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解释:图:谋取。没有利益可谋求
成语出处:高阳《胡雪岩全传·平步青云》下册:“这两样事业,一时都无利可图,完全是为了公益,我开典当是为方便穷人。”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指人们或集团已经获得的,法定的某种特别权益。
成语出处:毛泽东《陕甘宁边区政府第八路军后方留守处布告》:“属于边区管辖地域内,一切已经分配过的土地房屋和已经废除过的债务,本府本处当保护人民既得利益,不准擅自变更。”
详细解释
háo bù lì jǐ,zhuān mén lì rén 成语解释:丝毫不为个人利益着想,一心一意做有利于他人的事情。
成语出处:毛泽东《纪念白求恩》:“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表现在他对工作的极端负责任,对同志对人民的极端热忱。”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利:利益、私利;令:使;智:理智;昏:昏乱;神志不清楚。形容因贪图私利;使人头脑发昏;甚至失去理智。
成语出处:西汉 司马迁《史记 平原君虞卿列传赞》:“鄙语曰:‘利令智昏。’平原君贪冯亭邪说,使赵陷长平四十余万众,邯郸几亡。”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浮名:虚浮的名声;薄利:微薄的利益。形容名利微不足道。
成语出处:宋 赵师侠《扑蝴蝶》:“一杯洗涤无余,万事消磨去远,浮名薄利休羡。”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利:利益,私利;令:使;智:理智。形容因贪图私利而失去理智。
成语出处:《晋书·王沉传》:“心以利倾,智以势惛。”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为了使自己得到好处而损害别人利益。参见“损人利己”。
成语出处: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一卷:“君当传与世人,广行方便,切不可凌弱暴寡,利己损人。”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亦作“唯利是求”。亦作“唯利是图”。以利为着眼点。谓一心只顾谋取利益。
成语出处:春秋·鲁·左丘明《左传·成公十三年》:“余虽与晋出入,余唯利是视。”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如同苍蝇头那样小的利益。指极其微小的私利。
成语出处:宋 苏轼《满庭芳》:“蜗角虚名,蝇头微利,算来著甚干忙。”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寸利:微小的利益。微小的利益也必须得到,不能放弃。形容斤斤计较个人的得失。
成语出处:毛泽东《抗日战争胜利后的时局和我们的方针》:“蒋介石对于人民是寸权必夺,寸利必得。”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尽:全部;利:利益。指土地等自然环境充分发挥作用。
成语出处:孙中山《上李鸿章书》:“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浮名:虚有的名声。虚利:空有的利益。形容名利是空虚的东西。
成语出处: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87回:“若肯要灰心学道,可致神仙,何苦要碌碌尘埃,甘为浮名虚利所驱逐也。”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毫末:指细微。极小的利益。
成语出处:宋·欧阳修《原弊》:“有司屡变其法,以争毫末之利。”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涓:细流;滴:水珠。象小水珠一样微小的利益。
成语出处:《新编五代史评话 晋史》卷上:“贪取涓滴之微利,而自弃丘山之大功乎!”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指贪恋钱财和利益。
成语出处:明·施耐庵《水浒传》第29回:“愚男原在快活林中做些买卖,非为贪财好利,实为壮观孟州,增添豪侠气象。”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避开祸害,追求利益。
成语出处:《吴子·图国》:“谋者,所以违害就利,要者,所以保业守成。”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图:谋取。有利益可谋求。
成语出处:清·无名氏《官场维新记》第六回:“等到有利可图,可否即允照办。”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谓丢弃名位和利益。
成语出处:唐·卢肇《宜州新兴寺碑铭》:“但学者不能窒欲攘贪,遗名去利。”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争夺名位和利益。
成语出处:明·吴承恩《西游记》第一回:“争名夺利几时休?早起迟眠不自由!”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私;私有。不把利益据为己有。
成语出处:春秋·齐·管仲《管子·形势解》:“不伐其功,不私其利。”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世世代代长远的利益。
成语出处:《吕氏春秋·义赏》:“文公曰:‘雍季之言,百世之利也。”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啖:吃,引诱;重:大、厚;利:利益、好处。用优厚的利益和好处引诱或收买人。
成语出处:《史记·高祖纪》:“沛公以为诈,乃用张良计,使郦生、陆贾往说秦将,啖以利。”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利:利益。国家的利益和人民的幸福。
成语出处:蔡东藩《民国通俗演义》第15回:“如车有辙,如舟有舵,无旁挠,无中阻,以专趋国利民福之一途。”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急:急于;功:成效;成就;近:眼前的利益。急于追求成效;贪图眼前利益。
成语出处:汉 董仲舒《春秋繁露 卷九 对胶西王》: “仁人者正其道不谋其利,修其理不急功。”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耒耨:农具。比喻耕作所得的利益。
成语出处:《周易·系辞下》:“斫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利诱:用利益诱惑;威胁:恐吓。形容软硬兼施,使别人顺从。
成语出处:陶菊隐《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史话》第68章:“但是他们经不起帝国主义的利诱威胁。”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眉睫:眉毛和睫毛。眼前微小的利益。
成语出处:清·龚自珍《乙丙之际塾议》:“图眉睫之利,不顾充要。”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既得名声,又获利益。
成语出处:清 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34回:“但愿吾兄从此一帆风顺,升官发财,各式事情都在此中生发,真是名利双收,再好没有。”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给人以恩惠利益,而自己又耗费不多。亦作“惠而不费”。
成语出处:《论语·尧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史记·吴太伯世家》:“广而不宣,施而不费。”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损害公家的利益而使私人获利。
成语出处:《新华月报》1979年第1期:“在群众中,有些人损公肥私,无理取闹。”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兴盛、衰落、利益、损害,指世间人事发展的各种情况。
成语出处:战国·郑·列御寇《列子·仲尼》:“盛衰利害不能易,哀乐不能移。”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谓有共同利益,就能舍命相助。
成语出处:西汉·刘安《淮南子·兵略训》:“同利相死,同情相成。”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因为贪图小便宜而失掉大的利益。比喻只谋求眼前的好处而不顾长远的利益。
成语出处:战国 吕不韦《吕氏春秋 权勋》:“齐王怒曰:‘若残竖子之类,恶能给若金?’与燕人战,大败,达子死,齐王走莒。燕人逐北入国,相与争金于美唐甚多。此贪于小利以失大利者也。”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为了谋取利益而危害身体。
成语出处:先秦 庄周《庄子 让王》:“虽贵富,不以养伤身;虽贫贱,不以利累形。”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因贪图小的利益而失去大的利益。
成语出处:汉 刘昼《新论》:“灭国亡身为天下笑,以贪小利失其大利也。”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比喻微小的利益。也比喻极小的事情。同“锥刀之末”。
成语出处:《后汉书 舆服志上》:“争锥刀之利,杀人若刈草然,其宗祀亦旋夷灭。”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只为自己打算;只顾自己利益。形容私心重。
成语出处:宋 程颐《二程语录》:“然要卒归乎自私自利之规模。”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责:责任,利益。尽义务在众人之前,分享利益在众人之后。
成语出处:唐·韩愈《送穷文》:“面丑心妍,利居众后,责在人先。”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假:借;济:补益;助。假借公家的名义来谋取个人利益。
成语出处:元 无名氏《陈州粜米》第一折:“他假公济私,我怎肯和他干罢了也呵!”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窃:偷取。比喻用不当的手段谋取利益。
成语出处: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省事》:“以此得官,谓为才力,何异益食致饱,窃衣取温哉!”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用以指一心为公,置个人利益于不顾的精神。
成语出处:典出《书 益稷》:“娶于涂山,辛壬癸甲。”孔传:“[夏禹]辛日娶妻,至于甲日,复往治水,不以幺害公。”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指考虑事情以国家和集体的利益为出发点。
成语出处:刘斯奋《白门柳·夕阳芳草》第三章:“大丈夫立身行事,须出以公心。”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封官:古代帝王把官职赏赐给亲属和臣仆;许愿:迷信的人祈求神佛保佑;对神许诺将来给以报答酬谢。分封官职、爵位;承许将来给人以利益、好处。指以名利地位拉拢引诱别人。
成语出处:陶菊隐《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史话》第71章:“并且用封官许愿的办法来鼓励将士,但是他的阵地始终没有进展一步。”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个人本身的利益应该高于一切的道德学说或原则,道德的自私自利。
成语出处:毛泽东《关于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这是小资产阶级个人主义的表现。”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比喻利用职权给予他人某些不应有的方便和利益。
成语出处:清·李百川《绿野仙踪》第51回:“这都是开后门的话。”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荣:荣华富贵。指出卖国家利益谋取个人荣华富贵。
成语出处:宋 洪迈《容斋续笔 朱温之事》:“苏循及其子楷,自谓有功于梁,当不擢用。全忠薄其为人,以其为唐鸱枭,卖国求利,勒循致仕,斥楷归田里。”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指出卖公众利益以谋求个人私利。
成语出处:《魏书 赵黑传》:“高官禄厚,足以自给,卖公营私,本非情愿。”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舍弃自己的利益而去帮助别人。
成语出处:先秦 孔子《论语 先进》:“吾与点也。”朱熹集注:“初无舍己为人意,而其胸次悠然。”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私:利己;妄:虚妄,不实。为个人利益打算的种种想法。
成语出处: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24回:“心里并不曾有一毫私心妄念,不知此中怎的便如万马奔驰一般,早跳下炕来了。”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雁飞过也要拔下毛来。比喻不放过任何机会;利用手中权力来攫取利益。
成语出处:清 文康《儿女英雄传》第31回:“话虽如此,他既没那‘雁过拔毛’的本事,就该悄悄儿走。”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和老虎商量;要它的皮。比喻跟有直接利害关系的人去商量损害他人利益的事;绝对办不到。后多指要恶人放弃自己的利益;纯属幻想。
成语出处:《太平御览》第208卷引《符子》:“欲为千金之裘,而与狐谋其皮,欲具少牢之珍而与羊谋其羞。言未卒,狐相率逃于重丘之下,羊相呼藏于深林之中。”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末:梢,尖端。比喻微小的利益。也比喻极小的事情。
成语出处:先秦 左丘明《左传 昭公六年》:“锥刀之末,将尽争之。”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比喻通过托情或利用职权等不正当的途径谋取通融或利益。
成语出处:邓小平《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违反党的原则,闹派性,搞特殊化,走后门,铺张浪费,损公肥私。”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窒:塞;蹈:踩;瑕:瑕疵。塞入缝隙,踩住缺处。比喻利用对方的弱点或乘对方的间隙进行活动,乘机谋取自己利益或对付他人。
成语出处:西汉·扬雄《解嘲》:“是以士颇得信其舌而奋其笔,窒隙蹈瑕而无所拙也。”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大体:大局,整体利益。不懂得从大局考虑。
成语出处:南朝·宋·范晔《后汉书·袁绍传》:“袁绍不达大体。”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百年:泛指长久;计:策略。关系到长远利益的计划或措施。
成语出处:清 梁启超《论民族竞争之大势》:“数月之间,而其权力已深入巩固,而百年大计于以定矣。”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指关系到长远利益的重要计划或措施。同“百年大计”。
成语出处: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为自己所在的小单位打算而不顾整体利益的思想作风。
成语出处:毛泽东《关于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六)本位主义,一切只知道为四军打算,不知道武装地方群众是红军的重要任务之一。”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疆:边疆;质:同“贽”,古代初次见面的礼物。指带着见面礼到国外去。比喻出卖民族利益,投靠外国。
成语出处:战国·邹·孟轲《孟子·滕文公》:“孔子三月无君,则皇皇如也,出疆必载质。”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枉:弯曲;寻:古长度单位,1寻=8尺;直:伸。弯曲一尺而使得一寻伸直。比喻微小的让步换来较大的利益。
成语出处:晋·陈寿《三国志·蜀志·绤正传》:“小屈大申,存公忽私,虽尺枉而寻直,终扬光以发挥也。”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比喻自己不出力,只享受现成的利益。
成语出处:明·酉阳野史《续三国演义》第十回:“虎将垂死,尚用汝等来吃现成饭而要见成功也?”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凭权势或用不正当手段侵占国家或集体利益,捞取额外收入。
成语出处:古华《芙蓉镇》第二章:“要清理基层干部的贪污挪用,多吃多占,还要清查弃农经商、投机倒把分子的浮财。”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乘机放手攫取利益。
成语出处:李英儒《野火春风斗古城》第八章:“而科股长呢,还不是每人乘机大捞一把。”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焚烧树木林,猎取禽兽。比喻只图眼前利益,不作长久打算。
成语出处:西汉 刘安《淮南子 主术训》:“不涸泽而渔,不焚林而猎。”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烧毁树林以猎取野兽。比喻取之不留馀地,只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
成语出处:《韩非子·难一》:“焚林而田,偷取多兽;以诈遇民,偷取一时,后必无复。”
详细解释
fén lín ér tián,jié zé ér yú 成语解释:竭:使……干涸;渔:打鱼。烧毁森林捕捉野兽,排干湖水去捕捉鱼。比喻只顾眼前的利益,无止境地索取而不留余地。
成语出处:汉·刘安《淮南子·本经训》:“钻燧取火,构木为台,焚林而田,竭泽而渔。”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焚林而田,竭泽而渔。喻只图眼前利益。
成语出处:清·黄宗羲《明司马澹若张公传》:“窃恐焚林竭泽之后,能无鱼惊鸟散之忧?”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比喻被人说了有关切身利益的坏话。
成语出处:《论语 颜渊》:“浸润之谮,肤受之诉,不行焉,可谓远也已矣。”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膻:羊肉的气味。依附、追逐有膻腥气味的东西。比喻巴结权贵,追逐个人利益。亦作“附膻逐秽”。
成语出处:清·李绿园《歧路灯》第88回:“我们清白门第,断不至于设招权倚势之心,那无知小人,便看得咱家是附膻逐腥之地。”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羹:肉汁。楚、汉相争时,刘邦答项羽的话。比喻从别人那里分享一分利益。
成语出处:西汉 司马迁《史记 项羽本纪》:“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羹:肉汁。分给我一杯肉汁。指分享利益。
成语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指从整体的利益着想,使不受损害。
成语出处: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我们相信,我们的人民是顾大局、识大体、守纪律的。”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与国家利益有关的重大事情。
成语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75回:“于禁等被水所淹,非战之故;于国家大计,本无所损。”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大事:重大事情。与国家利益有关的重大事情。
成语出处:南朝·宋·范晔《后汉书·贾复传》:“是时列侯唯高密、固始、胶东三侯与公卿参议国家大事,恩遇甚厚。”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指粮价过低,损害农民的利益。
成语出处:东汉 班固《汉书 食货志上》:“籴甚贵伤民;甚贱伤农。民伤则离散,农伤则国贫。”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顾全:顾及;使不受损害;大局:全盘或整体;多指国家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一切言论、行动都要从全局出发;不使受到损害。
成语出处:清 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14回:“总求大人格外赏他们个体面,堵堵他们的嘴。这是卑职顾全大局的意思。”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不求长远利益;只图眼前生存。苟且:得过且过;偷生:贪图生存。
成语出处:宋 王令《与杜子长书》:“令贫无资,身术从礼,有责不敢易。受寒饿死,俱辱先人后,以故苟且偷生。”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既照顾到公家的利益,也照顾到私人的利益。
成语出处:毛泽东《抗日时期的经济问题和财政问题》:“在公私关系上,就是‘公私兼顾’,或叫‘军民兼顾’。”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比喻乘混乱的时候从中捞取不正当的利益。
成语出处:马南邨《燕山夜话 一个鸡蛋的家当》:“而他打算把这个拾来的鸡蛋,寄在邻居母鸡生下的许多鸡蛋里一起去孵,其目的更显然是混水摸鱼。”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抽干池水捉鱼。比喻只图眼前利益,不作长远打算。
成语出处:《文子 七仁》:“先王之法,不涸泽而渔,不焚林而猎。”
详细解释
hé zé ér yú,fén lín ér liè 成语解释:涸:使水干枯;泽:聚水的洼地;焚:烧毁。把池水戽干来捕鱼,将林地烧毁来打猎。比喻只图眼前利益,不作长远打算。
成语出处:《文子·上仁》:“先王之法,……不涸泽而渔,不焚林而猎。”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殉国:为国家的利益而牺牲生命。为了国家而献出生命。
成语出处:北魏·杨衒兺《洛阳伽蓝记·追光寺》:“既见义忘家,捐生殉国,永言忠烈何日忘之!”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洁:沌洁;好:喜爱。保持自身的清洁;不同流合污。现也指怕招惹是非;只顾自己;不关心大多数人的利益。
成语出处:鲁迅《且介亭杂文二集 逃名》:“逃名,固然也不能说是豁达,但是去就,有爱憎,究竟总不失为洁身自好之士。”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谓贪图未得的利益而断送自己的生命。
成语出处:《文子 上义》:“左手据天下之图而右手刎其喉,虽愚者不为,身贵于天下也。”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竭:排水。薮:指草野。排干池水捕鱼,烧光草野捉兽。比喻做事不留余地,只顾眼前利益。
成语出处:《吕氏春秋·义赏》:“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焚薮而田,岂不获可,而明年无兽。诈伪之道,虽今偷可,后将无复,非长术也。”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惠:给人以好处;至:到。只在口头上答应给别人好处;而实际的利益却到不了别人身上。
成语出处:西汉 戴圣《礼记 表记》:“口惠而实不至,怨灾及其身。”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旧时指不忠君主;不守臣道;作风反叛的大臣。后指破坏国家统一;损害人民利益的恶人。也作“逆子贼臣”。
成语出处:先秦 孟轲《孟子 滕文公下》:“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里通:暗中勾结。与国外反动势力暗中勾结;盗卖本国的情报或国家利益。
成语出处:鲁迅《且介亭杂文 病后杂谈之余》:“ 大则指为‘里通外国’,就是现在之所谓‘汉奸’。”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用不正当手段取得一些利益。
成语出处:刘知侠《铁道游击队》第五章:“他就想再捞一把,可是越捞越深。”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缺乏远见卓识的、只顾眼前利益的性质或状态
成语出处:周克芹《许茂和他的女儿们》第一章:“这位精明的庄稼人思前想后,竟得出了一个目光短浅的结论。”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媚:谄媚。奉承外国人以谋求个人利益。
成语出处:清·吴趼人《痛史》第19回:“这是媚外求荣的结局,表过不提。”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指出卖主人的利益以换取个人的荣华富贵。
成语出处:清 夏敬渠《野叟曝言》第59回:“得势则聚若蝇蚊,失势则散若鸟兽,甚至卖主求荣者颇多。”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亦作“囊漏储中”。谓粮食从小器漏入大器,其实并未漏掉。常以喻实际利益并未外流。贮,盛米器,大于囊。
成语出处:汉·贾谊《新书·春秋》:“汝知小计而不知大计。周谚曰:‘囊漏贮中。’而独弗闻欤?”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比喻为长远利益而能包容大度。
成语出处:先秦 左丘明《左传 宣公十五年》:“瑾瑜匿瑕,国君含垢。”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秋毫:鸟兽秋天新换的绒毛,比喻极细微的东西;犯:侵犯。指军纪严明,丝毫不侵犯人民的利益。
成语出处:《史记 项羽本纪》:“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后汉书 岑彭传》:“持军整齐,秋毫无犯。”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指军纪严明,丝毫不侵犯人民的利益。同“秋毫无犯”。
成语出处:《北史 隋纪下 炀帝》:“营垒所次,务在整肃,刍荛有禁,秋毫勿犯。”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穷:不得志;通:畅达。遭遇的坎坷与顺利,利益的得与失。指人生遭遇。
成语出处:清·胡泉《<聊斋志异>续题》:“快平生,穷通得失,悲欢笑骂假荒唐。”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鼎:古代用青铜制成的炊具,多为圆形,三足两耳。把手指伸到鼎里蘸点汤。比喻沾取非分的利益。
成语出处:《左传 宣公四年》:“及食大夫鼋,召子公而弗与也。子公怒,染指于鼎,尝之而出。”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认识到有关大局的重要道理,照顾全局利益。
成语出处:邓小平《在扩大的中央会议上的讲话》:“不论工人也好,农民也好,知识分子也好,爱国民主人士也好,都是识大体、顾大局的,都是相信跟着党走是对的。”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比喻贪图眼前微小的好处而损害长久的利益。亦作“杀鸡取卵”。
成语出处:李云德《沸腾的群山》:“日本人为了掠夺富矿,采用杀鸡取蛋的办法,到处乱采乱掘。”
详细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