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常识,《中国历史常识》是吕思勉在20世纪30年代精心撰写的一部中国通史。这是首部用白话文写成的中国通史,亦是一部能让你快速了解中国史的入门佳作,问世至今已持续畅销80多年,被海内外读者誉为“一本书让你读懂五千年中国史”。全书新增多幅主题插图,直观感受历史进程。精编精校,系统呈现,条理清晰,主次分明。
中国史纲,本书是在张荫麟《中国史纲》、吕思勉《中国史》和蒋廷黻《中国近代史》的基础上,取其所长,融合而成。以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社会生活为纬,完整勾勒出中华民族上至商周,下至民国的历史进程。《中国史纲》按照朝代顺序编写,但并非每一朝代都以同等笔墨来写,而是按作者的历史哲学标准选取各朝代重要的事件作为主题,着力叙述“社会的变迁,思想的贡献和若干重大人物的性格”。作者笔下没有艰涩的学术冷语,没有枯燥的理性说教;作者以其清丽的文笔、飘逸的文风,用艺术化的语言将一部《中国史纲》写的优美动人,使读者既享受历史之美,又领略文学之妙。本书的第一章至第十二章第一节,为张荫麟所著;第十二章第二节至第十九章第一节、第二十二章第三节至第九节、第二十四章第二节至第十二节,为吕思勉所著;第十九章第二节至第二十二章第二节、第二十四章第一节,为蒋廷黻所著。时至今日,这三位史学家的作品的深度和广度仍然大大超过了今天的一些史学专著,是不可多得的了解中国历史的好读物。
唐朝大历史,本书是史学家吕思勉倾力著述的断代史,也是史学界关注高的唐史读本。独孤家族何以飞黄腾达于隋唐两室?唐高祖为何向匈奴称臣?李世民修改国史为哪般?魏徵之墓被掘背后的真相是?李治何德何能竟登上帝位?上官婉儿留宫之谜?女皇之后的夺权乱象?唐皇室的性开放源于鲜卑之俗?谁是安史之乱的最大的获利者?玄宗果真赐死了杨贵妃?三百年唐史迷雾将在本书中得到解析。
中国历史文化常识全集(套装共12册),本套装包括:《明朝简史》、《中国历史常识》、中国文化常识》、《中国文化常识2》、《中国文化常识3》、《唐诗宋词常识》、《明史不忍细看》、《中国书法常识》、《细说康乾盛世》、《儒家文化常识》、《中国近代史常识》、《腹有诗书气自华:唐五代两宋词简史》
中国大历史,人眼中的中国历史远比国人看到的更加美妙,也更加生活化。翻开本书,五千年间的一个个场景就会历历在目,它栩栩如生,毫不枯燥。历史,终归是民众生活的写照,终归是一种文明的展现。与诸多大人物的南征北伐,以及乏味而不忍卒读的军事、政治、经济……相比,这些让我们每个人都能切身体验和感受到的细节,恐怕才是真的历史。格鲁塞告诉我们,如果避开教科书式的条目罗列和枯燥说教,读历史本身就是人生的一个莫大享受。现在,就让我们追随着这位史学大家,文化泰斗,去感受外国人眼中的中国历史吧!
中国简史,本书可以说是一部中国历史的大百科全书,它贯通三皇五帝、夏商周、春秋战国、秦汉三国至民国等各个时代,涵盖政治、经济、制度、文化、社会、民族、宗教等各个领域,涉及的历史、地理等方面的专门知识,都是一般工具书里不易查到的。且在形式上一改长篇大论的说教,篇篇短小精干、易读易解,无半点枯涩呆板,内容上更是条理清晰,见解也极为独到新颖,可以说是吕思勉极为通俗的一部中国通史读本。
中国通史,《中国通史》是吕思勉先生的史学成名作,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用白话文写成的中国通史。 全书分为上下两册,上册是中国文化史,借鉴古代史书的典制体,按章节分为婚姻、族制、政体、阶级、财产、官制、选举等十八个专题,内容之广泛,完全与今“大文化”涵义相合;下册是中国政治史,从民族起源开始,叙述历朝历代史事直至民国开创。 浓缩中国五千年历史于一书。《中国通史》渗透着吕思勉用新方法、新思想来整理旧国故的精神,全书“以丰富的史识与流畅的笔调来写通史,方为通史写作开一新的纪元”。
写给大家的中国简史,《写给大家的中国简史》以独特视角全面解读五千年中国史,全书分为绪论、上古史、中古史、近代史、现代史、结论六篇,用简洁流畅的文字叙述从远古到20世纪30年代中国的历史大势、制度沿革、文化发展,终篇则以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依归。本书可以说是一部中国历史的大百科全书,它贯通三皇五帝、夏商周、春秋战国、秦汉三国至民国等各个时代,涵盖政治、经济、制度、文化、社会、民族、宗教等各个领域,涉及的历史、地理等方面的专门知识,都是一般工具书里不易查到的。且在形式上一改长篇大论的说教,篇篇短小精干、易读易解,无半点枯涩呆板,内容上更是条理清晰,见解也极为独到新颖,可以说是吕思勉极为通俗的一部中国通史读本。
汉朝大历史,汉朝何以成为与西罗马并立的两大帝国?汉朝的大一统局面是如何出现的?汉哀帝的断袖之癖,汉朝与四夷的战与和汉朝外戚掌权的真实内幕,儒家思想何以成为中国二二千年的主流思想?宦官集团与外戚集团的血雨纷争,汉朝五大建国功臣的生死离歌,汉朝的灭亡是源于内乱还是外患?
国学知识大全,本书收录吕思勉先生《国学概论》《经子解题》《先秦学术概论》《理学纲要》《中国文化史》《历史研究法》《史学与史籍》《中国史籍读法》,是迄今讲授国学入门门径最全面的指导书。
史学四大家之一吕思勉终身积累了丰富的读书治学经验,并对此问题颇有研究。他关于如何读书,如何选书,如何做学问的不少精辟见解,值得今人学习、借鉴。本书收入吕思勉关于读书治学的文章、演讲稿数十篇,另有钱穆、黄永年、胡嘉、王玉祥等吕氏弟子的回忆文章,力求全面、准确反映反映吕思勉的读书治学观点和方法。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虽然西学颇盛,但国学仍是教学中的重镇,故有不少学者在讲授古代典籍,《经子解题》即吕思勉“讲学时所论”。作者因其“有益初学”而编次,故冠以“解题”之名;书中内容,并未限于解题,还多谈读法。《经子解题》,所论切实而简要,所列参考之书少而精,并按循序渐进之理明确读之先后,故读来容易入门。梁启超曾言:“先辈每教人不可轻言著述,因为未成熟的见解公布出来,会自误误人”。吕思勉持同样的学术态度,故《经子解题》所举述观点“皆最后最确之说”,所发议论也“皆持平之论”。这在今天,仍有着重要的警醒、鉴戒作用。
《极简中国史》:本书是用白话文写成的中国通史,也是一部能让人快速了解中国历史的划时代巨作,被海内外读者誉为“一本书让你读懂五千年中国史”。 《中国历史常识》:本书作为从民国传承至今的中国史入门读物,将中华五千年历史浓缩于一作。吕思勉先生用晓畅浅显的语言,讲述中华文明进程中人人必知的典故,以文史大家的独特视角,追索史实背后的深层动因与逻辑,理清文化变迁脉络。 《三国史话》:吕思勉先生从文学和史学的角度,对真实的三国与三国文学中塑造的人物、事件、战争及地理环境作了细致的区分,对董卓如何扰乱朝纲、曹操势力怎样兴起、赤壁之战的真相、司马氏的兴亡等许多重大的历史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辨析,提出了独到的见解。
《中国历史青年通读本》包括上古史、中古史、近世史、现代史、综论5编以及一篇附录。上古史讲述了从太古之传说到春秋战国,内容涉及民族、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酣畅淋漓地描绘了中国从无到有、从蛮荒到文明,开启了历史前进的车轮;中古史是从秦之大一统到明之灭亡,浩浩荡荡1800余年,王朝更迭、分分合合、世事变迁,内容涉及内政外交、工农兵商、交通贸易、学术思想等各方面,见证了这一阶段的民族融合、盛世繁华、战火纷飞、王朝离乱,展示了一幕幕叹为观止的繁荣与惨不忍睹的凄凉哀歌;近世史讲述了从清初到清末,内容涉及民族融合、文化渐被、外力压迫、政体改革、国际关系等方面,见证了从清初之勃兴到大平天国,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之役,从宪政运动的提出到失败......这一段段历史是中国封建社会由盛转衰的开始,是丧权辱国、民族屈辱的开始,是历史变革的助推器;现代史讲述了从辛亥革命到中华民国到军阀混战,内容涉及内政外交、国计民生、民族运动、国际关系等方面,展示了民族性之发挥、民族解放之渴望,是中国历史黎明前期的最后一个黑暗;综论讲述了历史与人类生活之关系、中华民族形成与复兴、文化演进及其光荣、国际地位等方面,从宏观的进化论的角度充分展示了中国历史的前进与演变,揭示了民族复兴之必然与希望;附录展示的是本国史提纲,用清晰的分类呈现了学术、文字、赋税、宗教、刑法、兵制、改革等中国历史方方面面的承袭与发展,让读者阅读起来更简洁明了,能更好地把握和理解本书的精髓。
《大中国史》是我国第一部完整意义上的通史著作,上起三皇五帝,下至辛亥革命,以时间顺序为经,以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宗教等为纬,详细记叙了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朝代更替、制度沿革、疆域变迁、风俗更易、学术源流等诸多问题,将中国历史抽丝剥茧般层层拨开,向大家展示了一幅色彩斑斓的历史长画卷。《大中国史》观点权威,体例严谨,考证精详,实为了解中国历史的最佳读本。此外,作者不时发一家之言,打破大家固有的历史印象,如讲述汉武帝为穷兵黩武的帝王,王莽为值得景仰的改革家,岳飞为骄横跋扈的地方军阀等等,常令读者产生耳目一新之感
全书以古鉴今,用通俗的行文,条理清晰地介绍了我国几千年来的婚姻、族制、政体、阶级、财产、官制、选举、赋税、兵制、刑法、实业、货币、衣食、住行、教育、语文、学术、宗教十八个方面的内容,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中国文化史经典读物。
全书分从民族起源开始,叙述历朝历代史事直至民国开创。一本书读懂五千年中国史!大视野、通识感,不拘泥于局部细节,学习历史顶好的入门书。兼具权威性和可读性,钱钟书、李敖、易中天、柏杨等大师学界推崇。浓缩中国五千年历史于一书。《中国史》渗透着吕思勉用新方法、新思想来整理旧国故的精神,全书“以丰富的史识与流畅的笔调来写通史,方为通史写作开一新的纪元”。
本书是中国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通史著作,且又是由白话写就,故在民国初年名噪一时,著名史学家顾颉刚先生说此书“方为通史写作开一个新的纪元”。书中内容起自上古洪荒神话,下至民国十一年(1922年),分为上古、中古、近古、近世、现代等五个阶段,纵贯五千余年;其间又详尽描述各时期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宗教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可谓纵横捭阖,罗织细密,展示了一幅色彩斑斓的历史画卷。本书不仅考证精详,体例严谨,而且作者还勇于打破以往主流观点,不时发一家之言,相信读后定会发人深思。
源远流长的中国古代文化,到了隋唐五代时期,发展到了一个全面繁荣的新阶段。从公元581年隋朝建立,到907年唐朝灭亡,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隋唐盛世。
本书是历史学家吕思勉先生所写的通俗性的史学作品。作者从文学和史学的角度,对真实的三国与三国文学中塑造的人物、事件、战争及地理环境作了细致的区分,对董卓如何扰乱朝纲、曹操势力怎样兴起、赤壁之战的真相、司马氏的兴亡等许多重大的历史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辨析,提出了独到的见解。
叙述历代的盛衰,即向来所谓政治史。本书依据时代,叙述从上古至民国历代政治变革得失。自先秦诸子时期,改革社会的思想就出现了,但起起伏伏,改革力度一直不大,及至西汉末年才终于引发了王莽的改革。而王莽改革的失败却导致“治天下不如安天下,安天下不如与天下安”成为政治上的金科玉律。一时间,变革的根本之计再无人提及。然而社会是无时无刻不在变化的,社会的病态必然导致新一轮的变革,由此一治一乱的现象便似规律般延续了五千年。因此,如吕思勉先生所说:知晓政治进化的真相,方能知今日情势之所由成,方能臆测将来。
本书论述先秦诸子学术,有三个特点:第一,全面分析先秦学派的源流,除道、儒、法、名、墨、阴阳等六家之外,兼及纵横家、兵家、农家、数术、方技、小说家、杂家。第二,着重分析各派源流和相互关系。第三,不仅分析各学派重要著作的内容,并论辨其真伪。本书在评论各个学派的著作中,颇多独到的见解。例如作者反对胡适的《诸予不出王官论》。又如近人都认为现在的《尉缭子》和《六韬》是伪书,作者却认为“此书义精文古,决非后人所能伪为”。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出土了两书的残简,足证作者论断的准确。在本书之前,吕氏曾撰《经子解体》一书,现作为附录一并出版,以更明晰作者学术思想发展之脉络。
本书是中国现代史学大师吕思勉先生所著四部断代史的第一部。本书初版于1941年,后多次重版,是研究上古先秦史的最基本参考书之一,已成为学术史上的经典著作。与吕著其他各部断代史一样,本书也分前后两部分。前半部为政治史,按历史事件的顺序编排;后半部为社会经济文化史,采用分门别类的办法叙述。
本书认为中国历史上的民族主要可分三派:匈奴、鲜卑、丁令、貉、肃慎是北派;羌、藏、苗、越、濮是南派;汉族处在中间,不断向南北两派逐渐交流与融合。本书分章叙述了十二个民族的源流,读后可以了解我国多民族发展的概况。
《秦汉史》是吕思勉先生的四部断代史之一,是研究秦汉史的最基本参考书之一,已成为中国近代学术史上的经典著作。《秦汉史》分前后两部分,前半部为政治史,按历史事件的顺序编排;后半部为社会经济文化史,采用分门别类的办法叙述。
《两晋南北朝史(套装上下册)(图文版)》包括《两晋南北朝史(上册)(图文版)》和《两晋南北朝史(下册)(图文版)》两册。内容简介:国学经典,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精华的传世之作,思考和表达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根本问题,其智慧光芒穿透历史,思想价值跨越时空,历久弥新,是中华民族伟大的精神财富。
《理学纲要》是吕思勉关于中国古代理学的提纲挈领之作。迄今为止,学界关于理学概要、简史性的著作难有超过《理学纲要》的。《理学纲要》以吕思勉在上海沪江大学讲《中国哲学史》课程时手编讲义为基础,综合著名理学家重要学说兼及其对社会风俗之影响写作而成。全书剪裁得宜,简明扼要地梳理了理学发展的过程,对宋代各理学学派、理学家的观点进行归纳并评判,是20世纪最早、影响最大的宋学著作之一
两晋南北朝是秦汉之后中国历目前情况很复杂的时期,社会上各种矛盾交错纠缠,大大小小的政治实体合纵连横,本书在当时已有学术成果的基础上,通过一系列微观考证和宏观论述的结合,对这一时期具有时代特征的现象如门阀的兴衰及背景、专役户与社会阶层的变动、田制的本质及其在本时期突出之原因的剖析,进行了一些新的阐述;重新审视了这段历史发展的前因后果及其在整个中国历史中的地位影响。本书的重点在于注意到文化在历史演变中所起的作用。
《吕思勉说三国》堪称历史学家编著通俗读物的代表作之一,由《三国史话》和《三国史论》两部分构成。作者以渊博的历史识见为基础,列举大量《三国志》、《三国志注》等文献中的证据,对三国有关历史人物和事件进行爬梳整理,深入辨析,提出了独到的见解,不仅给读者很多启发,更为后世通俗讲史者树立了典范。
吕思勉先生毕生致力于中国古代历史研究和历史教育工作,是20世纪著名的历史学家,对中国古代史的研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本书对历史的研究具有很高的价值,是史学爱好者及历史研究者不可不读的图书之一。《吕著中国通史(上)》分门别类地、有系统地叙述了社会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和文化学术的发展情况。这种体例的中国通史对于初学者有一定用处,它对帮助读者初步掌握中国历史的各个方面,特别是社会经济、政治制度以及学术文化等系统的历史知识有很大的好处。