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解释:指略表心意或表面是那么回事。
成语出处:高阳《胡雪岩全传·平步青云》上册:“第一趟上门来看老伯母,总要意思意思,新茶陈火腿,是我自己的孝敬。”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原是佛教用语;指神秘奥妙。不可用心意思忖;也不能用言语表达。后形容对事物情况、发展变化或言论无法想象很难理解。
成语出处:《维摩诘经 不思议品》:“诸佛菩萨有解脱名不可思议。”慧远义记:“不思据心,不议就口,解脱真德,妙在情妄心言不及,是故名为不可思议。”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悲痛的心情平静下来以后;回想遭受痛苦的情景;让人震撼;也让人警醒。形容所受痛苦的沉重;含有警醒的意思。痛:悲痛;哀苦;定:平静。
成语出处:唐 韩愈《与李翱书》:“今而思之,如痛定之人,思当痛之时,不知何能自处也。”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百:泛指多;各个方面;聊赖:凭借;指生活或感情上的寄托。指生活中思想感情没有依托;精神空虚;感觉什么都没意思。指精神无所寄托。
成语出处:傅専《阁夜》诗:“百无聊赖作词人,尽许闲愁集一身。”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囫囵:完整的,整个儿的。一个整体中的一部分。指只听懂或理解了其中的大概意思。
成语出处:毕方《千重浪》第十章:“(邢连成)这才囫囵半片地听出点意思。”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与“慷慨”意思相同,指充满正气,情绪激动。“当以”无实际意义。
成语出处:汉·曹操《短歌行》:“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溢:水满外流,引申为超出。超出语言之外。指某种意思、感情通过语言文字充分表露出来。亦作“溢于言表”。
成语出处:叶圣陶《倪焕之》:“郑重叮咛的意思,溢于言外。”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达:表达。语言或文辞不能确切地表达想要表达的意思。也作“文不逮意”、“辞不达意”。
成语出处:清 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30回:“还要中西文字兼通的才行;不然,必有个词不达意的毛病。”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弦:乐器上发音的丝线。比喻言外之意;即在话里间接透露;而不是明说出来的意思。
成语出处:《南史 范晔传》:“其中体趣,言之不可尽。弦外之意,虚响之音,不知所从而来。”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言:说的话;尽:完全。指说的话不能表达全部的意思。多用于信的末尾。
成语出处:《周易 系辞上》:“书不尽言,言不尽意。”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简:简练。言辞简练,意思完备。
成语出处:王亚平《神圣的使命》:“王公伯言简意明地说:‘他的刑判得不合理,而且他没认罪。’”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寄托或隐含的意思很深(多指语言文字或艺术作品)。
成语出处:宋 沈作喆《寓简》卷一:“诗之作也,其寓意深远,后之人莫能知之其意之所在也。”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意思含畜深远,耐人寻味。同“意味深长”。
成语出处:巴金《旅途随笔·别》:“这些简单而意义深长的话我还能够了解。”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辞:言辞;意:意思。指词句不能确切地表达出意思和感情。
成语出处:宋 罗烨《醉翁谈录 崔木因妓得家室》:“但恐小子不才,辞不达意。”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辞:言词;逮:及,到。指言词不能把意思表达出来。
成语出处:宋·刘学箕《<松江哨遍>词序》:“至欲作数语以状风景胜概,辞不意逮,笔随句阁,良可慨叹。”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简:简练;赅:完备。言辞简练,意思完备。
成语出处:《清史稿·刑法制》:“诸臣以律文昉自《唐律》,辞简意赅,易致舛讹。”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语言是表达意思的)意思得到了;就不必记住言辞了。现多指彼此默契;心照不宣。
成语出处:庄周《庄子 外物》:“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意思是偌大一个须弥山塞进一粒小小的菜籽之中刚刚合适。形容佛法无边,神通广大。也形容诗文波诡变幻,才思出众。
成语出处:《维摩经不思议品》:“若菩萨住是解脱者,以须弥之高广,内芥子中,无所增减。”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原指音乐的余音。比喻言外之意,即在话里间接透露,而不是明说出来的意思。
成语出处:清 袁枚《随园诗话》第三卷:“故言尽而意亦止,绝无弦外之音,味外之味。”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语言简练,意思完备。
成语出处:余易木《初恋的回声》十一:“如今,当‘周马’这个绰号,由于语简意赅,迅速地成为我的正式代号的时候,我反而处之泰然了。”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言:语言;之:助词;相当于“的”。言语之外的意思。指没有在话里或文章里明说出来的意思。也作“意在言外”。
成语出处:宋 叶梦得《石林诗话》下卷:“七言难于气象雄浑、句中有力,而纡余不失言外之意。”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意:意思。文章未能完全表达出意思
成语出处:宋·张君房《云笈七签》第43卷:“圆光如日,有炎如烟,周绕我体,如同金刚,文不尽意,犹待诀言。”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弦乐器的弦上发出的声音以外还有声音。比喻话语中另有间接透露、没有明说的意思。
成语出处:南朝 宋 范晔《狱中与诸甥侄书》:“然至于一绝处,亦复何耶!其中体趣,言之不尽。弦外之意,不知所从而来。”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弦:乐器上用以发音的丝线、铜丝或钢丝。言外之意。比喻话语中另有间接透露、没有明说的意思
成语出处:西汉·戴圣《礼记·乐记》:“清庙之瑟,朱弦而疏越,一倡而三叹,有遗音声矣。”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直爽地说出全部的意思
成语出处:东汉·班固《汉书·元帝纪》:“直言尽意,无有所讳。”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指话语、文章、或已表露的现象之中;很有令人难以捉摸的意思或别的情况。
成语出处:清·石玉昆《三侠五义》:“艾虎听了,暗暗思忖道:‘这话语之中大有文章。’”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覆:翻;引申为倾、倒、泼的意思。泼在地上的水;难以收回来。比喻事情已成定局;很难再挽回了。引申为夫妻关系已经断绝;难以重新结合。
成语出处: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何进传》:“国家之事,亦何容易!覆水不可收。宜深思之。”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集中全部精神。原有集思广益的意思;现常用以形容专心致志;精神高度集中。
成语出处:汉 王褒《圣主得贤臣颂》:“明明在朝,穆穆列布,聚精会神,相得益章。”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没完没了(含有厌恶的意思)。
成语出处:曹禺《北京人》第三幕:“终于沉闷地听着远处的更锣声、风声、树叶声,和偶尔才肯留心到的身旁思懿的无尽无休的言语。”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意思含糊晦涩;转弯抹角。常指说话或写文章用隐隐约约、转弯抹角的方式来表达思想。隐晦:不明显;曲折:转弯抹角。
成语出处: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我们可以大声疾呼,而不要隐晦曲折,使人民大众不易看懂。”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表示歉意或感谢的话,意思是罪过,不敢当。
成语出处:明·冯梦龙《醒世恒言》卷十:“多谢厚情,只是无功受禄,不当人子,老汉转来,定当奉酬。”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然:对;不错。不认为是对的。表示不同意。有轻视的意思。
成语出处:宋 苏轼《再乞罢详定役法状》:“右臣先曾奏论前衙一役,只当招募,不当定差,执政不以为然。”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说话写文章不能确切地表达意思。语本《仪礼·聘礼》:“辞多则史,少则不达,辞苟足以达义之至也。”
成语出处:语出《仪礼·聘礼》:“辞多则史,少则不达,辞苟足以达义之至也。”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要说的话很多,一时不能说清,只用扼要的几句话表明主要意思。
成语出处:清 李绿园《歧路灯》第三十六回:“长话短说,你与谭学生是同盟兄弟,他赢了俺一百多银子。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原指引用《诗经》中某一篇章的诗句;借用来表达自己的意思;并不是所引诗篇的原意。后泛指引用别人的诗文或谈话;只根据自己的理解或需要截取片断或部分;而不顾全文和原意。
成语出处:先秦 左丘明《左传 襄公二十八年》:“赋《诗》断章,余取所求焉。”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阿谀:迎合别人的意思,向人讨好;谄媚:巴结,奉承。说话做事迎合别人的心意,竭力向人讨好。
成语出处:明 冯梦龙《喻世明言》第九卷:“只是这帮阿谀谄媚的,要博相国欢喜,自然重价购买。”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指本意是说别人好处,而事实上却正道着了自己。也用在不好的一面,意思是指摘别人,却正指摘了自己。
成语出处:先秦 孔子《论语 宪问》:“子曰:‘君子有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子贡曰:‘夫子自道也。’”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指说话里面还暗含着别的意思。
成语出处: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110回:“邢夫人等听了话中有话,不想到自己不令凤姐便宜行事,反说:‘凤丫头果然有些不用心。’”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宏:大。和主要的意思无关。指意义不大或关系不大。
成语出处:清 纪昀《阅微草堂笔记 滦阳消夏录一》:“宋儒所争,古文今文字句,亦无关宏旨,均故置弗议。”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简:简洁;简练;赅:完备。语言简练;意思完备而透彻。也作“意简言赅”。
成语出处:宋 张端义《贵耳集》上卷:“言简理尽,遂成王言。”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旨:题旨;所要表达的意思。言语虽然浅近;含意却很深远。
成语出处:先秦 孟轲《孟子 尽心下》:“言近而指远者,善言也。”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阑珊:衰落。将残、将尽的意思。
成语出处:唐·白居易《咏怀》诗:“几时酒盏曾抛却?何处花枝笔把看?白发满头归得也,诗情酒兴渐阑珊。”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长了眉毛,有了眼睛。意思是同样是一个人。
成语出处:明 施耐庵《水浒传》第28回:“你也是安眉带眼的人,直须要我开口说。”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必然不能得止。指形势使得非如此不可。表示无可奈何的意思。
成语出处:《论语 颜渊》:“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痴:呆傻;颠:同癫,疯癫。装疯卖傻的意思。
成语出处:明 冯梦龙《古今小说 蒋兴歌重会珍珠衫》:“这婆子俐齿伶牙,能言快语,又半痴不颠的惯与丫环们打诨,所以上下都喜欢他。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不:语助词,没有实际意思。表示端端正正。
成语出处:元 无名氏《渔樵记》第三折:“老汉也分开人丛,不当不正,站在那相公马前。”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自专:擅自专断。不敢自作主张,独自行事。有自谦的意思。
成语出处:唐 韩愈《褅夾议》:“凡在拟议,不敢自专。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①表示碍于情面而只能怎样或不便怎样。②害羞;难为情。
成语出处: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惑:迷惑;年:年龄。不迷惑的年龄;人到四十岁;称“不惑之年”;意思是人到此时已掌握知识;能明辨事理而不致迷惑。
成语出处:先秦 孔子《论语 为政》:“四十而不惑。”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饱:充分地;经:经历;沧桑:沧海桑田。意思是说沧海变成桑田;桑田变成大海。比喻世事变化很大。形容经历了许多世事变化。生活经历极为丰富。
成语出处:王蒙《轮下》:“而你是一个四十六岁的男人,饱经沧桑,眼角皱纹细密如网。”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意思是他送给我桃儿,我以李子回赠他。比喻友好往来或互相赠送东西。
成语出处:《诗经 大雅 抑》:“投我以桃,报之以李。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身:指生命;何:怎能;赎:抵换。意思是自己就有一百条命也抵换不回来。
成语出处:南朝 梁 刘令娴《祭夫徐敬业文》:“躬奉正衾,亲观启足。一见无期,百身何赎?”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意思是在唐、虞时代,贤人很多,差不多每家都有可受封爵的德行。后比喻社会安定,民俗淳朴。也形容教育感化的成就。
成语出处:前蜀 杜光庭《寿春节进元始天尊帧并功德疏表》:“无向隅不获之夫,有比屋可封之俗。”
详细解释
cháo lǐ wú rén mò zuò guān 成语解释:旧时俗语。意思是,没有靠山,事办不成。
成语出处:明·无名氏《包青天奇案》第三卷:“却说常言道,‘朝里无人莫做官’,这句话深为有理。”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彻:通,透。从头到尾,全部,十足的意思。
成语出处:宋 朱熹《答陈安卿书》:“今此于既学适道之后却言笃信何也?恐信字彻首彻尾不可分先后。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辞:文词,言词。微:隐蔽,精深。旨:意思,目的。言词隐微而表达的意思很深远。
成语出处:《梁书·刘之遴传》:“省所撰《春秋》义,比事论书,辞微旨远。”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按照自己的意思,想怎样便怎样。
成语出处:先秦 孔子《论语 为政》:“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三昧:佛教用语,梵文音译词,意思是“正定”,即屏绝杂念,使心神平静,是佛门修养之法。比喻这里面的奥妙之处。
成语出处:唐·李肇《国史补·中》:“长沙僧怀素好草书,自言得草圣三昧。”
详细解释
chéng zé wéi wáng,bài zé wéi lǔ 成语解释:旧指在争夺政权斗争中,成功了的就是合法的,称帝称王;失败了的就是非法的,被称为俘虏。含有成功者权势在手,无人敢责难,失败者却有口难辩的意思。
成语出处:元 纪君祥《赵氏孤儿》第五折:“我成则为王,败则为虏,事已至此,惟求早死而已。”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原指三国名将关羽随身带一口大刀和少数随从在东吴参加宴会。后泛指只身或仅带少数人去参加有危险的约会。含有赞颂赴会者富有胆略的意思。
成语出处: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66回:“吾来日驾小舟,只用亲随十余人,单刀赴会,看鲁肃如何近我!”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连续地小声地自言自语。有时也带有抱怨的意思。
成语出处: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四十八回:“这个人定要疯了!昨夜嘟嘟哝哝直闹到五更天才睡下,没一顿饭的工夫天就亮了。”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面对着美酒应当高声歌唱。又可指面对着美酒和歌舞。指宴请宾客时赋诗以助酒兴;含有人生应及时行乐的意思。
成语出处:三国 魏 曹操《短歌行》:“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打:与某些动词结合成为一个词,表示进行的意思;冷宫:古代皇帝把失宠的后妃软禁于冷僻宫内。比喻人不被重视或把事情搁置一边。
成语出处:清·唐芸洲《七剑十三侠》第173回:“因问道:‘尔为宸濠打入冷宫几年了?’”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破坏兴致的意思
成语出处:唐·李商隐《杂纂》把“花间喝道”、“月下把火”等列为“杀风景”的事情。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佛教用语;梵语的译音;也译作无量寿佛或无量光佛。佛教用以指西方极乐世界最大的佛。信佛的人用作口头诵颂的佛号;表示祈祷祝福或感谢神灵的意思。
成语出处:元 张国宾《合汗衫》第四折:“张寿友曰:'阿弥陀佛,这个是谁?'卜儿云:'这便是媳妇儿。'”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指好事不容易被人知道,坏事却传播得极快(含有劝告的意思)。
成语出处:宋·孙光宪《北梦琐言》卷六:“所谓好事不出门,恶事行千里,士君子得不戒之乎?”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本是珠算除法的一句口诀,是二分之一等于零点五的意思。比喻双方平分。
成语出处:清·石玉昆《三侠五义》第二回:“好好儿的‘二一添作五’的家当,如今弄成‘三一三十一’了。”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尔:你;虞:猜测。意思是我骗你;你骗我;互相欺骗。
成语出处:先秦 左丘明《左传 宣公十五年》:“我无尔诈,尔无我虞。”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法:法律。阿:偏袒;讨好。指法律不偏袒有权势富贵的人。意思是秉公执法;不畏权贵。
成语出处:韩非《韩非子 有度》:“法不阿贵,强不挠曲。法之所加智者弗能辞,勇者弗敢争,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指居非其位,才不称职,就会招致祸患。
成语出处:典出《易·解》:“六三:负且乘,致寇至,贞吝。《象》曰:‘负且乘,亦可丑也。自我致戎,又谁咎也。’”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意思是不义而富贵,对于我就象浮云那样轻漂。比喻把金钱、地位看得很轻。
成语出处:先秦 孔子《论语 述而》:“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风华:风采才华;绝代:冠绝当世。意思是风采才华为当世第一。
成语出处:《南史·谢晦传》:“时谢混风华为江左第一,尝与晦俱在武帝前,帝目之曰:‘一时顿有两玉人耳。’”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往佛像的头上拉粪。比喻使神圣美好的东西受玷污;即亵渎美好事物的意思。有时也表示谦虚的意思。
成语出处: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卷七:“崔相公入寺,见鸟雀于佛头上放粪,乃问师曰:‘鸟雀还有佛性也无?’师曰:‘有。’崔曰:‘为什么向佛头上放粪?’师曰:‘是伊为什么不向鹞子头上放?’”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福气一来;心也变得灵巧起来。多用来奉承人得意时思想灵活;言行适宜;含有诙谐之意。
成语出处:宋 司马光《资治通鉴 五代后汉高祖天福十二年》:“鄙语有之:福至归灵,祸来神昧。”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谋:商量,计义。各自按照自己的意思办事,不互相商量。
成语出处:《论语·卫灵公》:“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颂扬功绩和德行。现多含阿谀奉承的意思。功:功绩。德:德行。
成语出处:西汉 司马迁《史记 周本纪》:“民皆歌乐之,颂其德。”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旧时恳求人原谅或饶恕的话。意思是您一抬手我就过去了。
成语出处:元 范康《竹叶舟》第四折:“弟子愚眉肉眼,怎知道真仙下降,只望高抬贵手,与我拂除尘俗者。”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边歌边舞;庆祝太平;有粉饰太平的意思。含贬义。升平:太平。
成语出处:元 陆文圭《<词源>跋》:“淳祐、景定间,王邸侯馆,歌舞升平,居生处乐,不知老之将至。”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看着影子;自己怜惜自己。原形容孤独失意;现有自我欣赏的意思。
成语出处:晋 陆机《赴洛道中作》诗:“伫立望故乡,顾影凄自怜。”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毁坏帽子和衣裳。用作表示彻底决裂的意思。
成语出处:《后汉书 周燮传》:[冯良]耻在厮役,因坏车杀马,毁冠裂裳,乃遁至犍为,从杜抚学。”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糊口:本是喝粥的意思。度日:过日子。勉强维持生活,打发日子。
成语出处:《五代史评话 梁史》:“但是小生自小兀坐书斋,不谙其他生活,只得把这教学糊口度日,为之奈何?”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话里含有别的意思。
成语出处:清 文康《儿女英雄传》第21回:“那知他二人这话,却是机带双敲,话里有话!”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清代军队出征,打了胜仗,派专人手持红旗,急驰进京报捷。现用作报喜的意思。
成语出处:清 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12回:“先生此去,何异登仙。指日红旗报捷,甚么司马黄堂,都是指顾间事。”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后生:青年人;后辈;畏:敬畏、佩服的意思。指青年人很容易超过他们的前辈;是可敬服的。
成语出处:先秦 孔子《论语 子罕》:“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回头:回过头来;指改邪归正。佛家语;意思是要皈依佛法;就能登上超脱苦海的彼岸。后借来比喻犯错的人;只要悔改;就有出路。
成语出处:元 无名氏《度翠柳》:“世俗人争长竞短,你死我活。有呵吃些个,有呵穿些个。苦海无边,回头是岸。”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会心:领悟,领会。领会对方的意思而微笑。
成语出处:鲁迅《通讯》:“使同类者知道也还有谁在袭击古老坚固的堡垒,较之看见浩大而灰色的军容,或者反可以会心一笑。”
详细解释
hán zhe gǔ tóu lù zhe ròu 成语解释:比喻说话半吞半吐,不把意思完全说出来。
成语出处:清·曹雪芹《红楼梦》第88回:“你要我收下这个东西,须先和我说明白了。要是这么‘含着骨头露着肉’的,我倒不收。”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系:缚;系上。本佛教禅宗语。意思是虎脖子的铃子是谁系上去的;谁才能把它解下来。比喻谁惹出来的麻烦仍由谁去负责处理。也作“解铃还须系铃人。”
成语出处:宋 释惠洪《林间集》下卷:“泰钦曰:大众何不道:‘系者解得。’”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比喻旧形式,新内容的意思
成语出处:茅盾《桂枝香·为商务印书馆八十周年纪念作》:“工商改造,旧瓶新酒,愿长芳冽。”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拱手与额相齐,是古人表示欢庆的意思。
成语出处:宋 陈亮《与韩子师侍郎书》:“百姓闻贤使君之来,举手加额,以为天眼开矣。”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发挥:把意思或道理充分表达出来。借谈论另一个题目来表示自己真正的意思。
成语出处:王衡《郁轮袍》第二折:“我随分划几划便罢,这个原是借题发挥。”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意思是满腹诗文,善出佳句。
成语出处:唐 李白《冬日于龙门送从弟京兆参军令问之淮南觐省序》:“兄心肝五藏,皆锦绣耶?不然,何开口成文,挥翰雾散?”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第一个止字是留止的意思,第二个止字是助词。指喜庆。
成语出处:《庄子·人间世》:“瞻彼阕者,虚室生白,吉祥止止。”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龃龉:上下牙齿不相配合。喻意思不合,有分歧。
成语出处:宋·陆游《贺吏部陈侍郎启》:“然贤能之进,常龃龉而不合,亦稀阔而难遭。”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尽:都,全部。指大家不言明,都明白其中的意思
成语出处:元·无名氏《马陵道》第一折:“我正是满怀心腹事,尽在不言中。”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一面讲一面用手势帮助表达意思。形容详细地解说。
成语出处:宋·黄庭坚《题跋》:“好学者从之请问,口讲手画,终席或至千字。”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一面讲一面用手势帮助表达意思。
成语出处:唐·韩愈《柳子厚墓志铭》:“其经承子厚口讲指画,为文词者,悉有法度可观。”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一面讲一面用手势帮助表达意思。形容详细地解说。
成语出处:冯玉祥《我的生活》第七章:“每条凳子可容几人,哪里是站台,哪里是门……都口讲指划地详细说给他们听。”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意思是不能受狱吏的污辱,即使是木头做的狱吏也不能见他。形容狱吏的凶暴可畏。
成语出处:东汉 班固《汉书 路温舒传》:“画地为狱,议不入;刻木为吏,期不对。”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昆仑山上的一块玉。原是一种谦虚的说法,意思是只是许多美好者当中的一个,后比喻许多美好事物中突出的。
成语出处:《晋书 郤诜传》:“臣举贤良对策,为天下第一,犹桂林之一枝,昆山之片玉。”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开:阐述;宗:主旨;明:说明;义:意思。本为《孝经》第一章篇名;它说明全书的主旨;后用来表示说话写文章一开头就说明主要意思。
成语出处:《孝经 开宗明义章》宋 邢昺题解:“开,张也;宗,本也;明,显也;义,理也。言此章开张一经之宗本,显明五孝之义理,故曰开宗明义章也。”
详细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