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解释:填:充填;塞满;膺:胸。悲痛和愤怒充满胸膛。
成语出处:清 伤时子《苍鹰击》第六折:“草头朝露,贵贱都虚度。悲愤填膺莫诉,壮怀孤负。”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悲愤或气愤行不愿再活下去了。形容极度气愤。
成语出处:明·史可法《史忠正公集·四·祭庐州殉难官绅士民文》:“余闻报淮上,悲愤不欲生。”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满腔:充满心中。心中充满悲痛愤怒。
成语出处:穆青《为了周总理的嘱托》:“吴吉昌满腔悲愤,他在家里对老伴激动地说:‘我相信总有一日,会重见青天……’”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鼍:扬子鳄。如鼍愤怒,如龙忧愁。比喻乐曲的情调悲愤。
成语出处:宋·苏轼《过江夜行武昌山上闻黄州鼓角》诗:“谁言万方声一概,鼍愤龙愁为余变。”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表示极为悲伤或悲愤。
成语出处:元 无名氏《冻苏秦》第二折:“不是我炒炒闹闹,痛伤情捶胸跌脚。”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表示极为悲伤或悲愤。
成语出处:《二刻拍案惊奇》卷十八:“老翁捶胸跌足道:‘眼面前错过了仙缘,悔之何及!’”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枕着武器,咽着血泪。形容极度悲愤,矢志报仇杀敌。
成语出处:清·刘献廷《广阳杂记》卷五:“贼氛未殄,主上焦劳,凡为臣子,皆当枕戈饮血,共愤同仇。”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长歌:放声歌咏;引申为写诗文;当:当作。以放声歌咏代替哭泣;指用诗文抒发胸中悲愤的感情。也作“长歌代哭”。
成语出处: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87回:“感怀触绪,聊赋四章,匪曰无故呻吟,亦长歌当哭之意耳。”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形容悲愤到极点。
成语出处:《晋书 桓温传》:“今寇贼冰消,大事垂定……而横议妄生,成此贝锦,使垂灭之贼复获苏息,所以痛心绝气,悲慨弥深。”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哀兵:由受迫而悲愤地奋起反抗的军队。一说“哀;悯也”。怜惜和慈爱士卒。①指因受欺侮而怀着激愤情绪为正义而战的军队一定能打胜仗。反引申为由横遭侵凌残害而悲愤满腔的国家和民族;能奋起抗战;必获胜利。②慈爱士卒而得人心者胜。
成语出处:先秦 李耳《老子 德经》第69章:“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故抗兵相加,哀者胜矣。”三国 魏 王弼注:“抗,举也;加,当也。哀者必相惜,而不趣利避害,故必胜。”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①谓感念至深。②亦作“刺心切骨”。内心极其悲愤。
成语出处:清·陈确《答恽促升书》:“遵教及此,直是刺心刻骨,弟诚多言矣。”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扣:敲打。比喻极其悲愤痛心。
成语出处:《梁书·元帝纪》:“孤以不德,天降之灾,枕戈饮胆,扣心泣血。”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指让人悲愤痛恨。
成语出处:邓小平《在北方局党校整风动员会上的讲话》:“特别是我们这些负责的同志还有不少的歪风,给予工作的损害也是令人痛心的。”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被:通“披”,散乱;附膺:拍胸。披散头发捶拍胸脯。形容十分悲愤痛心。
成语出处:唐·杨炎《灵武受命宫颂序》:“臣等若不克所请,与亿兆之众将被发附膺号于天而诉于帝矣!”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枕:枕着。戈:兵器。眼睛流血,睡时枕着武器。形容因悲愤而自励,立志雪恨。
成语出处:《梁书·警帝纪》:“朕以荒幼,所属艰难,泣血枕戈,志复仇逆。”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犹痛心疾首。形容极其悲愤。
成语出处:《新唐书 突厥传上》:“帝谓群臣曰:‘往国家初定,太上皇以百姓故,奉突厥,诡而臣之,联常痛心病首,思一刷耻于天下。”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伤痛透到骨头里。形容悲愤之至。亦形容痛苦的程度极深。
成语出处:清 和邦额《夜谭随录 白萍》:“子负心太甚,即王魁、李益,有不逮焉……思之痛心切骨,街非一朝一夕矣。”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新亭:地名,在今南京南。表示怀念故国或忧国伤时的无可奈何悲愤心情。
成语出处: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过江诸人,每至美日,辄相邀新亭,藉卉饮宴。周侯中坐而叹曰:‘风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异!’皆相视流泪。”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枕着兵器,哭泣见血。形容极度悲愤,矢志杀敌雪恨。
成语出处:唐·房玄龄《晋书·桓温传》:“枕戈泣血,志在复雠。”
详细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