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解释:谓舍弃短处而采用长处。
成语出处:东汉·孔融《肉刑议》:“胡明德之君,远度深惟,弃短就长,不苟革其政也。”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语出《楚辞·卜居》:“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喻人各有长处和短处。亦指微才薄技。
成语出处:语出《楚辞·卜居》:“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弃:抛开。舍弃短处采用长处。
成语出处:汉·王符《潜夫论·实质》:“智者弃其所短而采取所长,以致其功,明君用士亦犹是也。”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舍:放弃;短:短处,缺点;长:长处,优点。指舍弃其缺点,汲取其长处。
成语出处:《旧五代史·梁书·太祖记》:“如或一言拔俗,一事出群,亦当舍短从长,随才授任。”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舍:放弃;短:短处,缺点;录:采纳;长:长处,优点。指舍弃其缺点,汲取其长处。
成语出处:宋·朱熹《丞相魏国陈正献公行状》:“谓宜广收博采,舍短录长,用之绳墨之外,责以事业之成,勿拘小节,勿课近效。”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短:短处,缺点;长:长处,优点。不计较别人缺点,取其长处,予以录用。
成语出处:《汉书·艺文志》:“若能修六艺之术,而观此九家之言,舍短取长,则可以通万方之略矣。”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舍:放弃;短:短处,缺点;长:长处,优点。指舍弃其缺点,采用其长处。
成语出处:宋·司马光《应诏言朝政缺失》:“陛下既全以威福之柄授之,使之制作新法,以利天下,是宜与众共之,舍短用长,以求其善。”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扬;发挥;避:回避;避开。发扬长处;避开短处。
成语出处:秦牧《漫记端木蕻良》:“选择这样一个题材来写作,既扬长避短,也施展了抱负。”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比喻人或物各有长处,也各有短处。
成语出处:战国 楚 屈原《楚辞 卜居》:“夫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数有所不逮,神有所不通。”
详细解释
chǐ yóu suǒ duǎn,cùn yóu suǒ cháng 成语解释:短:不足,长:有余。比喻各有长处,也各有短处,彼此都有可取之处。
成语出处:战国 楚 屈原《楚辞 卜居》:“夫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数有所不逮,神有所不通。”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截断长的来补短的。比喻取别人的长处,来补自己的短处。
成语出处:《礼记 王制》:“凡四海之内,断长补短,方三千里,为田八十万亿一万亿亩。”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续:接、补。截断长的来补短的。比喻取别人的长处,来补自己的短处。
成语出处:《荀子·礼论》:“礼者,断长续短,损有余,益不足,达敬爱之文,而滋成行义之美者也。”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绝:截断。截取长的,补充短的。比喻用长处补短处。
成语出处:《墨子 非命上》:“古者汤封于毫,绝长继短。”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绝:截断。截取长的,补充短的。比喻用长处补短处。
成语出处:《战国策 楚策四》:“今楚国虽小,绝长续短,犹以数千里。”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亦作“校短推长”。谓衡量人物的长处和短处。
成语出处:唐·冯宿《魏府狄梁公祠堂碑》:“婪伊侈谋,将易储皇。公陈不可,较短推长。”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截取长的,补充短的。比喻用长处补短处。
成语出处:《韩非子 初见秦》:“今秦地折长补短,方数千里,名师数十百万,轮船国之号令赏罚,地形利害,天下莫如也。”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寸比尺短,但用于更短处即显其长。比喻平平常常的人或事物,也会有他的长处。
成语出处:战国 楚 屈原《卜居》:“夫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吸取长处抛弃短处。
成语出处:清·李渔《闲情偶寄·结构》:“并前人已传之业,亦为取长弃短,别出瑕瑜,使人知所从违。”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长、短:是非;好坏。说长处;讲短处。指议论别人的好坏是非。
成语出处:汉 崔瑗《座佑铭》:“无道人之短,无说己之长。”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裁:剪裁。指吸收别人长处,以弥补自己的不足。
成语出处:南朝 梁 钟嵘《诗品》下卷:“安道诗虽嫩弱,有清上之句。裁长补短,袁彦伯之亚乎?”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寸长:一点儿长处。片:零碎的。形容微小的长处和优点。
成语出处:宋 欧阳修《乞补馆职札子》:“稍有寸长片善为人所称者,皆已擢用之矣。”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长:长处、优点。各有各的长处、优点。一般多指人才而言。
成语出处:《管子 形势解》:“明主之官物也,任其所长,不任其所短,故事无不成,而功无不立。乱主不知物之各有所长所短也。”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比喻有些许长处。这是认为自己有才能的谦虚说法。
成语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八十三回:“今蒙主上托以重任者,以吾有尺寸可取,能忍辱负重故也。”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利用自己的长处去攻击别人的短处。
成语出处: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遗:遗漏;寸长:微小的长处。不遗漏一点点长处。形容善于发现和肯定别人的优点。
成语出处:《宋史 娄机传》:“称奖人才,不遗寸长。”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吸取别人的长处;来弥补自己的不足之处。
成语出处:《孟子 滕文公上》:“今滕绝长补短,将五十里也,犹可以为善国。”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善善:褒扬美德;从长:源远流长的意思。原指褒扬美德,源远流长。后用来比喻吸取别人的长处。
成语出处:《公羊传·昭公二十年》:“君子之善善也长,恶恶也短;恶恶止其身,善善及子孙。”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指要善于运用事物或人本身所具有的长处。
成语出处:唐·吴兢《贞观政要》:“用人如器,各取所长。”
详细解释
gè yǐ suǒ cháng,xiāng qīng suǒ duǎn 成语解释:轻:轻视。各人以自己的长处去轻视别人的不足。
成语出处:三国·魏·曹丕《典论·论文》:“夫人善于自见,而文非一体,鲜能备善,是以各以所长,相轻所短。”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博:广泛;采:采纳;长:长处;优势。广泛地吸取各家或各方面的优点、长处。
成语出处:北齐 魏收《魏书 刘芳传》:“考括坟籍,博采群议。”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根据长处,安排适当的工作。
成语出处:明·施耐庵《水浒传》第71回:“或奔驰,或偷骗,各有偏长,真是随才器使。”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使:用;贪:不知足;愚:笨。用人所短,为己服务。也形容利用人的不同特点,以发挥他的长处。
成语出处:《新唐书·侯君集传》:“军法曰:‘使智使勇,使贪使愚,故智者乐立其功,勇者好行其志,贪者邀趋其利,愚者不计其死。’是以前圣使人,必收所长而弃所短。”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比喻惭愧自己的短处,羡慕别人的长处。
成语出处:南朝 梁 刘勰《文心雕龙 养气》:“若夫器分有限,智用无涯,或惭凫企鹤,沥辞镌思。”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把别人的长处看作短处,强迫别人改变。
成语出处:《新序·善说》:“惠子之言事也善譬。王使无譬,则不能言矣。”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瑕:玉上的斑点;瑜:玉石的光彩。故意挑剔玉上的斑点,埋没它的光彩。比喻刻意挑剔别人的缺点和短处,而抹煞其优点和长处。
成语出处:唐 严郢《驳议吕諲》:“今太常议荆南之政详矣……乃抉瑕掩瑜之论,非中适之言也。”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比喻拿别人的长处,补救自己的短处。
成语出处:《诗经·小雅·鹤鸣》:“他山之石,可以为错。”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学步:学习走路。比喻机械地模仿,不但学不互别人的长处,反而会把自己原有的本事也丢掉。
成语出处:先秦 庄周《庄子 秋水》:“且子独不闻夫寿陵余子之学行于邯郸与?未得国能,又失其故行矣,直匍匐而归耳。”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褒:赞扬;采:采用;一介:微小。有细微的长处也可以予以褒奖。
成语出处:南朝·齐·谢朓《辞随王子隆饯》:“褒采一介,抽扬小善。”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伐善:夸耀自己的长处;攘:窃取;羭:肥美的绵羊;攘羭:比喻掠美。夸耀自己,掠人之美。
成语出处:唐·李商隐《为荥阳公桂州谢上表》:“敢伐善以攘羭。”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庄子·秋水》:“且子独不闻夫寿陵馀子之学行于邯郸与?未得国能,又失其故行矣,直匍匐而归耳。今子不去,将忘子之故,失子之业。”后因以“邯郸匍匐”比喻盲目效仿以致失去自己原来的长处。
成语出处:《庄子·秋水》:“且子独不闻夫寿陵馀子之学行於邯郸与?未得国能,又失其故行矣,直匍匐而归耳。今子不去,将忘子之故,失子之业。”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矜夸:夸耀自己的长处;凌:欺凌,侵犯。自尊自大,欺凌上级。
成语出处: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文章》:“孙楚矜夸凌上,陆机犯顺履险。”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原指枚皋文章写得多,司马相如文章写得工。后用于称赞各有长处。
成语出处:东汉 班固《汉书 枚皋传》:“为文疾,受诏辄成,故所赋者多;司马相如善为文而迟,故所作少而善于皋。”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工:工巧;速:速度快。原指枚皋文章写得多,司马相如文章写得工。后用于称赞各有长处。
成语出处:《汉书 枚乘传》:“为文疾,受诏辄成,故所赋者多;司马相如善为文而迟,故所作少而善于皋。”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指互相配合、补充、更能显出各自的长处。
成语出处:汉·王褒《圣主得贤臣颂》:“明明在朝,穆穆列布,聚精会神,相得益章。”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学习没有固定的老师。即凡有点长处、学问的人都是老师。
成语出处:《论语·子张》:“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
详细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