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不及的成语

共 95 个成语

措手

cuò shǒu bù jí

成语解释:措手:着手处理;应付;不及:来不及。着手处理已来不及了。形容事情来得突然;来不及应付。

成语出处:金 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第二卷:“打脊的髡徒,怎恁么措手不及早撺过我?”

详细解释

疾雷掩耳

jí léi bù jí yǎn ěr

成语解释:突然响起雷声,使人来不及掩耳。比喻事情或动作来得突然,使人来不及防备。

成语出处:《六韬 军势》:“善者从而不择,巧者一决而不犹豫,故疾雷不及掩耳,卒电不及瞬目。”

详细解释

zhòu bù jí fáng

成语解释:谓事情来得突然,使人不及防备。

成语出处:杨玉如《辛亥革命先著记》第六章:“我海军亦于天明发炮,向丹水池一带清军射击,毁美孚洋油栈及火车五辆。清军骤不及防,退之二道桥。”

详细解释

后悔

hòu huǐ bù jí

成语解释:后悔已经来不及了。

成语出处:《左传 哀公六年》:“既成谋矣,何及其未作也,先诸?作而后悔,亦无及也。”

详细解释

cù bù jí fáng

成语解释:猝:突然;出乎意料;防:防备。事情来得突然;使人来不及防备。

成语出处:清 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既不炳烛,又不扬声,猝不及防,突然相遇,是先生犯鬼,非鬼犯先生。”

详细解释

疾雷塞耳

jí léi bù jí sāi ěr

成语解释:比喻事情或动作来得突然,使人来不及防备。同“疾雷不及掩耳”。

成语出处:《淮南子 兵略训》:“故善用兵者,见敌之虚,乘而勿假也,追而勿舍也,迫而勿去也,击其犹犹,陵其与与,疾雷不及塞耳,疾霆不暇掩目。”

详细解释

迅雷掩耳

xùn léi bù jí yǎn ěr

成语解释:雷声来得非常快,连捂耳朵都来不及。比喻来势凶猛,使人来不及防备。

成语出处:《晋书 石勒载记上》:“出其不意,直冲末抷帐,敌必震惶,计不及设,所谓迅雷不及掩耳。”

详细解释

捷雷掩耳

jié léi bù jí yǎn ěr

成语解释:犹迅雷不及掩耳。比喻事起突然,不及防备。

成语出处:《晋书·苻坚载记上》:“此捷济上机,所谓捷雷不及掩耳。”

详细解释

fáng bù jí fáng

成语解释:防:防备。指想到防备却已来不及防备。

成语出处:清·夏敬渠《野叟曝言》第67回:“可见小人之伺君子,每于所忽,有防不及防者也。”

详细解释

悔之

huǐ zhī bù jí

成语解释:后悔也来不及了。

成语出处:元 无名氏《三出小沛》第一折:“某想当日,都是三兄弟失了徐州,悔之不及。”

详细解释

追驷

zhuī sì bù jí

成语解释:驷:古代同驾一辆车的四匹马或套着四匹马的车。已来不及追赶上飞奔的马车。比喻话说出去了无法再收回。

成语出处:无名氏《杂事秘辛》:“言脱于口,追驷不及,聊志于此。”

详细解释

悔之无

huǐ zhī wú jí

成语解释:无及:来不及。后悔也来不及了。指做事或说话不当;过后才察觉到;但已经无可挽回。

成语出处:晋 陈寿《三国志 董卓传》:“及溺乎船,悔之无及。”

详细解释

噬脐无

shì qí wú jí

成语解释:亦作“噬脐莫及”。自咬腹脐够不着。比喻后悔不及。

成语出处:唐·高彦休《唐阙史·卢相国指挥镇州事》:“一失其机,噬脐无及。”

详细解释

后悔何

hòu huǐ hé jí

成语解释:指后悔已经来不及了。

成语出处:《周书·崔谦传》:“舍此不为,中道而退,便恐人皆解体,士各有心。一失事机,后悔何及。”

详细解释

后悔莫

hòu huǐ mò jí

成语解释:后悔:事后的懊悔。指事后的懊悔也来不及了。

成语出处: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光武帝纪上》:“反水不收,后悔不及。”

详细解释

悔之莫

huǐ zhī mò jí

成语解释:悔:后悔。后悔也来不及了。

成语出处:东汉·董卓《到渑池上书请收张让等》:“及溺呼船,悔之莫及。”

详细解释

噬脐莫

shì qí mò jí

成语解释:噬脐:用嘴咬肚脐。象咬自己肚脐似的,够不着。比喻后悔也来不及。

成语出处:唐 高彦休《唐阙史 卢相国指挥镇州事》:“一失其机,噬脐无及。”

详细解释

望尘

wàng chén bù jí

成语解释:见“望尘莫及”。

成语出处:南朝·宋·范晔《后汉书·赵咨传》:“暠送至亭次,望尘不及。”

详细解释

后悔无

hòu huǐ wú jí

成语解释:指后悔已经来不及了。

成语出处:左丘明《左传 哀公六年》:“既成谋矣,盍及其未作也,先诸?作而后悔,亦无及也。”

详细解释

疾霆暇掩目

jí tíng bù xiá yǎn mù

成语解释:比喻事情或动作来得突然,使人来不及防备。同“疾雷不及掩耳”。

成语出处:《淮南子 兵略训》:“故善用兵者,见敌之虚,乘而勿假也,追而勿舍也,迫而勿去也,击其犹犹,陵其与与,疾雷不及塞耳,疾霆不暇掩目。”

详细解释

jī bù jí fèng

成语解释:鸡赶不上凤凰。比喻儿子不如父亲。

成语出处:《南齐书·王慈传》:“谢超宗尝谓慈曰:‘卿书何当及虔公?’慈曰:‘我之不得仰及,犹鸡之不及凤也。’”

详细解释

嗟悔亡

jiē huǐ wáng jí

成语解释:嗟:感叹,叹息;亡及:来不及。后悔也来不及。

成语出处:东汉·班固《汉书·晁错传》:“夫以人之死争胜,跌而不振,则悔之亡及矣。”

详细解释

噬脐何

shì qí hé jí

成语解释:噬脐:用嘴咬肚脐。象咬自己肚脐似的,够不着。比喻后悔也来不及。

成语出处:先秦 左丘明《左传 庄公六年》:“若不早图,后君噬齐(脐),其及图之乎?”

详细解释

有过之而无

yǒu guò zhī ér wú bù jí

成语解释:过:超过;及:赶上。达到。相比之下;只有超过而没有赶不上的。

成语出处:《论语·先进》:“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

详细解释

悔之何

huǐ zhī hé jí

成语解释:悔:后悔。后悔也来不及了。

成语出处:《孔子家语·致思》:“吾有三失,晚而自觉,悔之何及!”

详细解释

追悔

zhuī huǐ bù jí

成语解释:悔恨过去的往事,却已经难以挽回了。

成语出处:《太平广记·齐推女》:“有顷,耳目鼻皆流血而卒,父母伤痛女冤横,追悔不及。”

详细解释

懊悔无

ào huǐ wú jí

成语解释:后悔已来不及了。

成语出处: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98回;“于是即令人往探之,果是虚营,只插着数十面旌旗,兵已去了二日也。曹真懊悔无及。”

详细解释

嗟悔无

jiē huǐ wú jí

成语解释:叹息和后悔已经来不及了。

成语出处:《尚书·盘庚上》:“汝悔身何及。”

详细解释

biān bù jí fù

成语解释:及:到。指鞭子虽长,也不能打马肚子。比喻力量达不到。

成语出处:先秦 左丘明《左传 宣公十五年》:“虽鞭之长,不及马腹。”

详细解释

过犹

guò yóu bù jí

成语解释:事情做过了头就跟做得不够一样;都是不好的。指做事要恰如其分。

成语出处:先秦 孔子《论语 先进》:“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详细解释

力所

lì suǒ bù jí

成语解释:及:达到。凭自己的力量不能做到。

成语出处:宋 释惠洪《石门文字禅》:“平生所未见之文,公力所不及之义,备聚其中。”

详细解释

有过之无

yǒu guò zhī wú bù jí

成语解释:过:超过;及:赶上。相比之下,只有超过而没有赶不上的。

成语出处:先秦 孔子《论语 先进》:“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

详细解释

诈奸

zhà jiān bù jí

成语解释:犹言十分奸诈。

成语出处:明·施耐庵《水浒传》第七回:“正在五岳楼下来,撞见个奸诈不及的,把娘子拦住了不肯放。”又第五十二回:“那厮带将许多诈奸不及的三二十人,迳入家里,来宅子后看了,便要发遣我们出去,他要来住。”

详细解释

鞭长

biān cháng bù jí

成语解释:鞭:马鞭子;及:够得上。马鞭子虽长,也打不到马肚子。比喻相隔太远,力量达不到。

成语出处:郭沫若《高渐离》第四幕:“楚国和秦国的仇恨最深,秦国的势力也有点鞭长不及,将来天下大乱的时候,一定从那儿开头。”

详细解释

鞭长马腹

biān cháng bù jí mǎ fù

成语解释:及:到。鞭子虽然很长,但是不应该打到马肚子。比喻力所不能及。

成语出处:先秦 左丘明《左传 宣公十五年》:“古人有言曰:‘虽鞭之长,不及马腹。’”

详细解释

fá bù jí sì

成语解释:嗣:后嗣,子孙。惩罚有罪的人不能株连他的子孙。

成语出处:《新五代史·唐臣传·任圜》:“以子先人,固难容贷,然罚不及嗣,子可以轻。”

详细解释

马尘

mǎ chén bù jí

成语解释:比喻赶不上,跟不上。

成语出处:明·都穆《都公谭纂》卷上:“王行昔望吾舅马尘不及,何先友为?”

详细解释

群居终日,言

qún jū zhōng rì,yán bù jí yì

成语解释:及:涉及;义:正经的道理。指整日在一起,说话不涉及正经道理。

成语出处:春秋·鲁·孔丘《论语·卫灵公》:“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惠,难矣哉!”

详细解释

yán bù jí sī

成语解释:言谈之中不涉及个人私事。比喻为官忠心,一心为国。

成语出处:唐·房玄龄《晋书·王湛传》:“临终,与谢安、桓冲书,言不及私,惟忧国家之事,朝野甚痛惜之。”

详细解释

yán bù jí yì

成语解释:及:涉及;义:正经的道理;这里指正经的事情。说话不涉及正题与中心。

成语出处:先秦 孔子《论语 卫灵公》:“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惠,难矣哉!”

详细解释

追悔莫

zhuī huǐ mò jí

成语解释:后悔也来不及了。

成语出处:汉 晁错《上书言兵事》:“夫以人之死争胜,跌而不振,则悔之亡及也。”

详细解释

懊悔莫

ào huǐ mò jí

成语解释:懊悔:悔恨。指后悔已经来不及。

成语出处:

详细解释

择路

jí bù zé lù

成语解释:急得来不及选择道路地乱跑。形容非常紧迫。

成语出处: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 张鸿渐》:“张是夜越莽穿榛,急不择途;及明,困殆已极。”

详细解释

觥饭壶飧

gōng fàn bù jí hú sūn

成语解释:丰盛的酒肴没有准备好,不如一壶水泡饭可以解除饥饿。比喻事情很急,不能等待。

成语出处:《国语·越语下》:“觥饭不及壶飧。今岁晚矣,子将奈何?”

详细解释

攻其一点,其余

gōng qí yī diǎn,bù jí qí yú

成语解释:对于人或事不从全面看,只是抓住一点就攻击。多指有偏见的批评。

成语出处:《新华半月刊》1959年第2期:“那些还不觉悟的人就冷眼旁观,吹毛求疵,攻其一点,不及其余。”

详细解释

jí bù jí dài

成语解释:见“急不可待”。

成语出处:清·无垢道人《八仙全传》第44回:“但他顽心太重,同时就急不及待把那盒子开了开来。”

详细解释

救过

jiù guò bù shàn

成语解释:补救过失都来不及。

成语出处:西汉·刘向《战国策·秦策》:“若死者有知,先王之积怒久矣,太后救过不赡,何暇及私魏丑夫乎?”

详细解释

疾雷暇掩耳

jí léi bù xiá yǎn ěr

成语解释:比喻事情或动作来得突然,使人来不及防备。同“疾雷不及掩耳”。

成语出处:晋 傅玄《傅子 阙题》:“我欲战而彼不欲战者,我鼓而进之若山崩河溢,当其冲者摧,值其锋者破,所谓疾雷不暇掩耳,则又谁御之。”

详细解释

流水游龙

liú shuǐ yóu lóng

成语解释:语本《后汉书·皇后纪上·明德马皇后》:“前过濯龙门上,见外家问起居者,车如流水,马如游龙,仓头衣绿褠,领袖正白,顾视御者,不及远矣。”后因以“流水游龙”比喻川流不息的车马。

成语出处:语出《后汉书·皇后纪上·明德马皇后》:“前过濯龙门上,见外家问起居者,车如流水,马如游龙,仓头衣绿褠,领袖正白,顾视御者,不及远矣。”

详细解释

pò bù jí dài

成语解释:迫:急迫;待:等待。急迫得不再等待。形容心情非常着急。

成语出处:清 李汝珍《镜花缘》第六回:“且系酒后游戏,该仙子何以迫不及待,不奏闻请旨。”

详细解释

可待

pò bù kě dài

成语解释:见“迫不及待”。

成语出处:清·李百川《绿野仙踪》第29回:“迫不可待者,即令官吏带银子,按户稽查,量其家大小人口若干,先与银若干,使其度命。”

详细解释

私仇

sī chóu bù jí gōng

成语解释:及:到。虽有私人仇恨而不伤害公家之事。

成语出处:春秋·鲁·左丘明《左传·哀公五年》:“私仇不及公,好不废过,恶不去善,义之经也。”

详细解释

无所

wú suǒ bù jí

成语解释:没有地方不能达到。

成语出处:《鹖冠子·环流》:“故命无所不在,无所不施,无所不及,时或后而得之命也。”

详细解释

xíng bù jí yán

成语解释:为人处事不守信用。

成语出处:清·夏敬渠《野叟曝言》第121回:“诸兄与弟,当以行不及言为耻。”

详细解释

yán bù jí xíng

成语解释:谓言行不一。

成语出处:明·薛瑄《薛子道论》:“言不及行,可耻之甚,非特发于口谓之言,凡著于文词者皆是也。”

详细解释

zuì bù jí nú

成语解释:孥:妻子与儿女的统称。治罪止于本人,不累及妻和子女。

成语出处: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第20卷:“虽然罪不及孥,只是我死之后,无路可投。”

详细解释

zhāo bù jí xī

成语解释:形容情况危急。

成语出处:左丘明《左传 襄公十六年》:“敝邑之急,朝不及夕。”

详细解释

状貌中人

zhuàng mào bù jí zhōng rén

成语解释:壮貌:容貌;中人:一般人。容貌不如普通人。

成语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游侠列传》:“吾视郭解状貌不及中人,言语不足采者。”

详细解释

马腹逃鞭

mǎ fù táo biān

成语解释:《左传·宣公十五年》:“虽鞭之长,不及马腹。”后以“马腹逃鞭”比喻躲脱惩罚。

成语出处:《左传·宣公十五年》:“虽鞭之长,不及马腹。”

详细解释

sì bù jí shé

成语解释:一句话说出口,驷马拉的车也追不回。比喻一句话说出来,再也无法收回。

成语出处:先秦 孔子《论语 颜渊》:“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

详细解释

学如,犹恐失之

xué rú bù jí,yóu kǒng shī zhī

成语解释:学习好像追赶什么,总怕赶不上,赶上了又怕被甩掉。形容学习勤奋,进取心强。又形容做其他事情的迫切心情。

成语出处:《论语·秦伯》:“子日:‘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详细解释

给吸

hū bù jǐ xī

成语解释:形容吓得来不及喘气。

成语出处:《淮南子·兵略训》:“眯不给抚,呼不给吸。”

详细解释

暇择

jí bù xiá zé

成语解释:在紧急的情况下来不及选择。

成语出处:蔡东藩《民国通俗演义》第八回:“三人急不暇择,从窦中鱼贯而出,外面正是一条逼狭的胡同,还静悄悄的没人阻住。”

详细解释

择言

jí bù zé yán

成语解释:急得来不及选择词语。形容说话十分急迫或紧张。

成语出处:鲁迅《华盖集 忽然想到》:“‘急不择言’的病源,并不在没有想的工夫,而在有工夫的时候没有想。”

详细解释

救过

jiù guò bù huáng

成语解释:救:挽救;遑:闲暇。补救过失都来不及。

成语出处:清·黄宗羲《子刘子行状》上卷:“上方综核名实,分别功罪,群臣救过不遑。”

详细解释

接应

jiē yìng bù xiá

成语解释:暇:空闲。指美景繁多,来不及观赏。后多形容来人或事情太多,应付不过来。

成语出处:清·李汝珍《镜花缘》第85回:“普席又要吃酒,未免令人接应不暇了。”

详细解释

给赏

mù bù gěi shǎng

成语解释:眼睛来不及观赏。形容景物优美繁多。

成语出处:清·戴名世《雁荡记》:“环左右前后而列者,争奇献怪,目不给赏。”

详细解释

给视

mù bù jǐ shì

成语解释:给:供给。眼睛来不及观赏。形容景物又美又多。

成语出处:宋·周邦彦《汴都赋》:“沉沙栖陆,异域所至,殊形妙状,目不给视,无所不有。”

详细解释

暇给

mù bù xiá gěi

成语解释:美好新奇的事物太多,眼睛来不及看。

成语出处:清·吴璿《飞龙全传》序:“于是检向时所鄙之《飞龙传》,为之删其繁文,汰其俚句,布以雅训之格,间以清隽之辞,传神写物,尽态极妍,庶足令阅者惊奇拍案,目不暇给矣!”

详细解释

我与

shí bù wǒ yǔ

成语解释:我与:“与我”的倒装;与:等待。时间不会等待我们的。嗟叹时机错过,追悔不及。

成语出处:《论语·阳货》:“日月逝矣,岁不我与。”

详细解释

旋踵

wáng bù xuán zhǒng

成语解释:谓迅速灭亡。不旋踵,来不及转脚跟。形容时间极短。

成语出处:宋·苏辙《<元佑会计录>序》:“晋武帝削平吴蜀,任贤使能,容受直言,有明主之风,然而亡不旋踵。”

详细解释

应接

yìng jiē bù xiá

成语解释:暇。空闲。风景好看;东西好而多;看不过来;或人、事物太多;来不及接待、应付。

成语出处:南朝 宋 刘义庆《世说新语 言语》:“从山阴道上行,山川自相映发,使人应接不暇。”

详细解释

自救

zì jiù bù xiá

成语解释:解救自己都来不及。指无力再帮助他人。

成语出处:唐 杜甫《为华州郭使君进灭残寇形势图状》:“今残孽虽穷蹙日甚,自救不暇,尚虑其逆帅望秋高马肥之便,蓄突围拒辙之谋。”

详细解释

避之若浼

bì zhī ruò měi

成语解释:指躲避惟恐不及,生怕沾污了自身。

成语出处:《孟子 公孙丑上》:“推恶恶之心,思与乡人立,其冠不正,望望然去之,若将浼也。”赵岐注:“与乡人立,见其冠不正,望望然,惭愧之貌也,去之恐其污己也。”

详细解释

fá bù jí zhòng

成语解释:罚:惩罚;及:到达;众:大众。指处罚只对小部分人,不会处罚大众。

成语出处:

详细解释

捻土为香

niǎn tǔ wéi xiāng

成语解释:捏泥成香。因不及备香,以此表示虔诚。

成语出处:宋·曾敏行《独醒杂志》第五卷:“捻土为香事有因,如今宜假不宜真。”

详细解释

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

qī nián zhī bìng,qiú sān nián zhī ài

成语解释:病久了才去寻找治这种病的干艾叶。比喻凡事要平时准备,事到临头再想办法就来不及。

成语出处:《孟子·离娄上》:“今之欲王者,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

详细解释

望门投止

wàng mén tóu zhǐ

成语解释:投止:投宿。在窘迫中见有人家就去投宿。比喻情况急迫,来不及选择存身的地方。

成语出处: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党锢传 张俭》:“俭得亡命,困迫遁走,望门投止,莫不重其名行,破家相容。”

详细解释

猪八戒吃人参果,全知滋味

zhū bā jiè chī rén shēn guǒ,quán bù zhī zī wèi

成语解释:比喻吃东西狼吞虎咽,来不及细尝。也比喻看书做事贪多务得,实则无所收获。

成语出处:清 吴敬梓《儒林外史》第六回:“你这奴才,‘猪八戒吃人参果,全不知滋味’!”

详细解释

自顾

zì gù bù xiá

成语解释:自己顾自己还来不及(顾:照顾;暇:空闲)。多指无法照顾别人。

成语出处:《晋书 刘聪载记》:“彼方忧自固,何暇来耶!”

详细解释

耻居王后

chǐ jū wáng hòu

成语解释:指在文名上耻于处在不及己者之后。

成语出处:《新唐书 文艺传上 王勃》:“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皆以文章齐名,天下称‘王、杨、卢、骆’,号‘四杰’。炯尝曰:‘吾愧在卢前,耻居王后。’

详细解释

夺门而出

duó mén ér chū

成语解释:夺门:破门,奋力冲开门。猛然奋力冲开门出去。形容迫不及待。

成语出处: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31回:“轻轻拨去门闩,拏在手中,预备当作兵器,可以夺门而出。”

详细解释

风木之悲

fēng mù zhī bēi

成语解释:比喻父母亡故,不及侍养的悲伤。

成语出处:明·顾大典《青衫记·元白揣摩》:“早年失怙,常怀风木之悲;壮岁鼓盆,久虚琴瑟之乐。”

详细解释

风木之思

fēng mù zhī sī

成语解释:比喻父母亡故,不及孝养而生的思念之情。

成语出处:明·张居正《承天大志纪赞·陵寝纪》:“臣谨以山川形胜、陵宫规制,各为一图,用备九重瞻览,少慰风木之思。”

详细解释

绝后光前

jué hòu guāng qián

成语解释:绝:断绝;光:光大,扩充。扩充了前人所不及的事,做出了后人难以做到的事。形容功业伟大或成就卓著。

成语出处:宋 洪迈《容斋四笔 蓝田丞壁记》:“而堤文友拔超峻,光前绝后,以柳视之,殆犹碔砄之美玉也。”

详细解释

雷轰电掣

léi hōng diàn chè

成语解释:轰:象声词,轰响;电掣:电光闪过。形容来势迅猛,使人猝不及防。

成语出处: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六回:“雷轰电掣弹毙凶僧,冷月昏灯刀歼余寇。”

详细解释

勉为其难

miǎn wéi qí nán

成语解释:勉:勉强;为:做;干。勉强去做力所不及或不愿意去做的事情。

成语出处:李六如《六十年的变迁》第六章:“只要大家同意,我就勉为其难。”

详细解释

被发缨冠

pī fà yīng guàn

成语解释:来不及将头发束好,来不及将帽带系上。形容急于去救助别人。

成语出处:先秦 孟轲《孟子 离娄下》:“今有同室之人斗者,救之;虽被发缨冠而救之,可也。”

详细解释

披发缨冠

pī fā yīng guàn

成语解释:谓不及束发冠戴,只系缨于颈。比喻急于救援。语出《孟子·离娄下》:“今有同室之人斗者,救之,虽被发缨冠而救之可也。”

成语出处:语出《孟子·离娄下》:“今有同室之人斗者,救之,虽被发缨冠而救之可也。”

详细解释

被发撄冠

pī fā yīng guàn

成语解释:被:通“披”,披散;撄:萦绕。披发散缨。形容匆忙急迫不及整束

成语出处:《暴风雨前》第二部:“大家总必赶快把手上的事丢下,呼朋唤友,一齐跑来,一以表示他们被发撄冠的热忱。”

详细解释

谦让未遑

qiān ràng wèi huáng

成语解释:遑:闲暇。谦让都来不及。指不好意思接受别人的推崇。

成语出处:《汉书·贾谊传》:“谊以为汉兴二十余年,天下和洽,宜当改正朔,易服色制度,定官名,兴礼乐。乃草具其仪法,色上黄,数用五,为官名悉更,奏之。文帝谦让未皇(遑)也。”

详细解释

三年之艾

sān nián zhī ài

成语解释:病久了才去寻找治这种病的干艾叶。比喻凡事要平时准备,事到临头再想办法就来不及。

成语出处:《孟子·离娄上》:“今之欲王者,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

详细解释

袖中挥拳

xiù zhōng huī quán

成语解释:挥:舞动。形容迫不及待地跟人争斗。

成语出处:清·王夫之《示子侄》:“其始无端,其终无谓。袖中挥拳,针尖竞利。”

详细解释

冤家路窄

yuān jiā lù zhǎi

成语解释:冤家:仇人。仇人在狭路上相遇;来不及回避。

成语出处:明 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真是冤家路窄,今日一命讨了一命。”

详细解释

月落参横

yuè luò cān héng

成语解释:月亮已落,参星横斜。形容天色将明。

成语出处:唐·柳宗元《龙城录·赵师雄醉憩梅花下》:“时东方已白,师雄起视,乃在大梅花树下,上有翠羽啾嘈,相须月落参横,但惆怅而尔。”

详细解释

成语首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