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解释:衔:用嘴含,这里指心里怀着。身上背着委屈,心里怀着冤枉。指蒙受冤屈,得不到昭雪。
成语出处:元·无名氏《后庭花》第四折:“今日个勘成了因奸致命一凶贼,还了报了这负屈衔冤两怨鬼。”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指申诉冤屈。
成语出处:巴金《<探索集>后记》:“我写《家》,也只是为了向腐朽的封建制度提出控诉,替横遭摧残的年轻生命鸣冤叫屈。”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心中有冤屈。
成语出处:南朝·梁·沈约《上言宜校勘谱籍》:“所欲既多,理无悉当,怀冤抱屈,非止百千。”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为遭到的冤屈而喊叫。
成语出处:清 曹雪芹《红楼梦》:“金桂将桌椅杯盏尽行打翻,那宝蟾只管喊冤叫屈,哪里理会他?”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白:弄清楚;弄明白;冤:冤枉;冤屈。指无法辩白或无处申诉而被迫忍受的冤枉。
成语出处:明 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42回:“非贪生怕死,实欲为太叔伯伸不白之冤耳。”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含:包藏;莫:无处;无法;白:弄明白。指有冤屈无处申诉、无法昭雪。
成语出处: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沉冤:长期得不到伸雪的冤案;莫白:无法辩白,不能弄清。长期得不到申雪的冤屈。
成语出处:宋 张商英《鄂州谢上表》:“虽有沉冤,莫能往诉。”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沉冤:长期得不到伸雪的冤案;莫雪:无法昭雪。长期得不到昭雪的冤屈。
成语出处:唐 于逖《灵应传》:“潜遁幽岩,沉冤莫雪。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巷伯:周幽王时寺人(宦官),遭谗被刑。像巷伯一样冤屈。指不白之冤。
成语出处: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孔融传》:“信如卞和,冤如巷伯,才如史迁,达如子政。”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理:治理;擿伏:揭发隐秘的坏事。伸雪冤屈,揭发隐秘的坏事。
成语出处:明·徐渭《女状元》第四出:“这三起事都问得绝妙,理冤擿伏么可也如神。”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奇:罕见的。罕见的冤屈。
成语出处: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50回:“四老爹道:‘小弟此番大概是奇冤极枉了。’”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叩:敲;阍:宫门;叩阍:鸣冤。指没办法申诉冤屈。
成语出处:清·秋瑾《精卫石》第四回:“此恨怎消真可痛,叩阍无计欲呼天。”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叩:敲;阍:宫门;叩阍:鸣冤。指没办法申诉冤屈。
成语出处:清·名教中人《好逑传》第二回:“生员自小女被恶侯抢劫,叩天无路,逢人哭诉。”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比喻代人受过。泛指受冤屈。
成语出处:高玉宝《高玉宝》第十章:“你们也真傻!何苦替他们两人背黑锅?”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出头:摆脱困境等。指从困厄、冤屈、压抑的处境中摆脱出来的日子。
成语出处:元·无名氏《庞娟夜走马陵道》第三折:“如今佯推风疾举发,白日里与儿童作戏,到晚间共羊犬同眠。不知几时才得个出头之日。”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使苍天和大地为之感动。形容诚意感人至深。亦比喻使无情天地受感动。形容冤屈极大。
成语出处:宋 释道原《景德传灯录 义柔禅师》:“诸佛出世,说法度人,感天动地;和尚出世,有何详瑞?”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亦作“呼天叫地”。哭叫天地。形容极为冤屈、怨恨或痛苦。
成语出处:宋·周密《齐东野语·嘉定宝玺》:“我祖我父,一心王宝……不死于虏,则死于盗贼;若子若孙,呼天号地,此恨难磨。”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披:劈开。比喻冲破黑暗,见到光明。也比喻冤屈得到申雪。
成语出处:清·魏秀仁《花月痕》第25回:“拔诸九幽,登之上第,披云见日,立地登天。”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披:劈开。比喻冲破黑暗,见到光明。也比喻冤屈得到申雪。
成语出处: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赏誉》:“命子弟造之,曰:‘此人,人之水镜也。见之披云雾睹青天。’”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比喻被人诬蔑,蒙受冤屈。同“薏苡之谤”。
成语出处:《明史 项忠传》:“昔马援薏苡蒙谤,邓艾槛车被征。”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薏苡:多年生草本植物,果实可供食用酿酒,并入药。薏米被进谗的人说成了明珠。比喻被人诬蔑,蒙受冤屈。
成语出处: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马援传》:“南方薏苡实大。援欲以为种,军还,载之一车。……及卒后,有上书谮之者,以为前所载还,皆明珠文犀。”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比喻被人诬蔑,蒙受冤屈。
成语出处:《旧唐书 王珪杜正伦等传论》:“正伦以能文被举,以直道见委,参典机密,出入两宫,斯谓得时。然被承乾金带之讥,孰与夫薏苡之谤,士大夫慎之。”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比喻被人诬蔑,蒙受冤屈。同“薏苡之谤”。
成语出处:清 李渔《玉搔头 拾愁》:“忠能格主,不蒙薏苡之谗;功每先人,曾在麒麟之强。”
详细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