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解释:绝:穷尽;悲哀伤心到了极点。也作“悲恸欲绝”、“哀痛欲绝”。
成语出处:路遥《平凡的世界》第一卷第七章:“她那人间的爱人悲痛欲绝,日日在她变成的土山下面,跪着呜咽哭啼,直到死在这山脚下。”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柴毁:因极度哀痛而骨瘦如柴。旧指因居父母丧过度悲痛而身体消瘦衰弱,危及生命。唐·赵儋《右拾遗陈公旌德碑》:“文林卒,公至性纯孝,遂庐墓侧,杖而徐起,柴毁灭性,天下之人,莫不伤叹。”参见“哀毁骨立”、“柴毁骨立”
成语出处:唐·赵儋《右拾遗陈公旌德碑》:“文林卒,公至性纯孝,遂庐墓侧,杖而徐起,柴毁灭性,天下之人,莫不伤叹。”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哀痛:悲痛;绝:断绝;指气绝。悲伤得要气绝了。
成语出处:邹韬奋《抗战以来 与中央党部交涉的经过》:“尤使我哀痛欲绝的是艰苦忠贞于抗建文化事业的青年干部一个又一个的被拘捕。”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泣血:十分哀痛。痛煞心田,哭出血泪。
成语出处:清·褚人获《隋唐演义》第94回:“奋身而战,力尽神疲,疼心泣血,哀号请救。”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存:生存;荣:光耀;哀:悲伤。活着受人尊敬,死后令人哀痛。
成语出处:汉·蔡邕《陈太丘碑文》:“斯可谓存荣没哀,死而不朽者矣。”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荣:光耀;没:通“殁”,死亡。活着受人尊敬,死了使人哀痛。
成语出处:唐·申堂构《唐故内常侍孙府君墓志铭》:“生荣没哀,身沉誉在。”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荣:光耀。活着受人尊敬,死了使人哀痛。
成语出处:《隶释·汉刘后碑》:“生荣亡哀,阙声载路。”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悼:哀悼,悲痛;失:失去,丧失;图:意图,主张。因内心哀痛而失去主张。
成语出处:左丘明《左传 昭公七年》:“孤与其二三臣悼心失图,社稷之不皇,况能怀思君德。”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捶胸跺脚。形容哀痛之极。
成语出处:明·沈鲸《双珠记·母子分珠》:“叹骨肉拊膺顿足,曷胜哀痛。”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形容极其哀痛,使天地都为之感动。
成语出处:宋 释普济《五灯会元 卷一 二祖阿难尊者》:“王闻失声号恸,哀感天地。”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哀:哀痛;事:侍奉。哀恸死者,侍奉生者。
成语出处:西汉 司马迁《吴太伯世家》:“哀死事生,以待天命。”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形容因居父母丧过度哀痛,身体受到摧残,消瘦憔悴的样子。
成语出处:《北史·陈孝意传》:“在郡菜食斋居,朝夕哀临,每一发声,未尝不绝倒,柴毁骨立,见者哀之。”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活着受人尊敬,死了使人哀痛。用以赞誉受人崇敬的死者。
成语出处:先秦 孔子《论语 子张》:“其生也荣,其死也哀。”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衔:含着。胸怀哀痛之情,致真诚之意。
成语出处:唐·韩愈《祭十二郎文》:“乃能衔哀致诚,使建中远具时羞之奠,告汝十二郎之灵。”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恸:哀痛;涕:眼泪。形容极其悲痛伤心。
成语出处:宋·陈亮《祭朱寿之文》:“今子之死,乃独有感于余心而兴不幸之叹,至于恸哭流涕不能自已。”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传说杜鹃昼夜悲鸣,啼至血出乃止。常用以形容哀痛之极。
成语出处:唐·白居易《琵琶行》:“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鼻涕眼泪同时流下,形容极度哀痛。同“涕泪交零”。
成语出处:宋 邵伯温《闻见前录》卷六:“是何微类,误我至尊,乞明验于奸人,愿不容于首恶。兴言及此,涕泪交流。”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鼻涕眼泪同时流下,形容极度哀痛。
成语出处:汉 无名氏《安平相孙根碑》:“同胞恻怆,涕泪交零,呱呱竖子,号咷失声。”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鼻涕眼泪同时流下,形容极度哀痛。同“涕泪交零”。
成语出处:《魏书 临淮王谭传》:“彧闻乐声,歔欷,涕泪交下,悲感傍人,衍为之不乐。”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伤心得连内脏都破碎了。形容极度哀痛。
成语出处:清·黄宗羲《书钱美恭寻亲事》:“美闻此言,五内崩裂。”
详细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