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兵器的成语

共 94 个成语

十八般

shí bā bān bīng qì

成语解释:本指刀枪剑戟等十八种古式兵器。后泛指多种武器。亦比喻多种技能。

成语出处:清 郭小亭《济公全传》第六十回:“马静一瞧,大殿前摆着家伙,十八般兵器,一应俱全。”清 文康《儿女英雄传》第八回:“若论十八般兵器,我[十三妹]都算拿得起。”

详细解释

一十八般

yī shí bā bān bīng qì

成语解释:泛指各种兵器。

成语出处:元 关汉卿《哭存孝》第一折:“你放下一十八般兵器,你抡不动那鞭、简、挝、锤。”

详细解释

被甲执

bèi jiǎ zhí bīng

成语解释:甲:古代打仗时军人穿的护身衣服。兵:兵器。身穿护身衣服,手握武器。指全副武装。

成语出处: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诫兵》:“吾见今非昔比世士大夫,才有气干,便倚赖之,不能被甲执兵,以卫社稷,但微行险服,逞弄拳腕。”

详细解释

赍盗粮,借贼

jī dào liáng,jiè zéi bīng

成语解释:赍:以物送人;兵:兵器,武器。送给盗贼粮食,借给盗贼武器。比喻帮助敌人或坏人。

成语出处:战国·赵·荀况《荀子·大略》:“非其人而教之,赍盗粮,借贼兵。”

详细解释

借寇,赍盗粮

jiè kòu bīng,jī dào liáng

成语解释:兵:兵器,武器;赍:以物送人。送给盗贼粮食,借给盗贼武器。比喻帮助敌人或坏人。

成语出处:秦·李斯《谏逐客书》:“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借寇兵而赍盗粮者也。”

详细解释

借贼,赍盗粮

jiè zéi bīng,jī dào liáng

成语解释:兵:兵器,武器;赍:以物送人。送给盗贼粮食,借给盗贼武器。比喻帮助敌人或坏人。

成语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范雎蔡泽列传》:“故齐所以大破者,以期伐楚而肥韩,魏也;此所谓借贼兵,赍盗粮者也。”

详细解释

借寇赍盗

jiè kòu jī dào

成语解释:兵:兵器,武器;赍:以物送人。送给盗贼粮食,借给盗贼武器。比喻帮助敌人或坏人。

成语出处:清·林则徐《答奕将军防御粤省六条》:“其中近年所买夷炮,约居三分之一,尽以借寇赍盗,深湛愤恨。”

详细解释

披坚执锐

pī jiān zhí ruì

成语解释:披:穿戴;坚:指铠甲;执:拿着;锐:指兵器。穿上坚固的铠甲;拿起锋利的武器。指全副武装或身先士卒之意。

成语出处:西汉 刘向《战国策 楚策》:“吾被坚执锐,赴强敌而死,此犹一卒也,不若奔诸侯。”

详细解释

执锐披坚

zhí ruì pī jiān

成语解释:执:拿着;锐:锐利,锋利,指兵器;坚:指铠甲,古代军人护身的战衣。身穿铠甲,手持武器。形容投身战斗或作好战斗准备。

成语出处:明 无名氏《衣锦还乡》第一折:“执锐披坚领大兵,排兵布阵任非轻,身怀举鼎拔山力,独占东吴数百城。”

详细解释

寸铁杀人

cùn tiě shā rén

成语解释:一寸长的短兵器即可以杀人。比喻事物主要是在于精而不是在于多。

成语出处:宋 罗大经《鹤林玉露》第七卷:“譬如人载一车兵器,弄了一件,又取出一件来弄,便不是杀人手段;我则只有寸铁,便可杀人。”

详细解释

倒载干戈

dào zài gān gē

成语解释:倒:把锋刃向里倒插着;载:陈设,放置;干戈:古代的两种兵器,泛指武器。把武器倒着放起来,比喻没有战争,天下太平。

成语出处:《礼记·乐记》:“倒载干戈,包之以虎皮……然后天下知武王之不得用兵也。”

详细解释

不接刃

bīng bù jiē rèn

成语解释:作战时兵器没接触。指战事顺利,未经交锋或激战而取得胜利。

成语出处:《吕氏春秋 怀宠》:“兵不接刃,而民服若化。”

详细解释

甲坚

jiá jiān bīng lì

成语解释:甲:盔甲;坚:坚固;兵:兵器;利:锋利。坚固的盔甲,锋利的兵器。比喻精锐部队。

成语出处:战国·齐·孙膑《孙膑兵法·客主人分》:“受敌者不得相以为固,甲坚兵利不得以为强。”

详细解释

坚甲利

jiān jiǎ lì bīng

成语解释:坚甲:坚固的铠甲;兵:兵器。坚固的盔甲;锐利的兵器。也指装备精良的部队。

成语出处:墨翟《墨子 非攻下》:“于此为坚甲利兵,以往攻伐无无罪之国。”

详细解释

粟马

lì bīng sù mǎ

成语解释:磨快兵器喂饱马。指准备作战。

成语出处:《新唐书 刘仁轨传》:“虽孽竖跳梁,士力未完,宜厉兵粟马,乘无备,击不意,百下百全。”

详细解释

束甲

àn bīng shù jiǎ

成语解释:案:通“按”,手抚;兵:兵器;束:捆束;甲:盔甲。放下兵器,捆束铠甲。指停止作战。

成语出处:晋 陈寿《三国志 蜀志 诸葛亮传》:“若不能当,何不案兵束甲,北面而事之。”

详细解释

不血刃

bīng bù xuè rèn

成语解释:兵:兵器;刃:刀剑等的锋利部分。兵器上没有沾血。指未经激烈的流血战斗就取得了胜利。

成语出处:先秦 荀况《荀子 议兵》:“故近者亲其善,远方慕其义,兵不血刃,远迩来服。”

详细解释

接战

duǎn bīng jiē zhàn

成语解释:短兵:刀剑等短兵器;接:交战。指近距离搏斗。比喻面对面地进行激烈的斗争。

成语出处:《三国志 魏志 典韦传》:“韦被数十创,短兵接战,贼前搏之。”

详细解释

秣马

lì bīng mò mǎ

成语解释:磨好兵器,喂好马。形容准备战斗。

成语出处:先秦 左丘明《左传 僖公三十三年》:“郑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

详细解释

秣马

lì bīng mò mǎ

成语解释:砺:磨砺;兵:兵器;秣:喂。磨好兵器,喂饱马匹。指准备战斗。

成语出处:明·朱元璋《皇陵碑》:“砺兵秣马,静看颉颃。群雄自乎声教,戈矛天下铿锵。”

详细解释

秣马厉

mò mǎ lì bīng

成语解释:磨好兵器,喂好马。形容准备战斗。

成语出处:先秦 左丘明《左传 成公十六年》:“搜乘补卒,秣马利兵,修陈固列。”

详细解释

秣马利

mò mǎ lì bīng

成语解释:秣:喂;利:锋利。磨好兵器,喂饱战马。形容准备战斗。

成语出处:春秋·鲁·左丘明《左传·成公十六年》:“搜乘补卒,秣马利兵,修陈固列。”

详细解释

弃甲曳

qì jiǎ yè bīng

成语解释:弃:丢弃;甲:古时军人穿的铁片做成的护身衣;曳:拖着;兵:兵器。丢弃铠甲;拖着兵器。 形容打了败仗而狼狈逃窜。

成语出处:先秦 孟轲《孟子 梁惠王上》:“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详细解释

盛食厉

shèng shí lì bīng

成语解释:吃饱饭,磨快兵器。比喻做好战斗准备。

成语出处:《商君书·兵守》:“壮男之军,使励食厉兵,陈而待敌。”

详细解释

牧马

xǐ bīng mù mǎ

成语解释:洗擦兵器,喂养战马。指做好作战准备。

成语出处: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后汉高祖乾佑元年》:“吾洗兵牧马,坐食转输,温饱有余。”

详细解释

秣马

xuǎn bīng mò mǎ

成语解释:选好兵器喂饱战马。指作好战前准备。

成语出处:宋欧阳修《准诏言事上书》:“今若敕励诸将选兵秣马,疾入西界,但能痛败昊贼一阵,则吾军威大振而虏汁沮矣。”

详细解释

胸有甲

xiōng yǒu jiǎ bīng

成语解释:甲兵:铠甲和兵器,泛指武备。比喻胸怀韬略。

成语出处:明·沈采《千金记·遇仙》:“才兼文武,惭非伊吕之俦;胸有甲兵,颇让孙吴之术。”

详细解释

释旅

zhèn bīng shì lǚ

成语解释:收缴兵器,解散军队。

成语出处:《史记·周本纪》:“纵马于华山之阳,放牛于桃林之虚;偃干戈,振兵释旅:示天下不复用也。”

详细解释

藏武库,马入华山

bīng cáng wǔ kù,mǎ rù huà shān

成语解释:兵器藏进武库,军马放入华山。指天下太平。

成语出处:北周 庚信《贺平邺都表》:“当今鹿台已散,离宫已遗,兵藏武库,马入华山。”

详细解释

革满道

bīng gé mǎn dào

成语解释:兵:兵器;革:甲胄。兵器装备胡乱遗弃,塞满了道路。形容战祸伤亡惨重。

成语出处:汉·王充《论衡·寒温》:“六国亡时,秦汉之际,诸侯相伐,兵革满道。”

详细解释

革之祸

bīng gé zhī huò

成语解释:兵革:兵器战甲,引申为战争。指发生战争。

成语出处:东汉·班固《汉书·五行志中之下》:“将有急怒之谋,以生兵革之祸。”

详细解释

销革偃

bīng xiāo gé yǎn

成语解释:销毁兵器,放下甲盾。指太平无战事。

成语出处:前蜀 杜光庭《本命醮南斗词》:“垂回凶度厄之慈,开辍死上生之路,使一境之兵销革偃,四时之雨顺风调。”

详细解释

櫜甲束

chǐ jiǎ shù bīng

成语解释:谓脱去铠甲,收起兵器。

成语出处:春秋·鲁·左丘明《左传·僖公三十三年》:“秦师轻而无礼”唐·孔颍达疏:“《吕氏春秋》说此事云:‘师行过周,王孙满曰:过天子之城,宜櫜甲束兵,左右皆下。’”

详细解释

潢池弄

huáng chí nòng bīng

成语解释:潢池:积水塘;弄兵:玩弄兵器。旧时对人民起义的蔑称。也指发动兵变。

成语出处:东汉 班固《汉书 循吏传 龚遂》:“其民困于饥寒而吏不恤,故使陛下赤子盗弄陛下之兵于潢池中耳。”

详细解释

赍粮藉寇

jī liáng jiè kòu

成语解释:赍:资助;藉:同“借”;寇:贼寇。借给敌寇兵器,送给盗贼粮食。比喻做有利于敌人、坏人的事。

成语出处:《荀子·大略》:“非其人而教之,赍盗粮,借贼兵也。”

详细解释

临难铸

lín nàn zhù bīng

成语解释:临到危难时,方才铸造兵器。比喻平时不作准备,临时才想办法。

成语出处:春秋 齐 晏婴《晏子春秋 杂上二十》:“溺者不问队,迷者不问路。溺而后问队,迷而后问路,譬之犹临难而遽铸兵,临噎而遽掘井,虽速,亦无及已。”

详细解释

弃甲

yè bīng qì jiǎ

成语解释:拖着兵器,丢掉铠甲。形容打败仗逃跑时的狼狈相。

成语出处:陈毅《过汾河平原》诗:“丘貉古今同一概,曳兵弃甲暗投降。”

详细解释

杖节把钺

zhàng jié bǎ yuè

成语解释:杖节:古代大臣出使或大将出师,皇帝授予符节,作为权力的象征;钺:古代兵器。指皇帝授予权力,掌握很大的兵权。

成语出处:东汉·班固《汉书·王莽传》:“以太保甄邯为大将军,受钺高庙,领天下兵,左杖节,右把钺,屯城外。”

详细解释

整甲缮

zhěng jiǎ shàn bīng

成语解释:整顿甲胄,修理兵器。谓作好战备。

成语出处:《宋书·何承天传》:“斥候之郊,非耕牧之所;转战之地,非耕桑之邑。故坚壁清野,以俟其来,整甲缮兵,以乘其敝。虽时有古今,保民全境,不出此途。”

详细解释

斩木揭竿

zhǎn mù jiē gān

成语解释:揭:举起;竿:竹竿。砍削树木当兵器,举起竹竿作军旗。比喻武装起义。

成语出处:汉·贾谊《过秦论》:“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合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杰并起而亡秦族矣。”

详细解释

斩木为,揭竿为旗

zhǎn mù wéi bīng,jiē gān wéi qí

成语解释:兵:兵器;揭:举。砍来木棍当兵器,举起竹竿当旗帜。比喻武装起义。

成语出处:汉·贾谊《过秦论上》:“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详细解释

负坚执锐

fù jiān zhí ruì

成语解释:负:以背载物;坚:铠甲;执:拿着;锐:兵器。穿着坚固的盔甲,拿着锐利的武器。

成语出处:宋·文莹《玉壶清话》第七卷:“君等久负坚执锐,卫驾远征。”

详细解释

干戈载戢

gàn gē zǎi jí

成语解释:干戈:古代的兵器。指武器。载:虚词。戢:聚藏。把武器收藏起来。比喻不再进行战争动用武力了。

成语出处:晋·葛洪《抱朴子·释滞》:“干戈载戢,繁弱既韬。”

详细解释

被甲执锐

pī jiǎ zhí ruì

成语解释:被:通“披”,穿戴;甲:铠甲;执:拿着;锐:兵器。穿着坚固的盔甲,拿着锐利的武器。

成语出处:汉·荀悦《汉纪·文帝纪》:“已而之细柳军,军吏被甲执锐,榖弓弩持满。”

详细解释

泣血枕戈

qì xuè zhěn gē

成语解释:枕:枕着。戈:兵器。眼睛流血,睡时枕着武器。形容因悲愤而自励,立志雪恨。

成语出处:《梁书·警帝纪》:“朕以荒幼,所属艰难,泣血枕戈,志复仇逆。”

详细解释

枕戈待旦

zhěn gē dài dàn

成语解释:戈:古代的一种兵器;和“矛”相似;旦:天亮。枕着武器躺着;等待天亮。形容杀敌心情急切;毫不松懈;时刻准备迎战。

成语出处:《晋书 刘琨传》:“吾枕戈待旦,志枭逆虏,常恐祖生先吾著鞭。”

详细解释

止戈之武

zhǐ gē zhī wǔ

成语解释:戈:兵器。能平息战乱,停止使用武器,才是真正的武功

成语出处: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光武帝纪》:“退功臣而进文吏,戢弓矢而散马牛……斯亦止戈之武焉。”

详细解释

拔刃张弩

bá rèn zhāng nǔ

成语解释:刃:指有铎刃的兵器;弩:用机械发箭的弓。拔出刀,张开弓。形容战斗前的紧张气氛。

成语出处:东汉·班固《汉书·王莽传下》:“勒兵至郎署,皆拔刃张弩。”

详细解释

倒持干戈

dǎo chí gàn gē

成语解释:犹言倒持泰阿。干、戈,皆兵器。

成语出处:《后汉书·何进传》:“大兵聚会,强者为雄,所谓倒持干戈,授人以柄,功必不成,只为乱阶。”

详细解释

大动干戈

dà dòng gān gē

成语解释:干、戈:古代两种兵器。原指进行战争。现多比喻大张声势地行事。

成语出处:先秦 孔子《论语 季氏》:“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详细解释

斗而铸锥

dòu ér zhù zhuī

成语解释:临到打仗才去铸造兵器。比喻行动不及时。

成语出处:《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呼?”

详细解释

倒置干戈

dào zhì gān gē

成语解释:倒着藏放兵器,表示不再打仗。

成语出处:西汉 司马迁《史记 留侯世家》:“殷事已毕,偃革为轩,倒置干戈,覆以虎皮,以示天下不复用兵。”

详细解释

军不血刃

jūn bù xuè rèn

成语解释:兵器上没有血。谓未交锋就取得胜利。

成语出处:三国·蜀·诸葛亮《为后帝伐魏诏》:“故鸣条之役,军不血刃,牧野之师,商人倒戈。”

详细解释

不避斧钺

bù bì fǔ yuè

成语解释:斧钺:古代的兵器。不躲避斧钺之类的兵器。形容将士英勇无畏,或烈士忠义不屈。

成语出处:东汉 班固《汉书 赵充国传》:“愚臣伏计孰甚,不敢避斧钺之诛,昧死陈愚,唯陛下省察。”

详细解释

秉旄仗钺

bǐng máo zhàng yuè

成语解释:秉:执持;旄:古代军旗;钺:掌权的兵器。比喻掌握军事大权。

成语出处:《尚书·牧誓》:“王左仗黄钺,右秉白旄以麾。”

详细解释

寸铁在手

cùn tiě zài shǒu

成语解释:寸铁:很短的兵器。手里拿着一件短小的兵器。

成语出处:元·无名氏《衣袄车》第一折:“自幼学成十八般武艺,寸铁在手,有万夫不当之勇。”

详细解释

倒持戈矛

dǎo chí gē máo

成语解释:犹言倒持泰阿。戈、矛,皆兵器。

成语出处:《新唐书·陆贽传》:“舍此不务而反为所乘,斯谓倒持戈矛,以鳟授寇者也。”

详细解释

刀枪剑戟

dāo qiāng jiàn jǐ

成语解释:戟:古代一种兵器,合戈、矛为一体,既能直刺,又能横击。古代用于砍、刺的四种常用兵器。亦用于泛指兵器。

成语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八十七回:“却教帐中排开七重刽子手,刀枪剑戟,灿若霜雪。”

详细解释

反戈一击

fǎn gē yī jī

成语解释:反:反转;调转;戈:古代的一种兵器;尖头横刃;长柄;像矛。调转矛头;向自己原来的营垒进攻。比喻掉转方向;对自己阵营的坏人坏事进行斗争。

成语出处: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吾与杨军反戈击之。”

详细解释

斧钺之诛

fǔ yuè zhī zhū

成语解释:钺:古代兵器,像大斧;诛:杀戮,杀死。用斧、钺杀人的刑罚。泛指死刑。

成语出处:《庄子 至乐》:“庄子之楚,见空髑髅髐然有形,撽以马捶,因而问之曰:'夫子贪生失理而为此乎?将子有亡国之事、斧钺之诛而此乎?'”

详细解释

挥戈返日

huī gē fǎn rì

成语解释:挥:舞动。戈:古代的一种兵器。将戈一挥,可以使西下的太阳回转过来。①比喻留连光景,希望白天能够延长。②后常用以形容有能够排除困难,扭转危局的雄才大略。亦作“探戈反日”、“探戈回日”、“挥戈退日”、“鲁戈回日”、“鲁阳探戈”。

成语出处:蔡东藩《民国通俗演义》第85回:“既同处厝火积薪之会,当励挥戈返日之忠。”

详细解释

挥戈反日

huī gē fǎn rì

成语解释:挥舞兵器,赶回太阳。比喻排除困难,扭转危局。

成语出处:《淮南子·览冥训》:“鲁阳公与韩构难,战酣日暮,援戈而伪(挥)之,日为之反三舍。”

详细解释

挥戈回日

huī gē huí rì

成语解释:挥舞兵器,赶回太阳。形容力挽危局

成语出处:西汉 刘安《淮南子 览冥训》:“鲁阳公与韩构难,战酣,日暮,援戈而挥之,日为之反三舍。”

详细解释

金革之患

jīn gé zhī huàn

成语解释:金革:兵器和铠甲;患:灾祸。指战乱。

成语出处:汉·扬雄《长杨赋》:“永亡边城之灾,金革之患。”

详细解释

金革之难

jīn gé zhī nàn

成语解释:金革:兵器和铠甲;难:灾难。指战乱。

成语出处: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宋意传》:“帝躬服金革之难。”

详细解释

金革之世

jīn gé zhī shì

成语解释:金革:兵器和铠甲;世:时代。战乱的年月。

成语出处:南朝·梁·庾信《为杞公让宗师骠骑表》:“当今玉烛调和,既非金革之世。”

详细解释

金革之声

jīn gé zhī shēng

成语解释:金革:兵器和铠甲。兵器与铠甲相撞击的声音。指战争。

成语出处:唐·韩愈《上巳日燕太学听弹琴诗序》:“四方无斗争金革之声。”

详细解释

临阵磨刀

lín zhèn mó dāo

成语解释:临:到;快要;阵:军队作战时布置的阵势;这里指上阵打仗。枪:梭镖一类的兵器。到快要上阵打仗时才磨刀磨枪。比喻事到临头才匆忙准备。

成语出处: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70回:“‘临阵磨枪’也不中用;有这会子着急,天天写写念念,有多少完不了的?”

详细解释

明火执仗

míng huǒ zhí zhàng

成语解释:明:用为动词;点明;执:拿着;仗:兵器。点着火把;拿着兵器。形容公开劫掠;也指毫无隐蔽地干坏事。

成语出处:元 无名氏《盆儿鬼》第二折:“我在这瓦窑居住,做些本份生涯,何曾明火执仗 ,无非赤手求财。”

详细解释

破斧缺斨

pò fǔ quē zhōu

成语解释:《诗·豳风·破斧》:“既破我斧,又缺我斨。”斧、斨,泛指兵器。后以“破斧缺斨”形容战争中必须付出的代价。

成语出处:《诗·豳风·破斧》:“既破我斧,又缺我斨。”

详细解释

被甲枕戈

pī jiǎ zhěn gē

成语解释:身穿坚甲,头枕兵器。指处于高度戒备状态。

成语出处:《新五代史 杂传十二 刘词》:“词居暇日,常被甲枕戈而卧。”

详细解释

轻动干戈

qīng dòng gān gē

成语解释:轻:轻率;干戈:古代兵器。轻率地动武挑起战争。

成语出处:明·吴承恩《西游记》第37回:“我徒弟纵有手段,决不能轻动干戈。”

详细解释

枪刀剑戟

qiāng dāo jiàn jǐ

成语解释:戟:古代一种兵器,合戈、矛为一体,既能直刺,又能横击。古代四种常用兵器。泛指兵器。

成语出处:明·施耐庵《水浒传》第11回:“关前摆着枪刀剑戟,弓弩戈矛,四边都是檑木炮石。”

详细解释

弃甲倒戈

qì jiǎ dǎo gē

成语解释:丢弃铠甲,放下兵器。表示战败。

成语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46回:“若是这个月破不的,只可依张子布之言,弃甲倒戈,北面而降之耳。”

详细解释

肉搏战

ròu bó zhàn

成语解释:交战双方徒手或用短兵器格斗。指直接对抗。

成语出处:欧阳山《三家巷》:“赤卫队员们正赶紧跑过去堵塞那个缺口,展开一场激烈的肉搏战。”

详细解释

衽革枕戈

rèn gé zhěn gē

成语解释:以铠甲为席,以兵器为枕。形容战事频繁,生活不安定。

成语出处:严复《原强》:“当是之时,哀哀黔首,衽革枕戈,不得喙息,盖几靡有孑遗,秏矣!”

详细解释

戎马倥偬

róng mǎ kǒng zǒng

成语解释:形容军务繁忙。戎:古代兵器的总称;戎马;借指军事;倥偬;事多;繁忙。

成语出处:清 百一居士《壶天录》:“然至于戎马倥偬,大势已烈,只手难撑,不得不以一死报国家。”

详细解释

束戈卷甲

shù gē juàn jiǎ

成语解释:捆起兵器甲胄。谓缴械投降。

成语出处:《宋史·韩世忠传》:“大军至矣,亟束戈卷甲,吾能保全汝,共功名。”

详细解释

使枪弄棒

shǐ qiāng nòng bàng

成语解释:指使弄刀枪棍棒等兵器,借指习武。

成语出处:明·施耐庵《水浒传》第39回:“因他会写诸家字体,人都唤他做圣手书生。又会使枪弄棒,舞剑抡刀。”

详细解释

搠枪使棒

shuò qiāng shǐ bàng

成语解释:搠:戳。搬弄兵器,指动武。

成语出处:明·施耐庵《水浒传》第18回:“他庄上如常有搠枪使棒的人来,如何知他做这般的事?”

详细解释

韬戈偃武

tāo gē yǎn wǔ

成语解释:收藏兵器,停止武备。谓息兵修文。

成语出处:《隋书·炀帝纪》:“译靡绝时,书无虚目,韬戈偃武,天下晏如。”

详细解释

提牌执戟

tí pái zhí jǐ

成语解释:牌:古代兵器盾;戟:古代兵器。形容身份低微。

成语出处:元·无名氏《衣锦还乡》第一折:“他是个架海擎天的玉柱,看承做提牌执戟小人哉。”

详细解释

同室操戈

tóng shì cāo gē

成语解释:自家人动刀枪。泛指内部相争。操:拿;戈:古代的一种兵器。

成语出处: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郑玄传》:“康成入我室操吾矛以伐我乎?”

详细解释

舞枪弄棒

wǔ qiāng nòng bàng

成语解释:指使弄刀枪棍棒等兵器,借指习武。

成语出处:明·施耐庵《水浒传》第82回:“试看全伙里舞枪弄棒的书生,犹胜满朝中欺君害民的官吏。”

详细解释

须髯如戟

xū rán rú jǐ

成语解释:髯:两颊上的胡子。戟:古代的一种兵器,长杆头上附有月牙状的利刃。胡须又长又硬,一根根像戟似的怒张着。旧时形容丈夫气概。

成语出处:《南史 褚彦回传》:“君须髯如戟,何无丈夫意?”

详细解释

一夫荷戟,千人莫当

yī fū hè jǐ,qiān rén mò dāng

成语解释:荷:扛;戟:古兵器。一个人把着关口,一千个人也打不进来。形容地势十分险要,易守难攻。

成语出处:《晋书·羊祜传》:“蜀之为国,非不险也,高山寻云霓,深谷肆无景,数马悬车,然后得济,皆言‘一夫荷戟,千人莫当’。”

详细解释

枕戈尝胆

zhěn gē cháng dǎn

成语解释:头枕兵器,口尝苦胆。形容刻苦自励,发愤图强,或报仇雪耻心切。

成语出处:南朝·梁·沈初明《劝进梁元帝第三表》:“陛下英略纬天,沉明内断,横剑泣血,枕戈尝胆。”

详细解释

枕戈待敌

zhěn gē dài dí

成语解释:枕着兵器等待迎敌。形容时刻准备杀敌。

成语出处:《南齐书·褚渊传》:“结垒新亭,枕戈待敌……锋镝初交,元恶送首。”

详细解释

枕戈击楫

zhěn gē jī jí

成语解释:枕着兵器,拍击船桨。形容杀敌心切,志节慷慨。

成语出处:清·浴日生《海国英雄记·坐朝》:“便凭着这肝胆轮囷,枕戈击楫,逐鞑虏早复神京也呵!”

详细解释

枕戈泣血

zhěn gē qì xuè

成语解释:枕着兵器,哭泣见血。形容极度悲愤,矢志杀敌雪恨。

成语出处:唐·房玄龄《晋书·桓温传》:“枕戈泣血,志在复雠。”

详细解释

折戟沉沙

zhé jǐ chén shā

成语解释:戟:古代的一种兵器。戟被折断沉没在泥沙里。形容失败得十分惨重。

成语出处:唐 杜牧《赤壁》诗:“折戟沉沙铁未消,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详细解释

驻景挥戈

zhù jǐng huī gē

成语解释:驻:停留;景:同“影”,日光;戈:古代的一种兵器。挥舞长戈使太阳停止运行。比喻留住逝去的光阴。

成语出处:唐·李白《李太白集·日出入行》:“鲁阳何德,驻景挥戈?”

详细解释

铸甲销戈

zhù jiǎ xiāo gē

成语解释:销熔铁甲兵器。借指结束战争,实现和平。

成语出处:明·刘基《丙申岁十月还乡作》诗之七:“修文偃武君王意,铸甲销戈会有期。”

详细解释

紫髯如戟

zǐ rán rú jǐ

成语解释:髯:两颊上的胡子;戟:兵器。胡子像戟一样坚硬。形容男子容貌威猛。

成语出处:

详细解释

成语首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