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解释:不识:不认识;务:事务;时务:当前的重大事情或形势。不认识时代的潮流或当前的形势。
成语出处: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张霸传》:“时皇后兄虎贲中郎将邓骘,当朝贵盛,闻霸名行,欲与结交,霸逡巡不答,众人笑其不识时务。”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识:认得;途:路。老马能认识走过的道路。比喻年纪大的人;富有经验。
成语出处:先秦 韩非《韩非子 说林上》:“管仲、隰朋从于桓公伐孤竹,春往冬返,迷惑失道。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丁:“个”的讹字。不认识一个字,指没有文化的人。亦作“目不识丁”、“不识一丁”。
成语出处:《旧唐书·张弘靖传》:“今天下无事,汝辈挽得两石力弓,不如识一丁字。”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虽有眼睛,如同瞎子。指不认识著名人物,或不识大体。
成语出处:元·范子安《竹叶舟》第四折:“师父,弟子有眼如盲,只望师父救度咱。”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形容一个字也不认识。
成语出处:明 胡应麟《诗薮 六朝》:“嵇喜,叔夜之兄,吕安所为题凤,阮籍因之白眼者,疑其不识一丁。”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丁:表示最简单的字。形容连一个字也不认识。
成语出处:《旧唐书 张弘靖传》:“今天下无事,汝辈挽得两石力弓,不如识一丁字。”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认识到有关大局的重要道理,照顾全局利益。
成语出处:邓小平《在扩大的中央会议上的讲话》:“不论工人也好,农民也好,知识分子也好,爱国民主人士也好,都是识大体、顾大局的,都是相信跟着党走是对的。”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谓看到事物的苗头而能认识和察见事物的本质和发展。
成语出处:《宋史·常安民传》:“惟识微见几之士,然后能逆知其渐。”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形容一个字也不认识。
成语出处:《旧唐书 张弘靖传》:“天下无事,汝辈挽得两石弓,不如识一丁字。”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一个字也不认识。
成语出处: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三卷:“那主儿或是年老的,或是貌丑的,或是一字不识的村牛,你却不肮脏了一世。”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不认识泰山。比喻见闻太窄,认不出地位高或本领大的人。
成语出处:明·施耐庵《水浒传》第二回:“师父如此高强,必是个教头。小儿有眼不识泰山。”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谓认识事物的变化,灵活地处理问题。
成语出处: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涉务》:“五则使命之臣,取其识变从宜,不辱君命。”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向来不认识。素:平时;识:了解。
成语出处:晋 陈寿《三国志 吴志 陆瑁传》:“及同郡徐原,爱居会稽,素不相识,临死遗书,托以孤弱。”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认识路的老马。比喻熟悉情况、富有经验的人。
成语出处:先秦 韩非《韩非子 说林上》:“管仲、隰朋从于桓公伐孤竹,春往冬反,迷惑失道。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谓只见过一面,略有认识。
成语出处:《宋史·范纯仁传》:“范纯仁,得一面识足矣。”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窍:孔穴。古人认为心有好几窍;窍不通;人就糊涂。鬼迷住了心窍。比喻受错误认识支配而糊涂。
成语出处:清 李绿园《歧路灯》第61回:“一时鬼迷心窍,后悔不及。”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真:真实;真知:正确的认识;灼:明白透彻;见:见解。正确透彻的认识和见解。
成语出处:明 冯梦龙《警世通言 王安石三难苏学士》:“真知灼见者尚且有误,何况其他!”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务:事物;时务:当前的重大事情或形势。指不认识当前重要的事态和时代的潮流。现也指待人接物不知趣。
成语出处: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34卷:“设或不达时务,则报与田牛儿,回去告官,教他性命也自难保。”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比喻认识片面,未得要领。同“扣槃扪烛”。
成语出处:宋·苏轼《日喻》:“生而眇者不识日,问之有目者。或告之曰:‘日之状如铜槃。’扣槃而得其声。他日闻钟,以为日也。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烛。’扪烛而得其形。”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扣:敲;扪:摸。比喻不经实践,认识片面,难以得到真知。
成语出处:宋 苏轼《日喻》:“生而眇者不识日,问之有目者。或告之曰:'日之状如铜盘。'扣盘而得其声。他日闻钟,以为日也。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烛。'扪烛而得其形。他日揣钥,以为日也。”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扣:敲;扪:摸。比喻认识片面,未得要领。
成语出处:宋 苏轼《日喻》:“生而眇者不识日,问之有目者。或告之曰:‘日之状如铜槃。’扣槃而得其声。他日闻钟,以为日也。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烛。’扪烛而得其形。他日揣籥,以为日也。”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一向不了解。指与某人从来不认识。素:从来;昧:不明白;不了解。
成语出处:唐 段成式《剑侠传 郭伦观灯》:“素昧平生,忽蒙救护,脱妻子于危难,先生异人乎?”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复习学过的知识;可以从中体会和发现新的东西。形容回顾过去;认识现实。温:温习;故:旧的。
成语出处:先秦 孔子《论语 为政》:“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指要认识事物、获得知识,就必须通过不断地学习。
成语出处:汉·王充《论衡·实知》:“知物由学,学之乃知。”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丘:孔丘。孔子的西邻不知孔子的学问,称孔子为“东家丘”。指对人缺乏认识,缺乏了解。
成语出处:晋·陈寿《三国志·魏志·邴原传》:“原从行,卒。”裴松之注引《邴原别传》:“君乃舍之,蹑屣千里,所谓以郑为东家丘者也。”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翻然:回飞的样子,形容转变很快;悔:悔恨。形容很快认识到过错而悔改。
成语出处:宋·黄榦《答梁宁翁书》:“一旦翻然改悔,而欲为善,顾亦何所不可。”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翻然:回飞的样子,形容转变很快;悟:醒悟。形容很快认识到过错而悔改醒悟
成语出处:《金史·完颜匡传》:“一旦犹子翻然改悟,斥逐奴隶,引咎谢过,则前日之嫌便可销释。”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翻然:回飞的样子,形容转变很快;悔:悔恨。形容很快认识到过错而悔改。
成语出处:唐·陆贽《贞元改元在赦制》:“李怀光若能翻然悔过,束身赴朝,念其尝有大勋,必当终始全护。”
详细解释
fàng xià tú dāo,lì dì chéng fó 成语解释:佛家劝人改恶从善的话。比喻作恶的人一旦认识了自己的罪行,决心改过,仍可以很快变成好人。
成语出处:宋 朱熹《朱子语类》第30卷:“只不迁不贰,是甚力量,便见工夫,佛家所谓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比喻认识一个人容易,了解一个人的内心却难。
成语出处:明·冯梦龙《喻世明言》第一卷:“画虎画皮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认识模糊;不明事理。也形容思想处于模糊不清的状态。
成语出处:曾朴《孽海花》第三回:“难道龚定庵就这么糊里糊涂的给他们药死了吗?”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踏:踩。比喻因为对事物认识不清或存心投机取巧而跟两方面都保持联系。
成语出处:丁玲《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他是脚踏两只船,别企他儿当八路,小萝卜,皮红肚里白。”
详细解释
jiān tīng zé míng,piān xìn zé àn 成语解释:指要同时听取各方面的意见,才能正确认识事物;只相信单方面的话,必然会犯片面性的错误。
成语出处:汉 王符《潜夫论 明暗》:“君之所以明者,兼听也;其所以暗者,偏信也。”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举:提出;废:弃。提出一点,废弃许多。指认识片面。
成语出处:先秦 孟轲《孟子 尽心上》:“所恶执一者,为其贼道也,举一百废百也。”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茫然:渺茫,模糊不清。认识不清,不能理解。
成语出处:清·李汝珍《镜花缘》第82回:“只图讲究古音,总是转弯磨禄,令人茫然费解。”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形容认识一致,共同努力。
成语出处:《墨子·尚贤》:“《汤誓》曰:‘聿求元圣,与之戮力同心,以治天下。’”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形容认识一致,共同努力。
成语出处:晋 袁宏《后汉纪 献帝纪一》:“凡我同盟,齐心戮力,以致臣节。”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改变原来外形,使人不认识他。
成语出处:郭澄清《大刀记》第八章:“继而又道:‘来个乔装改扮,分散突围。’”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彼此一向不了解。指与某人从来不认识。同“素昧平生”。
成语出处:《官场现形记》第二八回:“时筱仁因彼此素昧生平,也乐得装作不知,以免拖累。”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张、魏:都是姓,这里泛指人。泛指认识的或不认识的人。
成语出处:宋·沈括《梦溪笔谈》卷十六:“北都有妓女,美色而举止生梗,士人谓之‘生张八’。……野赠之诗曰:‘君为北道生张八,我是西州熟魏三。莫怪尊前无笑语,半生半熟未相谙。’”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张、魏:都是姓,这里泛指人。泛指认识的或不认识的人。
成语出处:宋·沈括《梦溪笔谈》卷十六:“北都有妓女,美色而举止生梗,士人谓之‘生张八’。……野赠之诗曰:‘君为北道生张八,我是西州熟魏三。莫怪尊前无笑语,半生半熟未相谙。’”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对事理认识得透彻、明了。指说话、做事很讲情理。通、达:明白、通晓。通达人情事理。
成语出处:清 天花才子《后西游记》:“还是这位师兄通情达理,请坐奉茶。”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指某一境界之外更有无穷无尽的境界。多用来表示人的眼界受客观条件的限制,认识的领域需要不断扩大。也表示美好的境界阅历不尽。亦作“山外有山”、“峰外有峰”
成语出处:《敦煌曲 何满子四首》其四:“金河一去路千千,欲到天边更有天。”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认识太晚了。形容新交的朋友十分投合。
成语出处:清·蒲松龄《聊斋志异·黄英》:“二人纵饮甚欢,相得恨晚。”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觉:明白;知:认识。指对事物发展的认识早于一般人。
成语出处:宋·陈亮《谢陈同知启》:“古心古貌,读前辈未见之书;先觉先知,得累圣不传之学。”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危:危险。心里觉得有危险。指个人对情况和问题的主观认识。
成语出处:春秋·鲁·左丘明《左传·襄公三十一年》:“人心之不同,如其面焉。吾其敢谓子面如吾面乎?抑所谓危,亦以告也。”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指学习人情事理,进而认识自然的法则。
成语出处:《论语 宪问》:“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虚心、专一而冷静地观察事物,就会获得正确的认识。
成语出处:战国·赵·荀况《荀子·解薮》:“心何以知?曰:虚一而静。”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孙中山的认识论命题,与古代流传下来的“知易行难”学说相对。也称知难行易。
成语出处:孙中山《民权主义》第二讲:“天下的事情,的确是行易知难。”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相知:相互了解。认识太晚了。形容新交的朋友十分投合。
成语出处:西汉 司马迁《史记 魏其武安侯列传》:“两人相为引重,共游如父子然。相得欢甚,无厌,恨相知晚也。”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同一只飞鸿,有人以为野鸭,有人以为燕子。比喻由于主观片面,对于事物认识不清而判断错误。
成语出处:南朝 齐 张融《门论》:“昔有鸿飞天道,积远难亮。越人以为凫,楚人以为乙。人自楚越耳,鸿常一鸿乎?”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认识到自己错了就能够改正。
成语出处:《论语 子罕》:“过则勿惮改。”南朝 梁 周兴嗣《千字文》:“知过必改,得能莫忘。”
详细解释
zhī rén zhī miàn bù zhī xīn 成语解释:旧时俗语。指认识一个人容易,但要了解一个人的内心却很困难。
成语出处:元 尚仲贤《单鞭夺槊》第二折:“哥也,知人知面不知心,你道无二心呵。”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认识事物的道理与实行其事是密不可分的。
成语出处:明·王守仁《传习录》上卷:“只是个冥行妄作,所以必说个知,方才行得……某今说个知行合一,正是对病的药。”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知:懂得。认识事情的道理较易,实行其事较难。
成语出处:《尚书 说命中》:“说拜稽首曰:‘非知之艰,行之惟艰。’”孔传:“言知之易,行之难。”
详细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