。”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估量情况,斟酌道理。
成语出处:《宦海》第四回:“这两位师老爷援古证今,衡情酌理的把‘古巴’截去了一个巴字。”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谓根据事实深究它的道理。
成语出处:清·王夫之《续春秋左氏传博议》:“有即事以穷理,无立理以限事。”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理:道理;当然:应该这样。按道理应当这样。
成语出处:宋·苏轼《始皇论中》:“始皇既平天下,分都邑,置守宰,理固当然。”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理:理亏;穷:尽。道理上被压服,事情已到了山穷水尽。
成语出处:南朝·宋·何承天《奏劾博士顾雅等》:“既被摧摄,二三日甫输帖,虽理屈事穷,犹闻义耻服。”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指按道理必定如此。
成语出处:《弘明集 神不灭论》:“若有始也,则不能为终,唯无始也然后始终无穷,此自是理所必然。”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道理所不能允许。
成语出处:南朝·齐·僧佑《弘明集·桓玄<与八座论沙门敬事书>》:“既理所不容,亦情所不安。”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当然:应当如此。从道理上讲应当这样。
成语出处:隋 王通《文中子 魏相篇》:“非辩也,理当然耳。”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野蛮横暴;不讲道理。
成语出处:刘操南《武松演义》第六回:“武松在旁边说话不得,恼恨县主得了贿银,这样蛮横无理。”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原指彻底推究事物的道理,透彻了解人类的天性。后泛指穷究事理。
成语出处:《易·说卦》:“穷理尽兴,以至于命。”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融会:融合领会;贯通:透彻理解。指把各方面的知识和道理融合贯穿在一起;从而取得对事理全面透彻的理解。
成语出处:宋 朱熹《朱子全书 学三》:“举一而三反,闻一而知十,乃学者用功之深,穷理之熟,然后能融会贯通,以至于此。”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①深得无法测量。形容很深。②比喻道理、含义异常深奥。③比喻人心机极深;难以猜测。
成语出处:西汉 刘安《淮南子 主术训》:“天道玄默,无容无则,大不可极,深不可测。”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喻:晓喻,开导。用道理来开导说服人。
成语出处:宋·洪迈《夷坚志·丙志》第14卷:“然此妇见鸷兽不怖悸,乃能言之有理,亦难能也。”
详细解释
zhǐ kě yì huì,bù kě yán chuán 成语解释:只能用心去揣摩体会,没法用话具体地表达出来。指道理奥妙,难以说明。有时也指情况微妙,不便说明。
成语出处:先秦 庄周《庄子 天道》:“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传也。”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至理:最正确的道理;名言:精辟;有价值的话。最正确、最有价值的话。
成语出处:清 李绿园《歧路灯》:“俗语云‘揭债要忍,还债要狠。’这两句话不是圣经传贤,却是至理名言。”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公道:公正的道理;自:自然。公正的道理自然存在于众人心里。
成语出处:陆士谔《续孽海花》第60回:“骑在马上,自言自语道:‘公道自在人心,也不枉我的一番心力了。’”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本指老师受到尊敬,他所传授的道理、知识、技能才能得到尊重。后多指为师之道尊贵、庄严。
成语出处:《礼记·学记》:“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没有根据或没有道理地瞎说,指乱编瞎说。
成语出处:清·石玉昆《三侠五义》第91回:“李氏听了,啐道:‘呸!没的瞎说白道的了。’”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传:传授;道:孔孟之道;穷:尽;经:儒家经典。传授道理,穷尽经典。
成语出处: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26回:“这些中进士、做翰林的,和他说道传道穷经,他便说迂而不当。”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强盗也有强盗的一套道理;做强盗的人;有时也讲道义。
成语出处:庄周《庄子 胠箧》:“跖之徒问于跖曰:‘盗亦有道乎?’跖曰:‘何适而无有道邪?……’”
详细解释
gōng dào zǒng zài rén xīn 成语解释:公道:公正的道理。公正的道理自然存在于众人心里。
成语出处:蔡东藩《民国通俗演义》第120回:“人家听了,也只有再三劝慰;说什么公道总在人心。”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没有根据或没有道理地瞎说,指乱编瞎说。
成语出处:丁玲《水》:“大福,你这小子懂什么!菩萨又看不见,你尽瞎说八道……”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识:懂得;大体:重要的道理;关系全局的道理。指不能认清大局;不懂得做事、处理问题从整体和长远利益出发。
成语出处:《宋书 南郡王义宣传》:“尝献世祖酒,先自酌饮,封送所馀,其不识大体如此。”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文辞虽然浮华,但不能阐明道理。
成语出处: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诸子》:“公孙之白马孤犊,辞巧理拙,魏牟比之鸮鸟,非妄贬也。”
详细解释
chí zhī yǒu gù,yán zhī yǒu lǐ 成语解释:持:持论,立论;故:根据。立论有根据,讲话有道理。
成语出处:战国·赵·荀况《荀子·非十二子》:“纵情性,安恣睢,禽兽之行,不足以合文通治,然而其持之有故,其言之成理,足以欺惑愚众。”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洞彻:透彻,深远;理:道理,规律。深入透彻了解事物规律。
成语出处: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断:判断;理:道理。根据道理来判断事情的是非曲直。
成语出处:春秋·齐·管仲《管子·版法解》:“陈义设法,断事以理。”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穷究事物的道理。
成语出处:明·方孝孺《答郑仲辩》:“其无待于外,近之于复性正心,广之于格物穷理。”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不讲道理,纠缠不放。
成语出处:清·邵振华《侠义佳人》第一回:“我说的正经话,你不听;胡搅蛮缠的说了这些闲篇儿,谁来听你!”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衡量道理,揣度情势。
成语出处:清·林则徐《复奏曾望颜条陈封关禁海事宜折》:“与概断各国贸易,揆理度势,迥不相同。”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道理不能胜过文辞。指由于不善于推理立论,尽管文辞丰富多彩,道理并不充分。
成语出处: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道理正当,言词朴直。
成语出处:宋·楼钥《答綦君更生论文书》:“心平气和,理正词直,然后为文之体,可以追配古作。”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合乎道理,切合实情。
成语出处:清·恽敬《与秦省吾》:“侯君妙才,同携游屐,是以逸情远兴,苍莽而来,而入理切情之言,反不能畅也。”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①语本《左传·昭公二十五年》:“礼,上下之纪、天地之经纬也。”指天地间理所当然、无可非议的道理。②引申为以天地为法度治理天下。
成语出处:语出《左传·昭公二十五年》:“礼,上下之纪、天地之经纬也。”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天然的道理和人的常情。
成语出处:西汉 韩婴《韩诗外传》第五卷:“逍遥乎无形之乡,倚天理,观人情,明始终,知得失。”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闹:吵闹;捣乱。没有道理;故意吵闹、捣乱。
成语出处:唐 韩愈《答柳柳州食虾蟆》诗:“鸣声相呼和,无理只取闹。”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玄关:佛教称入道之门。深奥神妙的佛门道理。
成语出处:元·无名氏《南极登仙》第二折:“玄关妙理,世人不解其中意。”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只要有道理,任何地方都行得通。
成语出处:欧阳山《苦斗》:“他惯用的口头禅是:‘有理走遍天下!’”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援:引、提出;质:询问。提出疑难,询问道理。形容虚心请教,认真求学。
成语出处:明·宋濂《送东阳马生序》:“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听。”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公道:公正的原则或道理。公正的道理得到显扬,正义得到伸张。
成语出处:明·天然痴叟《石点头·侯官县烈女歼仇》:“郡中缙绅、耆老、邻里,公书公呈,一齐并进,公道大明。”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妙:神妙,深微;要:重要,中肯。中肯的名言,深微的道理。
成语出处:鲁迅《汉文学史纲要》第八篇:“宫室之疾,食色之害,宜听妙言要道,以疏神导体。”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传授道理,教授学业。
成语出处:唐·韩愈《师说》:“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原指孔子之道精深博大,所以天下容纳不了他。后用以正确的道理不为世间所接受。
成语出处:《史记·孔子世家》:“夫子之道,至大也,故天下莫能容夫子。”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家境贫穷,却以获得知识、懂得道理为乐事。
成语出处:《论语·学而》:“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载:装载,引伸为阐明;道:道理,泛指思想。指文章是为了说明道理的。
成语出处:宋 周敦颐《通书 文辞》:“文所以载道也,轮辕饰而人弗庸,徒饰也,况虚车乎。”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要:重要,中肯;妙:神妙,深微。中肯的名言,深微的道理。
成语出处:汉 枚乘《七发》:“今太子之病,可无药石针刺灸疗而已,可以要言妙道说而去也。”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容:容受。按正直的道理行事而不被社会容纳。
成语出处: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第四卷:“公祖大人直道不容,以致忤时。敝乡士民迄今廑想明德。”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至:极,最。最美好的品德和最精要的道理。
成语出处:《孝经·开宗明义》:“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尊:尊敬;重:重视;道:道理。尊敬师长;重视应该遵循的道理。
成语出处: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孔僖传》:“臣闻明王圣主,莫不尊师敬道。”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辞:言词,语言。义:道理。言辞严厉,义理正大。
成语出处:宋 张孝祥《明守赵敷文》:“欧公书岂惟翰墨之妙,而辞严义正,千载之下,见者兴起,某何足以辱公此赐也哉。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穿凿:硬要把讲不通的道理讲通;附会:把毫无关系的事硬拉在一起。指勉强生硬解释;把没有意义硬是说成有某种意义。
成语出处:宋 洪迈《容斋续笔》第二卷:“用是好知奇者,欲穿凿附会,固各有说云。”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说不出其中的奥妙。形容事情非常奇怪,说不出道理来。
成语出处:清 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五回:“然而看他前两回来买东西,所说的话,没有一句不内行……想来想去,总是莫名其妙。”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玄虚:玄妙虚无的道理。指故意耍花招,使人理解不透。
成语出处:巴金《复仇集·亚丽安娜》:“吴素来爱卖弄玄虚,说话每说到重要的地方便住了口。”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把各方面的知识和道理融化汇合,得到全面透彻的理解。
成语出处:宋 叶適《司农卿湖广总领詹公墓志铭》:“已而遍观诸书,博求百家,融会通浃,天文、地理、象数、异书,无不该极。”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犹融会贯通。把各方面的知识和道理融化汇合,得到全面透彻的理解。
成语出处:清 秦笃辉《平书 文艺下》:“殆于圣贤之义理,心领神会,融液贯通,然后参之经史子集,以发其光华,范之规矩准绳,以密其法律,而后乃称为文。”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指天地间理所应当、无可非议的道理。引申为以天地为法度治理天下。
成语出处:《左传·昭公二十五年》:“礼,上下之纪、天地之经纬也。”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通晓、洞察幽深而细微的道理。
成语出处:宋·释普济《五灯会元·佛光满禅师法嗣》:“并钩深索隐,通幽洞微。”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通晓玄奥微妙的道理。
成语出处:明·张居正《礼乐记》:“孔子睹庙器而知持盈之理,聆琴音而思文王之德,倘有通元识微之士,能于器数之间,仰溯圣人之蕴者,则有司存焉。”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包含在精微语言里的深刻的道理。微:精深;大义:本指经书的要义;后指深远或深刻的意义。
成语出处:清 黄宗羲《移史馆论不宜立理学传书》:“其微言大义,苟非工大积久,能见本体。”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晓:使人明白。把道理对人讲清楚。
成语出处:吴玉章《从甲午战争前后到辛亥革命前后的回忆》第十四篇:“林时爽误信其中颇有党人,合欲晓以大义。”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服:说服。用道理说服别人。
成语出处:先秦 孟轲《孟子 公孙丑上》:“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升、石:容量单位,十升为一斗,十斗为一石。比喻以肤浅的理解力推测深奥的道理。
成语出处:西汉 刘安《淮南子 缪称训》:“使尧度舜则可,使桀度尧,是犹以升量石也。”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引喻:引用类似的例证来说明事理。义:公正合宜的道理。指说话不恰当,不合道理。
成语出处:三国蜀 诸葛亮《前出师表》:“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义:道理。词:言辞。道理正当公允,严肃的措词。亦作“义正辞严”、“辞严义正”、“辞严意正”、“词严理正”、“正义严辞”。
成语出处:明·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丹铅新录四》:“子玄之论,义正词严,圣人复起,弗能易矣。”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措词严肃,道理正当。
成语出处:元·黄溍《湖广等处行中书省平章政事追封文国公谥武宣刘公神道碑》:“为之开陈祸福,词严义正,累数千言。”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大方:原指深通道术的人。后泛指见识广博;懂得大道理;学问深厚或专精于某种技艺的人。
成语出处:庄周《庄子 秋水》:“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形容道理说得透彻,使人心服。
成语出处:晋 《莲社高贤传 道生法师》:“入虎丘山,聚石为徒。讲《涅槃经》……群石皆为点头,旬日学众云集。”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微言:精深微秒的言辞。包含在精微语言里的深刻的道理。
成语出处:清·龚自珍《资政大夫礼部侍郎武进庄公神道碑铭》:“传山右阎氏之绪学,求二帝三王之微言大指,闵秦火之郁俨,悼孔泽之不完具。”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本佛教用语;指佛能依附一切有生命的东西;显现出种种身形来讲解佛法。后比喻以亲身经历和体验为例来说明某种道理。
成语出处:宋 释道原《景德传灯录 释迦牟尼佛》:“亦于十方界中现身说法。”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钩深:探取深沉的东西。研究探索精微的道理,探求深奥的学问。
成语出处:唐·白居易《礼部试策·第三道》:“虽言微旨远,而学者苟能研精钩深,优柔而求之,则壼奥指趣,将焉廋哉!”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从一件事物的情况、道理类推而知道许多事物的情况、道理。
成语出处:先秦 孔子《论语 述而》:“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知道高低大小。指懂道理,识大体,说话、做事有分寸。
成语出处: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第六卷:“金生是个聪明的人,在他门下,知高识低,温和待人。”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经:通常的道理;法则等;谈:话。指荒唐的没有根据的言论。
成语出处:晋 羊祜《诫子书》:“无传无经之谈,无听毁誉之语。”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磨灭:指痕迹、印象、功绩、事实、道理等;经过相当长的时间逐渐消失。形容永远不会消失。
成语出处:明 胡应麟《诗薮 近体下》:“彼自有不可磨灭者,毋事更屑屑也。”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使幽深隐微的事物或道理显露出来。
成语出处: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 孝子》:“司风教者,重务良多,无暇彰表,则阐幽明微。”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阐;阐明;赜:幽深莫测。阐明和探究深奥精微的道理。
成语出处:明·唐顺之《吴儒人挽诗》序:“岂史主于纪大而略小,诗主于阐幽探赜,其为教一而其为体则异耶。”
详细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