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解释:全国上下,团结一致。
成语出处:毛泽东《论持久战》:“所有问题的中心点还是中国全体人民团结起来,树立举国一致的抗日阵线。”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里外一致,指思想与言行完全一致。
成语出处:明 王守仁《教条示龙场诸生》:“忠信乐易,表里一致者,使其人资禀虽甚鲁钝。”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一致:趋向相同;百虑:各种考虑。趋向虽然相同,却有各种考虑。儒家指虑虽种种,理归于一。
成语出处:《周易 系辞下》:“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致:集中。心思很专一。形容一心一意,聚精会神。
成语出处:《清朝野史大观·缪炳泰以画受高宗知遇》:“可见一技之末,非专心一致为之数十年,亦不能发名而成业也。”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殊:不同的;涂:道路。不同的道路,到达同一个结局。比喻采取不同的方法而达到同一目的。
成语出处:《晋书·刁协传》:“夫大道宰匹,殊涂一致。”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表:外表;里:内心。外表和内心一个样。外表与内部一致。形容人的言论、行动和思想完全一致。
成语出处:先秦 孔子《论语 颜渊》:“行之以忠者,是事实要着实。”宋 朱熹集注:“以忠,则表里如一。”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说的和做的一样。形容人表里如一。
成语出处:宋 赵善璙《自警篇 诚实》:“自此言行一致,表里相应,遇事坦然,常有余裕。”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步调:走路时脚步的大小快慢。比喻进行某种活动;采取同一步骤;同一方式。
成语出处:毛泽东《整顿党的作风》:“在这种种方面,都应该提高共产主义精神,防止宗派主义倾向,使我们的党达到队伍整齐,步调一致的目的,以利战斗。”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众人心齐,一致向一个目标。
成语出处:毛泽东《论持久战》:“此时我们的任务,在于动员全国民众,齐心一致,绝不动摇地坚持战争,把统一战线扩大和巩固起来。”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保持一致,行动起来像一个人,指站在一起并且互相支持
成语出处:毛泽东《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时期的任务》:“因为只有如此,才能根据民族矛盾和国内矛盾在政治比重上的变化而改变国内两个政权敌对的状态,团结一致,共同赴敌。”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比喻大家对待问题采取一致的态度。
成语出处:莫应丰《将军吟》第41章:“联合宣传队里头有的工人和战士似乎有话不敢说,都是统一的口径。”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语出《易 系辞下》:“天下同归而殊涂,一致而百虑。”孔颖达疏:“言天下万事终则同归于一,但初时殊异其涂路也。”本谓由不同途径达到同一目的地。后以喻采用不同方法得到相同结果。
成语出处:语出《易·系辞下》:“天下同归而殊涂,一致而百虑。”孔颖达疏:“言天下万事终则同归于一,但初时殊异其涂路也。”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说的和做的不一致。
成语出处:《逸周书 官人》:“言行不类相似,始终相悖。”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指使各种不同的思想归于一致。
成语出处:语出《易 系辞下》:“天下何思何虑,天下同归而殊涂,一致而百虑。”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应:符合。嘴里说的和心里想的不一致。
成语出处:明 冯梦龙《醒世恒言》第八卷:“官人,你昨夜恁般说,却又口不应心,做下那事!”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心里想的和嘴里说的不一致。谓为人虚伪。
成语出处:明·杨德芳《步步娇·闺怨》曲:“恨他心不应口,把欢娱翻成僝僽。情儿泛泛,浑如江水流。”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形容认识一致,共同努力。
成语出处:晋 袁宏《后汉纪 献帝纪一》:“凡我同盟,齐心戮力,以致臣节。”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语出《易·系辞下》:“天下同归而殊涂,一致而百虑。”原谓天下万事初虽异,然终究同归于一。后泛指途径不同而结果相同。
成语出处:语出《易·系辞下》:“天下同归而殊涂,一致而百虑。”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谓谨慎小心、始终一致。
成语出处:宋·楼钥《签书枢密院致仕赠资政殿学士正惠林公神道碑》:“心与天通,动有阴相,谨终如始,视险若夷。”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使用中需要的本领,与学习中得到的东西不一致。
成语出处:《明史·叶伯巨传》:“比到京师,而除官多以貌选,所学或非其所用,所用或非其所学。”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许多人都说同样的话,看法或意见一致。同“众口一辞”。
成语出处:明 沈德符《野获编 吏部一 都给事升转》:“而谓科臣但当内擢,其最不肖者间出一二人于外,则众口如一。”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犹言众口一辞。许多人都说同样的话,看法或意见一致。
成语出处:清 王夫之《孝烈传》:“唯习闻湘人之言,百喙如一者若此。”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心志一致。
成语出处:《三国志·吴志·鲁肃传》:“肃请得奉命吊表二子……及说备使抚表众,同心一意,共治曹操。”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比喻意见一致。同“万口一辞”。
成语出处:范文澜、蔡美彪等《中国通史》第四编第三章第一节:“现在万口一词,愿立永康王,不可更改。”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同一个鼻孔出气。比喻立场、观点、主张完全一致。
成语出处:清 陈廷焯《白雨斋词话》第一卷:“似此不必学温韦,已与温韦一鼻孔出气。”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形容不整齐或不一致。同“参差不齐”。
成语出处:《南齐书 礼志上》:“至于嗣位之君,参差不一,宜有定制。”《隋书 后妃传》:“周公定礼,内职始备列焉。秦、汉以下,代有沿革,品秩差次,前史载之详矣。齐、梁以降,历魏暨周,废置益损,参差不一。”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串通:互相勾结。暗中勾结;互相配合;采取一致的言语行动。
成语出处: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46回:“鸳鸯听了,便红了脸,说道:‘怪道,你们串通一气来算计我!’”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比喻两人关系密切,利害一致,遇事持同样的态度。
成语出处:刘绍棠《田野落霞》:“你们穿一条裤子,早编好了哄我的话。”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谓法律统一,前后一致,不能随意变通。
成语出处:《艺文类聚》卷五四引晋杜预《奏事》:“法出一门,然后人知恒禁,吏无淫巧,政明于上,民安于下。”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毁誉:诋毁和称赞;不一:不一样,不一致。有人说好,有人说坏,说法不一。
成语出处:清·名教中人《好逑传》第17回:“外臣毁誉不一,俱着各自据实奏闻。”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较:通“皎”,明显;画一:同“划一”,一致,一律。指规章明显一致。
成语出处:《梁书·武帝纪》:“怀柔万姓,经营四方。举直措枉,较如画一。”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讼:争辩;纷纭:言论多而杂乱。许多人聚在一起你一言我一语;看法不一致。形容众多的意见争辩不清;没有定论。
成语出处:清 张元济《<水经注>跋》:“聚讼纷纭,几为士林一大疑案。”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莫:不;还是;衷:折衷;断定;是:对。指不知哪个正确。形容各种意见都有。得不出一致的看法。
成语出处:清 吴趼人《痛史》第三回:“议论纷纷,莫衷一是。”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千千万万人说同样的话。比喻意见一致。
成语出处:唐 孙樵《武皇遗剑录》:“群疑胶牢,万口一辞。”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千千万万人说同样的话。比喻意见一致。
成语出处:《宋史·胡铨传》:“今内而百官,外而军民,万口一谈,皆欲食伦之肉。”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车轨相同,风俗一致。比喻国家统一。
成语出处:《晋书 苻坚载记上》:“一轨九州,同风天下。”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许多人都说同样的话,看法或意见一致。
成语出处:宋 欧阳修《濮议》卷四:“众口一辞,纷然不止。”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整齐:有条理,不凌乱;划一:一致,一样。指有条有理,全都一样。
成语出处:毛泽东《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纪律方面,提高到整齐划一令行禁止的程度,消灭自由和散漫的现象。”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执:坚持。各人坚持各人的说法。形容意见不一致。
成语出处:巴金《春》:“她看见王氏和觉民各执一词,不能断定谁是谁非。”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和一:和谐一致。在一起相处得非常和谐一致。
成语出处:战国·赵·荀况《荀子·策辱》:“皆使人载其事而各得其宜,然后使悫禄多少厚薄之称,是夫群居和一之道也。”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传闻:原指久远的事,后指听来的传说;异辞:原指措词有所不同,后指说法不一致。指传说不一致。
成语出处:《公羊传·隐公元年》:“所见异辞,所闻异辞,所传闻异辞。”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莫:不,还是;衷:折衷,断定;是:对。不知哪个是正确。形容意见分歧,没有一致的看法。
成语出处:孙中山《社会主义之演讲》:“主张个人主义者,莫不反对社会主义,主张社会主义者,又莫不反对个人主义,聚讼纷纭,莫衷壹是。”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原为佛家语,比喻彻悟禅理。后比喻彼此心意一致。
成语出处:《大梵天王问佛决疑经》:“尔时大梵天王即引若干眷属来奉献世尊于金婆罗华,各各顶礼佛足,退坐一面。尔时世尊即拈奉献金色婆罗华,瞬目扬眉,示诸大众,默然毋措。有迦叶破颜微笑。”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比喻命运相同,利害一致。
成语出处:清·吴研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一百二回:“占光又催着道:‘我们此刻,统共一十四个人,真正同舟共命,务求大家想个法子,脱了干系才好。’”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想的与说的相一致。
成语出处:唐·慧能《坛经·般若品》:“口念心行,则心口相应。”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败兴:遇到和想象不一致的事而情绪低落。扫兴地归来。也作“败兴而返”。
成语出处:明 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一回:“各军士未及领赏,草草而散。正是:乘兴而来,败兴而返。”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参差:长短、高低、大小不一致。形容很不整齐或水平不一。
成语出处:东汉 班固《汉书 扬雄传下》:“仲尼以来,国君将相,卿士名臣,参差不齐,壹概诸圣。”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参差:长短、高低、大小不一致。错落:交错、交织的样子。各种不同的事物,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
成语出处:清 刘鹗《老残游记》第十回:“那七个铃便不一齐都响,亦复参差错落,应机赴节。”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文;文字。车轨统一,文字一致。比喻统一一致。
成语出处:西汉·戴圣《礼记·中庸》:“今天下车同轨,书同文。”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形容好多人聚在一起议论,意见纷纷,得不出一致的结论。
成语出处:《诗经 小雅 小旻》:“发言盈庭,谁敢执其咎。”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投机:意见相合。指意见或观点看法等不一致;说不到一起。
成语出处:元 张国宾《薛仁贵》第三折:“我则怕言无关典,话不投机。”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聚:集中;讼:争辩。言论多而杂乱,看法不一致。
成语出处:梁启超《生计学学说沿革小史》:“此其义后贤聚讼纷然,谓其徒尚有形之利,而不数无形之利。”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心:思想;德:信念。思想不统一;信念不一致。形容人心各异;各行其是。
成语出处:《尚书 泰誓中》:“受有亿兆夷人,离心离德;予有乱臣十人,同心同德。”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貌:外表;神:内心。指外表上一致;内心里不一样。形容表面上关系很融洽;而实际上各怀心思。
成语出处:清 宣鼎《夜雨秋灯录 得新忘旧》:“自有此宠复,神意即淡然,偶有酬对,亦只貌合神离耳。”
详细解释
shí jiā guō zào jiǔ bù tóng 成语解释:比喻各有各的想法,各有各的做法,很难求得一致。
成语出处:李茂荣《人望幸福树望春》:“你姓张,他姓李,人多心多,十家锅灶九不同。”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亦作“同休等戚”。①谓同欢乐共忧患。形容关系密切,利害一致。②偏指共患难。
成语出处:《周书·尉迟迥传》:“吾居将相与国舅甥,同休共戚,义由一体。”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王:汉代王吉字子阳。贡:即贡禹。弹冠:拂去冠上的尘埃,喻将出来作官。比喻好朋友进退相随,取舍一致。也指一人得官,同类相庆。亦作“王阳在位,贡公弹冠”。
成语出处:东汉·班固《汉书·萧育传》:“少与阵咸,朱博为友,著闻当世,往者有王阳、贡公,故长安语曰‘萧、朱结绶,王、贡弹冠’,言其相荐达也。”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心:思想;协:合。团结一致,共同努力。
成语出处:汉·贾谊《过秦论》:“且天下尝同心并力攻秦矣,然困于险阻而不能进者,岂勇力智慧不足哉?”《周书·崔谦传》:“然后与宇文行台,同心协力,电讨不庭,则桓文之勋,复兴于兹日矣。”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异:不同。大家说得都一样。形容人们的说法完全一致。
成语出处:唐·陈子昂《为乔补阙论突厥表》:“臣具委细问其啧北事,皆异口同辞。”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许多虎一条心做事。比喻众多有本事的人团结一致,力量会更大。
成语出处:明·施耐庵《水浒传》第五十七回:“三山聚义打青州,众虎同心归水泊。”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指万众一心,如坚固城堡。比喻众人团结一致,力量无比强大。
成语出处:《国语 周语下》:“众心成城,众口铄金。”韦昭注:“众心所好,莫之能败,其固如城也。”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谋:计议;商议;合:相合一致。事先没有商量过而彼此意见或行动却完全一致。
成语出处:晋 干宝《搜神记》第二卷:“二人之言,不谋而合。”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指事前没有商量而意见完全一致。
成语出处:《后汉书 祭祀志上》:“群下百僚,不谋同辞。”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约:约定;同:相同。事先没有经过商量而彼此的看法或行动却完全一致。
成语出处:西汉 司马迁《史记 平津侯主父列传》:“无尺寸之势,起闾巷,杖棘矜,应时而皆动,不谋而俱起,不约而同会。”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谓彼此的志趣理想一致。
成语出处:三国·魏·曹植《陈审举表》:“昔伊尹之为媵臣,至贱也;吕尚之处屠,至陋也。及其见举于汤武、周文,诚道合志同,玄谟神通。”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咶:以舌舔物。伏地以舌舔天。比喻所行与所求不一致,无法达到目的。
成语出处:荀况《荀子 仲尼》:“而求有君子圣人之名,辟之是犹伏而咶天,救经而引其足也。”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原指国与国之间订立盟约,战时彼此联合进攻或防卫。现多指坏人互相订约,为掩盖罪恶而一致行动。
成语出处:清 梁启超《中国外交方针私议》:“日本既与英结英日同盟,及日俄战役方酣,又与韩结日韩攻守同盟。”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行:做;是:对的;其是:他自己认为是对的。各人按照自己认为对的去做。形容思想、行动不一致。
成语出处:明 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第九卷:“两者俱贤,各行其是。”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互相不能容纳对方。指高职位官员之间的一种关系,在行使职权时彼此不一致。
成语出处: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患难:危险艰苦的环境。共同承担灾难和困苦。形容关系密切,利害一致。
成语出处: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31回:“只因何玉凤、张金凤彼此性情相照、患难相共……不同寻常姐妹。”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比喻认识一致,利害相关。
成语出处:《清史稿 颜伯焘传》:“闽粤互为唇齿,呼吸相通。”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说坏话的和说好话的各占一半。表示对人的评价没有一致的意见。
成语出处:梁启超《管子传·自序》:“管子亦毁誉参半。”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谓表面上不同而实质上一致。
成语出处:清·包世臣《再与杨季子书》:“纵送激射,同符《史》、《汉》,貌离神合,精彩夺人。”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心中没有抵触。指情感一致;心意相投。
成语出处:先秦 庄周《庄子 大宗师》:“三人相视而笑,莫逆于心,遂相与为友。”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指名声与实际一致。
成语出处:清·李汝珍《镜花缘》第72回:“妹子这个名字,叫做有名无实,那里及得尧蓂姐姐弹得幽雅,他才名实相称哩。”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名声或名称和实际一致。
成语出处:三国 曹操《与王修书》:“君澡身澡德,流声本州,忠能成绩,为世美谈,名实相符,过人甚远。”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名声和实际一致。
成语出处:汉 路粹《为曹公与孔融书》:“昔国家东迁,文举盛叹鸿豫名实相副,综达经学,出于郑玄,又明《司马法》。”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①比喻关系密切,相互依存,彼此利害一致。②形容物伤其类。
成语出处:《诗 小雅 蓼莪》:“瓶之罄矣,维罍之耻。”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朋:同。团结一致,共同努力。
成语出处:南朝·宋·范晔《后汉书·李固杜乔传赞》:“李杜司职,朋心合力。”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在大的、主要的方面取得一致,而对某些小的、次要的问题可以各自保留不同的意见。
成语出处: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形容认识一致,共同努力。
成语出处:《墨子·尚贤》:“《汤誓》曰:‘聿求元圣,与之戮力同心,以治天下。’”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指朋友间思想一致,性情投合。
成语出处:清 褚人获《隋唐演义》第89回:“自然是声气相投,定行见用于世,各着功名,可胜欣赏。”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形容双方关系密切,利害一致。
成语出处:
详细解释
tóng shēng sǐ gòng cún wáng 成语解释:形容彼此间利害一致,生死与共。
成语出处:毛泽东《开展根据地的减租、生产和拥政爱民运动》:“我党在根据地内细心地认真地彻底地争取群众、和群众同生死共存亡的任务,较之过去六年有更加迫切的意义。”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团结一致,共同努力。
成语出处:汉 贾谊《过秦论下》:“且天下尝同心并力而攻秦矣,然困于险阻而不能进者。”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亦作“同心合胆”。心志一致。
成语出处:南朝·宋·范晔《后汉书·郑太传》:“不肯同心共胆,与齐进退。”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团结一致,共同努力。
成语出处:《书·泰誓中》:“予有乱臣十人,同心同德。”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指思想统一;信念一致。心:愿望;思想;德:信念;意志。
成语出处:《尚书 泰誓》:“受有亿兆夷人,离心离德。予有乱臣十人,同心同德。”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志:志趣;道:道路。志趣相同,意见一致。
成语出处:清·方望溪《兵部尚书法公墓表》:“始知公忠孝发于至诚,体国忧民,常恨未得同志合道人,相与辅成治教。”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思想一致,共同努力。亦作“协心同力”、“协力同心”。
成语出处:清·林则徐《密陈以重赏鼓励定海民众诛灭敌军片》:“吾民协力齐心,歼除非种,断不至于误杀。”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谓咨询和商议的意见都一致。
成语出处:《尚书·大禹谟》:“朕志先定,询谋佥同。”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须:需要,依存。互相依存而行动一致。
成语出处: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刘陶传》:“夫天之与帝,帝之与人,犹头之与足,相须而行也。”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思想一致,并同努力。
成语出处:《新唐书·韦陟传》:“若不斋盟质信,以示四方,知吾等协心戮力,则无以成功。”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彼此的心意不用说出;就可以互相了解。形容彼此思想感情完全一致。心:心思;思想感情;印:合;契合。
成语出处:唐 裴休《唐故圭峰定慧禅师碑》:“但心心相印,印印相契,使自证知光明受用而已。”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异:不同。不同的嘴说出同样的话。形容人们的说法完全一致。也作“异口同音”。
成语出处:晋 葛洪《抱朴子 道意》:“左右小人,并云不可,阻之者众,本无至心,而谏怖者,异口同声。”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不同人说同样的话,形容看法、意见完全一致。
成语出处:南朝·梁·沈约《宋书·庾炳之传》:“伏复深思,只有愚滞,今之事迹,异口同音,便是彰著,政未测得物之数耳。”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谓舍弃一切外在形式而彼此心意一致。
成语出处:晋·陆机《赠冯文罴迁丘令》:“出自幽谷,及尔同林。双情交映,遗物识心。”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至:到;靡:没有;它:别的。到死也不变心。形容爱情专一,致死不变。
成语出处:《诗经·鄘风·柏舟》:“之死矢靡它,母也天只,不谅人只。”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之:到;靡:没有;它:别的。到死也不变心。形容爱情专一,致死不变。现也形容立场坚定。
成语出处:《诗经 鄘风 柏舟》:“之死矢靡它。”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形容彼此志向相同;信仰、志趣一致。志:志向;道:道路;信仰。
成语出处:晋 陈寿《三国志 陈思王植传》:“及其见举于汤武、周文,诚道合志同,玄漠神通。”
详细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