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解释:辞:言辞;意:意思。指词句不能确切地表达出意思和感情。
成语出处:宋 罗烨《醉翁谈录 崔木因妓得家室》:“但恐小子不才,辞不达意。”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辞:言词,语言。义:道理。言辞严厉,义理正大。
成语出处:宋 张孝祥《明守赵敷文》:“欧公书岂惟翰墨之妙,而辞严义正,千载之下,见者兴起,某何足以辱公此赐也哉。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隐约:时隐时现;辞:言辞;说话。说话隐隐约约;躲躲闪闪;不明确;不清楚。
成语出处:清 平步青《霞外捃屑 倪文正公与弟献汝二书》:“使白太夫人,谓欲礼佛行也者,迎抵会城卒岁,无功为亲者讳,故隐约其辞不尽也。”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中伤辱骂的言辞。
成语出处:宋·王观国《学林·冰》:“愈独判二年,日与宦者为敌,相伺候罪过,恶言詈辞,狼藉公牒。”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辞色:言辞神色。不让心里的打算从话音和脸色上流露出来。形容说话沉着老练。
成语出处: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林甫城府深密,人莫窥其际,好以甘言啖人,而阴中伤之,不露辞色。”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枝叶:比喻琐细的言辞,形容言辞虚美琐细。
成语出处:西汉·戴圣《礼记·表记》:“辞有枝叶。”孔颖达疏:“但言辞虚美,如树干之外而更有枝叶也。”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意:心愿,意向。心意恳切,言辞毫无保留。
成语出处:唐·李翱《劝裴相比自出征书》:“伏望试以狂言,访于所知厚者,意切辞尽,不暇文饰,伏惟少赐省察。”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洁:干净;污:污秽。洁净的言辞,污秽的行为。形容言行相违,表里不一
成语出处:汉·桓宽《盐铁论·褒贤》:“文学言行,虽有伯夷之廉,不及柳下惠之贞,不过高瞻下视,洁言污行,觞酒豆肉,迁延相让,辞小取大,鸡廉狼吞。”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指言辞谦恭,礼物丰厚。参见“卑辞重币”。
成语出处:《新唐书 李抱真传》:“抱真喜士,闻世贤者,必欲与之游,虽小善,皆卑辞厚币数千里邀致之。”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简:简练;赅:完备。言辞简练,意思完备。
成语出处:《清史稿·刑法制》:“诸臣以律文昉自《唐律》,辞简意赅,易致舛讹。”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犹言辞严义正。
成语出处:《宋史·孙长卿楚建中等传论》:“建中雅量却敌,辞严气正,尤为厅伟。”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支吾:言辞不清。指言语含糊,搪塞应付,不肯爽快地道出实情。
成语出处:叶圣陶《秋》:“她心里固然不舒服,脸上却不好意思发作,便支吾其辞说忘了。”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枝叶:比喻琐细的言辞。形容言词文字简洁,没有枝蔓的言词。
成语出处:《宋史·李沆传》:“内行修谨,言无枝叶。”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卑:谦抑。指言辞谦逊,礼物丰厚。
成语出处: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许劭传》:“曹操微时,常卑辞厚礼求为己目。”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礼物丰厚,言辞好听。指为了能达到某种目的而用财物诱惑。
成语出处:先秦 左丘明《左传 僖公十年》:“郤芮曰:‘币重而言甘,诱我也。’”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见:通“现”;乎:于。情感表现在言辞当中。
成语出处:《易·系辞下》:“爻象动乎内,吉凶见乎外,功业见乎变,圣人之情见乎辞。”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文:文体,辞采。指居丧其间言辞要质朴。
成语出处:《孝经·丧亲篇》:“子曰:‘孝子之丧亲也……礼无容,言不文。’”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意:心愿,意向。心意恳切,言辞毫无保留。
成语出处:唐·刘禹锡《唐故相国赠司空令狐公集纪》:“初述感恩陈力之大义,中及朝廷刑政之或阙,意切言尽,神识不昏。”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义:道理。词:言辞。道理正当公允,严肃的措词。亦作“义正辞严”、“辞严义正”、“辞严意正”、“词严理正”、“正义严辞”。
成语出处:明·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丹铅新录四》:“子玄之论,义正词严,圣人复起,弗能易矣。”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谓编造虚诞的言辞。
成语出处:《庄子·盗跖》:“尔作言造语,妄称文武,冠技术之冠,带死牛之胁,多辞缪说,不耕而食,不织而衣,摇唇鼓舌,擅生是非。”
详细解释
zhì zú yǐ shì fēi,biàn zú yǐ xíng shuì 成语解释:智:智谋,指巧诈,诡辩。巧诈足够拒绝别人的规劝,言辞足够掩饰自己的过失。
成语出处:汉·刘向《说苑·臣术》:“四曰智足以饰非,辩足以行说,反言易辞而成文章,内离骨肉之亲,外妒乱朝廷,如此者谗臣也。”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横生:横逸而出。言辞生动,横逸而出。
成语出处:汉·王充《论衡·物势篇》:“亦或辩口利舌,辞喻横生为胜,或诎弱缀帢。”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糊:不明确;不清晰;辞:也作“词”;言辞。指话说得含含糊糊;不清楚;不明确。
成语出处:明 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57回:“二人先受岸贾之嘱,含糊其词,不肯替赵氏分辨。”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何患:哪怕;辞:言辞。哪里用得着担心没有话说呢?常与“欲加之罪”连用,表示坏人诬陷好人时,无端捏造罪名,还说得振振有词。
成语出处:《左传·僖公十年》:“不有废也,君何以兴?欲加之罪,其无辞乎?”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谓言辞诙谐敏捷。
成语出处:东汉·班固《汉书·东方朔传》:“上以朔口谐辞给,好作问之。”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指文章说理不能胜过言辞。
成语出处:三国·魏·曹丕《典论·论文》:“孔融体气高妙,有过人者,然不能持论,理不胜词。”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形容谈话时言辞如飘云那样奔涌而出。
成语出处:南朝·宋·范晔《后汉书·符融传》:“融幅巾奋裒,谈辞如云。”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谈话时美好的言辞像玉的碎末纷纷洒落一样。形容言谈美妙,滔滔不绝。
成语出处:宋·欧阳澈《显道辞中以诗示教因和韵复之》诗:“谈霏玉屑惊人听,歌和阳春满坐谣。”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玄妙冷隽的言辞。
成语出处:明·文璧《<南濠居士诗话>序》:“玄辞冷语,用以博见闻资谈笑而已,奚史哉?”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义:道理;辞:言辞。理由正当充足;言辞严正有力。
成语出处:宋 张孝祥《明守赵敷文》:“欧公书岂惟翰墨之妙,而辞严义正,千载之下,见者兴起,某何足以辱公此赐也哉!”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指繁冗芜杂的言辞。同“枝词蔓语”。
成语出处:《中国近代思想史参考资料简编 〈民报〉驳〈新民丛报〉最近之非革命论》:“吾驳论者之文,列举其主要之点,而一一辨之,未尝有枝辞蔓语。”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拙:拙笨;钝:迟钝,笨拙。粗嘴巴,笨言辞。指不善于言辞。
成语出处:元·无名氏《倅范叔》楔子:“须贾平日拙口钝辞,犹恐应对有误,家中有一辫士,名日范雎,得与此人同行,凡事计议,万无一失。”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微言:精深微秒的言辞。包含在精微语言里的深刻的道理。
成语出处:清·龚自珍《资政大夫礼部侍郎武进庄公神道碑铭》:“传山右阎氏之绪学,求二帝三王之微言大指,闵秦火之郁俨,悼孔泽之不完具。”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微:精深;微言:精深微秒的言辞。包含在精微语言里的深刻的道理。
成语出处:清·郑燮《潍县署中寄舍弟墨第一书》:“读《易》至韦编三绝,不知翻越过几千百遍来,微言精义,愈探愈出,愈研愈入,愈往而不知其所穷。”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大言:夸大的言辞。说大话欺骗别人。
成语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43回:“军败于当阳,计穷于夏口,区区求救于人,而犹言‘不惧’,此真大言欺人也。”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言:言语;言辞;物:指内容。指写文章或讲话空洞;没有具体充实的内容。
成语出处:清 梁启超《<刘蜕集>跋》:“言之无物,务尖险,晚唐之极敝也。”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语言是表达意思的)意思得到了;就不必记住言辞了。现多指彼此默契;心照不宣。
成语出处:庄周《庄子 外物》:“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简:简练。言辞简练,意思完备。
成语出处:王亚平《神圣的使命》:“王公伯言简意明地说:‘他的刑判得不合理,而且他没认罪。’”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状:形容。没法用言辞来形容。
成语出处:廖仲恺《再论钱币革命》:“其结果遂致钱币之购买力锐减,受契约上一定之月给以为生活者,窘苦不可言状。”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陈旧的言辞一定要去掉。指写作时务必要去掉陈旧的言辞。
成语出处:唐 韩愈《答李翊书》:“惟陈言之务去,戛戛乎其难哉!”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德:妇德,品德。言:言辞。容:容貌。功:女红(旧指女子所做的针线活)。封建礼教要求妇女应具备的品德。
成语出处:《礼记·昏义》:“是以古者妇人先嫁三日……教以妇德、妇言、妇容、妇功。”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大言:夸大的言辞;骇:惊扰。说大话吓唬人。
成语出处:明·孙仁孺《东郭记·吾将瞷良人之所也》:“他觑见俺似婴孩,大言相骇。”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肤:肤浅;受:感受。指肤浅的,使人感受不深的言论。也指不切合实际的言辞。
成语出处:《后汉书·杨璇传论》:“风景之赏未甄,肤受之言互及。”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繁:多;蔓:蔓延。繁多而纷杂的言辞。指罗嗦繁琐而不简洁
成语出处:宋·陈亮《谢罗尚书启》:“踣毙沉埋,岂繁言蔓词之为渎!”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甘:甜;币:礼物,金钱。甜蜜的言辞,厚重的礼品
成语出处:《梁书·侯景传》:“不顾社稷之安危,惟恐私门之不植。甘言厚币,规灭忠梗。”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甜美的言辞,厚重的礼品。亦作“甘言厚币”。
成语出处:晋·陈寿《三国志·魏志·公孙度传》:“悉斩送弥晏等首”裴松之注引《魏略》:“臣前遣校尉宿舒、郎中令孙综,甘言厚礼,以诱吴贼。”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如金玉被撞击而发出的声音。形容言辞铿然有声,正确无误。
成语出处:明·杨慎《洞天玄记》第一折:“兄弟也,不知师傅所言,句句斩钉截铁,言言击玉敲金。”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文:饰。美善的言辞,不需要修饰。
成语出处:汉·扬雄《法言·寡见》:“良玉不雕,美言不文。”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信:信实,真实。词藻华美的言辞、文章,内容往往不真实。
成语出处:春秋·楚·李耳《老子》:“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随机应变,锋芒毕露。形容言辞辩捷锐利。
成语出处:汉·荀悦《汉纪·武帝纪》:“朔对向响应,权变锋出,文章辞令横无穷,上颇倡优畜之。”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务:务必;陈言:陈旧的言辞。陈旧的言辞一定要去掉。指写作时务必要去掉陈旧的言辞。
成语出处:清·朱彝尊《鱼计庄词》序:“休宁戴生锜,从余游,其为词,务去陈言。”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雄:宏大,强有力;闳:宏大。雄健的言辞,强有力的辩论。
成语出处: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单方面的言辞;即某一个方面的意见。
成语出处: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今日若听此一面之词,杨仪等必投魏矣。”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言辞有文采,才能传播远方或影响后世。
成语出处:明·张溥《〈壬申文选〉序》:“言文行远,国家赖之。”参见“言而无文,行之不远”。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言辞简练,含意深远。
成语出处:《太平御览》卷六一七引晋·郭澄之《郭子》:“言各有隔而不通处,张忽遥于末坐判之,言约旨远,便足以畅彼我之怀。”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指繁冗芜杂的言辞。亦作“枝辞蔓语”。
成语出处:清黄六鸿《福惠全书 刑名 词讼》:“或代书虽据事以书,不限定字格,枝词蔓语,反滋缠绕。”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刍荛:割草打柴的人。割草打柴人的话。指普遍百姓的浅陋言辞。也用作讲话者的谦词。
成语出处:《诗经 大雅 板》:“先民有言,询于刍荛。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指诚恳而温和的言辞。
成语出处: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二十回:“宝玉见了这样,知难挽回,打叠起千百样的款语温言来劝慰。”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利口:能言善辩;捷给:言辞敏捷,善于应付。指能言善辩,言辞敏捷,善于应付。
成语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张释之传》:“夫绛侯、东阳侯称为长者,此两人言事曾不能出口,岂斅此啬夫谍谍利口捷给哉!”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巧妙的言辞,锋利的口辩。
成语出处:汉·东方朔《非有先生论》:“三人皆诈伪,巧言利口以进其身。”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言辞简练,含意深刻。
成语出处:清·赵翼《瓯北诗话·陆放翁诗》:“不在乎奇险诘曲,惊人耳目,而在乎言简意深,一语胜人千百。”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言辞高洁,行为卑污。
成语出处:唐·李虚中《命书》卷中:“言轻行浊,执不通变。”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旨:含意。言辞微妙,含意深远。
成语出处:唐·白居易《礼部试策王道》:“圣哲垂训,言微旨远。”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原为佛家语,指意义深奥微妙,无法用言辞表达。后指不能通过交谈、谈判的方法解决问题。
成语出处:《缨珞经》:“言语道断,心行所灭。”
详细解释
zhì zú yǐ jù jiàn,yán zú yǐ shì fēi 成语解释:智:智谋,指巧诈,诡辩;谏:规劝。巧诈足够拒绝别人的规劝,言辞足够掩饰自己的过失。
成语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殷本纪》:“帝纣资辨捷疾,闻见甚敏,材力过人,手格猛兽,知足以距谏,言足以饰非;矜人臣以能,高天下以声,以为皆出己之下。”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碍:滞碍。本是佛教用语,指菩萨为人说法,义理通达,言辞流利,后泛指口才好,能辩论。
成语出处:《大乘起信论》:“或令人知宿命过去之事,亦知未来之事,得他心智,辩才无碍。”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比喻言辞动听而心怀阴毒。
成语出处: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刘陶传》:“四方私言,云角等窃入京师,战视朝政,鸟声兽心,私共鸣呼。”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言辞躲躲闪闪;搪塞应付(支吾:言词不清)。
成语出处:清 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28回:“这句话不便向时筱仁说明,只得支吾其词道。”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佛教语。指菩萨为人说法,义理通达,言辞流利,后泛指口才好,能辩论。
成语出处:《艺文类聚》卷七六引南朝梁王筠《国师草堂寺智者约法师碑》:“显证一乘,宣扬三慧,辩才无阂,游戏神通。”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名:说出。没法用言辞来形容。
成语出处:宋·周密《武林旧事》第五卷:“穿幽透深,不可名貌。”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堪:可,能。言辞污秽,行为卑劣,不能看与听。
成语出处:严复《论中国之阻力与离心力》:“其菲薄揶揄,不堪视听。”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拙:不巧。嘴笨;口才不好;不善言辞。也作“笨口拙舌”。
成语出处:杨朔《石油城》:“刘公之低着头,用大手搓着大腿,挺为难地说:‘我这个人,笨嘴拙舌的,谈什么呢?’”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微末的赞扬言辞。比喻不费力的奖励的话。
成语出处:《南史·谢眺传》:“士子声名未立,应共奖成,无惜齿牙余论。”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形容规讽正道的言辞远远及不上劝诱奢靡的言辞。意在使人警戒,但结果却适得其反。
成语出处:西汉 司马迁《史记 司马相如列传》:“扬雄以为靡丽之赋,劝百风一,犹驰骋郑卫之声,曲终而奏雅,不已亏乎?”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掉动舌头,掀动乐器中的簧片。谓用动人的言辞蛊惑人。
成语出处:清·胡泉《貂裘换酒·题〈聊斋志异〉》词:“笔墨久抛荒,懒劳神雕虫小技,鼓舌掀簧。”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咳唾:咳嗽吐唾沫,比喻谈吐、议论。“咳”也写作“欬”。比喻言辞精当,议论高明。也形容文词极其优美。
成语出处:庄周《庄子 秋水》:“子不见夫唾者乎?喷则大者如珠,小者如雾。”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淋漓:充盛;畅快。形容说话、写文章意气昂扬;言辞畅快。
成语出处:蔡东藩《五代史演义》第六回:“先颁发一篇檄文,说得堂堂正正,慷慨淋漓。”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夸夸:说大话。言辞浮夸;大谈特谈。形容说话、写文章时浮夸;不切实际而又滔滔不绝。
成语出处:清 吴敬梓《儒林外史》:“进了书房门,听见杨执中夸夸而谈,知道是他已来了,进去作揖,同坐下。”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形容言辞明快而奔放自如。
成语出处:清·赵翼《瓯北诗话·韩昌黎诗》:“其实《石鼓歌》等杰作,何尝有一语奥涩,而磊落豪横,自然挫笼万有。”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形容规讽正道的言辞远远及不上劝诱奢靡的言辞。意在使人警戒,但结果却适得其反。
成语出处:《史记·司马相如列传》:“扬雄以为靡丽之赋,劝百而讽一,犹驰骋郑卫之声,曲终而奏雅,不已亏乎?”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莫名:无法用言辞形容。形容心中非常钦佩。
成语出处: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五回:“黄道台这番说话,说得袁玉珍五体投地,钦佩莫名,从此就把回家的心思,抛在脑背后去了。”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谓谈话时态度温和,言辞柔美。
成语出处:明·方孝孺《与郑叔度书》之三:“饮酒娱乐,软谈丽语,交欢释闷者不为少矣。”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饰:修饰。修饰言辞掩盖真相。
成语出处:明·施耐庵《水浒传》第83回:“都是汝等谗佞之徒,误国之辈,妒贤嫉能,闭塞贤路,饰词矫情,坏尽朝廷大事!”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天上地下,无所不谈。形容话题广泛或巧于言辞。
成语出处:明·施耐庵《水浒传》第十三回:“指挥说地谈天口,来诱翻江搅海人。”
详细解释
shén lóng jiàn shǒu bù jiàn wěi 成语解释:原是谈诗的神韵,后比喻人的行踪诡秘,刚一露面又不见了。也比喻言辞闪烁,使人捉摸不透。
成语出处:清 赵执信《谈龙录》:“诗如神龙,见其首不见其尾,或云中露一爪一鳞而已,安得全体?”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白费言辞,不起作用。
成语出处:明·伏雌教主《醋葫芦》第九回:“这官去后,伯伯仍前旧性不改,却不枉费唇舌?”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言辞未加选择和斟酌。
成语出处:清·包世臣《致广东按察姚中丞书》:“灯下草创,语无诠次,字条行草,伏唯涵察。”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言辞恳切,心情沉重。
成语出处:康濯《东方红》第五章二:“孟老汉可又自自然然地一忽晃火气全消,甚至还进一步责备自己似的,哑默了半天,才又脑袋一抬,愣着两只深窝大眼,语重心沉地说。”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态度严正,言辞严厉。
成语出处:明·方孝孺《王彪之》:“众情疑惧方若锋刃之迫肤,而能处之从容,正色厉声决以大事,非勇者不能也。”
详细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