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解释:古代汉语中常用的四个助词。原指浅近的字眼或文章;现多指用文言字眼作文说话;也借指文言文。
成语出处:宋 文莹《湘山野录》中卷:“之乎者也,助得甚事?”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寸阴:指短暂的时间;是:文言助词,用在动词与宾语之间,起把宾语提前的作用;竞:争取。一寸光阴也应当争取,不能浪费。形容时间极其宝贵。
成语出处:南朝·梁·周兴嗣《千字文》:“尺璧非宝,寸阴是竞。”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维:语气助词。谷:比喻困难处境。进和退都处于困难的境地。
成语出处:《诗经 大雅 桑柔》:“人亦有言,进退维谷。”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於乎:文言叹词;哉:语助词。用以指死亡或完蛋。
成语出处:《诗经·大雅·召旻》:“於乎哀哉!维今之人,不尚有旧。”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阿:助词,用在称呼的前头;家:通“姑”,丈夫的母亲;翁:丈夫的父亲。公公婆婆。
成语出处:唐 赵璘《因话录》第一卷:“谚云:不痴不聋,不作阿家阿翁。”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不:语助词,没有实际意思。表示端端正正。
成语出处:元 无名氏《渔樵记》第三折:“老汉也分开人丛,不当不正,站在那相公马前。”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斯:助词,啊。他是什么人啊。
成语出处:《诗经·小雅·何人斯》:“彼何人斯,其心孔艰。”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步履:行走;维:文言句首中助词;无实义;艰:困难。行走十分困难。也作“步履艰难”。
成语出处:清 刘坤一《奏疏》:“臣自上年秋间,时患腰痛,两腿无力,步履维艰。”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宁:请助词,无义;唯:只是;是:这样。不只是这样。即不仅如此。
成语出处:先秦 左丘明《左传 昭公元年》:“不宁唯是,又使围蒙其先君。”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而:语助词。从今以后。
成语出处:《吕氏春秋 恃君览 长利》:“臣而今而后知吾先君周公之不若太公望封之知也。”《旧唐书 卢藏用传》:“而今而后,焚蓍龟,毁律历,废六合,斥五行,浩然清虑,则将奚若?”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夫:语助词;复:再。还能再说什么呢。
成语出处:汉·李陵《答苏武书》:“嗟乎子卿,夫复何言!”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奉:敬受;唯:助词,只有;谨:谨慎。指遵守命令,不敢稍有违背。
成语出处:清·李汝珍《镜花缘》第一回:“有此种种考察,是以小仙奉令唯谨,不敢参差。”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斯:语助词。是因为大风在它下面。指大鹏鸟凭借风力而高飞。比喻超越前贤。
成语出处:战国·宋·庄周《庄子·逍遥游》:“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尔:助词。为了国家而不顾家庭。
成语出处:东汉 班固《汉书 贾谊传》:“则为人臣者主耳忘身,国耳忘家,公耳忘私,利不苟就,害不苟去,唯义所在。”
详细解释
gāo shān yǎng zhǐ,jǐng xíng xíng zhǐ 成语解释:高山:比喻高尚的品德;止:语助词;景行:大路,比喻行为正大光明。仰望着高山,效法着大德。比喻对高尚的品德的仰慕。
成语出处:《诗经·小雅·车辖》:“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赫:勃然震怒的样子;斯:语气助词。指帝王勃然震怒。
成语出处:《诗经·大雅·皇矣》:“王赫斯怒,爰整其旅。”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赫:显耀。斯:语气助词。威:威严。指帝王或显耀人物威武奋发貌。
成语出处:《晋书·应詹传》:“陛下宜奋赫斯之威,臣等当得负戈前驱,庶凭宗庙之灵,有征无战。”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第一个止字是留止的意思,第二个止字是助词。指喜庆。
成语出处:《庄子·人间世》:“瞻彼阕者,虚室生白,吉祥止止。”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居诸:语助词,借指光阴;息:停止,休息。时光不断地推移。形容时光流逝
成语出处:南朝·梁·萧纲《善觉寺碑铭》:“居诸不息,寒暑推移。”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莫:没有谁;予:我;毒:危害;也:语助词。没有人能危害我了。表示可以为所欲为了。
成语出处:先秦 左丘明《左传 僖公二十八年》:“晋侯闻之而后喜可知也,曰:‘莫余毒也已。’”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居:音“积”,语助词,同“乎”;诸:语助词。指光阴的流逝。
成语出处:《诗·邶风·柏舟》:“日居月诸,胡迭而微。”晋·陶潜《命子》诗:“日居月诸,渐免子孩。”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神:神秘;乎:语气助词;表示感叹;其:那样。形容非常奇妙神秘。
成语出处:清 李汝珍《镜花缘》第75回:“向日闻得古人有‘袖占一课’之说,真是神乎其神,我只当是神仙所为,凡人不能会的。”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形容描写或摹仿得非常逼真、传神。惟:语气助词。
成语出处:宋 岳珂《英光堂帖赞》:“永之法,妍以婉,(米)芾之体,峭以健。马牛其风,神合志通;彼妍我峭,惟妙惟肖。”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心思不在这里;指思想不集中。焉:古汉语助词;相当于“于此”。
成语出处:西汉 戴圣《礼记 大学》:“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休:欢乐,吉庆;戚:忧愁;是:语助词。彼此间的忧乐和祸福共同承担。形容关系密切,同甘共苦。
成语出处:《晋书·王导传》:“吾与元规休戚是同,悠悠之谈,宜绝智者之口。”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习:习惯;焉:语气助词,相当于“于是”的意思。指习惯于某种事物而觉察不到其中的问题。
成语出处:清·沈德潜《学诗晬语》下卷:“改漫为熳,不知起于何时?焉乌成马,习焉不觉,殊可怪也。”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习:习惯;焉:语气助词,相当于“于是”的意思。指习惯于某种事物而觉察不到其中的问题。
成语出处:清·梁章钜《浪迹续谈·孙白谷》:“此实传庭,又或误以为‘傅庭’,耳食之徒,遂习焉弗察耳。”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焉:语助词。内心痛苦得像刀割一样。形容心情极为痛苦。
成语出处:《晋书·海西公纪》:“但未亡人不幸,罹此百忧,感念存没,心焉如割。”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言:语助词;夙驾:早起驾车出行。星夜驾车出行。
成语出处:《诗经·鄘风·定之方中》:“星言夙驾,说于桑田。”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彝伦:伦常;攸:语助词;斁:败坏。伦常败坏。
成语出处:《尚书·洪范》:“帝乃震怒,不畀洪范九畴,彝伦攸斁。”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揪着他耳朵。谓恳切地教诲。言,助词。
成语出处:《诗·大雅·抑》:“匪面命之,言提其耳。”郑玄笺:“我非但对面语之,亲提其耳。此言以教道之,孰不可启觉。”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言:语言;之:助词;相当于“的”。言语之外的意思。指没有在话里或文章里明说出来的意思。也作“意在言外”。
成语出处:宋 叶梦得《石林诗话》下卷:“七言难于气象雄浑、句中有力,而纡余不失言外之意。”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语:话;焉:古汉语助词。话说得不详细。
成语出处:唐 韩愈《原道》:“荀与杨也,择焉而不精,语焉而不详。”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伊:句首助词;于:到;胡:何,哪;底:尽头。到什么地步为止(对不好的现象表示感叹)。
成语出处:《诗经 小雅 小旻》:“我视谋犹,伊于胡底?”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至:到。矣:语气助词。尽:极点。到了极点,无以复加。
成语出处:《庄子·齐物论》:“有以为未始有物者,至矣尽矣,不可以加矣。”
详细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