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解释:暴露:显露;显现;遗:遗漏。全部、彻底地暴露了出来;没有丝毫遗漏。
成语出处:杜鹏程《保卫延安》第二章:“只要在这里发现敌人主力,那敌人一切诡计就暴露无遗。”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抛:暴露。露出头和面孔。原指妇女出现在大庭广众之中。现指公开露面。
成语出处:明 许仲琳《封神演义》第三回:“倘久后此城一破,使我妻女擒往朝歌,露面抛头,尸骸残暴,惹天下诸侯笑我为无谋之辈;不若先杀其妻妇,然后自刎,庶几不失丈夫之所为。”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原形:本来面目;毕露:完全暴露。本相完全暴露了。
成语出处:清 钱泳《履园丛话》:“(狐女曰)将衣求印,原冀升天,讵意被其一火,原形毕露,骨肉仅存,死期将至。”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指得道的人不以形相现于人前。借喻不在人前露脸或暴露身分。
成语出处:明 吴承恩《西游记》第九十九回:“悟空,这里人家,识得我们道成事完了。自古道,真人不露相,露相不真人。恐为久淹,失了大事。”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抛:暴露。原指妇女出现于大庭广众之中(封建道德认为是不体面的事)。现泛指人公开露面。
成语出处:明 阮大铖《燕子笺 收女》第四十二卷:“人在乱离间,顾不得抛头露面。”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毕:完全。丑恶的形态彻底暴露。
成语出处: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二十一回:“贾琏亦丑态毕露。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头藏起来;却把尾巴露出来了。比喻遮遮掩掩或躲躲闪闪;不肯把真实情况全暴露出来。也作“露尾藏头”。
成语出处:元 王晔《桃花女》第二折:“劝周公莫便生嗔,将酒礼强勒成亲,不争我藏头露尾,可甚的知恩报恩。”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比喻暴露了隐蔽的事实真相。
成语出处:元·无名氏《陈州粜米》:“这一来只怕我们露出马脚来了。”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本来面目暴露出来。
成语出处:唐浩明《曾国藩》第一部第九章四:“高疤脸先想以一个老实胆小的小商贩的面目混过厘卡,现在见原形败露,知道哀求无用,只有狠心出一笔大钱来买通。”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露:暴露;野:野外。死人的白骨暴露在野外。形容战争或灾难所造成的悲惨景象。
成语出处:三国 魏 曹操《蒿里行》诗:“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痛:尽情;诋:毁谤,诬蔑。指尽力揭发暴露或极力毁谤辱骂
成语出处:明·王守仁《教条示龙场诸生》:“若先暴白其过恶,痛毁极诋,使无所容。”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原指书法的用笔笔力强劲。现指说话、做事躲躲闪闪,怕把真相全暴露出来。
成语出处:汉·蔡邕《九势》:“藏头护尾,力在字中,下笔用力,肌肤之丽,势来不可止,势去不可遏。”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瘠:通“胔”,没有完全腐烂的尸体。暴露在山沟的尸体。指因贫困而死无葬身之地的人。
成语出处:宋·文天祥《正气歌》:“一朝蒙雾露,分作沟中瘠。”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擒获暴露的坏人,揭露隐藏着的歹徒。
成语出处:《续古文苑·无名氏<唐莫州唐兴军都虞候郑府君墓志铭>》:“擒奸摘伏,抚弱遏强,井邑肃然。”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情:真情;见:通“现”,暴露;势:形势。指真情败露,声势衰竭。
成语出处:南朝·宋·范晔《后汉书·荀彧传》:“情见势竭,必将有变,此用奇之时,不可失也。”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水落下去;水底的石头就露出来。比喻事情经过澄清以后彻底暴露;真相大白。
成语出处:宋 欧阳修《醉翁亭记》:“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凶恶的面目完全暴露了出来。毕:完全。
成语出处:柯岩《追赶太阳的人》:“吴丙治向他征收税款时,他凶相毕露地威胁:‘谁有钱给你,小心你的脑袋吧!’”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暴露丑恶。
成语出处:元·关汉卿《玉镜台》第三折:“这一场出丑扬疾,安排下佯小心,妆大胆,丹方一味。”
详细解释
cǐ dì wú yín sān bǎi liǎng 成语解释:比喻想要隐瞒、掩盖真相;因手法拙劣;反而彻底暴露。
成语出处:民间故事:有人把银子埋藏地下,上面留字写道:“此地无银三百两”。邻人阿二偷走了银子,也留字写道:“隔壁阿二不曾偷”。
详细解释
cǐ dì wú yín sān shí liǎng 成语解释:比喻想要隐瞒、掩盖真相,结果反而彻底暴露。
成语出处:鲁迅《伪自由书·推背图》:“里巷间有个笑话:……写道‘此地无银三十两’。……就在木板的那一面添上一句道:‘隔壁阿二勿曾偷’。”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瘠:通“胔”,没有完全腐烂的尸体。暴露在山沟的尸体。指因贫困而死无葬身之地的人。
成语出处:战国·赵·荀况《荀子·荣辱》:“是其所以不免于冻饿,操瓢囊为沟壑中之瘠者也。”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暴露尸骨,踩踏肠子。极言所酿战祸之惨烈。
成语出处:《隋书·李德林传》:“佐斗嫁祸,纷若猬毛,曝骨履肠,间不容砺。”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息:停止。放倒旗子,停止敲鼓。指隐蔽行军,不暴露目标。比喻无声无息地停止运动。
成语出处:《新唐书·南蛮传》:“会蛮踵来,还攻大度河,仆旗息鼓。”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情:真实情况;见:通“现”,暴露。指在军事上情况暴露而又处在劣势的地位。
成语出处:《汉书 韩信传》:“今足下举倦敝之兵,顿之燕坚城之下,情见力屈,欲战不拔,旷日持久,粮食单竭。”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情:真情;见:通“现”,暴露;势:形势;屈:屈曲。指军情已被敌方了解,又处在劣势的地位。
成语出处:《史记·淮阴侯列传》:“今将军欲举倦罢之兵,顿之燕坚城之下,欲战恐久,力不能拔,情见势屈,旷日粮竭,而弱燕不服,齐必距境以自强也。”
详细解释
ruò yào bù zhī,chú fēi mò wéi 成语解释:要想人家不知道,除非自己不去做。指干了坏事终究要暴露。
成语出处:明·冯梦龙《喻世明言》第21卷:“自古道:‘若要不知,除非莫为。’”
详细解释
ruò yào rén bù zhī,chú fēi jǐ mò wéi 成语解释:要想人家不知道,除非自己不去做。指干了坏事终究要暴露。
成语出处:汉·枚乘《上书谏吴王》:“欲人勿闻,莫若勿言;欲人勿知,莫若勿为。”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卧鼓:停止敲鼓;偃旗:放倒旗子。放倒旗子,停止敲鼓。指隐蔽行军,不暴露目标。
成语出处:《周书·王思政传》:“东魏太尉高岳、行台慕容绍宗、同刘丰生等,率步骑十万来攻颍川,城内卧鼓偃旗,若无人者。”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息鼓:停止敲鼓。放倒旗子,停止敲鼓。指隐蔽行军,不暴露目标。
成语出处:晋·陈寿《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裴松之注引郭冲三事曰:“亮意气自若,敕军中皆卧旗息鼓,不得妄出庵幔,又令大开四城门,扫地却酒。”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谓收葬暴露于野的尸骨。为古代的恤民之政。
成语出处:西汉·戴圣《礼记·月令》:“毋聚大众,毋置城郭,掩骼埋胔。”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盖:遮掩;弥:更加;彰:明显。要掩盖坏事的真相;结果反而暴露得更加明显。
成语出处:先秦 左丘明《左传 昭公七年》:“或求名而不得,或欲盖而名章,惩不义也。”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比喻自招灾祸;自讨苦吃或自取灭亡。也可比喻主动暴露自己的错误;争取大家的批评;帮助。
成语出处:明 东鲁古狂生《醉醒石》第三回:“庄上人见典史亲来捉获,不知一件什么天大的事,生怕引火烧身,连忙把余琳并冯都送将出来。”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欲:想要;擒:捕捉;故:故意;特地;纵:放开。想要捉住他;故意先放开他。比喻为了更好地控制别人;先故意放开他;使他放松戒备;或充分暴露;然后再下手。
成语出处:清 文康《儿女英雄传》:“无如作者要作这等欲擒故纵的文章,令读者猜一猜。”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偃:放倒;息:停止。原指秘密行军;不暴露目标。后用以指休战或不声不响停止行动。
成语出处:晋 陈寿《三国志 蜀志 赵云传》:“成都既定,以云为翊军将军。”裴松之注引《赵云别传》:“云入营,更大开门,偃旗息鼓,公军疑云有伏兵,引去。”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①卷起军旗,停擂战鼓。指军队隐蔽行动,避免暴露目标。②比喻停止行动。
成语出处:《明史·流贼传·张献忠》:“献忠因得与山民市盐刍米酪,收溃散,掩旗息鼓,益西走白羊山。”
详细解释
yù yào rén bù zhī,chú fēi jǐ mò wéi 成语解释:要想人家不知道,除非自己不去做。指干了坏事终究要暴露。
成语出处:清·石玉昆《小五义》第54回:“焉知晓欲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
详细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