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解释:比物:比类,比喻;志:心意。指用事物行为来寄托、表达自己的心意。
成语出处:东汉 贾谊《新书 阶级》:“故曰‘圣人有金城’者,比物此志也。”王先谦补注:“物,类也。志,意也。言臣如效死取义,则为国家不拔之基,圣人有‘金城’之语,正比类此意也。”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在没有光亮的房间寻找东西。比喻读书不得要领,难见成效。
成语出处:《朱子语类辑略 总论为学之方》:“如暗室求物,把火来便照见;若只管去摸索,费尽心力,只是搜索不见。”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比物:比喻;连:连缀;类:相同的事物。连缀相类的事物,进行排比归纳。
成语出处:西汉 司马迁《史记 鲁仲连邹阳列传》:“然其连类比物,有足悲者,亦可谓抗直不挠。”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囊:口袋;探囊:向袋里摸取。伸手到口袋里拿东西。比喻能够轻而易举地办成某件事情。
成语出处:《新五代史 南唐世家 李煜》:“中国用吾为相,取江南如探囊中物尔。”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不是长期蛰居池塘中的小动物。比喻有远大抱负的人终究要做大事。
成语出处:《三国志·吴书·周瑜传》:“恐蛟龙得云雨,终非池中物也。”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谓援引同类事物作比喻。
成语出处:晋·康法邃《<譬喻经>序》:“《譬喻经》者,皆是如来,随时方便,四说之辞,敷演弘毅,训诱之要,牵物引类,转相证据。”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青毡子是家传的故物。比喻珍贵之物。
成语出处:《晋书·王献之传》:“偷儿,青毡我家旧物,可特置之。”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青毡子是家传的故物。比喻珍贵之物。
成语出处:《晋书·王献之传》:“偷儿,青毡我家旧物,可特置之。”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风云:比喻飞快发展变化的形势、环境。在一定条件下应运而生;言论或行动在社会生活中有很大影响的人。也指在一定环境中;大家注目的人。
成语出处:毛泽东《别了,司徒雷登》:“被马歇尔看中,做了驻华大使,成为马歇尔系统中的风云人物之一。”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比喻故作镇静,使人无法猜度。
成语出处:《晋书 谢安传》:“既罢,还内,过户限,心喜甚,不觉屐齿之折。其矫情镇物如此。”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体温随环境温度的改变而变化的动物。比喻缺乏感情、对人对事冷漠的人。
成语出处:钱钟书《围城》:“李先生本来像冬蛰的冷血动物,给顾先生当众恭维得春气入身,蠕蠕欲活。”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囊:口袋。从口袋中取东西。比喻办事毫不费力就可以办到。
成语出处:《三国志通俗演义·诸葛亮二擒孟获》:“孔明大笑曰:‘吾擒此人,如囊中取物耳。’”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伤:悲伤;同情;类:同类。指见到同类死亡;联想到自己将来的下场而感到悲伤。比喻见到情况与自己相似的人的遭遇而感伤。
成语出处: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获曰:‘兔死狐悲,物伤其类。吾与汝皆是各洞之主,往日无冤,何故害我?”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对某一事物有所不知。比喻知识尚有欠缺。
成语出处:汉·扬雄《法言·君子》:“圣人之于天下,耻一物之不知。”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池中物:比喻蛰处一隅、脚无大志的人。比喻总有出头的一天。
成语出处:晋·陈寿《三国志·吴志·周瑜传》:“刘备以枭雄之姿,而有关羽、张飞熊虎之将,必非久屈为人用者;恐蛟龙得云雨,终非池中物也。”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食品贵如油,燃料贵如桂。比喻物价昂贵。
成语出处:西汉 刘向《战国策 楚策三》:“楚国之食贵于玉,薪贵于桂,谒者难得见如鬼,王难得见如天帝。今令臣食玉炊桂,因鬼见帝。”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剥卦阴盛阳衰,复卦阴极而阳复。比喻物极必反,否极泰来。
成语出处:清 沉德潜《说诗晬语》卷上:“隋炀帝艳情篇什,同符后主,而边塞诸作,铿然独异,剥极将复之候也。”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剥卦阴盛阳衰,复卦阴极而阳复。比喻物极必反,否极泰来。
成语出处:梁启超《中国积弱溯源论》:“抑闻大《易》之义,剥极则复,否极则泰。吾中国今日之弱,岂犹未极耶?思之思之。”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超然:脱离;不介入;物:客观世界。超脱于世俗生活之外;意指对现实的一切都不感兴趣。也比喻置身事外。
成语出处:宋 叶梦得《石林诗话》:“渊明正以脱略世故,超然物外为适,顾区区在位者,何足概其心哉?”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池:池塘。比喻没有远大抱负的人。
成语出处:晋·陈寿《三国志·吴志·周瑜传》:“恐蛟龙得云雨,终非池中之物也。”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凤、龙:这里指人才。比喻搜索、物色难得的人才。
成语出处:元·朱凯《昊天塔》第一折:“也不须打凤捞龙,别选元戎。”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圈牢:养牛马的地方。饲养在圈中的牲畜。比喻任人驱使,毫无自由的人。
成语出处:三国魏·曹植《求自试表》:“此徒圈牢之养物,非臣之所志也。”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比喻平常的事情。
成语出处:《三国志·吴书·韦曜传》:“此人家筐箧中物耳。”
详细解释
tiān dī wú chǔ,yǎn kōng wú wù 成语解释:吴楚:泛指长江中下游。原指登上南京城,一眼望去,越远越觉得天下垂,除见苍天之外,空无所有。现也比喻一无所见。
成语出处:元·萨都刺《念奴娇·登石头城》词:“石头城上,望天低吴楚,眼空无物。”
详细解释
tù sǐ hú bēi,wù shāng qí lèi 成语解释:兔子死了,狐狸感到悲伤。比喻因同类的失败或死亡而感到悲伤。
成语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89回:“获曰:‘兔死狐悲,物伤其类’。吾与汝皆是各洞之主,往日无冤,何故害我?”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让完好无损的璧回归赵国。比喻把物品完好地归还原主。完:完整无损;璧:宝玉;赵:赵国。
成语出处:西汉 司马迁《史记 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蔺相如带宝玉去秦国换取城池,见秦王有诈,便凭着大智大勇,终于使宝玉完好回归赵国。”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东西腐烂了才会生虫。比喻祸患的发生,总有内部的原因。也比喻本身有了弱点,别人才能乘机打击。
成语出处:宋 苏轼《范增论》:“物必先腐也,而后虫生之;人必先疑也,而后谗入之。”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宿:过夜。胸中没有过夜的东西。比喻心地坦率,没有成见。
成语出处:南朝 宋 刘义庆《世说新语 赏誉》:“庾赤玉胸中无宿物。”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药笼中备用的药材。比喻备用的人才。
成语出处:《新唐书 儒学传下 元行冲》:“君正吾药笼中物,不可一日无也。”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采取好战态度并且拥护直接强硬行动的人。比喻立场强硬,行动直接,且好战、勇猛。
成语出处:陆天明《省委书记》:“贡开宸力排众议,已经任命鹰派人物马扬为大山子的第一把手。”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剥卦阴盛阳衰,复卦阴极而阳复。比喻物极必反,否极泰来。
成语出处:陈其美《致黄克强书》:“剥极必复,否极必泰,循环之理,不减毫发。”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煮玉烧桂。比喻物价高昂。
成语出处:唐·林宽《献同年孔郎中》诗:“炊琼爇桂帝关居,卖尽寒衣典尽书。”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故:从前。高山大河面貌依旧。多用于比喻物是人非。
成语出处:明·胡文焕《泰和记·苏子瞻泛游赤壁》:“叹兴亡,江山如故,何处觅曹郎。”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比喻战备物资充足。
成语出处:明 无名氏《桃园结义》第一折:“俺这蒲州,地方宽阔,粮多草广,军民好汉,我何不起兵播乱。”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枳:落叶灌木,味苦酸,球形。也叫枸橘。南方之橘移植淮河之北就会变成枳。比喻同一物种因环境条件不同而发生变异。
成语出处:《晏子春秋·内篇杂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比喻物虽轻贱,关键时得其所用,却十分珍贵。
成语出处:清·王夫之《读<陈书>书后》:“当其乱之难讫,天且萦纡以延衍之;极乎其终,天为尽,天情且息,犹未尝无千金一瓠之几。”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壶:通“瓠”,葫芦。比喻物虽轻贱,关键时得其所用,却十分珍贵。
成语出处:清·钱谦益《太子太保吏部尚书王公墓志铭》:“以千金一壶之身,当大厦一木之任。”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和尚多,而供和尚喝的粥少。比喻物少人多,不够分配。
成语出处:王朔《浮出海面》:“国家有困难,僧多粥少,为国分忧嘛。”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塞满坑谷。比喻物资丰富充足。
成语出处:西汉 司马迁《史记 司马相如列传》:“佗佗籍籍,填坑满谷。”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淄渑:山东水名,二水味道不同,合流后不易分辨。事先辨别二水的味道。比喻物极必反其源。
成语出处:战国·郑·列御寇《列子·仲尼》:“口将爽者,先辨淄渑。”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献:贡献之意;曝:晒太阳。比喻以物品或意见献之于人,所表达的自谦之意。
成语出处:《列子·杨朱篇》:“负日之暄,人莫知者,以献吾君,将有重赏。”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语出《东观汉记·光武帝纪》:“家有敝帚,享之千金。”比喻物虽微劣,而自视为宝。
成语出处:语出《东观汉记·光武帝纪》:“家有敝帚,享之千金。”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蒙:遮盖,指物品上的罩物;振:摇动。把蒙在物体上的东西揭掉,把将要落的树叶摘下来。比喻事情很容易做到。
成语出处:西汉 司马迁《史记 汲郑列传》:“好直谏,守节死义,难惑以非。至如说丞相弘,如发蒙振落耳。”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比喻事物坏到极点,不可收拾。
成语出处:清·王夫之《读通监论·晋武帝》:“孰如近在汾晋之间,使我不轨之士民,教猱伥虎,河决鱼烂于腹心乎?”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比喻人品纯洁或物品精美。
成语出处:宋·程颐《程明道先生行状》:“先生资禀既异,而充养有道,纯粹如精金,温润如良玉。”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比喻美好的事物或景象出现了一下;很快就消失。昙花:一种花期极短的花;多在夜间开放;花美又香。
成语出处:《妙法莲华经 方便品》:“佛告舍利佛,如是妙法,诸佛如来,时乃说之,如优昙钵花,时一现耳。”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大的树上唯一留存下来的大果子。比喻由于时间的推移;留存下来仅存的人或事物。
成语出处:清 候方域《彭容园文序》:“今则曾未须臾,而生死聚散,升沉显晦之变不可胜穷,而彭子获以硕果独存,岂非天哉。”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宝山:蕴藏、聚积宝物的山。进入宝山却空着手归来。比喻置身学府却一无所获。
成语出处:《大乘本生心地观经 离世间品》:“如人无手,虽至宝山,终无所得。”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摧:破坏;枯:枯草;拉:折断;朽:朽烂的木头。比喻腐朽势力或事物很容易被摧毁。原作“摧枯折腐”。
成语出处:《晋书 甘卓传》:“将军之举武昌,若摧枯拉朽,何所顾虑乎?”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比喻指任命将帅以及其他主持工作的首脑人物。
成语出处:唐 杨炯《昭武校尉曹君神道碑》:“贞观八年诏特进代国公李靖为行军大总管,登坛拜将,授钺行师。”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凤;麟:凤凰、麒麟;是传说中珍禽异兽。凤凰身上的羽毛;麒麟头上的犄角。比喻珍贵、稀少的人或事物。
成语出处:明 何良俊《四友斋丛说 文》:“康对山之文,天下慕向之,如凤毛麟角。”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寄生在别的生物体上的动物。比喻有劳动能力而不劳动,靠别人为生的人。
成语出处:梁遇春《黑暗》:“而名士们一向是靠欺骗奸滑为生,一面骂俗物,一面做俗物的寄生虫,养成中国历来文人只图小便宜的习气。”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比喻只凭片面了解或局部经验就对事物妄加判断。
成语出处:宋 苏轼《日喻》:“生而眇者不识日,问之有目者。或告之曰:‘日之状如铜槃。’扣槃而得其声。他日闻锺以为日也。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烛。’扪烛而得其形,他日揣籥以为日也。日之与锺籥亦远矣,而眇者不知其异,以其未尝见而求之人也。”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比喻事物有连带关系。也形容两人关系亲密,经常不离开。
成语出处:孙锦标《通俗常言疏证 什物》:“《合纵记》剧:自古道:‘公不离婆,秤不离砣。’《梦笔生花弦索乐府》:‘水不离波,秤不离砣。’”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锋芒:刀剑的刃口和尖端;多比喻事物的尖利部分;引申为人的棱角和锐气。比喻刚开始显露出自己的力量或才能。
成语出处:《人民日报》1984.2.25:“舒同的墨海生涯从他十四岁在乡间初露锋芒时算起,已有六十五个年头了。”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以:用法等同“于”。超脱于物象以外。指诗文的意境雄浑、超脱。也比喻置身世外,脱离现实的空想。
成语出处:唐·司空图《诗品·雄浑》:“超以象外,得其环中。”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春天蛙叫,秋天蝉鸣。比喻喧闹夸张、空洞无物的言谈。
成语出处:晋·杨泉《物理论》:“夫虚无之谈,尚其华藻,此无异于春蛙秋蝉,聒舌而已。”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以:用法等同“于”。超脱于物象之外。形容诗文意境雄浑、超脱。也比喻置身世外,脱离现实的空想。
成语出处:唐·司空图《诗品·雄浑》:“超以象外,得其环中。”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豆蔻:一种花色淡黄、果实含香可入药的多年生草本植物;比喻少女。指少女十三四岁的妙龄年代。
成语出处:唐 杜牧《赠别》诗:“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宛如鼎中游动的鱼,帷幕上筑巢的燕子。比喻处于极危险境地的人或事物。
成语出处:南朝 梁 萧统《文选 丘迟〈与陈伯之书〉》:“而将军鱼游于沸鼎之中,燕巢于飞幕之上,不亦惑乎。”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鳄鱼:一种生性凶残,捕食人、畜的爬行动物。传说鳄鱼在吞食人畜时,边吃边流眼泪。比喻恶人的假慈悲。
成语出处:司马文森《风雨桐江》第14章:“‘她也是他们一伙的,别以为她会哭,哭的多伤心呀,’她想,‘那不过是鳄鱼的眼泪罢了!’”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比喻恶物虽小,但能害人。
成语出处:左丘明《左传 僖公二十二年》:“君其无谓邾小,蜂虿有毒,而况国乎?”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在锅里游着的鱼。比喻处在绝境中的人。也比喻即将灭亡的事物。
成语出处:《后汉书·张纲传》:“若鱼游釜中,喘息须臾间耳。”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刮去污垢,磨出光亮。比喻使事物重显光辉。也比喻仔细琢磨。
成语出处:唐 韩愈《劝学解》:“占小善者率以录,名一艺者无不庸。爬罗剔抉,刮垢磨光。”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比喻某种时兴的事物多得很。
成语出处:柳亚子《南社会于虎丘之张东阳祠诗以纪之》:“莫笑过江典午鲫,岂无横槊建安才。”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奸淫:奸污;掳掠:抢劫人和物。奸污女人;抢夺财物。比喻烧杀抢掠;无恶不作。
成语出处:清·吴趼人《痛史》第七回:“谁知仍是强赊硬抢,掳掠奸淫,无所不至。”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夸父:古代神话人物。逐:追赶。夸父追赶太阳。指征服自然的坚强决心。也比喻不自量力。也比作“夸父追日”。
成语出处:战国 郑 列御寇《列子 汤问》:“夸父不量力,欲追日影,逐之于隅谷之际。渴欲得饮,赴饮河渭。河渭不足,将走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比喻礼物虽然微薄,却含有深厚的情谊。同“千里送鹅毛”。
成语出处:宋·苏轼《扬州以土物寄少游》:“且同千里寄鹅毛,何用孜孜饮麋鹿。”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想用东西打老鼠;又怕打坏了老鼠旁边的器物。比喻想打击坏人而又有所顾忌。
成语出处:汉 贾谊《治安策》:“里谚曰:‘欲投鼠而忌器。’此善喻也。鼠近于器,尚惮不投,恐伤其器,况于贵臣之近主乎!”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原指生物体经常地、不断地用新物质代替旧物质的过程。现比喻新生事物代替衰亡的旧事物。陈:陈旧的;代:更换;谢:衰亡。
成语出处:郭沫若《少年时代 黑猫》:“辛亥革命以后,因宦海中起了新陈代谢的宏波,于是政法风更成了狂风。”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比喻评论人物的好坏。
成语出处:《后汉书·许劭传》:“初,劭与靖(劭从兄)俱有高名,好共核论乡党人物,每月辄更其品题,故汝南俗有,月旦评焉。”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委:堆积。如波浪之相积,云层聚集。比喻众物聚集在一处。
成语出处:唐·刘知畿《史通·杂述》:“虽复门千户万,波委云集,而言皆琐碎,事必丛残。”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像风中的杨树花漂浮不定。比喻事物或事情的发展变化不定。
成语出处:元·刘唐卿《降桑椹》第二折:“恰便似风里杨花,水上幻泡。”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发:揭开;蒙:蒙盖物;振:抖动。揭开蒙盖物,摇掉将落的枯叶。比喻轻而易举。
成语出处:《明史·杨乃郭詹等传论》:“盖天速其祸,如发蒙振槁,无烦驱除矣。”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日:一天天;下:低处。江河一天天流向低处;比喻事物日益衰落或局势越来越糟。
成语出处:清 顾炎武《答徐甥公肃书》:“昊天不吊,大命忽焉,山岳崩颓,江河日下,三风不儆,六逆弥臻。”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了:了解;清楚。指掌:指手掌里的东西。形容对情况清楚得就像指点掌上的东西;给人看一样。比喻对事物了解得非常清楚。
成语出处:先秦 孔子《论语 八佾》:“或问禘之说。子曰:‘不知也;知其说者之于天下也,其如示诸斯乎!’指其掌。”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佛教用语。认为世界上的事物都象梦境、幻术、水泡和影子一样空虚。后比喻空虚而容易破灭的幻想。
成语出处:《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应化非真分》:“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俱:都、一起。泥土和沙石跟着水一起流了下来。比喻好坏不同的人或事物混杂在一起;一同显现出来。
成语出处:清 袁枚《随园诗话》第一卷:“人称才大者,如万里黄河,与泥沙俱下。余以为:此粗才,非大才也。”
详细解释
qiān lǐ sòng é máo,lǐ qīng qíng yì zhòng 成语解释:比喻礼物虽然微薄,却情谊深重。
成语出处:吴强《红日》第15章:“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大家不要客气,吃一点!”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趋:快走;鹜:野鸭。像鸭子一样成群跑过去。比喻很多人竞相追逐某一事物。
成语出处:清·袁枚《随园诗话》第11卷:“毕尚书宏奖风流,一时学士文人趋之如鹜。”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恒:音“更”,月上弦。如同太阳刚刚升起,月亮初上弦一般。比喻事物正当兴旺的时候。旧时常用作祝颂语。
成语出处:《诗经 小雅 天保》:“如月之恒,如日之升。如南山之寿,不骞不崩。”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蛇生毛,马出角。指不可能存在的事物。比喻有名无实者。
成语出处:章炳麟《王天论》:“国家者如机关木人,有作用而无自性,如蛇毛马角,有名言而非实存。”
详细解释
shù yù jìng ér fēng bù zhǐ 成语解释:树要静止,风却不停地刮着。比喻事物的客观存在和发展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成语出处:西汉 韩婴《韩诗外传》第九卷:“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也。”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天机:天上的织机。云锦:丝织物名,锦丝瑰丽如云彩。天上织出的丝锦。比喻诗文华美精妙,浑成自然。
成语出处:宋·张炎《词源·杂论》:“采唐诗融化如自己者,乃其所长,以白石骚雅句法润色之,真天机云锦也。”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珍珠联成串;美玉合成双。比喻美好的事物。人才聚合在一起。璧:中间有孔的扁圆玉器。
成语出处:东汉 班固《汉书 律历志上》:“日月如合璧,五星如连珠。”
详细解释
shuǐ néng zài zhōu,yì néng fù zhōu 成语解释:载:承载;覆:倾覆。比喻在平时要想到可能发生的困难和危险,事物有利有害。
成语出处:唐·陆贽《奉天论延访朝臣表》:“故喻君为舟,喻人为水,言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也,舟即君道,水即人情,舟顺水之道则浮,违则没。”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安:安置;落户:指定居。①在一个新的地方安家定居。有时指干部到基层长期居住。②也比喻某种动物、植物被移至某地后能生长繁殖。
成语出处:丁玲《杜晚香》:“我们决心在这里安家落户。”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茅:白茅,一种多年生的草;茹:植物根部互相牵连的样子。比喻互相推荐,用一个人就连带引进许多人。
成语出处:《周易 泰》:“拔茅茹,以其汇。”王弼注:“茅之为物,拔其根而相牵引者也。茹,相牵引之貌也。”
详细解释
bù shí lú shān zhēn miàn mù 成语解释:庐山:山名,江西九江市南面的一座山。比喻认不清事物的真相和本质。
成语出处:宋 苏轼《题西林壁》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不值得一笑。比喻毫无价值。也表示对某种事物或行为的轻蔑和讥笑。同“不值一哂”。
成语出处:鲁迅《朝花夕拾 死后》:“但同时想,我生存时说的什么批评不值一笑的话,大概是违心之论罢。”又《呐喊 阿Q正传》:“阿Q又很自尊,所有未庄的居民,全不在他眼神里,甚而至于对于两位‘文童’也有以为不值一笑的神情。”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层:重复;迭:一次又一次。接连不断出现。比喻事物很多。
成语出处:《文献通考 经籍五二》:“于是缘业之说,因果之说,六根、六尘、四大、十二缘生之说,层见叠出,宏远微妙。”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龙、虎:比喻不平常的人物。隐藏着的龙;睡卧着的虎。比喻潜藏着未被发现的人才或英雄。
成语出处:北周 庾信《同会河阳公新造山池聊得寓目》诗:“暗石疑藏虎,盘根似卧龙。”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裁:剪裁;镂:雕刻。剪裁明月,雕刻云霞。比喻诗文中辞藻润饰,景物描绘的新巧。
成语出处:清 薛雪《一瓢诗话》第42卷:“温柔敦厚,缠绵悱恻,诗之正也;慷慨激昂,裁月镂云,诗之变也。”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寸比尺短,但用于更短处即显其长。比喻平平常常的人或事物,也会有他的长处。
成语出处:战国 楚 屈原《卜居》:“夫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化:变;庄生:庄周,战国时思想家。庄周在梦中变成蝴蝶。比喻人生或事物变幻无常。
成语出处:战国·宋·庄周《庄子·齐物论》:“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化:变;庄周:战国时思想家。庄周在梦中变成蝴蝶。比喻人生或事物变幻无常。
成语出处:战国·宋·庄周《庄子·齐物论》:“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脚踩布机,手握筘梭。比喻掌握着事物发展变化的枢键。
成语出处:汉·徐幹《中论·爵禄》:“位也者,立德之机也;势也者,行义之杼也。圣人蹈机握杼,织成天地之化,使万物顺焉。”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如同看火那样看得清楚。比喻对事物观察得十分明白透彻。
成语出处:明 林潞《江陵救时之相论》:“当以某辞入告,某策善后,勇怯强弱,进退疾徐,洞若观火。”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玉:贵物。钩:贱物。比喻一切大小窃取之事。
成语出处: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 武昌起义 清吏条陈》:“盛宣怀不过邮传部大臣耳,倘使处于总协理大臣地位,则盗玉窃钩,何事尚不可为。”
详细解释
fēng cóng hǔ,yún cóng lóng 成语解释:比喻事物之间的相互感应。
成语出处:《周易 乾》:“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水流湿,火就燥。云从龙,风从虎。圣人作而万物睹。”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比喻许多事物相继兴起,声势很大。
成语出处:鲁迅《二心集 我们要批评家》:“然而,大部分是因为市场的需要,社会科学的译著又蜂起云涌了。”
详细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