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知识的成语

共 131 个成语

愚昧无

yú mèi wú zhī

成语解释:非常愚笨;糊涂;又没有知识。

成语出处:唐 玄奘《大唐西域记》:“自顾寡德,国人推尊,令袭大位,光父之业。愚昧无知,敢稀圣旨!”

详细解释

浅见薄

qiǎn jiàn bó shí

成语解释:浅见:肤浅的见解。形容见闻不广,知识贫乏。

成语出处:明·罗贯中《平妖传》第二回:“此诗浅见薄识,乃荒唐之说,不知此乃坐井观天,浅见薄识之辈。”

详细解释

shí zì zhī shū

成语解释:谓有文化知识。

成语出处:清·李渔《奈何天·虑婚》:“莫说别个,就是阙忠辈呵,一般也貌昂藏,识字知书,怎奈这命低微,执镫随鞭。”

详细解释

bù shí bù zhī

成语解释:没有多少知识。旧喻民风淳朴。

成语出处:战国 郑 列御寇《列子 仲尼》:“尧乃微服游于康衢,闻儿童谣曰:‘立我蒸民,莫匪尔极,不识不知,顺帝之则。’”

详细解释

皮毛

lüè zhī pí máo

成语解释:比喻稍知表面的情况或稍有肤浅的知识。

成语出处:清 李汝珍《镜花缘》第17回:“才女才说学士大夫论及反切尚切瞠目无语,何况我们不过略知皮毛,岂敢乱谈,贻笑大方!”

详细解释

不辨菽麦

bù biàn shū mài

成语解释:辨:分清;菽:豆类。分不清豆子和麦子。形容愚昧无知;或指缺乏实际生产知识。

成语出处:先秦 左丘明《左传 成公十八年》:“周子有兄而无慧,不能辨菽麦。”杜预注:“菽,大豆也。豆麦殊形易别,故以为痴者之候。”

详细解释

半解

yī zhī bàn jiě

成语解释:很贫乏的知识;很肤浅的理解。形容知道得不多;理解得不深。

成语出处:宋 严羽《沧浪诗话 诗辨》:“有分限之悟,有透彻之悟,有但得一知半解之悟。”

详细解释

物由学

zhī wù yóu xué

成语解释:指要认识事物、获得知识,就必须通过不断地学习。

成语出处:汉·王充《论衡·实知》:“知物由学,学之乃知。”

详细解释

寡见鲜闻

guǎ jiàn xiǎn wén

成语解释:形容学识浅薄,见闻不广,知识贫乏。

成语出处:汉 王褒《四子讲德论》:“俚人不知,寡见鲜闻。”

详细解释

见多广

jiàn duō shí guǎng

成语解释:识:知道。看到的多;知道的广。形容资格较老;经验丰富;知识广博。

成语出处:明 冯梦龙《古今小说 蒋兴哥重会珍珠衫》:“还是大家宝眷,见多识广,比男子汉眼力,到胜十倍。”

详细解释

浅见寡

qiǎn jiàn guǎ shí

成语解释:浅见:肤浅的见解;寡识:见识很少。形容见闻不广,知识贫乏。

成语出处:宋·苏舜钦《上范公参政书》:“今辄条数事,布于左右,非出于浅见寡识。”

详细解释

博闻多

bó wén duō shí

成语解释:博:广博;闻:见闻;识:学识。知识丰富,见闻广博。

成语出处:《魏书 李业兴传》:“博闻多识,万门千户,所宜访询。”

详细解释

寒腹短

hán fù duǎn shí

成语解释:形容人知识贫乏,见识短浅。

成语出处:清·周亮工《书影》卷五:“今人寒腹短识,辄不自量造语,余耻之。”

详细解释

多才广

shí duō cái guǎng

成语解释:识:知识,见识。具有广博的知识和多方面的才能。

成语出处: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55回:“他是晋国勋臣,识多才广。”

详细解释

一般见

yī bān jiàn shí

成语解释:平常的见识。表示不要跟知识低、修养差的人争论,说“不要跟他一般见识。”

成语出处:元 武汉臣《老生儿》第三折:“十三把钥匙都在我手里,我也不和你一般见识。”

详细解释

温故

wēn gù zhī xīn

成语解释:复习学过的知识;可以从中体会和发现新的东西。形容回顾过去;认识现实。温:温习;故:旧的。

成语出处:先秦 孔子《论语 为政》:“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详细解释

多见广

duō jiàn guǎng shí

成语解释:见闻多,知识广。

成语出处:《水浒传》第七四回:“话说这一篇诗,单道着燕青。他虽是三十六星之末,果然机巧心灵,多见广识,了身达命,都强似那三十五个。”

详细解释

不辨菽粟

bù biàn shū sù

成语解释:分不清哪是豆子,哪是小米。形容愚笨无知。后形容缺乏实际生产知识。

成语出处:清 龚自珍《农宗》:“婢妾之养不备,则不世;祠祭弗如式,不世;不辨菽粟,亦不世。”

详细解释

半瓶子醋

bàn píng zǐ cù

成语解释:比喻稍有一点知识而知识并不丰富,略有一点本领而本领并不高强的人。

成语出处:杨朔《我的改造》:“可是作为一个知识分子的我,这些年转弯抹角的,直到现在还是个半瓶子醋。”

详细解释

蒙昧无

méng mèi wú zhī

成语解释:愚钝糊涂;没有知识;不通事理。

成语出处:《晋书 阮种传》:“臣诚蒙昧,所以为罪。”

详细解释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

sì tǐ bù qín,wǔ gǔ bù fēn

成语解释:形容旧时知识分子脱离生产劳动,缺乏生产知识。

成语出处:先秦 孔子《论语 微子》:“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

详细解释

通今博古

tōng jīn bó gǔ

成语解释:通:通晓;博:广博,知道得多。现代和古代的事情知道得很多。形容知识渊博。

成语出处:明 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九回:“兼且通今博古,出口成文。”

详细解释

天文地理

tiān wén dì lǐ

成语解释:泛指知识、学问。

成语出处:明·施耐庵《水浒传》第113回:“某乃是中原一秀士,能知天文地理,善会阴阳,识得六甲风云,辨别三光气色,九流三教,无所不通。”

详细解释

学然后不足,教然后

xué rán hòu zhī bù zú,jiāo rán hòu zhī kùn

成语解释:困:贫乏。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缺点;教学以后,才知道自己的知识贫乏。

成语出处:西汉·戴圣《礼记·学记》:“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详细解释

象牙之塔

xiàng yá zhī tǎ

成语解释:指主张“为艺术而艺术”的资产阶级文艺家脱离社会现实的个人幻想的艺术境界。也比喻脱离现实生活的知识分子的小天地。

成语出处:鲁迅《集外集拾遗 关于知识阶级》:“现在比较安全一点的,还有一条路,而不做时评而作艺术家,要为艺术而艺术。住在‘象牙之塔’里,目前自然要比别处平安。”

详细解释

无一不

wú yī bù zhī

成语解释:没有什么不知道的。形容知识丰富。

成语出处:宋 张君房《云笈七签》第49卷引《五符经》:“知一者,无一之不知也。不知一者,无一能知也。一者,至贵无偶之号也。”

详细解释

殚见洽闻

dān jiàn qià wén

成语解释:殚:尽,完全;洽:广博。该见的都见过了,该听的都听过了。形容见多识广,知识渊博。

成语出处:汉 班固《西都赋》:“元元本本,殚见洽闻,启发篇章,校理秘文。”

详细解释

勉行

kùn zhī miǎn xíng

成语解释:在不断克服困难中求得知识,有了知识就勉力实行。

成语出处:西汉 戴圣《礼记 中庸》:“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

详细解释

一物不

yī wù bù zhī

成语解释:对某一事物有所不知。比喻知识尚有欠缺。

成语出处:汉·扬雄《法言·君子》:“圣人之于天下,耻一物之不知。”

详细解释

格物

zhì zhī gé wù

成语解释:致知:获得知识;格物:推究事理。获得知识,推究事物的原理。

成语出处:西汉·司马迁《礼记·大学》:“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详细解释

有汉,何论魏晋

bù zhī yǒu hàn,hé lùn wèi jìn

成语解释:不知道有汉朝,三国魏及晋朝就更不知道了。形容因长期脱离现实,对社会状况特别是新鲜事物一无所知。也形容知识贫乏,学问浅薄。

成语出处:晋·陶渊明《桃花源记》:“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不汉,何论魏晋。”

详细解释

格物致

gé wù zhì zhī

成语解释:格:推究;致:求得。穷究事物原理,从而获得知识。

成语出处:西汉 戴圣《礼记 大学》:“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详细解释

灼见

shēn zhī zhuó jiàn

成语解释:灼:明亮。深邃的知识,透彻的见解。

成语出处:清·夏敬渠《野叟曝言》第105回:“幼闻义方,长读经传,崇正辟邪之志,愈坚愈定,时以灭除老佛为念,深知灼见,确然无疑。”

详细解释

秀才不出门,全天下事

xiù cái bù chū mén,quán zhī tiān xià shì

成语解释:旧时认为有知识的人即使待在家里,也能知道外面发生的事情。

成语出处:毛泽东《实践论》:“‘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在技术不发达的古代只是一句空话,在技术发达的现代虽然可以实现这句话,……”

详细解释

秀才不出门,能天下事

xiù cái bù chū mén,néng zhī tiān xià shì

成语解释:秀才:指儒生。指有知识的人待在家里,也能知晓天下的事情。

成语出处:清·吴趼人《俏皮话·驴辩》:“然则秀才们,看得两卷书,何以便要说:‘秀才不出门,能知天下事。’”

详细解释

秀才不出门,而天下事

xiù cái bù chū mén,ér zhī tiān xià shì

成语解释:秀才:指儒生。指有知识的人待在家里,也能知晓天下的事情。

成语出处:鲁迅《谚语》:“古之秀才,自以为无所不晓,于是有‘秀才不出门,而知天下事’这自负的漫天大谎。”

详细解释

出乎争

zhì chū hū zhēng

成语解释:知:智慧,知识。争:斗争,竞争。智慧从斗争中得来。

成语出处:战国·宋·庄周《庄子·人间世》:“且若亦知夫德之荡而知之所为出乎哉?德荡乎名,知出乎争。”

详细解释

挈瓶之

qiè píng zhī zhì

成语解释:挈瓶:汲水用的瓶,它装不了多少水。比喻知识浅薄,不能深明事理。

成语出处:《左传·昭公七年》:“虽有挈瓶之知(智),守不假器,礼也。”《战国策·赵策一》:“人有言,挈瓶之知(智),不失守器。”

详细解释

生而

shēng ér zhī zhī

成语解释:生下来就懂得知识和道理。这是唯心主义者的观点。

成语出处:《论语·述而》:“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详细解释

愚妄无

yú wàng wú zhī

成语解释:形容非常愚笨,糊涂,又没有知识。

成语出处:冯玉祥《我的生活》第23章:“所看见的只是目前的利禄,个人的势位,而又愚妄无知,轻举盲动。”

详细解释

博古

bó gǔ zhī jīn

成语解释:博:广博。通晓古今的事情。形容知识渊博。

成语出处:三国·魏·王肃《孙子家语·观周》:“吾闻老聃,博古知今,通礼乐之原,明道德之归。”

详细解释

博闻强记

bó wén qiáng jì

成语解释:闻:见闻。形容知识丰富,记忆力强。

成语出处:西汉 韩婴《韩诗外传》第八卷:“人众兵强而守之以畏者胜,聪明睿智而守之以愚者哲,博闻强记而守之以浅者不隘。”

详细解释

薡蕫

bù zhī dīng dǒng

成语解释:薡蕫:草名,质地柔软可制绳子。比喻不懂事,缺乏知识。

成语出处:《尔雅 释草》:“莢,薡蕫。”郭璞注:“似蒲而细。不知薡蕫者,岂不辨菽麦意乎?”

详细解释

村野匹夫

cūn yě pǐ fū

成语解释:村野:荒村山野。匹夫:平民百姓。旧指没有知识、没有地位的人。

成语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六十五回:“马超曰:‘吾家屡世公侯,岂识村野匹夫。’”

详细解释

囫囵吞枣

hú lún tūn zǎo

成语解释:囫囵:整个儿;完整的。指不加咀嚼;把枣子整个吞下去。比喻学习时生吞活剥;缺乏思考;笼统地含糊地吸收知识。

成语出处:宋 圆悟禅师《碧岩录》:“若是知有底人,细嚼慢咽;若是不知有底人,一似浑囵吞个枣。”

详细解释

困勉下学

kùn miǎn xià xué

成语解释:指克服困难才能求得知识。

成语出处:清·郑燮《潍县署中寄舍弟墨第一书》:“虽生知安行之圣,不废困勉下学之功也。”

详细解释

轻薄无

qīng báo wú zhī

成语解释:谓轻佻浮薄,没有知识。

成语出处:宋·张君房《云笈七签》第70卷:“即轻薄无知泛滥之徒,岂可见天地之心乎?”

详细解释

通人达才

tōng rén dá cái

成语解释:通人:学识渊博的人;达才:通达事理的人。知识渊博通达古今的人才。

成语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田敬仲完世家》:“《易》之为术,幽明远矣,非通人达才熟能注意焉!”

详细解释

通儒达士

tōng rú dá shì

成语解释:指知识渊博、明智达理的学者。

成语出处: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卢植传》:“中兴以来,通儒达士班固、贾逵,郑兴父子,并敦悦之。”

详细解释

妄说

wú zhī wàng shuō

成语解释:妄说:胡说。缺乏知识,随意瞎说。

成语出处:毛泽东《“农村调查”序言》:“因为这种议论或批评,没有经过周密调查,不过是无知妄说。”

详细解释

妄作

wú zhī wàng zuò

成语解释:缺乏知识、不明事理而胡为。

成语出处:春秋·鲁·孔丘《论语·八》:“奚取于三家之堂。”宋·朱熹集注:“讥其无知妄作,以取谮窃之罪。”

详细解释

学贯天人

xué guàn tiān rén

成语解释:贯:贯通;天人:天和人。学问贯穿天、人各类知识。指学识渊博。

成语出处:明·周楫《西湖二集·文昌司怜才慢注禄籍》:“学贯天人,才兼文武,聪明颖悟,出口成章。”

详细解释

学究天人

xué jiū tiān rén

成语解释:有关天道人事方面的知识都通晓。形容学问渊博。

成语出处: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详细解释

以莛叩钟

yǐ tíng kòu zhōng

成语解释:莛:草茎。原意是钟的音量大,用草茎去敲,就不能使它发出应有的响声。后比喻学识浅薄的人向知识渊博的人请教。

成语出处:汉 东方朔《答客难》:“以蠡测海,以莛撞钟,岂能通其条贯,考其文理,发其音声哉。”

详细解释

今博古

zhī jīn bó gǔ

成语解释:贯通古今。知识渊博。

成语出处:元·赵彦晖《点绛唇·席上咏妓》曲:“知今博古通三教,铁石人一见了也魂销。”

详细解释

智周万物

zhì zhōu wàn wù

成语解释:天下万物无所不知。形容知识渊博。

成语出处:《周易 系辞上》:“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

详细解释

不辩菽麦

bù biàn shū mài

成语解释:分不清哪是豆子,哪是麦子。形容愚笨无知。后形容缺乏实际生产知识。

成语出处:晋 葛洪《抱朴子 穷达》:“庸俗之夫,暗于别物,不分朱紫,不辩菽麦。”

详细解释

博古通今

bó gǔ tōng jīn

成语解释:博:广博;知道得多;通:通晓。通晓古代和现代的事情。形容知识渊博。

成语出处:《晋书 石崇传》:“君侯博古通今,察远照迩,愿加三思。”

详细解释

蚩蚩者民

chī chī zhě mín

成语解释:蚩蚩:无知的样子。无知识的就是老百姓。

成语出处:《诗经·卫风·氓》:“氓之蚩蚩,抱布贸丝。”

详细解释

洽博多闻

qià bó duō wén

成语解释:指知识和见闻广博。

成语出处:明俞弁《逸老堂诗话》卷下:“玄敬当时最以洽博多闻称,不知何所据而云然。”

详细解释

茹古涵今

rú gǔ hán jīn

成语解释:犹言博古通今。对古代的事知道得很多,并且通晓现代的事情。形容知识丰富。

成语出处:唐 皇甫湜《韩文公墓志铭》:“茹古涵今,无有端涯。”

详细解释

融会贯通

róng huì guàn tōng

成语解释:融会:融合领会;贯通:透彻理解。指把各方面的知识和道理融合贯穿在一起;从而取得对事理全面透彻的理解。

成语出处:宋 朱熹《朱子全书 学三》:“举一而三反,闻一而知十,乃学者用功之深,穷理之熟,然后能融会贯通,以至于此。”

详细解释

师道尊严

shī dào zūn yán

成语解释:本指老师受到尊敬,他所传授的道理、知识、技能才能得到尊重。后多指为师之道尊贵、庄严。

成语出处:《礼记·学记》:“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

详细解释

徒读父书

tú dú fù shū

成语解释:徒:只。父书:父亲之言论。白读父亲的兵书。比喻人只知死读书,不懂得运用知识,加以变通。

成语出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括徒能读其父书,不知合变也。”

详细解释

学海无涯

xué hǎi wú yá

成语解释:学问的海洋无边无际。指对知识的学习永远没有止境。学海:指知识;涯:边际。

成语出处:明 张岱《小序》:“学海无边,书囊无底。世间书怎读得尽。”

详细解释

以蠡测海

yǐ lǐ cè hǎi

成语解释:以:用;蠡:贝壳;利用贝壳当瓢;测:量。用贝壳来量海水。比喻观察或了解得很狭窄、片面;也比喻知识浅薄。

成语出处:汉 东方朔《答客难》:“以管窥天,以蠡测海。”

详细解释

杂学旁收

zá xué páng shōu

成语解释:杂学:各种各样的学问;旁:广泛。多方面广泛地吸取和积累知识。

成语出处: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八回:“宝钗笑道:‘宝兄弟,亏你每日家杂学旁收的,难道就不知道酒性最热……’”

详细解释

不惑之年

bù huò zhī nián

成语解释:惑:迷惑;年:年龄。不迷惑的年龄;人到四十岁;称“不惑之年”;意思是人到此时已掌握知识;能明辨事理而不致迷惑。

成语出处:先秦 孔子《论语 为政》:“四十而不惑。”

详细解释

白面书生

bái miàn shū shēng

成语解释:白面:形容白净;书生:念书人。①形容年纪轻、知识浅薄、阅历不深的读书人。②也泛指相貌姣好、白净的年轻读书人。

成语出处:《宋书 沈庆之传》:“陛下今欲伐国,而与白面书生辈谋之,事何有济?”

详细解释

博洽多闻

bó qià duō wén

成语解释:洽:广博;闻:见闻。知识丰富,见闻广博。

成语出处: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杜林传》:“林从竦受学,博洽多闻,时称通儒。”

详细解释

不因一事,不长一智

bù yīn yī shì,bù zhǎng yī zhì

成语解释:智:聪明才智。不经历一件事情,就不能增长对于那件事情的知识。

成语出处:宋·悟明《联灯会要·道本禅师》:“老赵州十八上便解破家散宅,徒为戏论,虽然如是,不因一事,不长一智。”

详细解释

触类而长

chù lèi ér cháng

成语解释:语本《易·系辞上》:“引而伸之,触类而长之,天下之能事毕矣。”孔颖达疏:“谓触逢事类而增长之。”意谓掌握一类事物知识或规律,就能据此而增长同类事物知识。

成语出处:语出《易·系辞上》:“引而伸之,触类而长之,天下之能事毕矣。”孔颖达疏:“谓触逢事类而增长之。”

详细解释

触类旁通

chù lèi páng tōng

成语解释:触类:接触某一方面的事物;旁通:互相贯通。指掌握或懂得了某一事物的知识或规律;就可以由此及彼;了解和掌握同类的其它事物。

成语出处:《周易 系辞上》:“引而伸之,触类而长之,天下之能事毕矣。”

详细解释

冬烘学究

dōng hōng xué jiū

成语解释:冬烘:形容懵懂,浅陋。指昏庸浅陋的知识分子。

成语出处:茅盾《幻灭》:“无奈应试者大抵是那一类脚色——冬烘学究,衙门蛀虫,又不能剥夺他们的考试权,只好让他们来考。”

详细解释

冬烘先生

dōng hōng xiān shēng

成语解释:指昏庸浅陋的知识分子。

成语出处:五代·王定宝《唐摭言》卷八:“主司头脑太冬烘,错认颜标作鲁公。”

详细解释

多闻强记

duō wén qiáng jì

成语解释:闻:见闻。形容知识丰富,记忆力强。

成语出处:宋 释普济《五灯会元 天台韶国师法嗣》:“杭州九曲观音院庆祥禅师,余杭人也,辩才冠众,多闻强记,时天台人推为杰出。”

详细解释

多闻阙疑

duō wén quē yí

成语解释:阙疑:把疑难问题保留下来,不下判断。多听一听别人的言论,把疑难问题保留下来,暂不下判断。也指知识渊博而治学严谨。

成语出处:春秋·鲁·孔丘《论语·为政》:“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

详细解释

多文为富

duō wén wéi fù

成语解释:以多学知识、技能为富有。

成语出处:《礼记·儒行》:“不祈多积,多文以为富。”《孔子家语·儒行》:“儒有不宝金玉而忠信以为宝,不祈土地而仁义以为土地,不求多积而多文以为富。”

详细解释

二把刀

èr bǎ dāo

成语解释:称对某项工作知识不足、技术不高的人。

成语出处:老舍《四世同堂》:“我只会搭棚这点手艺,我的拳脚不过是二把刀。”

详细解释

浮而不实

fú ér bù shí

成语解释:形容知识浅薄;基础不扎实。形容作风浮泛;不深入不踏实。

成语出处:高阳《胡雪岩全传·平步青云》下册:“反过来‘嬉’字不作懒惰解释,要当作浮而不实的不敬来讲。”

详细解释

焚书坑儒

fén shū kēng rú

成语解释:坑:挖坑活埋;儒:儒生;读书人。指秦始皇焚烧《诗经》、《书经》等古代典籍;坑杀一批儒生。后泛指对文化和知识分子的摧残。

成语出处:汉 孔安国《〈尚书〉序》:“及秦始皇灭先代典籍,焚书坑儒,天下学士逃难解散。”

详细解释

腹载五车

fù zài wǔ chē

成语解释:比喻读书甚多,知识渊博。

成语出处:庄周《庄子 天下》:“惠施多方,其书五车。”

详细解释

俭腹高谈

jiǎn fù gāo tán

成语解释:俭腹:腹中空空,比喻知识匮乏。腹中知识匮乏,却喜欢高谈阔论。

成语出处:清·龚自珍《己亥杂诗》:“俭腹高谭我用忧,肯肩朴学胜封侯。”

详细解释

江湖医生

jiāng hú yī shēng

成语解释:假称有医学知识的人或卖药的流动小贩,指那些没有真才实学的人。

成语出处: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105回:“你不过是个江湖医生。”

详细解释

九儒十丐

jiǔ rú shí gài

成语解释:儒:旧指读书人。元代统治者把人分为十等,读书人列为九等,居于末等的乞丐之上。后指知识分子受到歧视和苛待。

成语出处:宋·郑恩肖《心史》:“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医、六工、七猎、八民、九儒、十丐。”

详细解释

经师易遇,人师难遭

jīng shī yì yù,rén shī nán zāo

成语解释:经师:古代教官;人师:为人师表的人;遭:遇到。单纯传授知识的老师容易遇到,为人师表的人不容易的人难遇到。

成语出处:晋·袁宏《后汉纪·灵帝纪》:“昭曰:‘盖闻经师易遇,人师难遭。’”

详细解释

经验教训

jīng yàn jiào xùn

成语解释:从多次实践中得到的知识或技能和从错误或挫折中得到的经验。

成语出处:邓小平《在中央顾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历史经验教训说明,不开放不行。”

详细解释

经一事,长一智

jīng yī shì,zhǎng yī zhì

成语解释:亲身经历了某件事情,就能增长关于这方面的知识。

成语出处:《新编五代史平话 汉史》:“人有常言:‘遭一蹶者得一便,经一事者长一智。’”

详细解释

经一失,长一智

jīng yī shī,zhǎng yī zhì

成语解释:经:经历;智:智慧,聪明。亲身经历了某件事情,就能增长关于这方面的知识。

成语出处:明·冯梦龙《警世通言》第三卷:“吾辈切记,不可轻易说人笑人,正所谓经一失,长一智耳。”

详细解释

辽东豕

liáo dōng shǐ

成语解释:辽东:地名,今辽宁省辽河以东;豕:猪。比喻知识浅薄,少见多怪。

成语出处: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朱浮传》:“往时辽东有豕,生子白头,异而献之,行至河东,见群豕皆白,怀惭而还。若以子之功论于朝廷,则为辽东豕也。”

详细解释

礼士亲贤

lǐ shì qīn xián

成语解释:礼:表示敬意。尊敬有知识的人,亲近有才德的人。

成语出处:明·无名氏《东篱赏菊》第三折:“礼士亲贤急访求,卑辞枉驾会儒流。”

详细解释

老师宿儒

lǎo shī xiǔ rú

成语解释:宿儒:原指长期钻研儒家经典的人,泛指长期从事某种学问研究,并具有一定成就的人。指年辈最尊的老师和知识渊博的学者。亦作“老手宿儒”。

成语出处:宋·陆九渊《语录》:“三百篇之诗,有出于妇人女子,而后世老师宿儒,且不能注释得分明,岂其智有所不若。”

详细解释

老手宿儒

lǎo shǒu xiǔ rú

成语解释:宿儒:长期研究儒家经典的人。指年辈大的老师或知识渊博的学者。

成语出处:宋·陆九渊《语录》:“三百篇之诗,有出于妇人女子,而后世老师宿儒,且不能注释得分明,岂其智有所不若。”

详细解释

礼贤下士

lǐ xián xià shì

成语解释:礼:以礼相待;对待有礼貌;贤:指贤士;有美德、有才能的人;下:谦居于别人之下;以示对人尊敬;士:旧指有知识学问的人。对贤者以礼相待;对学者非常尊敬。旧时形容封建君主或官员尊敬和  重视人才。

成语出处:《新唐书 李勉传》:“其在朝廷,鲠亮谦介,为宗臣表,礼贤下士有终始,尝引李巡、张参在幕府。”

详细解释

贫而乐道

pín ér lè dào

成语解释:家境贫穷,却以获得知识、懂得道理为乐事。

成语出处:《论语·学而》:“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详细解释

洽闻博见

qià wén bó jiàn

成语解释:洽:广博。见闻和知识非常广博。

成语出处:北魏·杨衒之《洛阳伽蓝记·景明寺》:“子才洽闻博见,无所不通,军国制度,罔不访及。”

详细解释

墙外汉

qiáng wài hàn

成语解释:指非局中之人,不属于某专业或不专于某门知识或艺术的人。

成语出处:南宋·郭茂倩《乐府诗集·慕容垂歌辞》:“我身分自当,枉杀墙外汉。”

详细解释

熔古铸今

róng gǔ zhù jīn

成语解释:指融会贯通古今知识。

成语出处:清 王士禛《池北偶谈 谈艺二 沧溟蔡姬》:“葆真履素,取则先民,熔古铸今,蔚为代宝。”

详细解释

融汇贯通

róng huì guàn tōng

成语解释:把各方面的知识和道理融化汇合,得到全面透彻的理解。

成语出处:秦牧《艺海拾贝 独创一格》:“郑板桥学习任何东西,都在继承优秀传统的基础上融汇贯通,发扬创造性。”

详细解释

融会通浃

róng huì tōng jiā

成语解释:把各方面的知识和道理融化汇合,得到全面透彻的理解。

成语出处:宋 叶適《司农卿湖广总领詹公墓志铭》:“已而遍观诸书,博求百家,融会通浃,天文、地理、象数、异书,无不该极。”

详细解释

熔今铸古

róng jīn zhù gǔ

成语解释:熔:熔炼;铸:浇铸。指融会贯通古今知识。

成语出处:明·陈汝元《金莲记·弹丝》:“那曾见熔今铸古五车饶,冰茧花生玉粟娇。”

详细解释

因篇幅关系,关于知识的成语只列出前 100 个

成语首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