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惊慌的成语

共 47 个成语

失色

jīng huāng shī sè

成语解释:见“惊惶失色”。

成语出处:清·石玉昆《三侠五义》第七十三回:“倪太守正与倪忠毫无主意,看见开门,以为恶奴前来陷害,不由的惊慌失色。”

详细解释

张失措

huāng zhāng shī cuò

成语解释:慌张:惊慌失措。惊恐慌张得不知所措。

成语出处:明·酉阳野史《续三国演义》第25回:“卿家非时而来,慌张失措,有何事故?”

详细解释

无措

jīng huāng wú cuò

成语解释:同“惊惶失措”。

成语出处:明·郭勋《英烈传》第29回:“更深夜静,不提防汉兵直抵矶下,鼓噪而前,惊慌无措。”

详细解释

惶失措

jīng huáng shī cuò

成语解释:失措:举止失去常态。惊慌惶恐;举止失去常态。

成语出处:唐 李百药《北齐书 元晖业传》:“孝友临刑,惊惶失措,晖业神色自若。”

详细解释

失措

jīng huāng shī cuò

成语解释:失措:举止失去常态;不知如何是好。形容惊恐慌张;不知如何是好。

成语出处:《北齐书 元晖业传》:“孝友临刑,惊惶失措,晖业神色自若。”

详细解释

惶失色

jīng huáng shī sè

成语解释:惊慌之极而面目变色。

成语出处:元 孔齐《至正直记 罗太无高节》:“司徒称名大呼,以手触扃。从官偕至者,动以百骑,惊惶失色”

详细解释

仓皇失措

cāng huáng shī cuò

成语解释:仓皇:匆忙而又慌张;措:措置;安排。指忙乱惊慌得不知怎么办才好。

成语出处:宋 王楙《野客丛书 魏证蒯通》:“不以事败而遽变前说,要胸中有守而然,异乎仓皇失措,遽变前说者也。”

详细解释

万状

kǒng huāng wàn zhuàng

成语解释:形容害怕惊慌到极点。

成语出处:毛泽东《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到现在还传为笑谈的所谓‘十分动摇’、‘恐慌万状’两句话。”

详细解释

六神无主

liù shén wú zhǔ

成语解释:六神:道家指主宰人心、肺、肝、肾、脾、胆的神;无主:没有主意;不知如何是好。形容心慌意乱;惊慌失措。

成语出处:明 冯梦龙《醒世恒言》:“吓得知县已六神无主,还有甚心肠去吃酒。”

详细解释

脚忙

shǒu huāng jiǎo máng

成语解释:形容惊慌不安之状。

成语出处: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17回:“匡超人惊得手慌脚忙,说道:‘这是那里晦气!’”

详细解释

失魂落魄

shī hún luò pò

成语解释:形容惊慌忧虑;心神不定、行动失常的样子。

成语出处:明 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做子弟的,失魂落魄,不惜余生。”

详细解释

做一堆

huāng zuò yī duī

成语解释:慌:惊慌。惊慌得乱成一团,理不清头绪。

成语出处:明·施耐庵《水浒传》第19回:“众兵都在烂泥里慌做一堆。”

详细解释

意乱心

yì luàn xīn huāng

成语解释:心中惊慌忙乱。

成语出处: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12回:“一旦有警,早已吓得意乱心慌。”

详细解释

惶恐不安

huáng kǒng bù ān

成语解释:惶恐:惊慌、害怕。惊慌、害怕得不得安宁。

成语出处:东汉 班固《汉书 王莽传下》:“人民正营。”唐 颜师古注:“正营,惶恐不安之意也。”

详细解释

丧魂失魄

sàng hún shī pò

成语解释:原义为失去了魂魄。形容极度惊慌、恐惧。

成语出处:鲁迅《坟 未有天才之前》:“自从新思潮来到中国以后,其实何尝有力,而一群老头子,还有少年,却已丧魂失魄的来讲国故了。”

详细解释

张皇失措

zhāng huáng shī cuò

成语解释:惊慌得不知怎么才好。

成语出处:元 杨景贤《西游记》:“你看他胁肩谄笑,趋前退后,张皇失措。”

详细解释

恐万状

jīng kǒng wàn zhuàng

成语解释:万状:各种样子。惊慌恐惧得表现出各种形态。形容惊慌恐惧到了极点。

成语出处:宋 陈亮《谢杨解元启》:“忧患百罹而未艾,惊惶万状而莫支。”

详细解释

惶惶不可终日

huáng huáng bù kě zhōng rì

成语解释:惶惶:恐惧不安的样子;终:完。惊慌恐惧得一天都过不下去。形容惊恐到极点。

成语出处:郭沫若《我怎样写<青铜时代>和<十批判书>》:“敌人还有西进的模样,一般人都有惶惶不可终日的情形。”

详细解释

胆颤心寒

dǎn chàn xīn hán

成语解释:颤:颤抖;寒:忧惧,战栗。形容极度惊慌恐惧。

成语出处:明·许仲琳《封神演义》第96回:“半空中一声霹雳,只震得三妖胆颤心寒。”

详细解释

小鹿儿心头撞

xiǎo lù ér xīn tóu zhuàng

成语解释:像小鹿在撞心。形容十分惊慌。

成语出处: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第11卷:“王生听了,惊得目睁口呆,手麻脚软,心头恰像有个小鹿儿撞来撞去的。”

详细解释

张皇莫措

zhāng huáng mò cuò

成语解释:张皇:慌张。惊慌得不知怎么办才好。

成语出处: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如是我闻一》:“里有妇人饮此者,方张皇莫措,忽一媪排闼人曰:‘可急取隔壁卖豆腐家所磨豆浆灌之。’”

详细解释

张皇失错

zhāng huáng shī cuò

成语解释:张皇:慌张。惊慌得不知怎么办才好。

成语出处:元·杨景贤《西游记·三官逢盗》:“你看他胁肩谄笑,趋前退后,张皇失错。”

详细解释

风声鹤唳

fēng shēng hè lì

成语解释:唳:鹤鸣声。风吹的响声和仙鹤的叫声。形容惊慌失措;或自相惊扰。

成语出处:唐 房玄龄《晋书 谢玄传》:“闻风声鹤唳,皆以为王师已至。”

详细解释

风声鹤唳,草木皆兵

fēng shēng hè lì,cǎo mù jiē bīng

成语解释:唳:鸟鸣。听到风声和鹤叫声,都疑心是追兵。形容人在惊慌时疑神疑鬼。

成语出处:《晋书·谢玄传》:“闻风声鹤唳,皆以为王师已至。”

详细解释

皇皇不可终日

huáng huáng bù kě zhōng rì

成语解释:惊慌地连一天都过不下去。形容惊恐不安到了极点。

成语出处:毛泽东《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如果我们认识了以上这些矛盾,就知道中国是处在怎样一种皇皇不可终日的局面之下。”

详细解释

鸡飞狗跳

jī fēi gǒu tiào

成语解释:把鸡吓得飞起来,把狗吓得到处乱跳。形容惊慌得乱成一团。

成语出处:茅盾《锻炼》:“然而陈克明却在这里想象,一方面疑神疑鬼,又一方面畏惧怨恨所造成的鸡飞狗跳、人人自危的情形。”

详细解释

见怪不怪,其怪自绝

jiàn guài bù guài,qí guài zì jué

成语解释:怪:奇异的;绝:绝迹,了却。发现怪事怪物不要惊慌,它就不会危害了。

成语出处:谢觉哉《作风漫谈》:“既是毫无根据,那见怪不怪,其怪自绝,又何必大惊小怪呢。”

详细解释

见怪非怪,其怪自害

jiàn guài fēi guài,qí guài zì hài

成语解释:怪:奇异的。发现怪事怪物不要惊慌,它就不会危害了。

成语出处:明·无名氏《白兔记·牧牛》:“见怪非怪,其怪自害。”

详细解释

相视失色

xiāng shì shī sè

成语解释:彼此相看,变了脸色。多形容惊慌、惊诧的情状。

成语出处:钱基博《吴禄贞传》:“时良弼、姚锡光在座,相视失色。”

详细解释

勃然大怒

bó rán dà nù

成语解释:勃然:因生气或惊慌等突然变脸色的样子。形容突然变脸;发起脾气来。

成语出处:东汉 班固《汉书 谷永传》:“是故皇天勃然发怒。”

详细解释

东躲西跑

dōng duǒ xī pǎo

成语解释:躲:躲藏,避开。形容四处逃散,分头躲藏。形容极为惊慌。

成语出处:清 褚人获《隋唐演义》第五回:“这番遇了秦叔宝,里外夹攻,杀得东躲西跑,南奔北窜。”

详细解释

东躲西逃

dōng duǒ xī táo

成语解释:躲:躲藏,避开。形容四处逃散,分头躲藏。形容极为惊慌。

成语出处:清·钱彩《说岳全传》第42回:“这公子左冲右突,那番兵东躲西逃,直杀透番营。”

详细解释

丢魂丧胆

diū hún sàng dǎn

成语解释:形容非常惊慌。

成语出处:张希平《雁翎队》:“伪军见我们登上船,吓得丢魂丧胆。”

详细解释

丢魂失魄

diū hún shī pò

成语解释:形容非常惊慌,没头脑,无主见

成语出处:俞林《在太行山上》:“小范首先从树丛后面猛跳出来,那家伙吓得丢魂失魄,尖叫一声,返身就跑。”

详细解释

汗出沾背

hàn chū zhān bèi

成语解释:沾:浸湿。汗水沾湿了脊背。形容天气炎热或人极度惊慌或惭愧。

成语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陈丞相世家》:“朝而问右丞相勃曰:‘天下一岁钱谷出入几何?’勃又谢不知,汗出沾背,愧不能对。”

详细解释

鹤唳风声

hè lì fēng shēng

成语解释:唳:鸟鸣。听到风声和鹤叫声,都疑心是追兵。形容人在惊慌时疑神疑鬼。

成语出处:《晋书 谢玄传》:“闻风声鹤唳,皆以为王师已至。”

详细解释

见怪不怪,其怪自败

jiàn guài bù guài,qí guài zì bài

成语解释:怪:奇异的。发现怪事怪物不要惊慌,它就不会危害了。

成语出处:清·百一居士《壶天录》下卷:“见怪不怪,其怪自败。无如愚夫愚妇始终不悟耳。”

详细解释

见怪不怪,其怪自坏

jiàn guài bù guài,qí guài zì huài

成语解释:怪:奇异的;坏:败。发现怪事怪物不要惊慌,它就不会危害了。

成语出处:宋·洪迈《夷坚三志·己·姜七家猪》:“畜生之言,何足为信,我已数月来知之矣。见怪不怪,其怪自坏。”

详细解释

六神不安

liù shén bǔ ān

成语解释:六神:道家认为人的心、肺、肝、肾、脾、胆各有神灵主宰,称为六神。形容惊慌着急,没了主意,不知如何才好。

成语出处:宋 张君房《云笈七签》卷三十二:“凡人卧,头边勿安放火炉,令人六神不安。”

详细解释

毛骨竦然

máo gǔ sǒng rán

成语解释:形容极度惊慌与恐惧。

成语出处:清 李渔《比目鱼 狐威》:“那些租户债户见了,赫得毛骨竦然。”

详细解释

尿流屁滚

niào liú pì gǔn

成语解释:形容惊慌狼狈之态。

成语出处:元·康进之《李逵负荆》第四折:“你要问俺名姓,若说出来,直唬得你尿流屁滚。”

详细解释

失神丧魄

shī shén sàng pò

成语解释:失:丧失;魄:人的精神灵气。形容心神不宁或惊慌之极

成语出处:茅盾《虹》:“怎么我近来变了呀!这样失神丧魄,没有一点精密的计算?”

详细解释

手足失措

shǒu zú shī cuò

成语解释:手足失去安放的地方。形容极其惊慌。

成语出处:唐·韩愈《为韦相公让官表》:“心神靡宁,顾已惭觍,手足失措。”

详细解释

亡魂失魄

wáng hún shī pò

成语解释:魂、魄:旧指人身中离开形体能存在的精神为魂,依附形体而显现的精神为魄。形容惊慌忧虑、心神不定、行动失常的样子。

成语出处:元·无名氏《看钱奴》第二折:“饿的我肚里饥失魂丧魄,冻的我身上冷无颜落色。”

详细解释

亡魂丧魄

wáng hún sàng pò

成语解释:形容非常惊慌恐惧或心神不宁。

成语出处:《孤本元明杂居 打董达》第二折:“哥哥你宽肺腑,休间阻,我教他亡魂丧魄,认个贤。”

详细解释

寤寐不宁

wù mèi bù níng

成语解释:寤:醒时;寐:睡时;寤寐:日夜。日夜都不得安宁。形容十分惊慌与焦虑。

成语出处:清·褚人获《隋唐演义》第89回:“是夜玄宗与杨妃同寝,毕竟因心中有事,寤寐不宁。”

详细解释

雉伏鼠窜

zhì fú shǔ cuàn

成语解释:谓恐惧地躲藏,惊慌地逃窜。

成语出处:明·李东阳《西北备边事宜状》:“朝廷命将出师,天威所至,雉伏鼠窜,无有遗者。”

详细解释

成语首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