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肚子的成语

共 36 个成语

连肠

dōu dǔ lián cháng

成语解释:兜:围绕,引申为包括;肚:指动物的胃。包括肚子连同肠子。比喻全部东西一起处理。

成语出处:鲁迅《狂人日记》:“吃了几筷,滑溜溜的不知道是鱼是人,便把他兜肚连肠的吐出。”

详细解释

拉稀

pǎo dù lā xī

成语解释:泻肚,拉肚子。

成语出处:

详细解释

坏水

yī dǔ zǐ huài shuǐ

成语解释:指人心肠很坏。

成语出处:端木蕻良《曹雪芹》第27章:“但此人一肚子坏水儿,吃人不吐骨头,成事不足,败事有余,只能拉拢,不能得罪。”

详细解释

撑肠拄腹

chēng cháng zhǔ fù

成语解释:比喻容受很多。也形容肚子吃得非常饱。

成语出处:宋 苏轼《试院煎茶》诗:“不用撑肠拄腹文字五千卷,但愿一瓯常及睡足日高时。”

详细解释

满腹疑团

mǎn fù yí tuán

成语解释:一肚子弄不清的疑问。指很多弄不清的问题。

成语出处: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87回:“弄得宝玉满肚疑团,没精打采,归至怡红院中。”

详细解释

鼠腹蜗肠

shǔ fù wō cháng

成语解释:鼹鼠的肚子,蜗牛的肠子。比喻所求有限或气量狭小。

成语出处:《庄子 逍遥游》:“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

详细解释

大腹便便

dà fù pián pián

成语解释:便便:肥胖的样子。肚子又大又肥。形容人长得非常肥胖。多指腹内空虚而言。现也多用形容不劳而获的人。

成语出处: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边韶传》:“韶口辩,曾昼日假卧,弟子私嘲之曰:‘边孝先,腹便便。懒读书,但欲眠。’”

详细解释

鼓腹含哺

gǔ fù hán bǔ

成语解释:鼓腹:鼓起肚子,即饱食;哺:口中所含的食物。口含食物,手拍肚子。形容太平时代无忧无虑的生活。

成语出处:《庄子 马蹄》:“夫赫胥氏之时,民居不知所为,行不知所之,含哺而熙,鼓腹而游,民能以此矣。”

详细解释

含哺鼓腹

hán bǔ gǔ fù

成语解释:哺:口中所含的食物;鼓腹:鼓起肚子,即饱食。口含食物,手拍肚子。形容太平时代无忧无虑的生活。

成语出处:庄周《庄子 马蹄》:“夫赫胥氏之时,民居不知所为,行不知所之,含哺而熙,鼓腹而游,民能以此矣。”

详细解释

食不果腹

shí bù guǒ fù

成语解释:果:充实。吃不饱肚子。

成语出处:先秦 庄周《庄子 逍遥游》:“適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

详细解释

鞭不及腹

biān bù jí fù

成语解释:及:到。指鞭子虽长,也不能打马肚子。比喻力量达不到。

成语出处:先秦 左丘明《左传 宣公十五年》:“虽鞭之长,不及马腹。”

详细解释

鞭长不及

biān cháng bù jí

成语解释:鞭:马鞭子;及:够得上。马鞭子虽长,也打不到马肚子。比喻相隔太远,力量达不到。

成语出处:郭沫若《高渐离》第四幕:“楚国和秦国的仇恨最深,秦国的势力也有点鞭长不及,将来天下大乱的时候,一定从那儿开头。”

详细解释

鞭长不及马腹

biān cháng bù jí mǎ fù

成语解释:及:到。鞭子虽然很长,但是不应该打到马肚子。比喻力所不能及。

成语出处:先秦 左丘明《左传 宣公十五年》:“古人有言曰:‘虽鞭之长,不及马腹。’”

详细解释

鞭长莫及

biān cháng mò jí

成语解释:鞭:马鞭子;莫:不;及:够得上。马鞭虽长;但打不到马肚子上。原意是说即使有力量;也使不得;因为马肚子不是鞭打的地方。后比喻力量达不到。

成语出处:清 昭槤《啸亭续录 魏柏乡相公》:“滇、黔、蜀、粤地方边远,今将满兵遽撤,恐一旦有变,有鞭长莫及之虞。”

详细解释

鼓腹而游

gǔ fù ér yóu

成语解释:鼓腹:鼓起肚子,即饱食。饱食挺腹,悠闲游玩。形容太平时代人们过着安乐的生活。

成语出处:战国·宋·庄周《庄子·马蹄》:“夫赫胥氏之时,民居不知所为,行不知其之,含哺而熙,鼓腹而游。”

详细解释

满腹狐疑

mǎn fù hú yí

成语解释:一肚子的疑惑。

成语出处:清 文康《儿女英雄传》第13回:“公子听如此说,便不好问,只是未免满腹狐疑。”

详细解释

食不糊口

shí bù hú kǒu

成语解释:糊口:吃粥,比喻生活艰难。连粥都喝不饱肚子。形容生活艰难。

成语出处:唐·陈子昂《汉州雒县令张君吏人颂德碑》:“流亡初复,贫鞠兼半,食不糊口,力未赡农。”

详细解释

肠肥脑满

cháng féi nǎo mǎn

成语解释:肠肥:指身体胖,肚子大;脑满:指肥头大耳。形容不劳而食的人吃得饱饱的,养得胖胖的。

成语出处:《北齐书 琅邪王俨传》:“琅邪王年少,肠肥脑满,轻为举措,长大自不复然,愿宽其罪。”

详细解释

洞见症结

dòng jiàn zhèng jié

成语解释:洞见:清楚地看到;症结:肚子里结块的病,比喻问题的关键。比喻事情的纠葛或问题的关键所在。形容观察锐利,看到了问题的关键。

成语出处:清 纪昀《阅微草堂笔记 如是我闻四》:“(香畹首肯曰)斯言洞见症结矣。”

详细解释

腹背受敌

fù bèi shòu dí

成语解释:腹:肚子;指前面;背:背脊;指后面;受:遭到;受到。前后都受到敌人的攻击;处于被动不利的局面。

成语出处:北齐 魏收《魏书 崔浩传》:“裕西入函谷,则进退路穷,腹背受敌。”

详细解释

鼓腹含和

gǔ fù hán hé

成语解释:吃饱肚子,和乐相处。形容太平欢乐。

成语出处:严复《主客平议》:“煕皞之民,耕三馀一,鼓腹含和,无过庶过富之通患。”

详细解释

饥不暇食

jī bù xiá shí

成语解释:肚子饿了也没空吃饭。形容全神贯注地忙于事务。

成语出处:晋·葛洪《神仙传·阴长生》:“饥不暇食,思不敢归,劳不敢息。”

详细解释

饥肠辘辘

jī cháng lù lù

成语解释:饥肠:饥饿的肚子;辘辘:象声词;车轮滚动的声音。肚子饿得咕咕直响;形容十分饥饿。

成语出处: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 西湖主》:“而枵肠辘辘,饥不可堪。”

详细解释

令人捧腹

lìng rén pěng fǔ

成语解释:捧腹:捂着肚子。让人捂着肚子。形容笑得很厉害。

成语出处:清 李绿园《歧路灯》第七十九回:“要丑的掉舌鼓唇,令人捧腹。”

详细解释

牢骚满腹

láo sāo mǎn fù

成语解释:一肚子委曲、不满的情绪。

成语出处:钱钟书《围城》:“自己这一年来,牢骚满腹,一触即发。”

详细解释

满腹经纶

mǎn fù jīng lún

成语解释:腹:肚子;经纶:理出丝绪叫经;编丝成绳叫纶。引申为人的才学、本领、谋略等。形容很有学问和才能。

成语出处:明 冯惟敏《海浮山堂词稿 商调集贤宾 题春园 浪里束煞》:“论英雄何必老林泉?满腹经纶须大展,休负了苍生之愿。”

详细解释

满腹牢骚

mǎn fù láo sāo

成语解释:牢骚:抑郁不平之感。一肚子的不满情绪。形容心情极为抑郁,很不得意。

成语出处: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14回:“那里晓得他一腔心事,满腹牢骚,他正在那里难过,那里还有心肠再叫别人呢。”

详细解释

剖腹藏珠

pōu fù cáng zhū

成语解释:破开肚子藏入珍珠。比喻自秘或惜物过甚。

成语出处:宋 司马光《资治通鉴 唐太宗贞观元年》:“吾闻西域贾胡得美珠,剖身以藏之,有诸?”

详细解释

捧腹大笑

pěng fù dà xiào

成语解释:用手捂住肚子大笑。形容遇到极可笑之事,笑得不能抑制。亦作“捧腹大喜”。

成语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日者列传》:“司马季主捧腹大笑曰:‘观大夫类有道术者,今何言之陋也,何辞之野也!’”

详细解释

坛坛罐罐

tán tán guàn guàn

成语解释:坛:一种口小肚子大的陶器;罐:盛东西用的大口陶瓷器皿。形容旧有的条条框框或规矩等。

成语出处:毛泽东《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敌人进攻时,对付的办法是‘御敌于国门之外’,‘先发制人’,‘不打烂坛坛罐罐’,‘不丧失寸土’,‘六路分兵’。”

详细解释

枵肠辘辘

xiāo cháng lù lù

成语解释:枵:空虚;辘辘:车行的声音。肚子里饿得辘辘响。形容非常饥饿。

成语出处:清·蒲松龄《聊斋志异·西湖主》:“相与曝衣石上,近午始燥可着。而枵肠辘辘,饥不可堪。”

详细解释

枵腹从公

xiāo fù cóng gōng

成语解释:饿着肚子办公事。形容一心为公;勤奋工作。枵:空虚;从公:从事公务。

成语出处:清 李宝嘉《活地狱》:“要想他们毁家纾难,枵腹从公,恐怕走遍天涯,如此好人,也找不出一个。”

详细解释

枵腹重趼

xiāo fù chóng jiǎn

成语解释:枵:空虚;枵腹:饿肚子;重趼:层层老茧。形容忍饥挨饿,长途跋涉的情况。

成语出处:《清史稿·方观承传》:“岁与兄永徒步至塞外营养,往来南北,枵腹重趼。”

详细解释

枵腹终朝

xiāo fù zhōng cháo

成语解释:谓终日饿着肚子。

成语出处:清·刘书年《刘贵阳说经残稿·沂水桑麻话》:“一人入集,必不能枵腹终朝;数日一集,亦不能徒手而归。”

详细解释

胸无点墨

xiōng wú diǎn mò

成语解释:肚子里没有一点墨水。旧指人没有文化。点:一点;比喻极小;墨:墨水;比喻学问。

成语出处:宋 释普济《五灯会元》:“师自赞曰:‘匙桃不上个村夫,文墨胸中一点无;曾把空虚揣出骨,恶声赢得满江湖。’”

详细解释

症结所在

zhēng jié suǒ zài

成语解释:症结:肚子里结块的病。比喻事情或问题的关键所在。

成语出处:清·江藩《汉学师承记·阎若璩》:“沈潜二十余年,乃尽得其症结所在。”

详细解释

成语首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