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解释:达:表达。语言或文辞不能确切地表达想要表达的意思。也作“文不逮意”、“辞不达意”。
成语出处:清 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30回:“还要中西文字兼通的才行;不然,必有个词不达意的毛病。”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说话写文章不能确切地表达意思。语本《仪礼·聘礼》:“辞多则史,少则不达,辞苟足以达义之至也。”
成语出处:语出《仪礼·聘礼》:“辞多则史,少则不达,辞苟足以达义之至也。”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辞:言辞;意:意思。指词句不能确切地表达出意思和感情。
成语出处:宋 罗烨《醉翁谈录 崔木因妓得家室》:“但恐小子不才,辞不达意。”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发:表达,传达。尽情地发表各种意见和评论。
成语出处:清 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76回:“文琴便扯天扯地的大谈起来,一会儿大发议论,一会儿又竭力恭维。”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达:表达;申:申明;信:诚实。表达忠诚信实的心意。
成语出处:清·曹雪芹《红楼梦》第78回:“怡红院浊玉谨以群花之蕊,冰鲛之榖,沁芳之泉,枫露之茗:四者虽微,聊以达诚申信。”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亦作“言不逮意”。说的话不能准确地表达思想内容。
成语出处:《明史·广西土司传二·思明》:“以译者言不达意,复为书晓之。”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发挥:把意思或道理充分表达出来。借谈论另一个题目来表示自己真正的意思。
成语出处:王衡《郁轮袍》第二折:“我随分划几划便罢,这个原是借题发挥。”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辞:言词;逮:及,到。指言词不能把意思表达出来。
成语出处:宋·刘学箕《<松江哨遍>词序》:“至欲作数语以状风景胜概,辞不意逮,笔随句阁,良可慨叹。”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言:言语。指对某些事理只能揣摩领悟,不能用言语来表达。
成语出处:宋 释道原《景德传灯录》卷二十五:“诸法寂灭相,不可以宣言,和尚如何为人? 明 圆极居顶《续传灯录》卷二十四:“妙契不可以意到,真证不可以言传。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言:言语;宣:发表,表达。指不是言语所能表达的(用在说事物的奥妙、味道)。
成语出处:宋 释道原《景德传灯录 天占山德韶国师》:“诸法寂灭相,不可以宣言,和尚如何为人?”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鸣:表达。自以为了不起,表示很得意。
成语出处:清·陈琅《玉狮堂传奇·回流记·罢宴》:“笑他井底响繁蛙,得意自鸣,甘居人下。”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用眉眼的活动向对方表达自己的情意。常用来形容用眼色表示爱情。参见“眉来眼去”。
成语出处: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三本第一折:“只你那眉眼传情未了时。”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言:说的话;尽:完全。指说的话不能表达全部的意思。多用于信的末尾。
成语出处:《周易 系辞上》:“书不尽言,言不尽意。”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意思含糊晦涩;转弯抹角。常指说话或写文章用隐隐约约、转弯抹角的方式来表达思想。隐晦:不明显;曲折:转弯抹角。
成语出处: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我们可以大声疾呼,而不要隐晦曲折,使人民大众不易看懂。”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自己表示得意。形容自我欣赏。鸣:表达;表示。
成语出处: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篇》:“挥策四顾;如辛幼安之歌千古江山;自鸣得意。”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直:直爽;抒:抒发;表达。坦率地说出自己的意见。
成语出处:清 方苞《与李刚主书》:“倘鉴愚诚,取平生所述訾謷朱子之语,一切稚芟,而直抒己见,以共明孔子之道。”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指文章表达流畅,内容充足。
成语出处:秦牧《艺海拾贝 巨日》:“那些作品的作者在节骨眼上,没有真正做到笔酣墨饱,因此,便不能获得预期的作用了。”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原是佛教用语;指神秘奥妙。不可用心意思忖;也不能用言语表达。后形容对事物情况、发展变化或言论无法想象很难理解。
成语出处:《维摩诘经 不思议品》:“诸佛菩萨有解脱名不可思议。”慧远义记:“不思据心,不议就口,解脱真德,妙在情妄心言不及,是故名为不可思议。”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比物:比类,比喻;志:心意。指用事物行为来寄托、表达自己的心意。
成语出处:东汉 贾谊《新书 阶级》:“故曰‘圣人有金城’者,比物此志也。”王先谦补注:“物,类也。志,意也。言臣如效死取义,则为国家不拔之基,圣人有‘金城’之语,正比类此意也。”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辞:文词,言词。微:隐蔽,精深。旨:意思,目的。言词隐微而表达的意思很深远。
成语出处:《梁书·刘之遴传》:“省所撰《春秋》义,比事论书,辞微旨远。”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语言是表达意思的)意思得到了;就不必记住言辞了。现多指彼此默契;心照不宣。
成语出处:庄周《庄子 外物》:“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原指引用《诗经》中某一篇章的诗句;借用来表达自己的意思;并不是所引诗篇的原意。后泛指引用别人的诗文或谈话;只根据自己的理解或需要截取片断或部分;而不顾全文和原意。
成语出处:先秦 左丘明《左传 襄公二十八年》:“赋《诗》断章,余取所求焉。”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送礼单上的套语,以表达敬贺之意。
成语出处: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文集》:“若不得已,则割三头两省之土地,奉申贺敬,以换我几个衙门。”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薄:迫近。原指文章表达的内容很有意义。后形容人很讲义气。
成语出处:《宋书 谢灵运传论》:“贾谊、相如振芳尘于后,英辞润金石,高义薄云天。”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原指文章表达的内容很有意义。后形容人很讲义气。同“高义薄云”。
成语出处:《宋书 谢灵运传论》:“英辞润金石,高义薄云天。”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酣畅:原指喝酒或睡眠很充分;泛指痛快;淋漓:饱满畅快的样子。非常畅快。也指文艺作品中刻画人的形象或表达感情很充分。
成语出处:宋 欧阳修《欧阳文忠公文集 释秘演诗集序》:“则往从布衣野花,酣嬉淋漓,颠倒而不厌。”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指情急时说话不能正确用词表达或指说话随便。
成语出处:《北史 魏艾陵伯子华传》:“性甚褊急,当其急也,口不择言,手自捶击。”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一面讲一面用手势帮助表达意思。形容详细地解说。
成语出处:宋·黄庭坚《题跋》:“好学者从之请问,口讲手画,终席或至千字。”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一面讲一面用手势帮助表达意思。
成语出处:唐·韩愈《柳子厚墓志铭》:“其经承子厚口讲指画,为文词者,悉有法度可观。”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一面讲一面用手势帮助表达意思。形容详细地解说。
成语出处:冯玉祥《我的生活》第七章:“每条凳子可容几人,哪里是站台,哪里是门……都口讲指划地详细说给他们听。”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说话和表达得清楚明确坦白。
成语出处:
详细解释
kě yǐ yì huì,bù kě yán chuán 成语解释:会:领会,理解。只能心领神会,无法用语言来表达。
成语出处:清·刘大魁《论文偶记》:“凡行文多寡短长,抑扬高下,无一定之律,而有一定之妙,可以意会,而不可以言传。”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离:离开;题:题目;主题;题旨;万里:泛指很远。指说话或写文章同原先要表达的主题离得很远。
成语出处:毛泽东《反对党八股》:“其结果,往往是‘下笔千言,离题万里’,仿佛像个才子,实则到处害人。”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冷:不热;冷淡;不温和。不直接表达其意;从侧面或反面说辛辣嘲讽的话。
成语出处:宋 宝林《宝林禅师语录》:“山门疏,关着门,尽是自家屋里,何须冷言冷语,暗地敲人?”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指精微奥妙的地方不是言语和笔墨所能表达的。
成语出处:宋·黄庭坚《戏题小雀飞虫画扇》诗:“丹青妙处不可传,轮扁斫轮如此用。”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亦作“命词遣意”。运用文词表达思想。
成语出处:宋·朱熹《朱子语类》第80卷:“然亦须得其命辞遣意方可。”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脉脉:两眼凝神,要向别人诉说心曲的样子。饱含温情,默默地用眼神表达自己的感情。形容用眼神或行动默然地表达情意。
成语出处:明 刘基《尉迟杯 水仙花》:“空将泪滴珠玑,脉脉含情无语。”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莫:没有什么人;名:表达;说出。没有人能够说出其中的奥妙。形容事情奇怪;不合常理。
成语出处:清 宣鼎《夜雨秋灯录 陬邑官亲》:“及进西瓜汤,饮兰雪茶,莫名其妙。”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侧:旁边;击:敲打。在旁边敲打。比喻说话作文隐晦曲折;不直接把意思表达出来。
成语出处:清 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20回:“只不过不应该这样旁敲侧击,应该要明亮亮的叫破了他。”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把其中微妙之处委婉细致地充分表达出来。形容表达能力很强。
成语出处:晋 陆机《文赋》序:“故作《文赋》以述先士之盛藻,因论作文之利害所由,他日殆可谓曲尽其妙。”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曲:委婉细致。曲折而委婉地将其中的奥妙之处充分表达出来。
成语出处:宋·苏轼《拟进士对御试策引状》:“昔祖宗之朝,崇尚辞律,则诗赋之工,曲尽其巧。”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曲:委婉细致。曲折委婉地充分表达其姿态。形容表达技巧非常高明。
成语出处:明·陶宗仪《辍耕录·叙画》:“画之为用大矣,盈天地间者万物,悉皆含豪运思,曲尽其态。”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比喻婉转地表达意思和说明问题。
成语出处:清·陶贞怀《天雨花》第21回:“且待四个宫人到,轻敲缓击试他们。”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瑟:弦乐器。弹瑟歌唱。比喻用曲折的方式表达情意。
成语出处:春秋·鲁·孔丘《论语·阳货》:“孺悲欲见孔子,孔子辞以疾,将命者出户,取瑟而歌,使之闻之。”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挑:挑逗。指用琴声表达心意与爱慕之情。
成语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以琴心挑之。”明·屠隆《昙花记》:“你雄姿秀骨风度好,瞥然见把人魂消,又不是琴心相挑,一意愿咏桃夭,谐白发附青霄。”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书:书信。信中难以充分表达其意。后多作书信结尾习用语。
成语出处:《周易 系辞上》:“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并:都;茂:草木丰盛的样子,引伸为美好。指演唱的音色、唱腔和表达的感情都很动人。
成语出处:清 珠泉居士《续板桥杂记》:“余于王氏水阁听演《寻亲记 跌包》一出,声情并茂,不亚梨园能手。”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志:志向,意志。用诗来表达自己的志向和决心。
成语出处:春秋·鲁·左丘明《左传·襄公27年》:“伯有将为戳矣,诗以道志,志诬其上,而公怨之,以为宾荣,其能久乎?幸而后亡。”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用诗歌表达自己的思想和志趣。亦作“诗言志”、“诗以道志”。
成语出处:《尚书·舜典》:“诗言志,歌永言。”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表达对远方友人的情谊。
成语出处:唐·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意:意思。文章未能完全表达出意思
成语出处:宋·张君房《云笈七签》第43卷:“圆光如日,有炎如烟,周绕我体,如同金刚,文不尽意,犹待诀言。”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形容感情默默流露的样子。温情:温柔的感情;脉脉:默默地用眼神或行动表达用意。
成语出处:元 关汉卿《拜月亭》:“枉了我情脉脉,恨绵绵,我昼忘饮馔夜无眠。”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东西还是原来的东西,可是人已不是原来的人了。多用于表达事过境迁。因而怀念故人。
成语出处:三国 魏 曹丕《与吴质书》:“节同时异,物是人非,我劳如何!”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献:贡献之意;曝:晒太阳。比喻以物品或意见献之于人,所表达的自谦之意。
成语出处:《列子·杨朱篇》:“负日之暄,人莫知者,以献吾君,将有重赏。”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请邮差寄送梅花。比喻向远方友人表达思念之情。
成语出处:宋 秦观《踏莎行》词:“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讦:攻击别人短处或揭发别人隐私;直:直率。用攻击别人的短处,揭发别人隐私来表达自己的直率。
成语出处:春秋·鲁·孔丘《论语·阳货》:“恶缴以为知者,恶不孙以为勇者,恶以讦为直者。”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旨:题旨;所要表达的意思。言语虽然浅近;含意却很深远。
成语出处:先秦 孟轲《孟子 尽心下》:“言近而指远者,善言也。”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言:语言。语言是表达内心活动的声音。指语言是人们思想情感的反映。
成语出处:汉 扬雄《法言 问神》:“故言,心声也;书,心画也。声画形,君子小人见矣。”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原为佛家语,指意义深奥微妙,无法用言辞表达。后指不能通过交谈、谈判的方法解决问题。
成语出处:《缨珞经》:“言语道断,心行所灭。”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哑子:哑巴。哑子做了一个梦,心里全明白,却不能向人表达。比喻有某种感受却无法向人说出来。
成语出处:宋·释普济《五灯会元·石霜圆禅师》:“哑子得梦向谁说,须弥顶上浪滔天。”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一面讲一面用手势帮助表达意思。形容详细地解说。
成语出处:清·查继佐《罪惟录·徐光启传》:“盖四十年耳治目营,指画口授惟此,他无及也。”
详细解释
zhǐ kě yì huì,bù kě yán chuán 成语解释:只能用心去揣摩体会,没法用话具体地表达出来。指道理奥妙,难以说明。有时也指情况微妙,不便说明。
成语出处:先秦 庄周《庄子 天道》:“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传也。”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用词行文自然妥贴,表达清楚。
成语出处:清·陈田《〈明诗纪事戊签〉序》:“其间独照之匠,若荆川、遵岩、震川,变秦汉为欧曾,易诘屈謷牙为字顺文从。”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自己把论点表达得圆满、周全。形容不露破绽。圆:使圆满;说:观点;论点。
成语出处:清 李宝嘉《官场现形记》:“踌躇了半天,只得仰承宪意,自圆其说道:‘职道的话原是一时愚昧之谈,作不得准的。’”
详细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